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东城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15:54
字体:【大】【中】【小】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12日在东城区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东城区区长杨艺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东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中国60华诞的喜庆之年,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关键之年。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下,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主线,深入贯彻中央、北京市工作部署和“二三六三”核心发展战略,圆满完成了建国60周年庆典服务保障工作和区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各项任务,保持和巩固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平稳持续发展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全区上下积极应对,周密组织,共克时艰,在确保经济稳定的同时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制定政策措施,狠抓指标落实。及时出台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24项保增长措施,从推进项目建设、促进社会消费等六个方面做出安排部署。细化财政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11项经济指标,建立11家牵头单位、44家协办单位组成的责任体系。构建涵盖3大类、24小类、111个指标的动态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区域经济运行状况。设立中小企业发展扶持资金、就业应急准备金、大学生就业实习补助资金等共3500万元,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820亿元,同比增长9%;区财政收入预计完成71亿元,同比增长12.8%;两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5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28504元,同比增长9%。
着眼长远规划,促进产业发展。在区委领导下,组织启动未来20年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各项任务指标进展情况总体良好。顺利完成第二次经济普查,制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为做好今后五年发展战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出台主导产业政策实施细则,安排专项扶持资金2亿元,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达到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加大产业发展研究与招商引企力度,引进新增税源6.3亿元。着力推进楼宇经济发展,摸清了全区755.7万平方米、162座商务楼宇基本情况,初步建立起楼宇经济信息数据库。抢抓机遇研究发展低碳、中医药等适合东城区位特点的新兴产业,通过组织专家论证考察、参加中关村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论坛等方式研讨低碳城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与瑞士洛桑市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项目被纳入中瑞政府间合作框架。先后参与组织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北京文博会、北京金博会、市长国际企业家顾问单位联谊会等活动,加强产业政策推介与合作交流。王府井、东二环、雍和园三大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支撑。
强化投资拉动,促进市场繁荣。采取各项措施扩大投资和消费拉动,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205.8亿元,同比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完成367亿元,同比增长13%。切实加强跟踪服务和协调调度,简化审批流程,确保纳入市、区绿色通道的40个项目快速立项和一批拆迁项目顺利实施,提前完成市政府下达的16亿土地储备任务。搭建促销平台,举办消夏购物节等系列活动,全力拉动消费增长。组织重点街区和企业开展金街过大年、推介百家四合院等百余项促销活动,促进了市场活跃繁荣,地坛庙会获得“第四届北京春节庙会·灯会文化活动最具人气奖”。
主动协调服务,营造良好环境。深入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活动,区级领导和职能部门走访200余家企业、单位,帮助344家单位解决问题23类385件。利用网上服务平台畅通企业与政府的联系渠道,完善部门协调会商机制,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举办中小企业发展论坛,组织5次中小企业资金供需对接会,利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为11家企业提供贷款贴息支持146万元。成立首家小额贷款公司,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设立“小额贷款担保绿色通道”,为9家企业争取了2700万元的贷款担保。组织“北京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协助申请扶持资金,保护和提升老字号品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步伐,东方奥天、东方文化、东方信达三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调整组建基本完成。
二、全区上下团结奋战,高质量完成国庆服务保障任务
作为建国60周年庆典活动举办地,东城区肩负着庆祝大会和广场联欢保障、群众游行游园、安全保卫、环境整治、氛围营造等一系列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全区干部群众、驻区单位和广大志愿者发扬顾全大局、连续作战、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最高的工作标准投入筹办工作并取得圆满成功。
