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台湾问题的现实意义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3:43:39

解决台湾问题的现实意义

1.台湾的资源,本身的资源及其周围附近的资源。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它的周围又有附属它的大大小小86个岛屿。因此,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可为中国带来数万倍的绿色国土”。在归中国管辖的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上,有150万平方公里被外国提出主权要求而处于争议之中,其中相当部分已经被外国实际控制或蚕食分割,这些海洋国土的面积相当于上个世纪沙俄从中国割去的陆地疆域的总和。

  对于丧失的海洋领土,我们只能把它们画进地图、写入法律或外交部的声明中,却不能到那里去捕鱼、开采石油甚至航行。

  随着地球上人口的日益增加,陆地上的资源日渐枯竭,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类在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加快调整与自然关系的同时,也努力扩大经济发展空间,寻求新的资源替代源泉。而地球上只有海洋才可能为人类提供新世纪所需要的一切,人类未来的希望无疑在海洋。科学家预测海洋技术21世纪可能有重大突破,包括海水淡化技术、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和海洋能利用技术、生物生态技术、养殖和病害控制技术、 海洋医药生物技术以及海底金属资源开发技术等。这些技术一旦实现突破并获得商业性应用,海洋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并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创造一个新的辉煌。于是所有的濒海国家都把获取财富和资源的眼光投向了海上,争夺海洋就是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多争得一份生存的希望。

  未来几十年内,人口压力将是我国最严重的内政问题,这就意味着走向海洋开发利用海洋国土资源事关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存亡。

  台湾的战略地位还体现在其附属岛屿钓鱼岛群岛上。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亦称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北小岛、南小岛、黄尾屿、赤尾屿五个岛屿、南小岛礁、北小岛礁、飞獭礁三个岩礁组成,共有六点五平方公里的陆地。这些岛屿位于我国东海大陆架上,均处于水深200米以内的中国大陆架边缘,是中国大陆的自然延伸。它的东南方为冲绳舟状海槽,它将钓鱼岛列岛与久米岛及琉球群岛在海上截然分开。

  钓鱼岛所处的地理位置极具战略价值,它距日本本土达一千余海里,距琉球八十多海里,距台湾基隆也仅七十多海里,距大陆九十海里。在地理结构上,钓鱼台与中国台湾、澎湖、舟山群岛同在一个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面上,而与日本辖下琉球群岛相隔着两千公尺深的海沟。按照国际公认的《大陆架公约》:“同在一个大陆架上之岛屿归该国所有”之原则,钓鱼岛群岛毫无疑问归属中国。

  历史上中国关于钓鱼岛最早有记载可追述到千年前的隋朝,那时中国的台湾和钓鱼岛邻近着另一个独立的国家:琉球,而远离“蕞尔小国”日本,隋炀帝曾特派使臣朱宽召其归顺。到了十四世纪的明朝,明太祖威震四方,琉球王乃正式进贡朝廷,成为藩帮属国,那时琉球王就派出大量学生,留学中国。

  明朝初年(一三七二年)中国人杨载首先驻足该岛,明永乐年间出版的《顺风相送》对钓岛有详细记载。其间明人在台湾辖区钓鱼台采珠集药、捕鱼开发从未间停,这些在明嘉庆十一年陈侃所著《使琉球录》中也有清楚记载。

  大明中叶,戚继光等民族英雄抗击日本倭寇时,就以钓鱼岛为战略防线。一六零二年日本侵犯琉球,琉球遭日人监督内政四十余年。一六五四年清康熙帝册封琉球王为尚质王,定两年进贡一次,称中国为父国,用大清年号。明清期间的多幅疆海图都清楚标明钓鱼岛为中国的一部分。

  一八七三年日本出兵强略我属国琉球,并入日本改为“冲绳县”,次年又出兵台湾大肆攻掠,在清朝大军压境之下,榨取大清白银数十万两后退出台湾。由于大清朝廷此时已腐败、愚蠢、无能成为一堆行尸走肉,面对琉球王派到京城哭诉求援的使臣,只向日本提出“强烈抗议”后不了了之,中国的琉球从此被日本掠夺。但其间钓鱼岛始终归大清所有、台湾管辖。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十月,慈嬉太后还把钓鱼岛列屿赏赐予清廷内务官盛宣怀,供其采药之用。

  长期以来,日本的古籍中也根本没有钓鱼岛列岛属于琉球的内容。直到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从没有对中国拥有钓鱼岛列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

