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地动仪-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47:35
闲聊地动仪作者:高人来源:作者赐稿来源日期:2010-12-5本站发布时间:2010-12-6 1:19:42阅读量:634次

  准谈风月,莫谈国事。那么,今次就不说民主,聊点儿科学。

  一

  除了“四大发明”之外,中国能够拿得出手的发明创造,东汉张衡的地动仪应该算是一个。

  这个发明,初中历史课本上都写着,可谓妇孺皆知,但是为了说明问题,恕我引述下面的历史记载,敬请各位判断——

  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张衡)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二

  近日,打假斗士方舟子提出,“张衡的地动仪不能也不是为了预报地震,而是检测到远方发生的地震,既不能确定震中,也不能计算震级,比现在的地震仪差远了。”

  ——能够“检测”?

  他后来又说,“没有理由让人信服地动仪曾经发挥过验震的功能,它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摆设”,中学教科书上的模型,不过是“艺术品摆设”。

  这样说,我认同——地动仪之能“检测”和“验震”地震,确实值得怀疑。

  直径“八尺”大小,即便往多了说,按照现在的长度计算,也不过2米5的直径,则周长不到8米,8条龙的间距平均就算1米,地震波传来,整个铜尊都在颤动着,怎么可能只有一个铜丸掉下来?

  再说,地动仪占地不过5平米大小,而地震少说也是几十上百平方公里的地壳变动——从道理上说,不论离着震中是远是近,只要波及到仪器使之受力,那就应该不只是1个铜丸吐出,张嘴的蟾蜍还未必都能衔住,“一龙机发”也似乎不太可能。

  这是常识和常理,似乎不需要证实与证伪。

  再往深处想想,如今的科学何其发达,技术何其先进,但成功预测地震的概率几何?遑论这么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了。

  总之,地动仪不如日晷和刻漏管用。

  这些都是我学生时代的想法,并非今天的心血来潮。

  三

  可笑的是,在我产生怀疑之后的半个世纪,有关部门投入人财物力,耗时3年,于05年终于复制出具有“验震”功能的地动仪,并且通过了专家鉴定和国家验收——绝对的“假冒”但“不伪劣”。

  请问:“鉴定”和“验收”的是此仪,还是彼仪?

  这使我想起另一件类似的荒唐事情——好像是去年吧,有人把“木牛流马”也还原成真了。

  “木牛流马”不过是《三国演义》铺陈演绎的故事,塑造人物的文学手段,意在美化诸葛孔明而已——鲁迅就说,小说把他描写得太“神”,几近于“妖”了。

  真是眼光独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时确实是在装神弄鬼。就拿他发明的“木牛流马”来说,能驮运粮草,还能爬山,现代“机器人”也不过如此,并且还是木制、批量生产!动力,传动,操纵,材料,制造工具等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三国时代可能解决么?

  四

  人们可以嘲笑这些专家和机构,却不可小觑了张衡及其地动仪。

  因为,不论地动仪的使用价值如何,是多么的幼稚,但它起码具有科学实验和实践的意义,而张衡探索科学的精神,更是难能可贵,值得称述。

  设想一下,一个农耕的社会,在秦汉集权专制的治下,奖励农桑的劝农政策,“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排序,工商被视为“末业”的偏见,偏重文科的畸形教育,使得全社会根本不知科学和技术为何物。在这种社会环境和氛围之中,身为东汉主管“天文阴阳历算”的太史令,张衡能够制造出地动仪,超越 “发现”达到“发明”,这中国历史上,绝对是凤毛麟角,科技人才难得——正是由于这样的科学头脑太少,乃是导致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另外,他为人正直,曾上书斥责“图纬”的虚妄,做河间相时,不畏权贵,“治威严,整法度”,“上下肃然”,是个好官。

  他不但是个“科学家”,诗歌辞赋也很有造诣,以《四愁诗》的成就最高,中国文学史上有他一席之地。

  五

  方舟子的质疑,招来了“爱国势力”的围攻和谩骂,说他诋毁中国文化,骂他胡说八道,可恶之极,精神失常,让他滚回美国……

  这就是“中国特色”和“中国模式”的“爱国主义”之一种——因循守旧,抱缺守残,对国宝国粹,乃至祖制和成例,无论好坏,只要有人质疑或非议,他们就站出来护短,卫道——尽管他们自身或许正是被愚弄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在中国,说点儿真话也真不容易,得有胆量。

  这些,就是我围观此事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