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三)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6:22:28
评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三)4 [ 作者:张捷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969    文章录入:巩献田 ]

 把斯大林遗体迁出列宁陵墓的做法,在社会上引发了大规模推倒斯大林纪念像和纪念碑的行动。许多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城市、街道、广场、工厂和农庄纷纷易名。应该特别指出的是,1961年11月10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作出决定,把斯大林格勒改名为伏尔加格勒。这是发生举世闻名的、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英雄城市。参加过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夫愤慨地说,西欧不少城市的广场和街道仍然以斯大林格勒命名,而在苏联地图上从此却找不到了这个城市。[27]

            另一方面,再一次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运动,各种报刊发表大量批判文章。攻击斯大林、丑化他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学作品纷纷出笼,其中索尔仁尼琴的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和叶夫图申科的诗歌《斯大林的继承者们》是经赫鲁晓夫亲自批准发表的。

            应该说,赫鲁晓夫本来就是一个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政客,他再次掀起反斯大林的浪潮,并不令人感到奇怪。不过他这样做有其具体的政治目的,根据俄罗斯历史学家叶麦利扬诺夫的分析,主要有三个目的。第一,是为了进一步打击莫洛托夫等人。赫鲁晓夫虽然在1957年把他们打成“反党集团”,但是他们在党内仍有较大影响。在二十二大召开前,莫洛托夫给苏共中央写信,对苏共纲领草案提出批评,赫鲁晓夫担心莫洛托夫的观点会获得支持,于是便想通过再次批判斯大林来揭露他们过去参与镇压行动的错误,达到清除他们的目的。第二,在中苏之间的分歧扩大和关系恶化的情况下,企图通过批判斯大林影射攻击中国。第三,赫鲁晓夫再次批判斯大林,是为了进一步毁坏斯大林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袖的名声,实现取而代之的目标。[28]

            然而应该说,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还是为实现他提出的修正主义纲领扫清障碍。

            苏共二十二大后,苏联整个社会的思想氛围进一步发生了变化。许多人不再相信共产党,不再相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失去了理想和追求,玩世不恭或愤世嫉俗的情绪有所增长,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明显下降。诚然,有的人开头曾赞赏赫鲁晓夫的“勇气”,跟着他反对个人崇拜,但不久也开始对他感到失望,于是转而在生活上和思想上寻求别的寄托。有人形象地把这个过程描述为从“个人崇拜”(“культ

            личности”)经过“没有值得崇拜的个人的崇拜”(“культ без личности”),然后到“现金崇拜”(“культ

            наличности”)。这种变化为自由化思潮的泛滥成灾准备了合适的土壤,并为资本主义复辟创造了思想上的条件。

            还应该特别指出的,赫鲁晓夫在二十大做的秘密报告对刚走上和正要走上独立生活道路的年轻人产生了特别巨大的影响。其中有的人完全接受了赫鲁晓夫的观点,自称为“二十大的产儿”或“六十年代人”,这些人后来有的步入政界,有的成为知识界的精英,他们组成了一支在苏联搞资本主义复辟的骨干队伍。戈尔巴乔夫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曾亲口承认自己是“六十年代人”。[29]

            他在一篇文章中说:“赫鲁晓夫的经验没有白白丢掉。他以后的一代改革家并不是偶然地称自己为‘二十大的产儿’的。”[30]

            他又说:“后来,当命运最后把我与政治结合在一起时,当我们成为国家领导人、到那些赫鲁晓夫进行过活动的办公室办公时,他的经验对我开始具有特殊意义。”

            [31] 最近戈尔巴乔夫又承认二十大与他实行的“改革”之间的“有机联系”,说这是一件事情的不同阶段。[32]

            值得注意的是,两个不同派别的政论家对二十大到苏联解体的过程的描述有其相似之处。自由派的布尔拉茨基说:“二十大后,在党内和整个苏联社会出现了一条很深的沟。开头形成了一个缺口,后来社会上分成两个对立的营垒:一个拥护斯大林和反对二十大,另一个反对斯大林和拥护二十大。接着发生的各种政治事件——‘自愿’下台、勃列日涅夫的二十年停滞、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升沉、叶利钦的白色革命、私有化和向市场过渡的剧变,——这一切都源于二十大。”[33]

            而属于左派的卡拉-穆尔扎则说:“二十大打击了苏维埃制度,使得它没有恢复过来。这样做是由于恶意、愚蠢还是由于疏忽,这并不重要,但客观上是犯了叛国罪。赫鲁晓夫损坏了支撑国家的支柱,勃列日涅夫没有修理它,只抹了一层油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把裂缝抠大,使得整个建筑物倒塌。现在我们怎么也无法从瓦砾堆下爬出来。”[34]