  1894年底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对清朝军队作战已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决定攻占台湾。1895年1月14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钓鱼岛群岛划归冲绳县管辖,建立标桩。同年4月17日,清朝政府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实际上,日本直到1900年由冲绳师范学校教师黑岩恒氏写出《尖阁列岛探险纪事》一书之后,才渐渐使用“尖阁列岛”这一名称。史实证明,日本使用“尖阁列岛”名称要晚于中国定名之后约500年。

  1941年12月9日,中国对日本正式宣战,宣布废除包括《马关条约》在内的一切中日条约。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开罗发表宣言,坚持日本无条件投降,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把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及其附属岛屿归还中国,其中自然也应包括钓鱼岛。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又发表了《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等。

  但美国在二战之后却占领了“西南诸岛”(北纬29°以南包括北纬25°左右地区),也占领了我国台湾所属的钓鱼岛,宣布对这些岛屿有“施政权”,拒不归还中国。美军还在黄尾屿、赤尾屿两个小岛建立了射击和轰炸靶场。

  1951年,在中国未参加的情况下,美国和日本在旧金山非法签订了《对日和约》。由于美国占领和托管钓鱼岛本身就是非法的,因而该和约对我并无约束力。1971年6月,美日签订《归还冲绳条约》时,竟然把钓鱼岛也列入“归还”的岛屿之内;1972年5月美在将琉球群岛归还日本时,把钓鱼岛也交给了日本人管理。日本政府据此主张该岛属日本冲绳县的一部分,并将钓鱼岛划在日本自卫队的“防空识别圈”内。[27]

  钓鱼岛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它虽然只有六点五平方公里的陆地,但它的实际价值并止于此,而是以此岛屿为依托,按照1992年联合国公布的《国际海洋公约》“主权国家以200海里内的海域为其经济专属区”之条款而划定的庞大的海域和海域内包括海底石油、矿产、海洋渔业等海洋资源和领海、领空的交通、运输权宜及未来潜在资源等等,中日两国在此海域的争议面积达74万平方公里之巨,这个数字几乎是中国与南沙群岛周边国家领土领海争执的总和。

  1966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经过对包括钓鱼岛列岛在内的我国东部海底资源的勘查,得出结论: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钓鱼岛附近水域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此一海域蕴藏着八百亿桶的海底石油和油气。

  这一发现使饱受资源短缺、石油缺乏困扰的日本对这一地区发生了浓厚兴趣。由此日本政府才在战后首次正式提出了对钓鱼列岛的主权要求。

  1969年5月,日本冲绳县八重山岛公所派出水警和工程队,登上钓鱼岛并设立了水泥标柱式“国标”,非法摧毁岛上原有的表明这些岛屿属于中国的标记。1970年8月31日,日本有关机构通过法律,确认所谓“尖阁群岛”属于日本。在此基础上,日本采取种种措施加速钓鱼岛的“日本国土化”进程,不仅向那里派出调查团和测量船,还用巡视船将人员和器材运往钓鱼岛,并非法在岛上修建了直升机机场,意在以既成事实的态势达成永远占领的目的。此举遭到中国政府世界华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

  1996年7月,日青社又在钓鱼台设新灯塔,日本接着宣布把钓鱼台划入200海里经济专属区。8月18日,日本冲绳右翼分子在九零年的旧灯塔附近树立一面木制太阳旗。日本“海上保安厅”接着就连续驱赶台湾、大陆的捕鱼船。9月访港的日本外长池田生硬地说:“尖阁群岛(钓鱼台)是日本固有领土,没有特别加以解释和说明的必要”。日本首相桥本面对九月开始的全球华人和平保钓运动,命令海上保安厅做好准备“必要时用实力去排除”。

  钓鱼岛周围海域的渔业资源也十分丰富,盛产飞鱼、黄花鱼等多种鱼类。长期以来,我国台湾等地渔民经常到这里从事捕捞活动,年可捕量高达15万吨。

  就连日本外务省也承认,如占有钓鱼岛,日本将大大增加专属经济区的管辖范围。唯有以钓鱼岛为基础,日本才可以与中国分划东海大陆架,多约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并进而攫取东中国海油气资源的一半!

  如果中国在此一海域争执中败北,那她失去的不仅是几个小岛,连带此海域的庞大海洋资源和其子孙后代宝贵的生存空间也将拱手让人。

更严重的是它所引起的连锁效应,使被沿岸诸国侵占的南沙诸岛及其所属的8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海、领地、领空,也将因而回收无望了! 

