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49:05
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与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而实现的,具体表现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和皮、肉、脉、筋、骨等形体组织,以及口、鼻、舌、眼、耳、前后二阴等官窍组织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机能活动。而且脏腑组织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分工合作,相互制约调节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2)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病理上的整体观,主要表现在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变方面。如脏腑功能失常可以通过经络而反映于体表;而体表组织器官的病变亦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脏腑。同时,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也可以通过经络而相互影响,发生疾病的传变。

  (3)在诊断上司外揣内,以表知里

  中医临床诊察疾病,其主要理论根据是“有诸内,必形诸于外”,故“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这就决定了中医学可以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的异常表现,由表及里推断和了解内脏之病变,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以做治疗的根据。如舌体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相通,人体内部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以及疾病的轻重顺逆,都可通过经络而呈现于舌,所以察舌可以测知内脏的功能状态。

  (4)在治疗上从整体出发,辩证论治

  中医治疗学强调治疗要从整体出发,注意整体的阴阳气血失调情况,并从协调整体阴阳气血及脏腑的平衡出发,扶正祛邪,消除病变对全身的影响,切断病变在脏腑间相互传变所造成的连锁反应,从而通过整体的治疗效应,达到消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如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其它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等等,都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确定的治疗原则。中医临床学的辩证论治,实际上即是整体治疗观的具体体现。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一年四季的气候各不相同。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一年四季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人体在四季气候的规律性影响下,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适应。如春夏阳气升发在外,气血容易浮于体表,故皮肤松驰,腠理开泄,人体就以出汗散热来调节。秋冬阳气收敛内藏,气血闭于内,故皮肤致密,出汗减少,体内必须排出的水液就从小便排出。临床上某些疾病如痹症、哮喘之类,也往往在气候急剧变化之际,或节气交替时节,病情复发或加剧。

  (2)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素问》说:"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阳气虚,气门乃闭。"这说明了人体内阳气的昼夜波动。这与现代生理学研究所揭示的体温日波动曲线吻合,说明人体功能随着昼夜的寒温变化出现节律性的改变。昼夜晨昏的变化,同样对疾病有一定的影响。这是由于昼夜阴阳之变化,人体正气也有消长的缘故。

  (3)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因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旦易地而处,环境突然改变,初期多感不太适应,但经过一定时间,也就逐渐地能够适应。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在病理上也有不同的变化,特别是某些地方性疾病,更是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如处于低洼潮湿之地的人,多发关节疼痛或痿弱不能行走等病;居住高山上的人,多出现瘿病(大脖子病);湖区多见虫臌病等。许多地方病都与当地地理环境及生活习俗密切相关。

  由于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也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因此,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就必须注意和分析外在环境与内在整体的有机联系,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

  编者语:中医辨证施治的根本是从整体观看待一切,女性经常会提到气血、经血、血,那么中医里是如何定义血的呢?

   
  中医理论中也经常提到“血”:

  一、血的生成:中医理论认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主要是由是由中焦水谷之精微物质加上营气在心、肺中化生而成。

  二、血的生理功能:

  (一)维持人体脏府、形体、九窍等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动;

  (二)机体的运动和感觉都须要血液的濡养;

  (三)血是机体精神活动之主要物质基础。

  三、血的运行:血是在气的推动下,才得以运行的。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血与营气运行一致。

  (二)血运行的途径:饮食入胃  →  肝  →  心  →  肺  →  心  →  肝、脾、肺、肾。

  (三)血液要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与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而实现的,具体表现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和皮、肉、脉、筋、骨等形体组织,以及口、鼻、舌、眼、耳、前后二阴等官窍组织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机能活动。而且脏腑组织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分工合作,相互制约调节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2)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病理上的整体观,主要表现在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变方面。如脏腑功能失常可以通过经络而反映于体表;而体表组织器官的病变亦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脏腑。同时,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也可以通过经络而相互影响,发生疾病的传变。

