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论封建王朝兴亡的现实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30:21

贾谊论封建王朝兴亡的现实意义

   

贾谊出生于西汉初年,在他入朝做官时正是文景之治之时,当时社会稳定,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朝廷上更是一遍颂歌。而贾谊却看出了“可为痛惜,可为流涕,可为太息”的现象。他这样比喻西汉的社会危机“夫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因此贾谊冒着被杀的危险进言。贾谊指出西汉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三个:

一)君主中央集权和地方诸候割据的矛盾

贾谊认为,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了,地方就会称兵谋反,异姓王是这样的,同姓王也是这样的。他的规律是强者先反,弱者后反,力小者就不反。长沙王力小,长沙王就不反。

力量大了就一定会反,这是形势决定的,不是人的本性决定的。

对于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贾谊的办法是削弱,分散诸候王的力量“众建诸候而少其力”,此外,他还建议严格规定等级,势力,衣服,号令的差别,以“求等级分明,则下不得疑,权力绝尤,则臣无冀志”

贾谊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不是靠说教,而是靠削弱诸候王的实力,就是要求得上下相安,不能靠说教,一定要“定经制”。

   

二)兼并土地,追逐利禄,竟尚奢华的商人地主和丧失土地,饥寒交迫,卖妻鬻子的农民这两个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

对于这个矛盾,贾谊有深刻的认识,他总结了秦王朝的兴亡历史经验,贾谊这样评议秦人的风俗:“秦人有子,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敖,借父锄杖慧耳,虑有德色矣;母取瓢碗箕帚,虑立谇语;-----其慈子嗜利而轻简父母也;虑非有伦理也,其不同禽兽仅焉耳!”

这正是当时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人们家庭关系的实际情况,秦朝正是利用人们的私欲实行农战政策,做到了富国强兵,从而“蹶六国,兼天下的”。

土地私有制是从秦国最先开始实施的,土地私有化和土地封建领主制比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但是土地私有制确立之后,却有一个必然的结果:官僚,贵族,商人,豪强兼并土地,广大农民则丧失土地。于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就为秦朝灭亡埋下了最深的危机。而当时贾谊所处的西汉也还是秦朝延续下来的土地制度,因此也就必然要出现秦灭亡的危机!贾谊这样总结道:“且试观事理,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也,欲天下之无寒,胡可得也?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无为奸邪盗贼,不可得也。----岁适不为,如云而起耳。”  

对于这个矛盾,贾谊也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如重本抑末,驱民归农,限制工商游食,使农民免于饥寒,并有点积蓄。贾谊的这个办法客观上是有利于农民的,是可以缓和矛盾的,只是在商人地主掌握政治经济特权的时候,是不可能彻底实行,更不可能长期实行的,商人地主兼并土地,农民丧失土地,这是封建地主制度不能自行解决的矛盾,只能通过农民起义才能一时地解决这个矛盾!  

三)天子和蛮夷首足倒植的矛盾  

由于贾谊的历史局限性,他同样有春秋以来就存在的华夷偏见,他认为汉族是天子,是首;而蛮夷应当为足;但在西汉初年,足反居上,而首却居下了,这是“可为流涕”的。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贾谊主张多用怀柔的办法,即所谓建三表,设五饵,这个办法在阶级社会实际上是空想,但是贾谊的见解有一个独到之处:他认为,对于解决国外的矛盾,关键的还是要搞好内政,就是把前两个矛盾解决了,外部的矛盾就不足为患。他说:“国有二族,方乱天下,甚于匈奴之为边患也,---罪人,盗贼积蓄无已-此二族为崇也,上去二族,弗使乱国,天下治富矣!  

二族指的谁呢?就是地方割据的王候和兼并的豪强,二族不除,就不能有抵御外族侵略的能力。  

   

贾谊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的分析,相当深刻认识了人民的力量;“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个道理,先秦时代已经有人有所认识了,但是远没有达到贾谊的高度,贾谊指出了人民的决定性作用,他说:“故夫战之胜者也,民欲胜也;攻之得也,民欲得也;守之存也,民欲存也;”反之,“故率民而守,而民不欲存,则莫能以存矣;故率民而攻,而民不欲得,则莫能以得矣;故率民而战,而民不欲胜,则莫能以胜矣;就是说战争中的攻守胜败取决于人心的向背。  

那么民是怎样的人呢?贾谊是这样说的:“故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他又说:“故夫民者,大族也,民不可不畏也。-----与民为故者,民必胜之!”  

在贾谊的眼里,国有二族(指地方割据王候和豪强)但不是大族;只有人民,才是大族。“故天下者,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  

   

贾谊对西汉初期的社会矛盾的揭示,以及对秦朝灭亡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正是西汉之后历代王朝社会矛盾揭示和兴亡的经验总结。西汉之后的历代封建王朝都是这三大主要矛盾,更没有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逃脱兴亡的历史定律,这也是我们今天能看到自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之后的历朝历代断代史的原因。至今已有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及民国通史,有二十六部之多。诚所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也!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贾谊的历史局限性,尽管他认识了土地私有化,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但是他没有上升到,土地私有化才是最根本的矛盾,这是由于其阶级立场和历史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对照今天的私有化后的社会现实,今天的社会矛盾和贾谊所点明了的社会矛盾有多大的区别,值得人民大众思考,对照今天的社会风气,像不像贾谊所描述秦朝土地私有化后的秦人的风俗?同样值得人民大众思索!  

   

   

2010.10.12广州  

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