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胀 原因目的及后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42:16
对提振经济和贷款概括一下:
I、提振计划的本质是什么?
1、最关键的一点是钱从哪里来?不管是国债、地方债的发行还是其它的融资或债务渠道,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投入最终都通过两个方法来解决:绝大多数要通过短期或者长期的税收来归还,剩下的通过货币的发行来稀释,所以结果都是从百姓头上来。
2、那么提振的本质就很清楚,是国家代表国民进行的投资。但所有的投资都有产出问题政府投资也不例外,完全遵循市场规律企业的投资肯定是直接冲着盈利去的,而国家提振无疑更多的考虑是宏观问题。那么我们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业及消费!因此国家应该把钱花在最能解决就业和解决最广大居民收入的方向上去是不是?
3、什么地方最能接受就业?低端的加工制造业、粗放的修桥铺路工程项目等。那么这次提振经济的资源分配方案呢?不错,国家的确把钱大把投入基础建设,从基础建设项目上部分缓解了当前的就业问题。但是还有一个更大的劳动力蓄水池,民间企业呢?很不幸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资源份额。
4、再看看提振中收入分配问题:资金大量流入大型国企,这就要问一句,国企首先保证的是谁的利益?真的是被代表的广泛民众的利益么?在没有民主监督,收益去向根本是无从保障的,单从曝光的高管薪酬来管中窥豹就知道事实不可能理想的。那么提振经济中被新吸纳进入的劳动力收入提高了么?这个没有数据显示,如果没有,那么提振的另一个目标就无法达到了,唯一的效应就是问题暂时被延宕了。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那些涵蓄更多劳动力的企业由于不能得到这种优惠的财政支持而却失去了生产经营的机会(社会总生产需求是确定的,是此涨彼消的平衡),因此更多居民失去了就业和增长财富的机会。
当然,民企得不到钱国家也有充足的理由:落后产能和资本利用率问题、民企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加速贫富悬殊问题。但是国家在提振中就真的确保了没有资金黑洞?真的就以国家的名义保证了就业者的收入?通过提振的落实给社会后续发展提供了真实有效的基础设施而不是一堆建成之日亏损之时的烂工程?因此,归根结底,很可能又回到了隐形瓜分财富,继续创造社会不公的循环。
当然还有一个最大的聊以慰藉的借口,那就是坊间口口相传的“国家在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我想所谓的棋无非就是通过国家的集权,把不均衡的财富通过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及税收实现中央集中。对现有的财富不均衡,通过资产泡沫的制造,然后再利用政策性的消除,最终实现中高端的财富收缴,最后利用国家的财政手段实现国家的均富贵”。但稍稍明白点资本的积累和守护过程就知道,这是一个屁,因为连梦都称不上!
II、还有一个悖论的现象,那就是在需求萎缩期为什么那么多钱能被顺利贷出去?
理论上,如果我们认为所有企业都是信誉的生产经营者,那么社会需求凋敝期,生产资本投资应该合理的趋冷,这是正常的自我保护,此时增加贷款事实就是增加债务(这个状况就是欧美目前的现状)。但是我们不同,大量国企和大型企业把银行的钱贷过来并进行了了扩大生产,当然除了少量真实扩张的企业,大多是生产的结果更多的是给企业生产越来越重的负债表。
那么这个矛盾如何解释?其实不难,只要满足下面任何一条都可以开工了:
1、如果拥有垄断价格操纵权就不同了。
2、产品有国家购买就不同了。
3、只要保住就业,企业亏损的钱,国家会通过各种税费和其它折现折价的方式对冲情况也就不同了。
5、如果你都不是,那么就绑架银行,把银行绑架了,只要你手里还拿着一个空酒瓶,那你什么时候都不缺酒。
因此别说7万亿,就是70万亿,只要你敢放,我就敢贷,道理很清楚。
这里没有对一些细节进行讨论,比如通涨对提振经济的影响?为什么我只说通涨,而对目前事实的世界性通缩视而不见?为什么世界通缩而我们却面临通涨的理由是什么?
1、经济循环的上游价格指数(PPI)的下行表明经济不振,下游物价指数(CPI)的下行表明需求疲软,这两者共同决定经济处于衰退,也就是所谓的【滞】。
2、由于前期巨大的国际和国内M2投放,但是海量信贷投放却没有催生出经济增长,这个可怕的资金流向问题必然加重市场的忧虑情绪!反过来使得前期的通胀预期的隐忧可能变成更加清晰的画面,那么局部已有的泡沫会由于避险和炒作资金的加速进驻而变成更大的泡泡,涨又一近了一步!这就是所谓的【涨】。
3、国家怎么办?通涨预期会让国家惯用的利率调整决策此时变得非常非常之艰难,降几乎不大可能?金融市场已经疯狂,市场和民间资本事实是绝对充盈的,不过是不愿意往国家的“阳关道上去而已”,单纯为了一个正利率来降息更是不可理解的。会升息么?同样难以抉择,毕竟实体经济还在挣扎,升息他们的生存负担会明显加重!因此,即使双负继续运行,估计利率都可能是维持目前这个水平的。因此选择银行存款的普通百姓还可能继续享受一下正利率的快感,这不是国家的刻意惠赠,大家不过暂时的幸运的和宏调线路并了轨。
4、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虽然前期偶尔的梦游被统计局和信息部门羽化成了巨龙升天,但是PPI这个基础数据反映了经济依旧在昏睡。在激烈的提振和货币政策后,需求不振和生产低迷这对孪生兄妹依旧没有被人为的分开,那么趋势必然还是朝着本贴的标题方向发展。PPI不支持通涨预期?那么看看国际原材料价格前期的跌幅和PPI的降幅,以及进入5月中旬的国际资源价格逆转态势吧。还是那句话:我们都在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决定PPI走势的重要资源之一的成品油价格