组织运行高效有序。组建东城区建国60周年庆祝活动筹办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安全保卫、环境整治等9个专项指挥部和13个地区分指挥部组成的“1+9+13”指挥运行体系,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形成了统一领导、分工明确、协调顺畅、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各指挥部和街道、地区令行禁止、紧密协作,为筹办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服务保障圆满顺利。全区25所学校15700余名师生参加的广场背景组字,2930名机关干部、部队战士和社区群众参加的联欢晚会表演,2924名武警官兵、青年学生组成的“开天辟地”群众游行方阵,都获得了筹办组织机构的高度评价。深入细致做好东交民巷29、31号院居民安全保障,确保了焰火燃放万无一失。全力落实电磁环境清理、“净空”、集结线路清障、交通组织保障和庆典核心区临时环卫保洁,保障了阅兵游行顺利进行。精心策划12个公园整体游园活动及环境布置,接待游客近47万人次。严密落实安保措施,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无缝隙的社会面防控网络,狠抓矛盾排查和纠纷化解,累计投入群防群治力量61.2万人次,实现了“大事不出,小事减少,管理严格,秩序良好”的目标。
营造喜庆文明氛围。深入开展环境美化工作,栽植200余万盆花卉,搭建9座花坛、15个大型花柱,形成了“一环、一轴、三中心、多节点”的景观格局。“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60年巨变看东城”展览等一系列群众性教育活动蓬勃开展,营造出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坚持文明城区常态化管理,完成全国文明城区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促进了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进一步提升。
筹办工作成效显著。经过全区团结拼搏,全面实现了庆祝活动“隆重、喜庆、节俭、祥和”的总要求。“开天辟地”游行方阵获最佳组织奖,群众游行获创新成果奖,背景组字表演实现了“精益求精、不留遗憾”的目标。游园活动以优美的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的热情参与,城市超常规运行能力经受了实战的严峻考验。全区共有31个单位荣获北京市国庆安保工作先进集体称号,30个单位荣获首都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突出贡献奖,东城区被市委市政府和市筹委会授予“最佳服务保障奖”。
三、推进文化强区战略,充分展现东城文化魅力
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坚持把挖掘人文底蕴、传承历史文化、展现独特魅力作为东城发展的持久动力,深入推进文化强区战略的实施。
历史文化街区彰显活力。玉河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再现了京城“水穿街巷”的历史景观,南锣鼓巷文化休闲街区被美国《时代》周刊推荐为25处必去的亚洲风情体验地之一,国子监街成为北京市唯一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街区,南新仓、簋街等特色街区发展不断升级。深入研究17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概念性规划,钟鼓楼·北京时间文化城建设规划方案初步形成,第二批10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6项成功进入市级名录。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良好。组织开展区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认定,鼓励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利用平房区内闲置厂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28家企业的43个项目提供了6241万元市、区两级专项资金支持,促进文化创意企业快速发展。成功引入北京演艺集团、湖南电广传媒、卡巴斯基(北京)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国际版权交易中心运行良好,开通了首个国家级版权交易系统,全国版权交易共同市场正式启动。组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逐步完善配套扶持政策,构建涵盖投融资服务、工商税务服务、创业服务等内容的服务平台,依托3G技术开展无线园区建设,雍和园区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荣获“2009年度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奖”。
文化旅游助推区域繁荣。举办首届皇城文化旅游节和“畅游古都、品味东城”等系列活动,设立王府井旅游咨询站,开展旅游网络营销,免费发放《消费伴侣》、《旅游锦囊》和景区门票,大力吸引旅游客源,与其他区县实现互动发展。设立100万元专项补贴资金,对在辖区举办大型国际会展活动的企业给予补贴,促进旅游会展发展,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均列全市第二。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年会,全面推介东城资源优势,促进合作与交流发展。
戏剧文化城建设正式启动。出台《东城区关于推进首都戏剧文化城建设的若干意见》,制订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聚合戏剧资源,为艺术院团、专家、编创人员、演出场所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促进戏剧文化繁荣发展。承办建国60周年中国话剧艺术发展论坛,宣传东城戏剧文化特色,促进戏剧交流发展。免费发放4万本《戏剧东城宣传册》,成功举办“戏剧四季风”活动,带动戏剧演出市场持续升温,全区戏剧演出达4100多场次、观众95万多人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资5000多万元实施区文化馆升级改造,东直门、朝阳门街道文体中心改造完成并对外开放。出台《促进社会单位服务社区公益文体活动试行办法》,设立500万元补贴资金,鼓励支持全区48所学校、32家社会单位与属地街道签订协议,对社区居民开放文体设施。传统文化品牌活动丰富多彩,新年音乐会、文化艺术节、“我们的节日”系列节庆文化活动吸引广大群众热情参与,进一步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四、注重城市建设管理,运行水平不断提高
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特定地位,坚持高标准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加强重点项目协调保障服务,确保了海关博物馆、中央编办办公楼等一批项目有序实施,黄金集团综合楼、朝阳门SOHO等项目开工建设。全力推进地铁六、八号线拆迁,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完成了1800多户居民拆迁任务。加大政府项目投资,应急指挥中心投入使用,残疾人康复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改造完成,二中分校、灯市口小学工程进展顺利,东四妇幼保健院、鼓楼中医院、建国门医院改造正式开工,上龙西里危改回迁楼完成主体结构施工,西河沿危改拆迁稳步实施。完成了61条胡同改造整修,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城市管理有序运行。全面总结城管新模式五年运行基本经验,促进新模式在经济监测、公共安全和社会管理等领域拓展应用。参与第四届中国国际数字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和2009信息城市高层论坛,充分展示城市管理最新成果,获得住建部颁发的“2009年数字城市建设杰出贡献奖”。公共安全监管新体系研究基本完成,风险源分类分级管理、监管对象自查自报、监管工作标准化等方面的创新得到充分肯定。加强应急演练和宣传培训,应急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各项安全管理考核指标均未突破。初步确立了“一个基础平台、六大应用系统”的数字城区建设基本框架。
