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促襄樊更名成功?希望“黄山”改“徽州”--传媒--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09:15:55
人民日报记者促襄樊更名成功 希望“黄山”改“徽州”
 
2010年12月06日23:07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人民网北京12月6日电 (记者常红)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樊”沿用近60年后正式更名为“襄阳”,新一轮有关改名的争议由此风生水起。
早在九年前,2001年9月10日人民日报文化学者李辉的一篇《襄樊何不称襄阳》中力挺“襄樊”更名“襄阳”。曾引起广泛关注,也引发了诸多讨论,众多文人学者参与争鸣。
李辉撰文中认为,与几十年前才出现的新地名“襄樊”相比,“襄阳”这个地名实在是历史太悠久、名气太大、文化底蕴太深,可以说它早已融进中国人的记忆。他说,新地名虽然用了50年,但与2000多年相比,50年只是一瞬而已。作家冯骥才当时也发表文《地名的意义》呼应说,历史街区大片铲去,地名便成了一息尚存的历史;倘再将地名删去,历史便会彻底荡然一空。
李辉今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襄樊”恢复“襄阳”是重视民间声音的体现,当年引发的一个讨论,湖北省能够重视并付诸实施,改正过去考虑的不周,恢复历史地名,是值得肯定的,我感到欣慰和高兴。
“地名具有社会公共历史文化产品属性,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一旦更改,历史事件、典故、文化就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淹没。”李辉举例,1994年10月,湖北荆州地区、沙市市和江陵县被撤销设立荆沙市。沿用千年的荆州之名一朝被废,引发众多争议。1996年,国家恢复了被改掉两年的“荆州”之名。
李辉还曾写一篇《可惜从此无徽州》的文章, “1987年,黄山市扩大至大部分徽州地区,徽州地名取消,易名为黄山市。尤其令人遗憾的是,‘徽州’作为地名从此再无踪影。历史悠久的徽州,被一座山吃掉。”李辉称,80年代湖北更改很多地名,但有些改得不太成功。徽州是中国最有特点的区域性的文化的代表,但却消失了,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其实“徽州”离“黄山”还远着呢?徽州包含的文化元素太多,用一个山来替代是不符合规范的。希望湖北由“襄樊”更名为“襄阳”,能对“黄山”改“徽州”形成推动作用。
“改名成本太高了!仅更换居民身份证一项,数百万人就得花费数千万元,而各企事业单位的执照、公章、信笺、信封等等的更换费用更无法计算,这些花费由哪个来承担?”针对网友对更名产生的一系列费用的说法,李辉表示理解。他认为,不同声音是正常的,只是立足点不同。但他更多从历史文化角度来诠释,“一个地名是经由一两千年形成,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是能以钱来衡量的。如果以前更名中出现考虑不周,没有尊重历史文化的话,希望必要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纠正,这与拉动地方经济没有直接的关系。”
此前,1994年湖南省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知名度迅速飙升。此后,四川九寨沟县(原南坪县)等依托周边风景名胜变更的新地名也纷纷出炉,一“改”成名。四川都江堰市(原灌县)是城市更名的成功之作。更名后保留和发扬了都江堰名胜的文化传统,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在李辉看来,如襄阳、徽州、荆州、都江堰等在文化经典里大量存在,历史地名特别响亮的地名更改就是成功的。如果简单把两个城市名放在一起就不合适。 八十年代,许多地方为了打旅游品牌,简单更改地名,真正的自然风光不是靠更改地名来实现,主要还是靠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文化极其丰富的国家,许多文化体现在地名上。比如江苏的淮阴,谈淮阴和韩信无人不知,但最后淮阴变成淮安后从此消失。
“改名一定要慎重。在我们的史书,文化名著和历史记载里有记录的,能不改就尽量不要更改,如果非改不可,希望都要经过专家讨论认定,不能太过简单草率,有失历史文化传承。”李辉说。
“襄樊”变“襄阳” 专家学者媒体莫衷一是
“襄樊”变“襄阳”,当地各方摆出的理由,无非是尊重古地名文化底蕴,扩大城市影响力。除了李辉力挺“襄樊”变“襄阳”外,不少专家学者也有同感。
文化学者裴钰认为,从襄樊改名襄阳对这个城市来讲有非常大的价值。襄樊是历史文化名城,恢复其“本名”对于文化价值观的塑造,对于城市精神的铭记,有非常好的塑造作用。返璞归真、认祖归宗,从城市来讲是非常好的。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尚重生认为,襄樊市更名实为打文化牌,尤其对旅游业将有较大促进作用。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冻国栋教授力挺襄樊更名襄阳。“这是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冻教授称,此次改名更凸显了襄阳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扩大了城市的影响力。此次更名,是“老名城的回归”,对城市发展和传承文化均善莫大焉。
湖北省一位官员曾在媒体公开称,襄樊此次更名的大背景,是要以4A级的隆中景区为龙头打造“智慧之父诸葛亮”品牌,建起“三国旅游链”——这是响应湖北建设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的一个具体行动。
更有不少媒体评论认为,襄樊改名背后的官场政治学。为经济,为GDP,才是惟一拿得上台面的理由。但论者早提出反证,当年“荆沙市”改回“荆州市”,经济上并没有超越襄樊。因而,改名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拉动多高的GDP无从论证。
国内城市更名基本有几个动机。一是发展的动机。如,湖南大庸市更名张家界市,有自然遗产,有旅游发展的动机。二是文化塑造、文化保护的动机。改名是一个手段而已。改名对旅游好、对经济好、对招商好,这只是一种可能性,仅仅改名是不够的,要靠旅游带动当地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如果只改名而不注重发展服务业,经济还是发展不了。如果只改名,不搞好招商环境,社会软环境建设,资本来了也留不住。
资料:地名更改审批权限程序
国务院1986年《地名管理条例》第六条指出,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如下:(一)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二)国内外著名的或涉及两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的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国务院审批。(三)边境地区涉及国界线走向和海上涉及岛屿归属界线以及载入边界条约和议定书中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和居民地名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国务院审批。(四)在科学考察中,对国际公有领域新的地理实体命名,由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国务院审批。(五)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在征得当地人民政府同意后,由专业主管部门审批。(六)城镇街道名称,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审批。(七)其他地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审批程序。(八)地名的命名、更名工作,可以交地名机构或管理地名工作的单位承办,也可以交其他部门承办;其他部门承办的,应征求地名机构或管理地名工作单位的意见。
 
(责任编辑:封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