  (3)在诊断上司外揣内,以表知里

  中医临床诊察疾病,其主要理论根据是“有诸内,必形诸于外”,故“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这就决定了中医学可以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的异常表现,由表及里推断和了解内脏之病变,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以做治疗的根据。如舌体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相通,人体内部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以及疾病的轻重顺逆,都可通过经络而呈现于舌,所以察舌可以测知内脏的功能状态。

  (4)在治疗上从整体出发,辩证论治

  中医治疗学强调治疗要从整体出发,注意整体的阴阳气血失调情况,并从协调整体阴阳气血及脏腑的平衡出发,扶正祛邪,消除病变对全身的影响,切断病变在脏腑间相互传变所造成的连锁反应,从而通过整体的治疗效应,达到消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如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其它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等等,都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确定的治疗原则。中医临床学的辩证论治,实际上即是整体治疗观的具体体现。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一年四季的气候各不相同。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一年四季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人体在四季气候的规律性影响下,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适应。如春夏阳气升发在外,气血容易浮于体表,故皮肤松驰,腠理开泄,人体就以出汗散热来调节。秋冬阳气收敛内藏,气血闭于内,故皮肤致密,出汗减少,体内必须排出的水液就从小便排出。临床上某些疾病如痹症、哮喘之类,也往往在气候急剧变化之际,或节气交替时节,病情复发或加剧。

  (2)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素问》说:"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阳气虚,气门乃闭。"这说明了人体内阳气的昼夜波动。这与现代生理学研究所揭示的体温日波动曲线吻合,说明人体功能随着昼夜的寒温变化出现节律性的改变。昼夜晨昏的变化,同样对疾病有一定的影响。这是由于昼夜阴阳之变化,人体正气也有消长的缘故。

  (3)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因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旦易地而处,环境突然改变,初期多感不太适应,但经过一定时间,也就逐渐地能够适应。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在病理上也有不同的变化,特别是某些地方性疾病,更是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如处于低洼潮湿之地的人,多发关节疼痛或痿弱不能行走等病;居住高山上的人,多出现瘿病(大脖子病);湖区多见虫臌病等。许多地方病都与当地地理环境及生活习俗密切相关。

  由于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也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因此,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就必须注意和分析外在环境与内在整体的有机联系,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

  编者语:中医辨证施治的根本是从整体观看待一切,女性经常会提到气血、经血、血,那么中医里是如何定义血的呢?

   
  中医理论中也经常提到“血”:

  一、血的生成:中医理论认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主要是由是由中焦水谷之精微物质加上营气在心、肺中化生而成。

  二、血的生理功能:

  (一)维持人体脏府、形体、九窍等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动;

  (二)机体的运动和感觉都须要血液的濡养;

  (三)血是机体精神活动之主要物质基础。

  三、血的运行:血是在气的推动下,才得以运行的。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血与营气运行一致。

  (二)血运行的途径:饮食入胃  →  肝  →  心  →  肺  →  心  →  肝、脾、肺、肾。

  (三)血液要正常运行须:1.  脉道通利;2.  血量充足;3.  脉管固摄;4.  心气推动。

  四、五脏与血的关系:心主血  ─  推动血行;肝藏血  —  贮藏血液;脾统血  ─  统摄血液防止出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  全身血液都要流到肺,肺主气而助心行血;肾  ─  调节阴阳、影响血行。

  中医理论开路,了解气血、阴阳、调理…… 找到疾病的源头! 


正常运行须:1.  脉道通利;2.  血量充足;3.  脉管固摄;4.  心气推动。

  四、五脏与血的关系:心主血  ─  推动血行;肝藏血  —  贮藏血液;脾统血  ─  统摄血液防止出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  全身血液都要流到肺,肺主气而助心行血;肾  ─  调节阴阳、影响血行。

  中医理论开路,了解气血、阴阳、调理…… 找到疾病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