            由此可见,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赫鲁晓夫掀起的反斯大林的运动一脉相承,已成为现在不少俄罗斯人的共识。

            至于说对二十大和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的看法和态度问题,那么如同上面已经提到的那样,曾经存在过严重的分歧。报告出笼时,许多老革命家和普通的工农群众表示坚决反对,但是也有相当多的人为它叫好。另外还有一些人虽不完全赞同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但是认为揭露个人崇拜的问题有其积极意义。当时赫鲁晓夫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提出要恢复列宁主义原则和党内生活准则,曾经迷惑过一些人。但是当他大权在握后,飞扬跋扈,独断专行,仍用他自己谴责过的老办法对付党内持不同意见的人,把所谓的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发挥到极致,使得许多人大失所望。这自然使得他们对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的看法发生了某些变化。苏联的解体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覆灭,更使许多人看清了赫鲁晓夫的报告的实质。如同一位名叫索洛韦依奇克的论者所说的那样,“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资本主义的复辟和苏联的崩溃,这对许多苏联传统主义者和爱国者给二十大以否定的评价起了决定作用,而在他们眼里赫鲁晓夫是戈尔巴乔夫的主要前辈”。[35]

            与此同时,苏联解体后许多人经过今昔对比,改变了对斯大林的态度。另一位名叫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论者说:“不管‘解冻’时如何揭露斯大林,不管六十年代人如何哀号,不管‘改革’年代如何诅咒,‘反共分子’当政的十年就足以把所有的诅咒勾销掉,并且在实际上证明,谁对老百姓更亲。”[36]

            近年来,根据多次民意调查,肯定斯大林的人一直保持在50%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五年前,以舍宁为首的前苏联地区共产主义政党的联合组织“共产党联盟-苏共”在第三十二次非常代表大会上通过决议,撤销了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决议和苏共二十二大《关于列宁陵墓的决议》。这个决议虽然是由“共产党联盟-苏共”这个联合组织中的一派作出的,应该说它反映了广大共产党员的意志和愿望。

            自从苏共二十大召开以来,半个世纪过去了。在这五十年里,整个世界发生了惊心动魄的变化。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已在政治地图上消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分裂,走向了低潮。当年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种“东风压倒西风”的形势早已成为历史,如今世界上呈现出的是一种帝国主义国家横行霸道、剥削和欺压别国人民的景象。时光似乎倒转了,历史似乎走了回头路。这一切都发端于苏共二十大,确切地说,发端于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五十年来无数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

            (《环球视野》)

            [1] 《自由思想》杂志1994年第10期第22页。

            [2] 《赫鲁晓夫回忆录》,1997年,第49~50页。

            [3] Л.卡冈诺维奇:《备忘录》,1997,第565页。

            [4] 见Л.卡冈诺维奇的《备忘录》,1997年,第566页。

            [5] Л.卡冈诺维奇:《备忘录》,1997年,第567页。

            [6] 《赫鲁晓夫回忆录》,1997年,第290页。

            [7] 《自由思想》1994年第10期第22页。

            [8] 《赫鲁晓夫回忆录》,1997年,第27、23~24页。

            [9] 《自由思想》杂志1994年第10期第22页。

            [10] 1998年4月17日《独立报》。

            [11] 2000年7月27日《独立报》。

            [12] 《真理报》2006年2月21~27日。

            [13] 《独立报》2006年2月17日

            [14] 《自由思想》杂志1994年第10期第22页。

            [15] 《新时代》杂志2006年第8期第23页。

            [16] 《赫鲁晓夫回忆录》,1997年,第294页。

            [17] 2006年2月14日《新闻报》。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4卷,1972年,第343~344页。

            [19] 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册,1999年,第6页。

            [20] 见《赫鲁晓夫——同时代人回忆》一书,第32~33页。

            [21] 见《苏维埃俄罗斯报》1996年3月30日的报导。

            [22] 转引自2006年2月12日《每周新闻》。

            [23] 《真理报》1957年1月1日

            [24] 《真理报》1957年1月19日

            [25] 《真理报》1957年11月7日

            [26] 见《独立报》2001年10月31日

            [27] 见《小说报》1998年第7期第57页。

            [28] 见2006年2月17~20日《真理报》。

            [29] 见《莫斯科新闻》1995年第22期。

            [30] 《自由思想》杂志1994年第10期第19页。

            [31] 《自由思想》杂志1994年第10期第20页。

            [32] 《俄罗斯报》2006年2月14日

            [33] 《独立报》2006年2月17日

            [34] 《反电视银幕网》,2006年3月16日

            [35] 《全球选择》2006年2月24日

            [36] 《明天报》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