城市环境品质继续提升。编制完成《东城区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道路管理服务规范》,实施《环境卫生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强化环境卫生监督检查。完成长安街等重点大街及其周边环境整治,实施东北二环6幢楼宇和南北河沿大街两侧建筑物夜景照明工程,成为城市景观新亮点。健全违法建设快速处理机制,共拆除违法建设1509起、3683平方米。加强垃圾分类收集管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进一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73.4%。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开复工56.3万平方米,竣工40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
五、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公共卫生工作稳步推进。建立健全甲型H1N1流感防控指挥体系,按照全市部署狠抓措施落实,切实做到快速反应和及时处置。突出抓好防控宣传、医学观察、健康监测、疫苗接种、定点医院启用等关键环节,实现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有效控制。积极创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并获得正式批准,成功举办首届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组织开展中医药服务进社区、中医药健康大讲堂、中医特色慢性病管理、中医治未病工程进机关等工作,荣获“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与二、三级医院的双向转诊,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十百千”工程。整合资源建立社区健康之家,培育自我保健和健康互动理念,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继续落实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零差率等惠民政策,免除挂号及诊疗费109.34万元,累计优惠药费200.27万元。加大食品安全领域综合执法力度,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教育发展和改革成绩显著,被授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称号和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中高考成绩均创历史新高,体现均衡发展。在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生艺术节比赛中共荣获40个一等奖。获得首届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8个奖项中的5项,市民学习基地建设项目荣获“全国社区教育示范项目”。深入开展体育生活化社区创建,成功举办第七届全民健身体育节、第三届“和谐杯”乒乓球赛等活动,参与群众达30多万人次。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实施健康生育计划,扎实做好人口计生工作。抓好档案基础工作和重大活动档案归集,档案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强化残疾人就业服务与残保金收缴,继续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地方志、红十字会、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新进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加强侨务和对台交流,团结各方力量共促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持续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措施,设立1500万元就业应急准备金,积极组织困难家庭大学生到社区实习。开发社区就业岗位15345个,安置失业人员11122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74.83%。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政策全覆盖,各项基金收缴率达到98%以上。认真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共支出低保及生活困难补助资金4984.73万元。实施“夕阳红”工程,总结完善7+X居家养老模式,组建养老服务队伍,为享受政府补贴服务的独居老人提供巡视探访、精神慰藉等五项贴身服务。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克服困难落实了新增300张养老床位的任务。设立200万元应急救助专项慈善基金帮扶困难群众,全年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171件。大力改善民生,完成了6775户民居修缮、9000余户用水“一户一表”改造、3.8万余户平房煤改电和涉及2900余户居民的老旧楼房通天然气工程。积极做好居民保障性住房的申请审核和摇号对接,落实了2847户居民的摇号工作。继续开展“听民意、访民情、解民难”工作,群众反映的12863件问题已办结12606件。
和谐社区建设不断深化。依法组织完成第七届社区居委会选举,新一届社区居委会成员年龄、知识结构得到全面优化。开展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健全“一委三会一站、多元参与共建”的现代社区治理模式。在交道口、建国门等街道开展“开放空间社区参与行动”,进一步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深入实施《东城区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推进社区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规范化建设,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我区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东华门街道、九道湾社区分别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示范社区称号,大雅宝等8个社区服务站被命名为“北京市社区服务站标准化建设示范单位”。
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和市民中心作用,积极搭建服务平台,累计举办心理健康大讲堂、市民论坛等公益活动150余场,政社、政民互动得到进一步强化。大力培育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助人社会工作事务所等一批社会公益性服务组织,实现管理与服务一体化。在60座楼宇内建立了社会工作站,对推进楼宇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六、切实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打造廉洁高效政府
深入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创新体制机制,扎实推进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建设。
