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下一个Google式企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53:12
环球企业家
─────────────────────────────────────────────────────────────────

Google Girl vs Firefox Girl
当Google的股价已经超过400美元,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Google是否被严重高估了?Google的奇迹能否复制?
如果你清晰记得过去十年间发生的一切,在下结论前我们至少能够明确一点:无论网络泡沫破碎时有多少家公司倒下,那些在创新方面有所突破,能够获得广泛应用的技术公司都活了下来,找到了赢利模式,并最终撼动了传统经济。如Google与雅虎两家新贵的广告收入加在一起,已经超过历史悠久的三大电视网收入之和。
我们几乎可以认定,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这场革命,让人类社会发现了一样前所未有重要的物资:信息。就像1850年代的黄金,1870年代的石油一样。但与此前不同之处在于,很少有一个行业如同网络业一样,拥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与革新余地。而且这个秉信“达尔文主义”的行业的集体智慧在不停提升,也就是说,下一个Google,一定会出现。
本刊从数十家IT产业的新晋明星中挑选出六家“破坏者”。他们挑战、改变甚至破坏的行业包括:年收入数千亿美元的电信和娱乐业、数百亿美元的分类广告市场,甚至全球软件业的两大霸主微软和甲骨文。
而与以往创新集中于硅谷不同,今天的创造力分布世界各地:以色列、爱沙尼亚、加拿大……但他们为世界带来的新理念是统一的:更为开放的系统、更加讲求互动与互利的平台、更好的服务用户的能力。
在很长时间里,看看谁在吃掉盖茨的蛋糕
徐志强
一个19岁少年开发了一款世界上最火热的软件,他不仅闯入了微软的地盘,甚至改变了开源软件社区的游戏规则
“如果把我的爷爷和上帝放在同一间屋子里,并且有个提问机会,他不会去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也不会去追问人性的无常,他一定这样问上帝:‘你用火狐(Firefox)吗?’”20岁的斯坦福大学三年级学生布莱克·罗斯(Blake Ross)在他的博客上玩笑说。
如果答案是no,那很可能是因为:上帝落伍了。他错过的正是近年最为火爆的一款产品:自2004年11月9日火狐浏览器正式发布1.0版本,它用半年时间获得了5000万用户,到10月底,其用户已超过1亿。仅仅一年内,火狐在浏览器市场的占有率从2.82%变为11.51%,而在一些技术爱好者经常光顾的网站,比如Bloglines、BoingBoing,使用火狐的访问者占到了一半。
自从1998年打败网景的浏览器之后,微软的发现者(Internet Explorer)始终统治着这一领域,其市场占有率甚至达到92%左右。这一成功甚至让微软忘记了需要对它进行更新,在过去的6年中,IE就像一个第三世界的公共汽车站,聚集着小贩(hello,弹出广告)、冒牌艺术家(如果病毒可以被称为一种艺术)和扒手(知道你的电脑里有多少间谍软件?)……
“人们以为浏览器的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现在,大家都意识到IE并不安全,而这正是我们的立足点和机会所在。”火狐的主要开发者,20岁的罗斯说。这个棱角鲜明,精力充沛,长着浓密黑发的年轻人,已经被黑客世界视为新的盖茨或杨致远。就像盖茨拥有保罗·艾伦、杨致远拥有大卫·费罗,与罗斯站在一起的,是25岁的新西兰人本·古杰(Ben Goodger),一个谈吐温和的胖子。
但真正让火狐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款开源软件。它不像微软一样小心翼翼的隐藏自己的原代码,而是将其公之于众。这就让任何人都可以对其进行修改,它因此成为一项永远在进步的工作。当一个精通程序的黑客发现了IE的漏洞,他能做的只有编制一款病毒,让全世界意识到这个漏洞的严重性。但当他发现了火狐的漏洞,他可以在火狐以往的程序基础上制作更好的版本,或者私下向罗斯透露漏洞,并获得500美元。这样的“义工”,全球已经有50000名。在微软,不会有任何项目组维持如此大的人员规模。
这让微软在浏览器世界遇到了一个难缠的对手。微软之所以打败网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IE免费,而网景的导航者(Navigator)售价50美元。但现在,火狐与IE一样免费了,微软无法将同样的战术重演。
而随着火狐地位的攀升,其他重视网络应用的公司也已经针对它展开研发。比如太阳微系统公司在北京运用了12个火狐程序师。IBM在德克萨斯州的Austin有24个火狐程序师。Google则举行了一个莫芮拉开发者会议,甚至经常有传闻说,Google会收购火狐,以此为基础推出自己的浏览器。
此种将开源软件与商业结合之举,并非得到所有人的欢迎。在一部分“义工”看来,罗斯把集体智慧变成了私人财产。接受《环球企业家》杂志采访时,罗斯的回应颇为坚定:“由于意识形态的纠缠争论,有太多的开源项目轮子都已经转动了,但是却没有前行。火狐的团队明白这是火狐定义的时机。我们正在小心的成长,坚定地遵从着开源的理想。为这个时机我们奋斗了7年,我们决不能浪费开源团队所拥有的这个最好的机会。”
火炬的传承
1999年,年仅14岁,正在读9年级的罗斯便开始在迈阿密的家中,通过父母的美国在线的账号“黑”导航者浏览器,然后帮网景捉“虫”(bug),给浏览器“打补丁”(patch)。
“我想我童年里85%的时间都待在了我的房间里,去鼓捣我的电脑,写程序,一直到我两眼发花。”罗斯对记者说,学好编程序唯一的途径就是要勤动手,休想仅在学校就能学好,也别想着拿本书躺在床上翻翻就能学到,“你必须要端坐在电脑前,面对面去揣摩它是怎么运算的,并最终用比它更聪明的方法去征服它”。
网景曾是上世纪1990年代风光无限的浏览器,然而在世纪末,面对免费易用的微软IE浏览器,网景一蹶不振,丧失了大部分市场。1998年3月,网景公司公布了自己浏览器的程序代码,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非盈利的开源组织莫芮拉基金会,希望能集合全球开源社区里的高手们开发出超越IE的浏览器,夺回失地。
2000年,莫芮拉基金会注意到了15岁的罗斯,并专门请他来为网景浏览器抓虫。他所参与的,正是导航者6.1和6.2。然而同之前的网景浏览器相比,这一代导航者毫无惊喜可言,依然慢而不稳定。更令罗斯不满的是,莫芮拉已经发布过广告过滤软件,但当用户打开网景浏览器的官方网页时,竟“砰”地弹出个广告!