基建对基础产业的拉动是明显的,但是由于基建本身的价值要通过后续的社会或经济服务来衡量或者量化,所以此类数据应该没有多少人来独立统计,当然政府财政部门除外。
我觉得有另一个基础数据可能更有价值就是几大产业的占比变化
PS:这次4万亿提振中的基建量很大: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2800亿【建设】
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大体是3700亿【基建】
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是18000亿【基建】
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是400亿
生态环境这方面的投资是3500亿
自主创新结构调整是1600亿
灾后的恢复重建,重灾区是1万亿【至少一半以上吧】
给上面的问题再付一个图:

下面两张图结合起来,带着两个问题【1、为什么经济对外依存度迅速提高?2、为什么第三产业比重不会得到充分发展?】
图一、数据显示:
第一产业占比稳定减少,这和我国工业的发展和农业历史、人口因素和农业发展水平很吻合。
过去20年高速发展,第二产业比重一直维持高位,近年还有走高的趋势,而第三产业经过【1998-2000】(见PS.2)上了一个台阶后,几乎再没有质的进展,这两年反而有下降的趋势。
图二、数据显示:
美国、日本的经济对外依存度一直维持稳定。
进入2000年,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后急剧上升。
对外依存度高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的主要观点:
1、资源角度:由于“一国养天下”的资源利用模式,以及政府对资源保护的短视,在过去20年出口导向的加工制造业飞速发展中耗竭资源。2000年后我国原油、铁矿、有色等战略资源出现严重的短缺,致使第二产业很多资源物资国际化,对外依存度自然迅速提高。
2、资金角度:资金可以解释2000年以前的对外依存度,2000年后资金本身不再是主要的解释因素,而是资金进驻后建立的供销产业链和技术的影响。
3、就业角度:同时社会就业模式在低端加工业的大量存储,短期新的就业或保障体系无法建立,二者共同决定了对这种生产模式的强烈依赖。
4、第一产业:由于国家的对第一产业的保护政策严重不足,致使本来完全可以自解自足的某些第一产业市场也很滑稽的变成对外依存度极高的行当,最典型的就是豆粕定价权的国家化的完全旁落!
【因此随着GDP总量的增加,同时第二产业始终维持在高位的结果就是:资源耗竭、环境负荷加重、经济发展模式慢慢步入的死胡同亟待解决。遗留的环境问题需要数代人来偿还,枯竭的资源只能是子孙后代的噩梦了】
那么第三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看看下面列表就知道了:
一是流通部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物资供销仓储;
二是为生产生活服务:金融、保险、地质普查、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和各类技术服务;
三是科学文化和居民素质服务: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可以看出,所有这三大类服务业的核心产业都被国家控制,国家控制就意味着失去市场竞争的可能,在没有市场竞争环境下有什么行业能够充分发展的?有什么行业能够体现效率的?没有效率哪来产出?没有产出何来比重?
【因此第三产业发展的瓶颈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放垄断,引竞争,让市场培育第三产业】
PS.1:一些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的比重:
【美国75.3%、日本68.1%、韩国55.1%、法国72.4%】
PS.2:1998-2001年第三产业比例迅速上升的时间段和什么耦合?
【Primier 朱上台,1998年开始加速推行政府职能改革,国企改革,让民企进入垄断行业和社会服务行业......万事皆有因sighing......】
产业比重