继续深化民主法治建设。主动接受区人大、区政协和民主党派监督,按时限完成了366件全国、市、区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通过专题通报工作、创办手机报、组织视察等多种途径,确保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时全面了解政府工作。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制定并实施《东城区行政执法协调办法》,努力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问题。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不断完善,全年共受理74件依申请信息公开事项,较好保障了公众知情权,进一步拓宽了接受社会监督的渠道。
稳步实施政府机构改革。根据市委、市政府批准的改革方案稳妥实施机构改革,进一步整合优化部门职责体系,突出强化产业发展、服务经济、统筹社会管理职能,改革后共设置政府工作部门28个、部门管理机构2个。科学合理制定部门“三定”方案,坚持以职能转变为核心,准确界定部门职责分工,强化了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
大力加强政府管理和自身建设。以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促进学习型政府建设,围绕城市规划、风貌保护、新兴产业发展、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等专题进行考察学习,先后7次邀请专家在政府常务会前讲解金融危机应对、都市旅游、低碳经济等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推动公务员教育培训方式创新,注重提高一线公务员队伍素质和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部门预算执行、因公出国等方面管理,大力压缩办公经费,节省政府管理成本。制定《东城区电子政务建设框架》,启动协同办公平台和网上监察系统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行政效能。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积极开展源头治理,推行财政资金、政府投资、民生资金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政风行风建设取得新进展。
2009年是奥运会圆满结束之后又一个不平凡的一年,建国60周年庆典服务保障工作的高质量完成,抵御金融危机取得的显著成效,区人代会批准各项任务的圆满实现,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拼搏。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党派团体、驻区中央市属单位、驻区部队,以及所有关心支持东城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一些需要研究改进的问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导产业的壮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还需要加大推进力度;保护风貌、改善民生、疏散人口与产业发展的结合方面仍需争取政策支持和居民参与;城市管理软环境和区域文化软实力还需要加快提升;统筹整合行政资源、加强部门联动、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机制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010年工作安排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加快“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全面谋划未来一个时期科学发展、打造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的重要一年。本届政府换届三年来,经过全区持续努力,区财政连续三年保持了每年递增10个亿的良好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较高水平的稳定成长期。但金融危机对第三产业的滞后影响不容忽视,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改革创新任务依然繁重。我们既要充分看到各种积极因素,又要冷静分析深层次问题,坚持战略引领、突出特色、高端发展,推动东城经济社会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1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工作部署,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理念和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完善实施“二三六三”核心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人文东城、数字东城、绿色东城,更加注重发展战略研究,更加注重产业结构优化,更加注重城市品质提升,更加注重区域特色发展,更加注重服务保障民生,进一步促进产业高端化、资源集约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优质化和发展可持续化,推动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区财政收入达到77.39亿元,同比增长9%;两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左右;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6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6%以内。
完成今年的任务指标,要着重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战略引领,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突出战略发展、规划先行,在区委领导下,凝聚各方智慧,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高标准确定发展目标,高质量实施规划任务,促进东城科学发展。
高水准实施总体规划编制。组织政府各相关部门与总规办和专业机构紧密配合,切实把握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阶段特征,认真分析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努力破解涉及长远发展的难题,突出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扎实做好《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2030年)》的编制工作,科学确定未来20年的总体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使之成为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的宏伟蓝图。坚持部门协作、专家指导、社会参与,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专项规划研究,切实保障总体战略规划的落实。