“你不顾用户的感受,拼命把一些他们不想要的弹出广告放出来,这种短视之举顶多让你活两年”,罗斯认为。
17岁那年,罗斯实在不能继续忍受导航者,转而和一位前网景程序员大卫·海耶特(David Hyatt)重新开发一款浏览器。
在开发过程中,和其他热衷于在小圈子里刻苦钻研以博取名声的少年“黑客”不同,罗斯把自己当成一个最普通的用户。基于此,罗斯和海耶特在开发宣言里写道:“界面不能令人讨厌或局限于黑客,哪怕最低限度也不成。我们的想法是为最多的网民设计最好的网络浏览器。”这为今天的“火狐”定了性,使火狐没有和众多开源软件一样,不考虑大众的感受,曲高和寡。
2002年,发布开发宣言同时,他们推出了名为Mozilla/Browser的软件。这款软件目标明确:没有弹出广告。受Google的简单界面启发,他们开始建立一个拆开的,独立的浏览器,这是对基于Netscape的特色风潮的一种驳斥。罗斯回忆道,“很多莫芮拉的员工并不能明白,他们会说,这只是我们已有的产品,没有太多特色。”但他坚持做一款任何人都能用的产品。
不久后,能有效屏蔽广告、更快地下载和轻巧安装的莫芮拉浏览器“凤凰”发布,2003年改称火鸟,但由于与其它开源项目重名,2004年它最后被改称为火狐。
此时,罗斯和海耶特也遇到了个人生活的转轨。海耶特被招至苹果公司,罗斯则要准备2003年秋天去斯坦福读书。在开源社区中,尽管火狐总会有千千万万的人去修补和完善,但有个核心人物是必需的。关键时刻,古杰接过了领导继续开发火狐的大旗。这位新西兰小伙子之前也是开源社区里一个义工,常常帮莫芮拉软件捉“虫”,后来进入莫芮拉。他是一个汽车狂热者,经常在自己的blog上讨论引擎布局和转矩之类的项目细节。“当我看到一辆汽车的时候,我会从面板间隙到内部结构,仔细观察它们是怎样良好的组装在一起的,我觉得我非常迷恋细节和风格,这让我所做出的软件看上去非常棒,也很好用。”
升级开源
虽然随着Linux的巨大成功,开源软件重新成为世界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但这在软件业并非一种崭新的形态:在电脑产业成型之初,当时最出名的软件传播中心家酿俱乐部(homebrew club)就主张向所有的人免费传播软件编码和内部运行情况。这一乌托邦的终结,正是因为微软的崛起。1976年1月,创业不久的盖茨写了一封“致业余爱好者的公开信”,发表在“家酿俱乐部通讯”,指责用户对Basic的广泛非法复制行为。当时微软给Basic的定价是500美元。
30年来,虽然在不同领域经常冒出开源的火花,它始终难以撼动微软的地位。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强调自由软件的人们不愿将其规范化。虽然秉承开源精神,但罗斯明白另一个道理:如果不能让足够多的人使用火狐,这个程序再完美也不够。古杰接手后,罗斯就开始走上了前台,成为了一名还略带羞涩的“推销员”。他建立了一个名为“传播火狐”(spreadfirefox)的网站,网站刚开通,就迅速成为全世界成千上万火狐爱好者们聚集、交流、分享、群策群力推广火狐的阵地。
创意层出不穷。2004年7月,一个深受IE之苦的网民给罗斯出了主意:募集一笔钱在《纽约时报》上为火狐打广告。这个想法随后在“传播火狐”和众多博客上传播,在10月份的10天时间里,超过10000人在“传播火狐”上捐款,平均每人捐了25美元。12月16日,写着每个捐款人名字的火狐广告在《纽约时报》上刊登,带动了更大范围的火狐下载热,美国许多博物馆、软件公司甚至五角大楼都开始使用火狐。
为莫芮拉的项目工作了5年,罗斯获得了巨大的声望,以及2个暑假的实习工资。正因此,当本刊向其提及火狐的商业性,他很干脆的表示:“我认为大多数熟悉这个项目的人都知道,没有人能从火狐的发展中获得巨额利润,甚至不可能获得相称的利润。”
但这个已经展现出不俗创新才华及市场嗅觉的年轻人并不准备将自己完全贡献给火狐。今年3月,罗斯突然对外界宣布,他决定抽出一个学期,和另一位火狐的主要设计者,同时也是自己的老友Joe一起创业,开发能让用户更方便使用电脑的软件。至于这个项目究竟是什么,罗斯秘而不宣,他只是告诉记者:“像火狐一样,它能带给大家使用电脑的乐趣,如果你喜欢火狐的话,那么你一定会喜欢它!”
SAP:发动平台战争
崔巍
最让拉里·埃利森头疼的人已不再是比尔·盖茨,而是一名37岁的以色列人:过去两年间,当甲骨文忙于190亿美元的连环并购,夏嘉曦却在率领SAP营造“生态环境”
夏嘉曦(Shai Agassi)几乎把他和软件业传奇人物哈索(Hasso Plattner)的首度碰面变成了一场男人间的较量。
“在一个坐着25人的中型会议室里,我要展示我们和SAP一起开发的软件。从一开始,哈索先生就咄咄逼人,反复说他不喜欢我们的软件。所有人都沉默了,我只能和他大声争论……”
就如同大卫挑战巨人戈利亚,时年32岁的夏嘉曦此前并无显赫履历,而坐在他对面的哈索不仅是软件业最富成就者——过去30年间,他把自己参与创办的SAP从5人公司打造成年收入近百亿美元的全球最大软件公司——而且,其人以激情四溢,脾气火爆著称。在一次航海赛中,他所驾船只一度遇难,船员重伤,并被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利森的帆船超越。当哈索重新取得与对方并驾齐驱的位置时,他脱掉自己的裤子,以羞辱对方。
但这个相貌英俊的犹太裔年轻人迅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一个小时以后,哈索先生突然说,其实这个软件还不错。又过了三个小时,他对其他人说,你们应该学习他的风格。”不久后,2001年4月,夏嘉曦一手创办的TopTier被SAP以4亿美元收购。而当他对《环球企业家》回忆往事,他已经成为了SAP最年轻的全球董事会成员、产品技术部总裁。
但夏嘉曦对哈索的挑战并未就此结束。自进入SAP,他的工作就是全面拆除这个软件帝国的围墙,甚至不惜重写由哈索确立的商业软件领域的行业标准。
很大程度上,这是不得不展开的一次变革。在互联网革命爆发十年之后,整个软件产业已经走到巨变的边缘:以往被安装在每台PC机上的软件,正逐渐转移到网络上,变成拥有简单界面和丰富功能的网络应用。而随着商业社会节奏的不停加速,企业用户们已经不可能耗费数年时间来等待软件公司们将其封闭僵化的软件系统升级改造。
“10年前,我们的软件用户需要的是稳定性和可靠性,我们满足了他们的需求”,57岁的SAP现任CEO孔翰宁承认:“现在他们需要的是竞争优势和差异性,最重要的是速度。”
就像已经在多数行业发生过无数次的:一旦某一行业发生巨大变革,多数行业前三名会不惜一切代价自行整合产业链。SAP最大的竞争对手,一向富有进攻性的甲骨文软件就是这么做的:在吞下仁科(Peoplesoft)、Retek和众多小猎物后,又开出58.5亿美元的支票意图收购Siebel系统公司。在收购的基础上,甲骨文将推出一款名为“Fusion”(融合)的平台式产品,将数据库、ERP软件等合而为一,以此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但夏嘉曦给SAP指出了另一个方向:围绕网络服务建立一套生态系统。
如果不能理解何为IT业的生态系统,不妨看看windows与eBay的成功。前者通过开放产品功能,吸引第三方软件公司,最终在十年前取得了与苹果、IBM、Novell展开的操作系统战争的胜利。而eBay通过搭建一个所有人都可以买到便宜产品,也可以将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变为现金的交易平台,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企业。
SAP所做的正是同样的工作:放弃以往销售软件的思路,搭建一个平台。从此,它的客户不再局限于各大中型企业,也包括第三方软件公司。传统用户可以在平台之上选择最适合自己需求的具体应用,而缺乏全球销售能力的软件公司则可以借助SAP的平台实现销售。这种自由买卖的模式,被夏嘉曦诠释为“让用户们像搭积木一样搭建适合企业自身的商业软件系统。”
在其领导下,SAP为了开发被其称之为NetWeaver的下一代企业应用集成化技术平台,已经投入了超过2200名软件开发人员和10亿美元的研发资金。在2003年发布NetWeaver的首批软件后,它又将软件系统分割成更小的功能模块,与开放式的Web服务联系在一起。虽然到目前为止,很少就NetWeaver技术平台单独销售,在多数情况下,它被免费捆绑到其他的SAP软件系统中。但对于SAP它意味深远:它帮助这家德国软件巨人告别了以往耗费数年时间来研发一个无比复杂的大型软件系统,而是像“传送带”一样提供源源不断的升级模块。
至今SAP已经发布了超过500款企业服务,并获得了超过150家第三方合作伙伴的支持。如果能够如其预期,在2006年内拥有500名合作伙伴,你几乎可以将SAP与甲骨文的竞争视为“501:1之战”。
不仅如此,SAP的努力也进一步宣告了软件产业竞争格局的升级。以往,无论是PC机与苹果电脑之争,还是微软对抗世界的操作系统大战,都是在争夺定义行业标准的权力。但今天,企业们所争夺者,是“平台标准”。谁能率先打造出自己所在领域的生态系统,谁就拥有对于行业的决定性力量,战场包括:雅虎、Google、微软们所在的网络门户领域,苹果、realnetworks、napster所在的数字传媒发行平台领域,eBay、amazon所在的电子商务领域,以及SAP与甲骨文、salesforce所在的商业软件领域……
哈索二世
仅比SAP这家公司大四岁的夏嘉曦似乎是为IT而生的。
7岁的时候,他已经组装了自己的第一部计算机,“当别的小孩在收集棒球明星卡的时候,我却在收集打孔卡(早期计算机编程技术的前身)。”夏嘉曦露齿而笑。
