杜光:划时代的文献和时代性的缺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1:39:15
杜光:划时代的文献和时代性的缺陷- -
——重读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札记之一
几天以前,为了撰写《科学发展观和不科学的发展观》,我认真地再次阅读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和这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通过重读,加深了对这两个文件的体会,也进一步思索了文件涉及到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在四中全会即将召开的时候,对三中全会文件进行一些理论探讨,想来还是会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人民日报》在公布两个文件的2003年10月15日发表社论指出:"全会通过的《决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个评价是适当的。《决定》的主题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个主题意味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进入到了一个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从我国改革的历史进程来看,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渐进过程。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政治报告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说:"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这个决定虽然承认商品经济,但又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等同于计划经济,不承认市场经济,表现了当时的领导机构在理论认识上的局限性和过渡性。1992年一二月间,邓小平前往南方巡视,在讲话中批判所谓姓"资"姓"社"的同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打破了市场经济的禁忌。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接着,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经过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这个发展进程表明,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和接受,都有一个逐渐深化、逐渐明确的过程。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则标志着这种认识和接受的重大转折。
这个转折的意义,首先表现为改革任务的转变。如果说,从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十四大的十年,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十年的话,那么,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十年,便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体制的十年,而十六届三中全会则开启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在这次会议通过的《决定》里,用得最多的词便是"完善"和"深化",第38条只有250字左右,就有六个"完善",充分体现了完善的主旨。其次,这个主旨还突出地表现在《决定》提出的统筹兼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上。这个科学发展观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某些不科学的发展观的否定,也是对过去指导思想上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否定;它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因此,它的提出十分自然地就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进程。第三,十六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口号,但我们只有在2003年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90美元的基础上,才可以说是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据有关材料介绍,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时期,又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社会结构急剧变动的时期。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无疑将成为指导这个历史时期的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所规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对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设小康社会,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分析,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确实具有划时代的纲领性的意义。这个文件从纵的方面来说,是二十多年的经验教训的结晶,从横的方面来说,是有关政府机构和理论界通力合作的成果。回顾二十多年所走过的路,能达到今天的认识水平是很不容易的。公报和决定发布10个月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为贯彻三中全会的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做了许多工作,如: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三农"问题列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增加粮食生产,解决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制止"圈地"的狂潮,发布《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等等,都体现了"统筹兼顾,以人为本"的精神,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受到老百姓的称赞。特别是加强了宏观调控,排除各种阻力,抑制了某些地方政府的过热的投资欲望,保证了国民经济的顺利健康的发展。
重读公报和决定,回顾10个月来的情况,我既为文献的周详深刻和贯彻的成效而感奋,也为落实文件的艰巨任务时可能出现的曲折艰辛而担忧。但使我感到遗憾的是,公报和决定在一些带根本性的理论问题上,仍没有超越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例如文件里所表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等等,都遗留着传统观念的陈迹。这些不科学的似是而非的概念和命题,不能不削弱这个文献的魅力和创新精神。但是,这些观念都是历史的产物,是建国以来长期灌输、反复教谕的结果,它们已经凝固成为整个社会的传统思想。尽管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抛弃了包括计划经济在内的许多传统观念,但还有很多已经成为传统的理论观念,仍然顽强地占据着人们的头脑,即使是坚定的改革派和明智的政治家、理论家也不例外。因而,这也是目前这个时代所难以避免的思想缺陷。面对这个可悲的现实,我在深深遗憾的同时,又感到万分的无奈。在这里,我尝试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对指导思想上的这些误区,进行力所能及的分析,希望能引起关心改革前途的有识之士的思考和批评指教。
- 作者:yqdht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