认真制定东城区十二五规划。在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指标的基础上,启动并完成《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实事求是确定主要目标、基本指标和具体任务,使之成为今后五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制定并实施人文东城、数字东城、绿色东城行动计划,为实现新一轮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坚持高端发展,优化产业体系结构
进一步认清新形势,把握新机遇,增强新活力,以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高端化、高附加值、占用资源少、能耗少的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优化产业体系,培育新兴产业。立足产业集群、要素集聚、服务集成,构建以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撑,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资源经济为载体的产业体系。吸引大型国企、跨国公司、民营企业总部入驻,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完善楼宇经济监测系统,出台鼓励引导政策,加强亿元楼宇的培育,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的有效载体。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雍和园扩园为契机,进一步调整经济功能区产业定位和发展重点,完善区域管理机制。深化王府井商业区升级发展,确定高端业态定位,拓展文化交流展示功能,突出品牌特色,优化服务环境,加快工程项目建设,推动王府井与银街、金宝街等周边街区、胡同实现一体化发展,全方位提升国际影响力。依托能源央企聚集优势积极发展低碳服务产业,吸引国内外企业总部、低碳交易机构、新能源投资基金、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入驻,促进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市场交易等产业要素聚集,形成低碳产业生态。认真落实北京市《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全力推进“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产业,吸引中医药总部企业、销售企业、中介服务机构聚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健康养生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医药电子交易的运行模式。用好用足新兴产业金融功能区政策,大力发展文化金融、绿色金融,强化金融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
加大投资拉动,促进消费增长。继续实施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加快审批进度,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全力抓好地铁六、八号线扩拆区建设,扎实推进王府井国际品牌中心、朝阳门SOHO中心南区、东外地下商城等项目建设。抓好北苑老年公寓、王家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市民中心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规范项目管理,加强跟踪服务,着力解决工程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重点帮助中央、市属单位及社会项目尽快落地。加大外资引进力度,制定外资引导目录,优化外资结构,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加强土地储备,做好土地供应计划管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等工作。继续推进南锣鼓巷、南新仓、簋街等特色街区发展,规划五道营特色街区建设,帮助老字号升级发展,深入挖掘品牌特色。扶持文化娱乐、体育休闲、健康养生等行业发展,做好营销宣传,引导市民消费需求,拉动消费增长。
帮扶中小企业,增强国企活力。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扶持符合我区产业定位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完善政策和服务体系。发挥专项资金引导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向节能环保服务、技术创新、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特色餐饮等领域升级转型。推动国有企业优化发展,引导国资国企在新兴产业领域捕捉发展机遇,提高东方奥天、东方文化、东方信达三大资产经营公司运营水平,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融资服务体系,创新投融资体制,健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和贷款贴息机制,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优质企业上市。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加强国有企业投资监管,推行国资收益收缴和支出办法,加强股权管理,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健全三大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健全经济监测体系,准确掌握区域经济运行动态和企业需求变化。健全产业促进体系,整合经济发展政策和扶持资金,加大招商引企和引进税源工作力度。健全行政服务体系,强化分级分类、协调联动、首问负责、信息公开等服务措施,完善部门、街道、功能区协作互动机制。建好企业服务呼叫中心、网上服务平台等载体,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增强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坚持特色发展,激发区域发展新动力
落实北京市提出的建设“三个北京”和世界城市的新要求,紧密结合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和区域资源优势,以建设人文东城、数字东城、绿色东城为目标,努力实现特色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促进人文发展。深入实施文化强区战略,挖掘、整合、利用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城市环境、社会进步的贡献力和辐射力,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演艺、文化养生等以文化资源为支撑的文化经济,建设首都文化中心区。吸引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企业入驻,推动中国文化产权交易所落地,加速高端人才聚集,发展以文化艺术品和版权为重点的知识产权交易、创意设计、数字内容等产业,建设创意之城。加强旅游休闲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提升景区环境品质,大力发展特色餐饮,传承美食文化,策划开发系列都市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项目,举办第二届皇城文化旅游节,打造一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休闲之城。聚集发挥区域戏剧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着力构筑戏剧创作、演出、交流三大平台,打造王府井、东二环、交道口、银街、隆福寺五大剧场集群,实施“名优精品”工程,建设戏剧之城。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举办第二届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暨中医药发展高端论坛,启动实施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京城名医馆、地坛养生园、学校百草园等项目建设,推进中医药科普和医疗服务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军营,建设健康之城。