当然,并不是所有为棒球发狂的孩子最终都能进入职业棒球大联盟。夏嘉曦无疑是少数几个幸运儿之一。他几乎是迫不及待地从以色列最著名的信息工程学院毕业,尽管还只拿了一个学士学位。“如果我早点从学校出来的话,说不定我就是比尔·盖茨了。”他自我解嘲道。
毕业后,他和当工程师的父亲一道创办了第一家公司。接着是第二家、第三家甚至第四家。他早期的公司主要在以色列生产和分销多媒体软件。而成立于1992年的TopTier,创造了一种名为Portal的软件。这一软件不仅让TopTier一举成名,也让夏嘉曦最终把公司总部从以色列搬到了美国加州圣何塞。
与多数仅懂得程序之美的技术天才们大为不同,夏嘉曦同样知道一家公司应该如何运做:在TopTier里,他同时扮演着董事长、首席技术官到CEO的多重角色,他直接介入了公司发展的所有关键步骤。从战略规划、技术方向到财务融资,甚至指挥了两次并购,包括跟微软、SAP这样的大公司的OEM协议谈判。
在完成对TopTier的收购后不久,SAP的联合CEO哈索和孔翰宁(Henning Kagermann)就意识到,留住夏嘉曦很可能是这次小型收购的最大收获。
过去30年中,以冷静睿智的荷普和激情四溢的哈索为核心的SAP创造了欧洲软件业的最大奇迹。随后,以管理和分析见长的孔翰宁接班荷普,而哈索却一直在苦苦寻觅他的继承人。这个人必须是一个技术梦想家,能够用才干和激情召唤那些高傲自大的软件工程师们,并正确预见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
表面看来,夏嘉曦与哈索是这个世界上最不一样的两种生物。夏嘉曦性格温和、行为优雅,他是一个言辞清晰的演说者,能将最复杂的技术概念解释透彻。在哈索急如烈火的性格之下,他经常把演讲变成漫无边际的畅想,就像他喜欢在业余时间驾驶帆船漫游海洋一样。而夏嘉曦只有一个业余爱好:阅读各种技术书籍。而到周末,他会尽可能陪伴妻子和两个儿子。
但就像他可以与强硬的哈索争论3小时一样,骨子里,两个人非常相似:他们均热爱编程,从不畏惧改变。进入SAP后,夏嘉曦便力主公司向网络转型,即使这看起来风险巨大,很可能葬送他在SAP的前程。2003年,他所负责的SAP Portal被并入哈索直接掌管的SAP Markets,在得到新公司的管理权后,他又成为SAP全球董事会里最年轻的,也是第一个非德籍的成员,而他接替的正是哈索的席位。这让包括Wall Street Journal这样的权威媒体都开始猜测:夏嘉曦会不会成为SAP未来的掌门人?而在NetWeaver后,TIME、CNET等权威媒体都将其评为最可能影响IT产业未来的人之一。
这个身上有着更多美式风格的年轻人同时在改变SAP刻板保守的内部文化。除了例行的高层会议和全球巡视,他呆在加州的SAP技术开发中心比德国瓦尔多夫总部的时间还多。他大举推行招贤纳士的政策,以自己为样板,说服那些不同文化背景的软件天才加入SAP的阵营。2004年,他力邀Sun电子计算机公司曾经成功地将Java编程语言推向了全球的主管乔治·保利尼加盟,以此吸引外部开发人员。此外,在过去的18个月中,SAP公司还成功地将200多名来自甲骨文、BEA系统公司和Siebel系统公司的高级主管网罗至旗下。
而在构建NetWeaver同时,他还在策划SAP下一代企业服务架构ESA(Enterprise Services Architecture)。其核心功能是:“逼迫人们不得不去适应IT系统是愚蠢的,我们需要训练系统跟人一块好好工作。”
十字路口
自1970年代成立以来,SAP精心打造了一个从财务管理、生产制造、客户关系到供应链管理无所不包的复杂精密且严格标准化的企业软件系统。即便对于那些具有最强管理经验和能力的公司而言,安装并运行SAP的管理软件系统也是一场代价高昂的战斗。但不管怎样,让SAP骄傲的是,目前全球大约有2.7万家大型企事业机构正在使用SAP的软件来实现管理自动化,而财富500强中更有超过80%是其客户。
这让今天的SAP如日中天。它在大型商业软件市场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去年其营业额更是达到了创记录的9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7%,赢利也超过了16亿美元。分析家们预测,今年该公司的营业额将再度攀升11%,公司的股价也将逼近52周来的最高点。
即使面对甲骨文的步步紧逼,SAP最强硬的回应是精心打造的自己的产品组合,只在银行、零售业和公共部门,考虑进行一些拾遗补缺的收购,金额最高也不会超过10亿美元。SAP的CEO孔翰宁在接受《环球企业家》的采访时甚至略带嘲讽地说:“他不是希望成为No.1么,但Oracle的市场份额却只有SAP的一半,我不禁要问,在没有其它并购目标的情况下,它如何成为 No. 1?”
到目前为止,甲骨文整合仁科看起来进展顺利:在今年6月29日,甲骨文称其应用软件许可业务收入增长了52%。但甲骨文仍然面临着将仁科、Siebel等收购目标至少六七套系列管理套件进行融合的重任,只有这一任务能够完成得出色,其产品才可能与SAP产品相抗衡。其名为“Fusion”的下一代产品最快也要到2008年才能发布,足足落后完整版的Netweaver一年。
SAP可以就此高枕无忧了?答案并没那么绝对。夏嘉曦力主的模块化软件也将彻底颠覆这个公司过往的运营模式。这不仅仅是产品的升级换代,也是整个公司的全面转型。
这个转型意味着双重风险。首先是巨大升级换代带来的客户心理的不确定性:怀着等等看的心态,绝大多数的SAP用户都选择不成为最早的接受者。调研公司Forrester估计有90%至95%的用户仍然使用SAP R/3企业版应用软件。即使那些有心转变的客户,也面临着选择:是否在转变的同时,减少SAP软件的购买量,试一试Oracle的产品?
更重要的是,一家提供“敏捷”、“柔性”产品的公司,自己必须也是“敏捷”、“柔性”的,从刚性的ERP向基于网络服务的组件架构世界转化的过程无比复杂。甚至SAP公司的组织架构也不得不随之重组。
“SAP一直都比较成功”,硅谷的企业应用软件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约书亚·格林伯姆认为:“但是NetWeaver以及服务体系架构的策略需要一个真正的空前尺度的成功,这就需要成为软件行业的权威,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被称为一个成功的外来者。”在他看来,就像在附近佛里蒙特市Nummi工厂出产的日本汽车一样,SAP公司必须成为那些本地厂家的一个彻底的竞争对手。虽然其名字仍然能使人想到德国的本源,但是越来越多的策略和行政方针都打上了硅谷的烙印。
无论夏嘉曦还是孔翰宁,均已下定决心。他们已经改组了一万名研发人员和一万名销售人员。而夏嘉曦相信:“要成为新的生态系统的中心,首先要有重力,也就是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来自于我们的顾客。我们拥有更多的顾客,是第二位的两倍。然后就是有好的设想,而非仅仅想着赚钱,并且在开放的环境里。所以是我们不是别人成为中心。”
生态圈
关于Netweaver和Fusion的竞争,已经演化为一场口水仗:甲骨文的高层们通常将Netweaver称作“NetDeceiver”(网络骗子),而SAP的反击是,把Project Fusion喻为“Project Confusion”(混乱项目)。甲骨文不停宣称,他们的技术比NetWeaver更加开放。埃利森则表示,SAP的产品是采用数十年前的专用语言编写的,而Fusion技术则全部基于业界的标准。
但这一轮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并非是谁的口水更多,而是谁的合作伙伴更多。迄今为止,业界对于NetWeaver的反响不俗。在5月份举行的SAP公司大会上,英特尔、思科、EMC和Adobe等IT巨头均承诺将开发与这一软件协同工作的产品。思科公司负责欧洲、中东以及非洲业务的副总裁尼克·厄尔勒尤就坚信:“SAP公司的这一技术最终将成为软件行业的标准,届时其他应用软件制造商将不得不遵循这一标准。”
同时,NetWeaver已经让一些敢于尝鲜的用户受益。位于伦敦的全球第一大饮料罐制造商Rexam PLC公司在全球包装业名列第五,它正在采用NetWeaver技术彻底改造其生产管理流程。过去该公司通常要保持5吨铝卷的库存以用来制造饮料罐。现在,它可以使用SAP公司的软件直接将供应商和自己的生产第一线连接起来,让供应商通过互联网随时跟踪其库存情况,在铝卷库存不足时能及时供货。这一措施让Rexam PLC公司将最昂贵的零部件库存削减了一半。更为重要的是,首席信息官保罗·马丁说:“供应商们也非常喜欢这一系统,因为这确实是它们管理业务的好帮手。”
这让SAP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根据高盛投资银行的预测,在四大企业应用软件厂商中SAP公司依然高居榜首,其市场份额从2004年底的62%攀升到了今年的72%,而甲骨文则从28%滑落到了19%。
还有什么会阻碍Netweaver的成功?问题可能同样来自于合作伙伴。SAP此前的成功,一个必要因素是它与IBM、微软的紧密合作,着这两家公司实现网络服务的技术路线均不同于SAP。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之间的冲突将在所难免。IBM软件集团(IBM Software Group)负责业务联盟的副总裁马克·汉宁说:“他们试图把一切应用都统一到SAP公司的框架体系下,我认为这行不通,这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这种做法局限性太大。”
20年前,IBM对微软的Windows同样不乏微词,但表现出更多开放性和敏捷性的盖茨笑到了最后。在坚持开放与敏捷的同时,更为在意互利的夏嘉曦,是否能创造同样的奇迹?