对外依存度

感觉03年后中国的经济就走了歧路了!从很多数据都看出来了!
+++++++++++++++++++++++++++++++++++++++++++++++++++++++++
中国事情难办,僧多粥少,还净出馋嘴和尚,方丈难办啊。朱当初下了多大决心?杀(贪腐)、砍(国企)、剥(掉医疗)、踢(出公房)、放(开教育)、使出浑身解数,甩掉负担、充实国库、调动社会资金、发展私企。得罪了多少人,真的培育了一定的市场(私企),但也确实留下了隐患(住房和医疗),最后还是阻力太大,干不动了!朱接手政府时的家底和温有天壤之别,国家财政已经相当的充实,如果温能及时的调整,事实还可以把朱后面的窟窿给补上,唉,错过了,再一回首,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从LZ图表数据看到,09年1月居民储蓄余额比08年1月增加30%,感觉非常惊人,百思不解,请问LZ这究竟是什么回事呢?
=====================================================
1、历史性的社会保障缺位,一直在强化我国儒家思想的经济表象,因此,储蓄已经不再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文化。称之为文化的东西几乎不可能一夜扭转,危机和通涨都无法撼动!
2、投资渠道的单一、金融和实业投资的保障程度低则是另一个现代因素。
从这么多年的储蓄量的稳定增加,和储蓄率的稳定高位可以看出,危机只会加重未来的忧虑,忧虑只会增加银行的存款,这是民族性的东西。
虽然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活跃,投资渠道多样,但是美、日的极低储蓄率和其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应该是关系密切的,这个应该没有疑问。
因此,用改变用利率?不可能达到目的,你就是千刀万剐他们依旧会抱着那棵树不撒手。怎么改变?那就从保障入手吧!
我国总储蓄率

家庭储蓄率

城乡存款量

日本储蓄率

美国储蓄、负债率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目的不是通涨,而是直接或间接的给实体经济输血,达到刺激经济发展,当然绝大多数时候会伴随着通涨这个副产物。
但是如果经济衰退中的经济刺激计划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导致经济的泡沫化,那么滞涨风险就会加大。那么失败的救助计划就成了事实上的火上浇油,后果难堪!
因此,如果决策面已经确定宽松货币没有能够进入实体经济,那么后续的货币政策就必然会逐步的收缩,被动的接受社会经济正式进入萧条的不可避免,也就是经济的二次探底,灾难开始!
所以,人为的制造恶性通涨在经济高速发展期因为某种暂时的需求到是有一点点可能。但是在经济衰退期再去制造恶性通涨,那么就没有万分之一的理由了,因此,我说不可能!
恶性通胀早期进行资源性物资和地产等货币实物化是确定能保值的。但我们讨论中有一个默认前提,中国。我国政治上短期内是承受不了恶性通涨性质的滞涨,单独一个就不可承受,如果两个一起来,持续半年到一年,一定一塌糊涂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我们只能出现相对温和的滞涨,是一种绞尽脑汁后的一种无可奈何!一般性的滞涨是分阶段的,滞涨早期投资、投机推高资源和资产性价格上升。但这些拔高不是生产和消费需求,保值兑现依赖社会经济活动的重新活跃。滞涨的另一极是经济停摆、失业增多、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这种资产价格的高,和终端需求的低,中期无法疏导,表现为居民生活质量下降!但在一个自由经济体,伴随社会经济的缓慢启动,贮存资产会缓慢的货币化进入流通,资产持有者保值或增值,社会财富通过通涨实现了一次再分配或者转移,结束!
但是别忘了我们的社会经济龙骨并不是自由的市场经济,在资产价格因为囤积甚至炒作适度走高是可能的,也是允许的。但考虑到中国的投资品种极度单一,如果因预期而进入爆炒阶段,如果照单全收,生产恢复将付出极其沉重代价,严重制约经济恢复速度。滞涨后期每增加一天社会稳定的经济折算就会呈激增的态势。政府会怎么样?不言自明!囤积石油?你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绝对垄断国家定价情况下炒石油?囤积民生资产?粮油食品?囤积几个月一个“合法”调价就把你所有的利润给清仓了!有色、黄金、地产在我国是比较安全的保值品种,但是保值是建立在一定的溢价上的,一旦有了击鼓传花的节奏,那最后都成了烫手山芋!特别是某些已经严重泡沫化的市场(地产),想在借此通胀预期来实现软着陆的概率是很小的,因为,这不仅仅是通胀,这一轮提振后,经济如果出现着陆现象,那后面就是滞涨。即使新能源和东北振兴规划还在如火如荼。现在只有祈祷大洋彼岸的鞋子着地,那是世界经济的河床,只有那里探底世界才能回春。看看近几个月【美国的贸易帐单】和上面贴图中我国的【PMI】之间的联动性就知道世界现在有多小,病了就不是“兄弟”了?不能够!
通涨是经济问题,滞涨是政治问题,因此投资一定要度量过量溢价会扣动政治扳机!
说到底三句话:
1、温和通涨是国家的铸币税
2、恶性通涨是国家行使抢劫权
3、保值资产的囤积就是风险转嫁,国家抢你,你抢别人
除了输入型(很有限)通涨外,都是国家性质的抢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