建设低碳城区,实现绿色发展。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环境,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在全区深入开展节能环保宣传,引导低碳生活消费,鼓励市民自愿参与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活动。聚集发挥各类节能环保组织、研究机构和民间环保组织作用,参与社区公民教育和节能环保实践。严格执行环保节能标准,推行企业绿色准入标准,督促引导用能单位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以建筑节能为先导,探索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选择部分机关、学校、医院及公建设施进行改造建设,形成一批绿色示范建筑,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既有居住建筑和锅炉房节能改造任务。开展社区雨水收集利用、自行车停放和租赁试点,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加大国际交流合作,深入推动与瑞士洛桑市合作共建,实施好低碳示范区项目。
打造数字城区,推动科技发展。按照“一个基础平台、六大应用系统”的构架,加快数字城区建设。在城市管理中强化科技支撑,从整合资源、统一平台入手,初步完成公共管理基础数据库的构建。在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等领域推广运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促进城市便捷高效运行。在产业和城市发展中提高科技含量,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重点在节能减排与新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民生保障等领域,推动成熟科技项目落地。鼓励电子商务类企业发展壮大,抓好数字东城网站和协同办公系统建设,提高社区信息化应用水平。深入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创新开展群众科普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拓展国际视野,扩大内外交流。认真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成果,推进我区国际化建设。积极参与和鼓励区域机构举办重大国际性活动,吸引国际总部落户东城。扩大国际交往,积极缔结新的友好城市关系,巩固和发展业已建立的友好城市之间的民间互访、文化交流、旅游推介等友好往来。推进与国内友好城区在风貌保护、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促进信息和资源共享。
四、坚持统筹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发展能力
着眼高水平建设、精细化管理、高效能运行,坚持正确处理硬件与软件、管理与服务、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发展能力。
持续深化文明城区建设。有效推进文明城区建设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和考核体系的运行,落实长效机制和常态化管理。深入开展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等创建活动,促进城市文明程度持续提升。大力实施公民道德修养工程,继续深化“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文明素质。广泛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宣传新典型,树立新品牌,积极营造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城市文明氛围。
积极破解历史风貌保护难题。坚持保护风貌、改善民生、疏解人口、发展产业、传承文化“五位一体”有机结合,编制完成17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概念性规划。启动钟鼓楼·北京时间文化城整体规划建设。引入国际设计公司开展国子监文化产业生态区规划和交通组织优化方案研究,实现五道营、国子监街、方家胡同联动发展。实施南锣鼓巷优化提升工程,完善交通组织,扩大文化宣传,促进业态升级,加强风貌保护,完成南锣鼓巷以西胡同市政改造。启动玉河国际企业总部基地建设,实现文化风貌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组织召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研讨会,邀请国内相关城市政府机构、专家学者和企业共同探讨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有效途径。
加强环境建设和城市管理。抓好城市绿化美化,全年扩大改造绿地5万平方米,植树3万株,种植草坪1万平方米,创建3个花园式单位,完成屋顶绿化5000平方米,实施2条道路绿化改造。积极推行认建、认养,鼓励社会力量、居民群众参与城市绿化。进一步巩固国家卫生区成果,推进健康城区建设。认真落实大气污染治理措施,推进污染源普查成果开发利用,做好汽车以旧换新工作,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围绕旅游景点、特色街区、产业聚集区等重点区域实施胡同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完成朝阜路东城段整治任务。开展胡同停车管理试点,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实施银街步道整修、停车治理和环境提升工程、夜景照明工程、皇城范围内建筑屋顶风貌美化工程,塑造整洁优美的城市形象。建立城市运行监测指挥平台,实现城市运行、城市管理、应急处置的有机统一。继续拓展城管新模式监管范围,实现全方位、精确化覆盖。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做好户外广告规划修订,完善违法建设协调查处机制。落实市容环境责任制,强化市容环境的常态监督检查,实施责任追究和考核评比制度。按时按季做好扫雪铲冰、防汛、供暖等工作,保障城市有序高效运行。