Skype:重新连接世界
周惟菁
2005年7月的一天,Skype的创始人之一尼古拉斯?曾斯特姆(Niklas·Zennstrom),通过Skype的视频,出现在史坦福大学讲堂里,台下座无虚席。此时,尼古拉斯身处爱沙尼亚,而坐在他旁边的是风险投资家蒂姆·德拉帕尔(Tim Draper),他已在Skype上投资了1000万美元。蒂姆是说话声音极其响亮的美国佬,这让尼古拉斯看上去更为沉默。
“他已经颠覆了一个行业,并且现在转向另外一个。”蒂姆几乎叫喊着说出口——他指的前一个不幸罹难是唱片业,接下来是指电信公司们——这让他身边的尼古拉斯显得不太舒服,不断调整坐姿。蒂姆进而手舞足蹈:“如果不到一千亿,我根本就不想卖我的股票。”尼古拉斯听后满脸通红。
当时很少有人知道,虽然坊间多有传闻称雅虎、Google、微软均有意收购Skype,但尼古拉斯正与eBay进行紧密谈判。今年5月,尼古拉斯和eBay的CEO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在北京首次见面(在此前后,惠特曼也接受了《环球企业家》的采访),此后他们开始有规律的见面,惠特曼也开始使用Skype,两个人每周交谈一次。
9月12日,Skype最终宣布,eBay以26亿现金和股票的方式对其进行收购。如果用户的数量和利润的增长达到预期,到2009年他们还能得到价值15亿美元的奖励。
Skype只有三年历史,2005年收入预计为六千万美元,尚在亏损。它为何能获得41亿美元的身价?
是因为它的商业模式所昭示的未来。作为一款即时通讯软件,Skype与以往的ICQ、MSN们不同,它提供高质量的话音业务。借助互联网,坐在电脑前的Skype用户可以跨越任何距离,进行免费的不限时间的通话。想象一下,在高速无线互联网接入实现的那一天,互联网可以将笔记本、PDA和手机无缝连接,电话将会完全转移到互联网上,舍弃现有的固定设施。
在未来,电话与电子邮件,互联网浏览并无不同,将成为一项完全免费的互联网服务——这正是Skype为世界传递的福音。与电信公司们想方设法提高每名用户缴费(ARPU)的经营思路截然相反,Skype期望从每位用户那里收缴的费用愈少愈好。就像Google一样,使用它的人越多,它能找到的其他盈利可能也就越多。
2003年底,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主席迈克尔·鲍威尔(Michael Powell)下载使用了出世不久的Skype后,只有一个感慨:“又一个时代过去了,世界无可避免要再次改变。”
也曾有人表示疑义,比如AT&T的CEO侯赛因·埃斯拉姆博奇就公开指责Skype所做的“就像是玩具”,由于缺乏AT&T的品牌和网络,Skype无法与传统电信巨头竞争。
但他犯的最大的错误是,他忘记了时代变革时期的一个基本理论:当一场变革即将发生,无论有没有你的参与,它都一定会发生。过去三年间Skype的以利众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已经被证明为行之有效,没有花一分钱在广告营销上,它已经拥有了6000万用户,并且保持每天15万用户的增长速度。现在,电信业人士在提及Skype时,会用一个词代替:“破坏者”(disrupter)。
“当你说到‘破坏’的时候,它其实能让一切变得更好,因为你原来是在用某种方式做一件事情,但这种方式非常昂贵,而你‘破坏’它,创造出另一种方式,就能让它的价格降下来,这对消费者非常好,所以我觉得从这个方面说的话,‘破坏’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近日在北京接受《环球企业家》杂志专访时,尼古拉斯·曾斯特姆表示。
40岁的尼古拉斯相貌仿佛长大的哈里·波特,他言语简洁,当一句话说完,他就平静的坐在那里,仿佛时间就此静止了。而他的搭档乔纳斯·弗里斯(Janus?Friis)和他一样是个身高1米93的温和巨人,乔纳斯小尼古拉斯十岁,并未上过大学,但尼古拉斯认为对于乔纳斯这样“极端聪明”的人,没把时间浪费在学校是个优势。
王者归来
Skype并不是尼古拉斯和乔纳斯的处女作,上一次让世界为之一震的杰作是KaZaA。这款以提供音乐等共享的下载软件吓坏了娱乐业。
这对缔造KaZaA的最佳搭档最初相识于1997年。瑞典出生的尼古拉斯为人温和,父母均为老师。在取得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企业管理和工程物理双学位之前的最后一年,尼古拉斯任职于Tele2,当时该公司只有23名员工。现在该公司是以消费者为导向、领先业界的泛欧电信运营商,在全球23个国家均设有办事处。
尼古拉斯被派往丹麦建立ISP业务,为了建立一个小团队,他在哥本哈根的报纸上刊登招聘广告,吸引了乔纳斯。乔纳斯在16岁的时候就退学,但很快就被年长十岁的尼古拉斯提拔为项目经理。在尼古拉斯往后的几年工作调换,乔纳斯都如影相随。
1999年底,乔纳斯劝说尼古拉斯辞去Tele2的工作。尼古拉斯将阿姆斯特丹的公寓变成临时办公室,而乔纳斯搬进了客房。在他们还在为Tele2工作的时候,就为不能购买足够的跨美国和欧洲的带宽使用户流畅地看电影和音乐而感到苦恼。这成为他们想到和利用P2P(peer to peer)技术的契机。
“这是一个计算机网络结构的术语。你去请教无论哪个计算机专家,他都会告诉你他们早在20年前就在做这档子事了。”尼古拉斯说,“本质上,你只是连接了两台电脑。”
P2P使得网络上的沟通变得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交换文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连接到服务器去浏览与下载。P2P改变互联网现在的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重返“非中心化”,并把权力交还给用户。
1999年出现的美国在线音乐服务商Napster就是这种技术的代表,并具备强大中央数据库去跟踪用户的下载,同时协调交换过程。同年,基于让人们实现自由交流照片、文件、音乐等的想法,并非程序员的乔纳斯和尼古拉斯在爱沙尼亚很快招募了一支优秀的团队。次年,KaZaA诞生并投入运营。
随即,美国唱片工业协会发现Napster侵犯版权,马上进行围剿。起初,KaZaA因聚集被强迫关闭的Napster大量流散的用户而数量骤升。好景不长,越洋而至的诉讼和费用的上升,迫使乔纳斯和尼古拉斯放弃已下载3.7亿次的KaZaA,这款互联网史上下载最多的软件之一。
这是乔纳斯和尼古拉斯最为狼狈的一段日子。这对患难兄弟意图与美国主要娱乐巨头协商建立合法的体系,以支付作者报酬的想法很快就被粉碎。在飞往美国的途中意外得知等待他们的不是圆桌会议,而是美国唱片工业联合娱乐巨头包括贝塔斯曼、迪斯尼、米高美、时代华纳在内的一纸传票时,他们落荒而逃。
2002年,KaZaA虽然以50万美元出售给位于南太平洋瓦努阿图的Sharman Network,但其后患仍未杜绝——至今两者的律师建议他们不要踏上美国的领土。甚至一年之后,尼古拉斯和妻子在伦敦一家公园散步时还被骑着摩托车的一名男子堵截,妄图将传票塞入尼古拉斯的手中,这一次这对夫妇又幸运地逃跑了。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乔纳斯和尼古拉斯的新一次出击又使电信行业的主管们头皮发麻。在隐匿的两年中,乔纳斯和尼古拉斯从未停止过颠覆式的思考。乔纳斯至今还记得2002年他们决定将沿用KaZaA 的P2P技术移植入电话的那个时刻。“那是一个夏天的晚上,我们在公园里一直坐着,坐了大约4个小时之后,我们终于决定:‘我们要做通信。’”
风险投资商蜂拥而至。丹尼(Danny Rimer),一家伦敦的风险投资商,依稀记得尼古拉斯告诉他:“电话通讯会如同龙头里面流出来的水一样。”
谈及并不精通技术的二人组合为何能两次找到颠覆性的技术力量,尼古拉斯认为,思考者必须找到自己的出发点:“你必须对科技有很好的理解,关注这些问题并且能很好的理解这些趋势,那样的话你就能够创新。就像苹果的乔布斯做的一样,你必须关注客户体验,甚至为此不惜牺牲利润。”
现在,约有230到240人为Skype工作,而且几乎每半年就会增加一倍的职位。
想象空间
交易结束之后,被惠特曼称赞为两位“具有不可思议远见的企业家”的尼古拉斯将继续担任Skype的CEO,乔纳斯仍然是首席战略架构师。他们把绝大多数精力投放于把Skype整合到eBay的产品线中,同时继续Skype的创新。
这是尼古拉斯和乔纳斯所期待的:“雅虎和微软收购企业之后,他们典型的做法就是拆解他们。”而两人继续将掌控着Skype的管理,有机会实现他们对Skype的最终设想:成为全球最大最好的沟通平台——包括文本,语音或者是视频——基于任何连接互联网的设备,无论是电脑或者是手机。
让人更为关心的是:Skype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在被eBay收购之前,Skype拥有3种收费手段:SkypeIn(由Skype回答电话呼叫),SkypeOut(由Skype拨打固定电话或者手机),Skype Voicemail(语音信件),他们的收费前提是:PC与PC之间的沟通免费,但当PC拨打固定电话时,Skype开始收费,虽然仅是每分钟0.02美元左右。
