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联想-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4:30:30
不许联想作者:梁文道来源:《新世纪》周刊2010年第6期来源日期:2010-1-30本站发布时间:2010-1-30 0:16:47阅读量:448次

  “不许联想”是知名博主“王三表”的博客名称,也是今日中国人最该拥有的一种心态。因为在我看来,我们还是像鲁迅所说的,太爱联想也太能联想,想得太多,于是大脑麻痹肉身瘫痪,成就了一批废人,弄出了一堆笑话。

  就拿最近这许许多多的年度好书榜来说吧。它们背后多半是有评委会的,请来一批学者读书人正正经经开会提名,又是讨论又是投票,最后出来的结果应该是这帮人要负责的,可他们其实负不了这个责任。为什么?因为最后还有一个叫做“领导”的东西。我称之为“东西”并非刻意不敬,而是因为你真的没法确定它究竟是谁,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甚至连它到底是不是人都不知道。这个“领导”并不见得特别圣明,一人胜过十个臭皮匠;也不见得读书读得多有心得,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它最大的强项,就只在于联想的功力。

  你怎么想都想不到的事,它一想就通;你想得到的事,它比你想得更远更深。

  于是,就有两本2009年在全国特别受重视特别受好评的书,被它从几份书单上想下去了,一本是张爱玲那部轰动文坛的天鹅之歌《小团圆》,另一本是留英学人刘瑜的《民主的细节》。我八卦了一下,知情人士告诉我,那是“领导”的意思。原来《小团圆》的问题在于它的作者是张爱玲,而张爱玲曾是汉奸胡兰成的老婆,向大家推介张爱玲的作品岂不等于推介汉奸?岂不等于劝人做汉奸?《民主的细节》则坏在它的名字有“民主”二字,虽然它讲的是美国政治,虽然中国也推崇民主建设,并且标榜自己民主(乃至于比任何其他国家还要民主)。但不知怎的,这两个字就是叫人很过敏,放在书单上大有推动民主之嫌,所以也得拿掉。

  如果《民主的细节》书名改为《美国政治观察》,如果张爱玲没有嫁过胡兰成,一来就和老外结婚移民,终老美国,那么,这两本书应该就能毫不麻烦地留在年度好书的名单上了。由此可见,被“领导意志”染指过的这些书单尽管披上了专业加民主的外衣,其实还是反映不了专业加民主的精神,更表达不了真正价值,它们只能传达出“领导”的联想功力。

  奇妙的是这两本书都是合法出版物,而且还在其他更多的同类活动中入选榜单,名列前茅。这就说明了它们没有原罪,也没有一个神秘的最高层在上头发功指挥,它们的出局全是局部的“领导”的意志所致。这些“领导”为什么会在这两本书上联想出这么多东西,又为什么会在没有最高指示的情况下自动联想呢?那是因为他们自动地把自己的大脑想象成一部中央计算机的分机,揣测它会如何应对这个局面,模拟它的思路;又或者想象某种可能不存在的读者的心态,猜度他们会怎么投诉,自己会怎样为此受过。换句话说,他们能从这两本书上联想起很多常人想不到的毛病,而他们如此联想的能力,则来自于一套非常人所能理解的联想机制。

  有些社会和政治上的恐怖之根本逻辑,就是把它的核心包藏起来,不让人看透,不使人明了,却要你自己去猜它到底是什么。猜久了,你的思想就会成为它的殖民地,由此启动一连串的联想推理。它不必真的发布命令,却能叫你在心里想象命令下达之后的结果;不必出动刀枪,却能叫你从一切细节推测出到达刀枪的轨迹。

  联想治国,让所有人都用同一个脑子思考(更准确地说,是让所有人都自以为是地模拟那具传说中的大脑)。于是,有些不满它的人会为了逃避这天罗地网的联想矩阵,出动一套反向的联想(所以大家才会那么一致地从《阿凡达》看出现实中国的拆迁问题,在和谐变成“河蟹”之后想出了“草泥马”)。正是你有你的联想,我有我的联想;你用联想驯服我,于是我就用联想调侃你;我捧《阿凡达》是因为我联想到了一些事情,你不许炒作《阿凡达》是因为你想到了我的联想。所有不同的立场都在玩联想的攻防战。久而久之,中国成了一个联想大国,人人都不能逻辑地正面推理,只懂得使用模拟和隐喻去勾画出联想的曲线。就算我们读不懂一篇文章的内容,也都懂得借着联想的功力去“解读”出作者背后的用意和动机。难怪中国最大的计算机公司也叫做“联想”。

  面对种种不合理的联想,面对联想型的管治手法,我们拯救自己的方法,恐怕还不是找个机会想回去,而是根本地拒绝联想,拔掉联机接头,不再当一部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