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加强对安全生产、交通事故、火灾事故等各项公共安全指标的细化考核,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行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全面推行公共安全监管新体系,以地下空间、有限空间、公共场所和居住区域为重点,实施风险源分类分级管理,进一步落实各方责任,有效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城市应急处置和救援机制,提高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深入推进“平安东城”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深化群防群治工作,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加大信访排查工作力度,有效化解因项目拆迁、下岗失业、拖欠工资、违法建设等可能引发的信访问题以及历史遗留信访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坚持优化公共服务,增强社会建设能力
大力推进“国家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促进公共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社会化和均等化,提高服务效能,切实改善民生,不断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
推进教育创新发展。加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内在机制建设,加快学前、小学和校外教育结构调整,推广优秀学校、校长、教师的先进教育管理经验,加强跨校交流挂职、国内外培训轮训、绩效管理考核等机制建设,促进教师素质、学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充分发挥“蓝天工程”、学区化管理、学校联盟的品牌优势,以“学习e网通”工程和九大资源基地建设为载体,推动优质资源深度共享。坚持素质教育导向,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艺术、科技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办好教育文化节,创新教育理念,提升教科研水平,促进教育学术进步。抓好五中分校等一批校舍改造和教学楼抗震加固,促进软硬件设施均衡发展。以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为重点,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完善终身教育和学习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
推进卫生改革发展。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巩固甲型H1N1流感防控成果,完善以专为主、专群结合的应急处置体系,进一步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贯彻国家、北京市医药卫生改革总体部署,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医疗服务人员的专业技术和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落实《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行动规划》,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健全精神卫生保健网络,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与管理,推进社区预防保健措施的落实,发挥健康之家、社区心理咨询热线的功能,为群众提供便捷实惠的医疗卫生服务。
推进文化体育等事业繁荣发展。以区文化馆、图书馆、地坛体育中心、东单体育中心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群众性文体阵地建设与绩效管理考核。发挥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更多学校和单位文体活动场所向社会开放并加强效果评价。加强群众文体队伍建设,培育社区特色精品团队,努力实现“人人有组织、组织有活动、活动有特色”的目标。继续办好地坛庙会、民博园等活动,促进文化活动品牌升级。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验收及成果转化。推进“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做好在职健康锻炼,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大体育人才培育与输送,力争在第十三届市运会上再创佳绩。认真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筹抓好人口计生、民族宗教、档案保密、妇女儿童、红十字会等各项社会事业。
推进社区服务务实发展。认真落实《东城区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按照高标准、规范化、有特色的要求,努力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制定区、街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规范化服务标准,坚持社区居委会分片包户工作方法,完善社区服务站分类包户试点。合理使用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以服务群众、促进发展为目标,实施社区服务“双百”工程,抓好典型示范。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和服务项目提供,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政策激励”的社区服务供给模式,提升项目化运作水平。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合理调整服务设施布局,打造社区服务品牌,完善推广15分钟便利居民生活服务圈,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服务需求。
推进社会建设和谐发展。发挥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和市民中心功能,打造公益组织孵化器,探索公益创投模式,举办社会组织发展论坛,促进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建立政府公共服务项目发布、社会购买和效益评价机制。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抓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十百千”工程和“双基地”建设,探索建立专业社会工作者管理服务机构和督导机制。推广“三站合一”工作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站的服务功能。深化“一委三会一站、多元参与共建”的社区治理模式,推广“开放空间社区参与行动”成功经验,促进政府依法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良性互动。落实社区准入机制,加大考核力度,规范社区事务管理。理顺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促进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认真落实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深化推动“夕阳红”工程,开发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提高为老服务水平。实施残疾人康复计划,完成家庭无障碍改造任务。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以创业促就业,加强失业人员动态管理。推广“育人基地”成功经验,发展家庭服务业。全年开发就业岗位10000个,安置失业人员9000人。有效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大力发展慈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事业,完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覆盖多层次需求的社会保障格局。做好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的申请受理、审核及摇号选房工作,继续推进老楼通天然气工程,完成市政府下达的解危排险和院落修缮任务,努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持续深入开展“听民意、访民情、解民难”工作,切实解决好涉及群众利益的具体问题。