而与eBay的合作足以产生三种合力:对eBay而言,把Skype的按钮放在网页上,可以提高交易者的信用程度。Skype能够得到eBay的子公司Paypal的支付系统的支持,帮助其扩大收费范围。
最有想象力的一点在于:广告投放者会将语音链接(如Skype的按钮)放在页面上,就像现在他们放置文字链接在Google的搜索结果页面上。只要有一个访问者点击了这些链接,并且和销售人员进行对话,广告投放者就向eBay和Skype支付费用。这正是Google在文本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语音版。
对于尼古拉斯和惠特曼这两个内敛的创新者,他们的计划绝非夸张。但电信、IT产业都在因其行为进行调整。世界上最炙手可热的公司Google,在八月发布了语音聊天软件Gtalk。随后,微软购买了Teleo。这是一家座落于旧金山的公司,提供PC拨打固定电话的服务。早在六月,雅虎也收购了一家叫做Dialpad的类似Skype的公司。AOL与苹果也有类似的软件。
而电信业已经没有人视其为“玩具”了。英国Vodafone已经将一些保留封锁互联网电话权利的严厉措辞写入新的合同中;美国无线宽带提供商Clearwire,同样宣称保留该权利。今年2月,在北卡罗莱纳的麦迪逊河(Madison River)通信公司,由于封锁Vonage互联网电话服务而被处罚15000美元。更有甚者,有运营商甚至将Skype的网站封锁,防止人们下载Skype软件,或者为Skype收费服务充值。
当然,也有人意识到了VoIP的长远威胁。许多地区性美国运营商在固定每月电话费的基础上提供无限制的本地电话和全国电话,这些改变逐步更为许多国家所接受。一些运营商更进一步,如Verizon推出了Voicewing服务,英国电信也同步推出Broadband Voice服务。这些服务虽然没有Skype便宜,但是相比传统电话已经相当廉价。
英国电信如此笨拙地努力表现出对新技术的热情,但是不可避免地把自己卷入一场新的矛盾中。一方面他们固守自己的阵地,一方面拥抱带有破坏固有秩序的未来技术。他们最后是否能游刃有余?“对我们来说伟大的商业模式很可能是他们致命的商业模式。”尼古拉斯说。在他看来,移动服务和宽带服务才是电信公司的未来。
合作的表率者,是和记黄埔和德国第三大移动运营商E-Plus。Skype 与和黄系下的TOM在线于2004年11月就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到目前,这一联合品牌产品已经在中国吸引了大约340万注册用户,使中国成为Skype的三大市场之一。而在全球广泛拥有电信业务的和黄将可能与Skype将合作扩展到更多国家。今年9月1日,Skype宣布,E-Plus的手机用户可以使用Skype。作为包月服务的一部分,用户可以以低廉的月租使用Skype。据乔纳斯透露其他国家的运营商对此也很感兴趣,相关的商谈正在进行中。除此之外,为了人们在电脑之外也能够使用Skype,Skype和摩托罗拉半年前开始合作,摩托罗拉是加盟Skype的第一个手机生产商。
没人知道Skype会在多短时间内彻底改变电信业的生态,另一件令人好奇的事情是:尼古拉斯与乔纳斯这对破坏双人组会就此停止创新吗?
“我们在较长时期内还能继续为Skype工作,但是我们也很有雄心,以后一定会有其它的创新做出来。”尼古拉斯对《环球企业家》表示,至于新想法是什么:“那就是其它的秘密了。”
德若特:黑客和他的城堡
于欣烈
当Windows不停升级仍无法抵御黑客、病毒与垃圾邮件,一个加拿大黑客率领60人做出了世界上最安全的操作系统,而且它是免费的
10年前,希欧·德若特(Theo De Raadt)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至少在别人看来是这样。他当时没有一份正式的工作,并且刚刚从一个开源软件开发团队NetBSD被踢了出来。而编写开源软件代码是他唯一想做的事情。
德若特9岁时随父母一起从南非搬到了加拿大,后来在卡尔加里大学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学位。在上大学之前这个家伙就想编写开源软件了。在那个时代程序员们会编写一些东西然后把他们贴到BBS上面。然后这些东西就会传播出去,这是很时髦的事情。德若特最初编写了一些小的图形程序和小游戏,后来在Unix风光的日子里他成为comp.sources.unix新闻组的一员。尽管随后互联网开始变得流行起来,但德若特和朋友们仍旧做着同样的事情。
“这里面的大多数人,比如我,编写开源软件因为这是一种协同工作、迸发好点子的文化。”德若特回忆道,“我们不愿把编写程序当成一份工作。”毕业后暂时作了几天程序开发员后,1993年这个家伙就和3个朋友一起开发出一套叫做NetBSD的系统。但自从他和另外一名开发人员发生了矛盾后,事情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那家伙是个彻头彻尾的衰人!我当时让他少聊天踏踏实实做些工作。”至今德若特仍不依不饶。后来这名程序员通过Email向德若特道歉。但他甚至没有删除这封邮件,反而用恶毒的、过分的语言回复对方,同时将这封邮件抄送给成百上千的开发高手取乐。于是在合作一年后因为自己的莽撞和不厚道,德若特被踢出了这个团队。
但德若特毫不在乎,他立即着手开发一套NetBSD的竞争产品,并且在几个月后他就发布了这套名为OpenBSD的操作系统的第一个版本。而那封不厚道的邮件甚至被视为是OpenBSD的立项文件。如今用Google搜索“theo de raadt”时,这封邮件的内容链接仍会位于结果列表中的前几位。
OpenBSD曾赢得过“安装四年也找不到一个漏洞”的美名,这套操作系统源于古老的Berkeley Unix,这个星球上另外两大十分出色的操作系统——Sun微系统公司的Solaris和 苹果电脑公司的OS X——也同源于此。10年之后,德若特高兴地看到相比NetBSD他的软件更受人们关注。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密码系统和数据通讯过滤,英特尔、甲骨文、Adobe的公司系统中都运行着OpenBSD。而且它不收一分钱。
为什么在安全问题成为整个行业最头疼的问题时,德若特却能够让OpenBSD在这个敏感话题上声名显赫呢?很简单,那就是认真。
他们采取最基础的办法:一行行检索源代码,找出问题。整个团队中有10到15个人,大概用了4年的时间彻底检查了OpenBSD那300兆的源码。一旦发现错误,开发人员不是立即修改,然后继续寻找其它的错误。OpenBSD的家伙们则是停下来分析这个错误的根源是什么,尽可能一举将整个系统里的所有同类错误修正。如此大概找到了100个普遍问题。
与此同时,改善程序的系统构造,让每个功能都有序运行。另外,德若特认为如今许多软件过于复杂化,过于庞大的程序就很难兼顾安全。当程序开发人员编写出一个功能复杂的软件的时候,其安全性却很低。于是OpenBSD有80个程序员竭力精简自己的作品。要知道,300兆源码只是相当微软Windows、Office源码体积的1/4,而这两款软件称得上是世界上最赚钱的软件产品。
但德若特并没有就此寻找投资、转而商业化的打算。接受《环球企业家》专访时,他用“深恶痛绝”表示了自己对资本的感受:“金钱不会提高程序代码的质量,只有技巧和时间才能够做到。”
他每年靠3万加元度日,这笔钱来自销售45美元/张的OpenBSD光盘、印着吉祥物和宣传口号的T恤衫的收入,以及软件用户的捐赠。销售收入和捐赠收入的金额大致相当,除了支付一些生活费用,如宽带、冷气、电灯等,剩下的钱将会用在他们每年一次的黑客马拉松(hackathon)活动上。在那里60个开发人员齐聚一堂,用整整一周的时间面对面地讨论、疯狂编写代码。尽管德若特不反对开源社区中的其他人寻求风险投资的帮助,但他认为这对软件质量的提高不会有太大帮助。因为风险投资商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回报,将会把大笔的投资用在市场营销方面。而且如果金钱能够做到这一切,那些商业软件早就做的足够好了,德若特自己将会无事可做。
无所顾忌
看一看37岁的德若特的生活,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在其网站上,他对自己的描述是:一个铁杆黑客、老式UNIX电脑收藏者、狂热的山地自行车手、洞穴探索者、登山迷、初级的酿酒师。而他养的两只猫分别叫“伽利略”和“开普勒”。
在这种充满冒险气质的生活背后,德若特一直是一名言辞犀利到令人难以接受的人,他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一间地下室里工作,并发表各种异见。
2001年,德若特从美国高级研究项目局获得了一笔2年230万美元的研究基金,得以继续研发OpenBSD。美国高级研究项目局非常重视这套系统刀枪不入的安全性能。但这名黑客又一次张开了他的大嘴。他在一份加拿大报纸上批评伊拉克战争是一场贪婪的石油争夺游戏。没多久美国高级研究项目局就撤销了提供的资助。
