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认识孔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38:59
为什么要认识孔子(2010-12-04 17:23:43)转载 标签:

孔子

日本

《论语》

《三字经》

林贝克

文化

分类: 儒家

    一,一点刺激

    我于一九八○年九月到美国耶鲁大学攻读博士。住进学校宿舍之后,发现同寝室有一位日本同学。我从小听过一些八年抗战的故事,对日本人并无好感。但是每到周末,同寝室的另外两位美国同学常常外出游玩,留下我与日本同学相对无言也不是办法。

    于是我们开始聊天。聊了一阵子之后,我突然觉得自己还蛮喜欢同日本人聊天的,因为我的英文遇强则弱,遇弱则强。有一天,我们聊到了孔子,这位日本同学忽然显得兴奋起来。我问他:「我们谈到孔子,你兴奋什么?」他说:「我认识孔子。」我说:「你怎么会认识孔子呢?」

    他很得意地说:「我们日本人在中学时代都要背诵《论语》。」然后他拿来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下:「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看到日本人写出我们的文言文,还是《论语》的一句原文,我心里深感震撼。当时我隐约觉得不太对劲,好像自己家中的陈年旧货,被别人拿去当宝贝了。到底是我们犯了数典忘祖的大错,还是别人天真幼稚而上了大当?我提醒自己应该认真看待传统文化了,不然将来可能连自己的祖先是怎么回事都搞不清楚了。

    二,一个挑战

    我到耶鲁大学一个月后,去拜访一位神学院教授。他的父母曾在上海传教,所以他对中国学生特别友善。

    在谈话中我向这位林贝克教授请教一个问题,我说:「基督徒相信人有原罪,把人看成性恶,这似乎太消极了。相对于此,儒家就积极多了,肯定人性本善。」当时我对儒家的认识还很肤浅,以为《三字经》的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是一个普遍的真理。

    林贝克教授坦承他不了解儒家,不过他还是反问了我一个问题:「请问,儒家主张人性本善,那么中国人会做坏事吗?中国有坏人吗?」我说:「那倒是有的。」他继续问:「那么,恶是从哪里来的?」

    我一时语塞,脑中有如电光石火,纠缠着一个问题,我想的是:「我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问他:基督徒相信人有原罪,但是西方人也会做好事,西方世界也有好人,那么善是从哪里来的?」他大概会回答我:「善从上帝来,所以你相信上帝吧!」我知道自己理屈,立刻起身说:「很抱歉,我临时想到有一件事要做,请容许我先告辞了!」然后夺门而出。

    当时我深感惭愧,因为大家琅琅上口的「人性本善」,居然经不起理性的简单测试。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儒家的学说研究清楚。

    三,孔子非常特别

    我开始抓紧时间学习《论语》。〈乡党篇〉记载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细节,很快就让我感受到孔子的不凡之处。

    孔子有一天下朝回家,听到家人报告说「马厩失火烧了」,他立刻询问:「有人受伤吗?」却完全没有问到马的损失。

     古代封建社会讲究阶级,马厩失火的话,受伤的可能是车夫与佣人。在孔子心目中,人人平等,不因阶级而有差别待遇。孔子的年代是公元前五五一至四七九年,在公元前第六至第五世纪,这种人道精神与人文主义实在让人赞叹。相对的,马是贵重的资产,但是再怎么贵重的财物也不能与人命相提并论。

    孔子与人交往,他怎么对待朋友呢?当他知道有个朋友过世了却没有人为他料理后事,他就挺身而出说:「我来负责丧葬事宜!」一死一生,乃见交情。这种雪中送炭而不计代价的行动,当然出自高尚的心灵。

    有些朋友家境富裕,送给朋友车马,孔子说声感谢,拿来就用。但是,如果有人把家中祭拜祖先所用的祭肉,拿来送一块给孔子,孔子却恭谨地作揖拜谢。由此可知,他重视精神价值远远超过了物质价值。以上两件与交友有关的事,世间几人能做得到?

    我对孔子由认识而欣赏,由欣赏而崇拜,在阅读《论语》时,内心逐渐充满了热情。

    四,谁能了解孔子

    我念到《论语?宪问篇》,看到孔子说:「莫我知也夫!」心中不免一震。孔子居然感叹没有人了解他!他有三千弟子,其中贤者七十二人,为什么没有人了解他呢?要如何才可了解孔子呢?最好的办法是从他的志向入手。

    孔子表白自己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篇〉)他希望做到:让老年人得到赡养,让朋友们互相信赖,让青少年得到照顾。这十二个字的志向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实现过。如果我们向往这种大同境界,不是应该设法先认识孔子的思想吗?这种强烈的动机也引领我走上探讨中国哲学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