六、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切实加强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政府系统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作风建设,理顺部门职责,提高行政效能和管理服务水平。
努力提高法治建设水平。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进一步加强工作沟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完善民主、依法、科学决策机制,坚持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提高决策水平。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听取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意见建议。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认真做好“五五”普法及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的作用。
加强政府运行规范管理。开展“政府规范化建设年”活动,提升政府系统整体运转效能。结合政府机构改革,优化“三定”方案,完善政府部门责任履行机制。整合城市运行管理、应急处置、安全监管等部门职能和资源,完善城市运行机制。建立政策制定、决策执行、企业服务、条块联动的经济监测和服务体系,完善经济运行机制。建立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财政支出管理、绩效管理考核和公共服务评价机制,促进政府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认真落实“四个服务”要求,积极搭建沟通协调、共驻共建、合作共赢的平台,在为中央和市属单位做好服务的同时,充分发挥区域行政、产业、智力、人才等资源优势促进东城发展。
切实加强廉政勤政建设。以教育收费、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环境保护、城建拆迁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加强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低保基金和政府项目投资的审计和效益监管。做好行政投诉受理工作,严厉查处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继续加强一线公务员和科级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努力打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积极推行绩效评估和网上监察,落实责任追究机制,促进行政效能和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树立勤政廉政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和辉煌盛大的建国60周年庆典把东城区的建设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回首往昔,我们骄傲自豪,展望未来,倍感任重道远。肩负着62万东城人民的希望和嘱托,扬起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建设的风帆,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帮助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务实创新,科学发展,为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新东城而努力奋斗!
国家政府网站      外交部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教育部 科学技术部 国防科工委 国家民委 公安部 民政部 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建设部 铁道部 交通部 信息产业部 农业部 水利部 商务部 卫生部 国家计生委 文化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国气象局 北京市政府网站 首都之窗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市教育委员会 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市公安局 市监察局 市民政局 市司法局 市财政局 市人事局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市规划委员会 市建设委员会 市市政管理委员会 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市交通局 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市文化局 市卫生局 市计划生育委员会 市审计局 市地方税务局 市环境保护局 市统计局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市药品监督管理局 市水利局 市广播电视局 市农业局 市新闻出版局 市文物局 市旅游局 市体育局 市园林局 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 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市信访办公室 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市粮食局 市乡镇企业局 市监狱管理局 市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 市中医管理局 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市园林绿化局 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北京区县网站 东城区 西城区 宣武区 朝阳区 丰台区 石景山区 昌平区 通州区 房山区 大兴区 怀柔区 平谷区 崇文区 门头沟区 海淀区 延庆县 顺义区 密云县 热点链接 组织部 市工商局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市司法局 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 市财政局 市建委 保险中介监督信息系统 药监局 工商分局 国税局 国土资源局东城分局 东城统计信息网 地税局 城管监察大队 残联 皇城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