尽管德若特作为一名开源软件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军人物,但在今年6月接受采访时他对Linux却没有什么好话,只是强调他自己的软件采用了高级严谨的代码。“我认为我们的代码质量更高,因为我们在这上面花了大心思。凑近Linux仔细看看吧,它正在朝着另一个微软发展。这是一套质量低劣的软件,他们的人已经不行了。”
而谈到开源世界的天皇巨星李纳斯·托沃兹(Linus Torvalds)时德若特也毫不客气:“我不知道他的工作重点在什么地方,但肯定不是质量。”当托尔华兹了解了德若特对自己的评价后,只表示了这是一个很难缠的家伙便什么都不说了。
对《环球企业家》,德若特说:“我被曲解了,我批评Linux是因为它的确在质量上有问题。它可能会变得更流行、更庞大,但不是质量的提高。事实上,一件事情变得越庞大,保持高质量的难度就越大。我说过Linux质量很差的话,并且这是真的。”这也是德若特为什么坚持控制OpenBSD的体积和复杂程度,他坚信小即是美。
即使充满争议性,OpenBSD的研发从未停止。每六个月,就会有一款新的OpenBSD诞生,谈到之所以固定生产周期,德若特的解释是:“这个时间长度刚刚好,以至于我不会因忙碌而自杀。”
德若特得到了开源世界中许多志愿者的帮助。他们每年都会从全世界各个地方聚到卡尔加里一次,为OpenBSD开发新的功能。其中一些人就住在德若特的家里,平时这里只有他和女友。德若特甚至认为有时候这些家伙住的时间太长了。这项年度活动被他们称为黑客马拉松。今年5月份60名包括从澳大利亚、巴西、日本飞来的技术天才们参加了黑客马拉松。他们在凯悦酒店里连续一周几乎没有睡觉,疯狂地编写程序代码。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但德若特拥有最终决定权。
一家叫做InternetSecure的公司高高兴兴地为今年的黑客马拉松支付了3万美元的账单,这是一家提供线上信用卡交易系统的加拿大公司。去年这家公司在3台英特尔服务器上运行了OpenBSD系统,有效防止了黑客的攻击。在这之前黑客们曾经把他们的服务器打开了花。“目前OpenBSD是这个星球上最安全的操作系统。” Lok Technology公司的创始人西蒙·洛克(Simon Lok)说道,“我们不会再用其它任何东西了。”
拥有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的洛克是德若特或者说是OpenBSD的死忠。他表示Lok Technology公司最初使用的是Linux系统,但4年前当他仔细检查了这套风头正劲的操作系统的源代码后,便决定转换到OpenBSD系统。“你猜我看到了什么?在Linux系统的心脏——系统内核程序里面我看到了开发人员的一行注解‘这行代码属于这里吗?’”洛克说,“这对我的信任是一种打击,那时我就知道是时候更换系统了。”
早期的德若特更多是一个程序员的角色,并且沉醉于被他称为一种“美学”的代码编写过程之中。他和整个团队的工作都是在几乎没有任何管理的情况下完成的。但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OpenBSD工作,德若特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去和他们沟通、协调。沟通的工作让整个团队的进度都慢了下来。因为当新人希望为OpenBSD贡献他们的技能和时间时,需要一些时间帮助他们启动并加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很好的融入OpenBSD的开源社区。
在团队内部,德若特以“慈善的独裁者”而出名:“只要是能够确保安全的,任何事情我都会去做,甚至是来自于我们源代码的进步。我们坚信软件的发展,而非革命;因此,在安全的前提下,变化的脚步却很缓慢,我们一点错误都不想犯。”
这种思路正在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最近一次他与本刊记者通信时,正在意大利威尼斯和许多开发高手碰面,在那里几乎所有的时间他都在编写代码。
这些高手们,丝毫不能理解为什么人们会花费5万美元去购买思科(Cisco Systems)或者Check Point的黑客防火墙,他们能够不花一分钱得到OpenBSD并且获得更好的安全保护。OpenBSD甚至守护着库尔德斯坦(Kurdistan)一条输气管线!
现在还没有人能够从OpenBSD上面赚到钱,最好的情况也只是企业为他们自己节省了开销。 “使用的人没有去宣传,所以它才这样默默无闻,”德若特表示。他不知道或者说不在乎有多少人在使用OpenBSD,尽管它已经被下载了数百万次。“我唯一在乎的是编写高质量的代码。如果强迫我做循规蹈矩的工作,我会疯掉。”德若特甚至并不在乎是否存在一个OpenBSD的市场空间。他坚持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专注于开源代码项目的领导者,而不是关心它是被如何使用的。
其真正的痛苦在于同10几年前相比,他们仍然在一个硬件环境很封闭的世界里编写源代码。很多硬件厂商,从苹果、SUN、IBM、Nvidia、英特尔到戴尔,都在谈论支持和购买开源软件,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拒绝提供相关文档。因此开源软件工程师很难为这些大公司的硬件产品编写源代码。但据德若特透露,有些时候这些大公司会私下将一些文档流出给像RedHat这样的Linux软件公司的开发程序员,还要签署NDA协议(Non-Disclosure Agreements)。这样就把许多有能力为某些硬件编写驱动程序的程序师限制在外,只有那个拥有文档的人才可以。
对OpenBSD团队来说,当这些大型硬件厂商并不向他们提供说明文档的时候,编写支持这些硬件产品的代码是非常困难的。德若特认为他们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当像Red hat这样比较强壮的Linux软件厂商继续允许他们的程序员私下从硬件厂商那里得到说明文档,这将会很大程度的限制了更大范围的开源代码社区中的程序员的工作。“我们越来越多的看到驱动程序中充满了魔术般的数字,这让我们无法对其调试或者改进。”德若特告诉本刊,“这的确是一个挑战。但即使那些较大规模的开源软件公司越来越多地采用私下交易方式,他们也无法阻止我们的成长。因为15年前我们本来就没有什么说明文档。”
是的,态度强硬的德若特和这些大型硬件公司的关系并不够好。他根本不相信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这样的公司并不是开源世界的朋友。不要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欺骗了。他们作出开放的姿态,像我们一样,但这却是一个大谎言。对他们来说开源软件只是一个值得利用的东西,但他们却不会帮助它成长。”OpenBSD和任何一家大公司都没有关系,在他们的研发机房里面有IBM的机器,但却不是IBM送给他们的。而据说IBM却特别告诉它旗下的RAID公司Mylex不要把他们产品的说明文档交给OpenBSD团队。
事实上,OpenBSD仍是一套非常艰涩难用的操作系统,这并不便于让它更加流行。但德若特并不打算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会花费更多时间来保证它足够棒,而不是把时间用在让大众觉得它更美味可口上。”
克雷格:自由人的自由联合
周惟菁
网络上的活雷锋有商业前景吗?Craigslist的经验是,它成长的比eBay更快,利润率比eBay更高,而且它改变了人民的生活
Craigslist暂时没有Google那样令人目瞪口呆的股价,也暂时没有雅虎那么多的网络广告收入,但至少它的受欢迎程度能够与这两家网络巨头媲美。因为这家网络公司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节日和真正属于自己的纪录片。一部叫做“24 hours on Craigslist”的记录片在今年3月14日全球首映。
Craigslist.org是旧金山湾区最为杰出作品的之一。人们可以在上面找到他们各种需求,大到找工作,乐队成员,破产律师,小到问隔壁借一只平底锅,或者找一本漫画书,甚至在上面发牢骚,或者撰写一篇邻居逸事。
于是在无人预料的某天,导演迈克尔·吉普森扛着摄像机冲进旧金山Inner Sunset小区, 开始记录Craigslist网站的故事。这部电影速写了那一天旧金山湾区部落所有与Craigslist相关的色彩斑斓的故事:一群窘迫的家伙出售250条女式迷彩短裤,筹集环游世界的费用;湾区的单身汉们急切地寻找合适的室友,或者是妻子;一名男子邀请漂亮的女孩子们参加他的地下室派对;还有,为一只身患 糖尿病的猫而寻求集体帮助……包括记录片本身的工作人员,摄制人员,背景音乐全都是来自于Craigslist。
在旧金山每月有25亿访问量的Craigslist让不少报纸分类广告的员工掉了饭碗。咨询公司Classified Intelligence去年12月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Craigslist使旧金山湾区报纸的就业广告收入每年损失高达6500万美元,Craigslist还让这些报纸损失了数百万美元的商品和 房地产广告收入,重创了其他传统分类广告业务。
根据分析师估计,Craigslist从招聘广告上的收入就已经达到1000万美元。Craigslist究竟有多少收入还是个秘密,但克雷格表示支撑网站18个人的开销绰绰有余,还可以十分“宽裕”地向大约50所学校和非赢利组织捐款。
记录片简介里的网站创始人克雷格·纽马克背对着屏幕。绕过几乎秃顶的脑袋和宽阔的肩膀,可以看见克雷格前方有一台白色的电脑,他端坐在那里继续一天的工作。克雷格告诉《环球企业家》,这个被众多重量级媒体力捧,让拥有1.68亿用户的eBay肃然起敬的网站只有一个成功秘匙:“相信你的用户,让用户来引导你, 你就会不自觉提供最佳的服务。”
呆伯特小传
1993年的一天,克雷格把住所搬到旧金山,正式告别自己概括为“呆伯特式生活“的前半段生涯。著名漫画家斯科特·亚当斯风靡全世界的作品《呆伯特法则》中主人公是个言语诙谐,总被上司亏待的职场小人物。他相貌笨拙可爱,骨子里却有点狡猾。52岁的克雷格的形象也是如此,黑框眼镜、衣着随便、头上还总戴着一顶歪斜的贝雷帽。
作为一名面向网络开发的软件工程师,克雷格有近25年的工作经验,其中包括为IBM工作的18年。移居旧金山一年后, 克雷格在嘉信 理财谋得一份维护系统安全的工作。在那段时间,他饶有兴致地发现周围许多人都聚在一个叫做Well的网上社区上相互帮忙,同时还注意到了一些叫做“新闻组”的新玩意。
这位呆伯特觉得自己该做些什么,抱着“与更多人接触”的想法,克雷格开始在自己的朋友圈内编制一份邮件名单,收集最新最酷的科技、文化信息与朋友们分享。接着,更多的人被介绍进这个名单,更多的人愿意提供自己的信息,人们不断地说,“嗨,我们能把这个工作职位放这儿怎么样”,“你能帮我把想卖的东西搁在这里么?”
到1995年中期,克雷格的邮寄名单中已有近240个名字,无法再扩展下去。无奈之下他将这些内容转到服务器上并公之于众。那时大家已经习以为常地称之为“克雷格的列表”,即Craigslist。克雷格只好放弃自己预备好的名字“旧金山事件”。
在建立Craigslist不久,克雷格离开了嘉信理财公司。但他并没有全身心投入到这份爱好,而是成为一名独立的软件承包商。为美国银行提供服务的同时,克雷格把Craigslist作为业余生活的爱好,在一群志愿者的帮助下来经营并坚持不出售广告。
一年后,狂热的访问率和支持者的增长让克雷格无法将网站仅仅作为兴趣爱好。1999年初,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向克雷格投诉,太多的长年累月积下的问题需要彻底解决,经过一连串的拖延和犹豫。克雷格最后放弃了报酬丰厚的承包商工作,打算开始“组建一个真正的公司。”
在商言商,克雷格对旧金山的招聘广告开始收取75美元的费用。几年后Craigslist就是否在纽约和洛杉矶地区收取广告费用公开征询用户意见,收到大约3000条评论。最后的结果实Craigslist在这两个地区收取25美元的招聘广告费。这些是这家公司的唯一收入来源。
似乎克雷格已经建立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公司,但大手大脚的克雷格在小处上不断犯错。比如招聘员工时他从来不看简历。而且他对销售和市场“不感兴趣”。“我不是一个足够好的管理者。最幸运的是我聘请到了一个叫做基姆·巴克马斯特的家伙。”他说。
1999的一天,基姆在Craigslist上卖出一些生活用品之后,又放上自己的技术简历。第一个从天而降的好主顾便是克雷格。基姆以优等生荣誉毕业于弗及尼亚理工学院。接着在密西根大学继续研读古典文学和医药学。这个好学生不久便成为Craigslist的程序员和首席技术官。网站新站点架构、搜索引擎、论坛、主页设计、个人分类等等工作一下子都落到了基姆身上。
傻子哲学
现年42岁的基姆和52岁的克雷格怎么看都不像是互联网时代的明星。每次合影,克雷格只有搬张凳子,才能与身高6尺7英寸的基姆比肩。而身材高大的基姆则戴一副细边眼睛生性腼腆,朴实的技术人员作派。克雷格也并非滔滔不绝之徒,2005年在素有网络奥斯卡之称的第9届“威比奖”版奖仪式上,获得“年度人物”的克雷格获奖致辞只有区区5个单词。
这不是这对拍挡第一次令外界出乎意料。1990年代末互联网温度快要爆表的时候,基姆和克雷格屡次把风险投资家拒之门外。而当基姆在2000年成为公司CEO的时候,考虑更多的则是如何把被收购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泡沫过后,“人们发现我们的同行95%不见了,但我们还在。”克雷格不无得意。
势头强盛的Craigslist开始不断在其他城市建立站点。每一次建立站点基于提出建议的人数,但不会花一分钱做广告,也不花一分钱做时常营销,仅靠人们口口相传。去年Craigslist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在内的45个城市内建立站点。目前每月大约有500万人访问Craigslist。
带着“首席客户代表”头衔的克雷格每天8:30左右起床,并在前往办公室的途中顺便填饱肚子。这是一栋坐落在Inner Sunset的改造一新的维多利亚式风格的建筑物,craigslist占据其中的两层。克雷格就在两楼的办公室处理每天包含着投诉、建议和采访要求大约300封邮件。同时还会腾出手来追踪骗子、扫除垃圾信息、不时与那些顽固分子理论。
回到家中,克雷格也不得清闲,继续处理纷涌而至的邮件。除此之外还要在自己的Blog上发表对新闻的新见解、展示最近与某位名流的合照,或者就邮件中的问题作一并回答。而面对紧追不舍的风险投资家,克雷格和基姆却并不多看一眼,他们坚信提供为公众提供服务才是第一要义。甚至,有人一问上市时间表,克雷格就直喊“头疼”。
在克雷格眼中,用户才是Craigslist网站建设和管理的核心力量。他们可以在这里张贴广告、标记垃圾信息、撰写故事、揭露卖假飞机票骗子、提议新的城市站点……他们既是交易者,也是管理者。90%的网站功能建立于用户的的建议之上,这是克雷格深为自豪之处, 即使面对亚马逊这样的巨头,克雷格对CEO贝索斯提出的建议是:多倾听顾客的声音。
根据Nilsen/Netrating今年4月数字显示,Craigslist的页面浏览量同比增长了130%,而eBay相应服务的成长率不到0.5%。Craigslist的用户虽然只是eBay的五分之一,前提是eBay有8800名员工,而Craigslist只有18名员工。
如果问一下克雷格今后几年的打算是什么?“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Craigslist的口号是什么?“信任人们,并且让自己成为可信赖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各种这样的场合看到这位朴实无比的先生总会惊呼:“你就是那个克雷格吗?!”紧接着,年轻的男子会激动地向他诉说如何通过Craigslist结识了他的妻子;女士告诉他如何喜欢阅读Craigslist的人物故事,这是她了解自己所处小区生活的窗口……人们的生活因为Craigslist而改变。
BitTorrent:高速公路上的高速公路
杨飞扬
布拉姆·科恩找到了互联网上的“T型车流水线”,而娱乐产业找到了全新的产品发行渠道
经过多年的扑杀,今年11月美国的唱片公司们和好莱坞取得了重大的胜利。P2P文件交换服务商Grokster被迫关闭其网站、停止提供共享文件下载的服务、并支付5000万美元的罚金,以此来同米高梅公司达成和解、平息其提起的法律诉讼。而著名的文件交换网站eDonkey的投资公司MetaMachine也宣布将会关闭这家网站。其CEO山姆·雅甘(Sam Yagan)在美国参院司法听证会上表示,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打官司,他们不得不放弃。
在P2P的超级明星Skype以26亿美元的价格卖给eBay同时,P2P行业迎来了其最黑暗的日子。
今年9月份,唱片业向7家下载技术公司发送了要求终止其业务的警告函,这其中就包括eDonkey。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个大名鼎鼎的名字——BitTorrent——却没有出现在名单中。在去年冬天电影行业的 维权战役中BitTorrent也神秘的“漏网”。
BitTorrent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程序已经成为如今热得发烫的下载方法。人们用它来下载任何体积庞大的文件,从合法的到不合法的。这使得传播一部中国热门影片或者好莱坞大片轻而易举。 如今大约有4500万人使用了这个软件,并因此出现了像Suprnova这样的BitTorrent资源发布网站。这类网站帮助用户寻找自己喜爱的影片或者软件,每天会更新数百个BitTorrent文件。每天在互联网中的数据传输有20%以上是属于BitTorrent的。目前大约有170万份好莱坞影片的数码盗版可供BitTorrent用户下载。根据在线评测公司BigChampagne的数据,这一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而Analyst Informa Telecoms & Media公司估计2004年这些下载影片给好莱坞造成了8.6亿美元或者高达4%票房收入的损失,同一时期美国电视剧集的下载数量暴增150%,而其中70%的内容都是通过BitTorrent传播的。提供音乐共享服务的Napster和KaZaA曾经在更早的时候崛起,但是唱片公司通过不断的起诉令他们屈服。几乎所有人都认定BitTorrent将会是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但如今,娱乐业好像找到了一个可以共存的破坏者。
29岁的布拉姆·科恩(Bram Cohen),BitTorrent的创造者,没有莽撞的去和这些娱乐公司血拼到底,而是积极地向他们寻求合作。去年7月他约见了美国电影协会主席丹·基利克曼,两人在伯克利山庄的半岛酒店浅酌深谈。会面后基利克曼对科恩赞不绝口:“他绝对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家伙。”他同时还表示好莱坞已经认识到现在是时候拥抱这些新技术了:“那里有机会让我们把制作的内容分发到上千万人手中。”
孤独者
科恩成长于曼哈顿的上西区。当他5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编程。很明显他是某一方面的天才,但同时他和同龄人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大了。科恩自从小时就很难和别人交朋友,这让别人认为他很叛逆或者很懒散。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他的数学课差点儿没过。因为在一次测验中他做完第一题后就拒绝做其它49道题目,他说那些只是第一题的简单变形而以。1992年科恩参加了纽约大学的一个计算机科学讲座,演讲人是来自于贝尔实验室的巴特·塞尔曼。科恩停留并问了塞尔曼许多很好的问题。塞尔曼对他赏识有加,向他提供了一个暑期实习机会并向他讲解了一种软件中的新算法。但科恩却根本没理会他,自顾自的离开了。直到几周后他找到塞尔曼说自己找到了一种比那种算法快100倍的方法。
在布法罗大学就读2年后科恩就结束了校园生活,开始四处求职。不久以后,互联网浪潮出现了。在一家又一家互联网公司打工后,科恩厌倦了这种挫折感十分强烈的生活。由于个性原因科恩很难在一家公司长期干下去,他对自己的行为也非常困惑。在大量阅读资料后,他发现自己患有Asperger综合症。 这是一种通常别称为“小博士综合症”的精神疾病。类似孤独症的病情能够让患病者拥有超人般的能力专注在某件事情之上,但同时会让患者缺乏社会交际能力,他们会把任何人视为陌生者。科恩不得不训练自己在和别人谈话时直视对方的双眼。但另一方面这令他在工作上十分有利,他能够强迫自己反复考虑如何解决下载的问题。
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2年里,科恩总是不停的在自己的那台DELL 笔记本电脑上疯狂的编程。最初他依靠自己在网站繁荣时代工作的积蓄维生。花光后就靠信用卡度日。他只好利用一张信用卡的免息期来透支,以填补另一张信用卡的账单。他正在倾尽全力来解决一个一直在困扰他的难题。
自从互联网创建之初,那些技术狂人们就为如何经济、高效的传递大块头文件,比如音乐、电影、游戏软件等等而烦恼。“当我最初开始的时候我甚至没有一个清晰的计划。”他说道,“但我一点儿都不担心。部分原因是我认为我在做一件很酷的事。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当时我的生活已经很糟糕了,我还能担心什么呢。”科恩说道。
BitTorrent获得的第一次考验也是第一次机会是在2003年,开源软件公司Red Hat发布了它的Red Hat Linux 9操作系统。由于需求量极大,软件下载者很快就把Red Hat公司的下载服务器挤爆了。一个叫做福斯特的家伙已经得到了一份操作系统。于是他使用BitTorrent将Red Hat Linux 9发布,并将下载连接贴到了热门科技网站Slashdot。人们蜂拥而至,短短3天内Red Hat爱好者们共交换了高达21150G字节的数据。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量。峰值时大约4500台电脑在同时交换文件碎片,每秒钟上传和下载量达到了1.4 G。福斯特估计如果租用网络线路来应付如此大的流量,他将会花费2万至6万美元。而现在他只需支付日常的服务器账单99美元。 游戏厂商暴雪也使用BitTorrent发布新推出的 魔兽世界游戏,容量高达2G,大约可以装满3张CD光盘。而SUN公司同样采用了BitTorrent向几万名用户分发整套的Open Solaris操作系统,并且还计划在未来几年用该软件发布其所有的开源软件。像ADV Films这样的动画影片巨头已经决定采用BitTorrent向观众发布电影预告片。 今年9月份风险投资公司DCM-Doll Capital Management投下875万美元将赌注压在了科恩身上,他们相信科恩的确能够将BitTorrent变成一项赚钱的生意。这笔钱让科恩从西雅图搬回了自己熟悉的旧金山,但他依然蓬头垢面、穿着印有“BitTorrent”字样的黑色T恤衫。
互联网上的“码分多址”
在畅谈BitTorrent的未来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它为什么如此与众不同。在BitTorrent之前,巨大文件的传输就是一场噩梦。当你用其它P2P软件下载影片时,需要漫长的等待。这些技术只能够通过一个字节一个字节的顺序下载进行传输。而科恩所做的就是将这个巨大文件先切分为上千份,然后在一大群用户中互相传输这些文件碎片。当将所有的碎片下载完毕后,他们会自动复合成原文件。按照科恩的设计,每一台电脑中的BitTorrent软件都可以同这个星球上任何一个角落中的同类软件“交谈”,当发现它们都在下载同一个文件时,它们之间就会自动交换已有的字节,各取所需而不是循规蹈矩。
就像福特最早发明的“T型车流水线”对工人进行了分工,并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一样,BitTorrent颠覆了原有的下载模式,在科恩的世界里有越多的用户共同下载,各自的下载速度就越快。这一技术大大加快了互联网经济的进化。如今许多网络电视软件参考了BitTorrent的技术,越多人观看的频道就越流畅清晰。甚至地球上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也对这项技术颇感兴趣。微软在英国剑桥的实验室正在开发一种代号为Avalanche 的P2P文件共享技术,其原理和使用与BitTorrent几乎相同。不过科恩瞧不起Avalanche,认为这只是微软另一个长期跳票的产品,毫无用处。
BitTorrent的大受欢迎让风险投资商对科恩更有信心。但他们只担心一件事情:这个技术天才还没用BitTorrent赚过一分钱。科恩当初是作为开源软件制作的这个软件,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使用这个软件。但科恩制定好了一个能够赚钱的计划。他将自己的公司定位于媒体行业中利润丰厚的一环——发行。
他们计划从那些媒体内容身上赚钱。换句话说,科恩计划为那些需要足够带宽才能够获得的媒体内容建立一个虚拟的交易市场,这同iTunes或者像eBay有些类似。BitTorrent将帮助任何一个想要出售自己媒体内容的人发布这些内容并且提供相应的索引。这样一方面BitTorrent能够从卖方收取少许的佣金,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线上广告赚钱。BitTorrent的魅力吸引了阿什·纳文(Ashin Navin),他抛弃了原来在雅虎的工作成为了BitTorrent公司的首席运营官。纳文和科恩希望BitTorrent不仅仅是一个视频交易平台,而是帮助用户找到他们喜欢的媒体内容。而当BitTorrent真的建立起这样一个互动市场,那么就非常符合极被看好的Web 2.0商业模式了。 搜索广告?网络卖场?这些并不新鲜,Google前不久推出了Google Video服务,允许用户搜索视频片断。而苹果公司在推出了视频iPod后也在自己的iTunes服务中添加了电视剧集下载服务。科恩承认这些都是它的竞争对手,但是他们为未来的市场所能提供的远远不止电影和电视剧集。BitTorrent拥有魔幻般的下载能力,这始终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