2.台湾地理的战略地位

台湾的重要地缘意义体现在它扼西太平洋南北航线之要冲,既是亚欧大陆东入太平洋的桥头堡,也是从海洋西进欧亚大陆的跳板与基地。异常重要的国际战略地位,使台湾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割让澎湖、台湾,由此,日本控制了从千岛群岛到台湾的岛弧,左右和影响了从鄂霍次克海到南海的大片海域,掌握了亚洲东岸大部分海岸地区进入太平洋的通道。日本在二战中,偷袭珍珠港的舰队是从千岛群岛出发的,突袭美在菲的空军基地的飞机也是从台湾起飞的。战争开始,日军进展迅速,很快就打到所罗门群岛,这与其以台湾为基地的有利条件有关。如果当时日本没有占领台湾,则战场形势也许会另当别论。

西太平洋海域地处亚洲与太平洋的结合部,南北长3000余海里,是亚洲与太平洋联系的"桥头堡"。海区外缘有世界上最长的岛链环绕,北端是日本列岛,中部为琉球群岛、台湾岛,南部是菲律宾群岛、加里曼丹岛。其中,台湾居于西太航线的枢纽地位,扼守着整条航线的要冲。西太航线既是连接东北亚和东南亚的海上长廊,也是连接太平洋、沟通印度洋的交通要冲,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枢纽和海上航运繁忙的航线之一。

西太航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东北亚-东南亚航线,航程约为1600-3200海里。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可经此航线向东南亚地区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战略物资;另一条是中东-关岛-日本航线,又称为"石油航线",是中东地区产油国经印度洋、马六甲海峡或巽他、龙目海峡至日本、关岛等地的航线。航程为5300-6800海里。该航线是日本运输石油的一条主要航线。日本进口原油的70%都经此航线。该航线也是美国在远东地区的一条主要石油补给线。

近年来,西太航线每年通过的舰船在8万艘以上,是日本、韩国到东南亚、中东、非洲、欧洲等地的必经之地,其中日本货运量的3/4都要通过该海域。因此,该海域平时影响到东亚各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战时将关系到国家的胜败和存亡。

日本四面环海,土地狭小,资源极端贫乏,工业所需的石油、天然气、焦煤等重要燃料和原料,国内几乎都不能自给,均依赖进口。同时,日本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国家之一,大量工业产品需向国外推销,离开对外经济联系,日本经济不但不能发展,而且生存都受到威胁。从地理位置看,日本是太平洋西缘的一个岛国,东临太平洋,西濒日本海、东海,对外经济联系主要依赖海上交通。鉴于日本对海上运输的严重依赖性,西太平洋的海上航线是"日本的生命线",在平时关系其生存和发展,战时将直接影响作战的胜败。

从波斯湾经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和台湾海峡到日本的海上航线,历来被日本视为其经济的"生命线",日本所需石油有70%是由波斯湾经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台湾或巴士海峡--琉球--日本这条海上航线运回国内,日本的制成品也有很大一部分经这条航线输出。一旦该航线被封锁,等于切断了日本经济大动脉,其经济就会在短期内崩溃。如果驶往日本的船只不经过南海而绕道菲律宾以东航行,也会使日本的制成品成本上升25%。

西太平洋海域是紧邻中国的海区,它不仅是中国海军进入太平洋的必经之路和海上作战的主要战场,也是中国对外交往和贸易往来的重要海上交通线之一。

西太平洋海域是当今海洋权益斗争最剧烈、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事实上,2001年发生的中美撞机、日本军舰开赴海外、日本击沉不明船只以及2002年的朝韩交火等事件无不与这片海域紧密相关。

在近现代战争的历史上,各国为争夺这片海域及其海上航线而进行的战争接连不断。如1904年日俄进行的世界海战史上罕见的战役之一黄海之战;1898年,在南中国海马尼拉湾附近进行的美国与西班牙的战争等。二战及战后几十年间,西太平洋海区的战事始终没有间断。如二战中,1941年日军登陆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击败英国在远东最强集团军的马来西亚战役;1944年,为控制南中国海交通线,美日双方发生的菲律宾战役等。20世纪50年代,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仁川登陆作战和60年代在侵越战争中对北部湾海域的封锁作战等。

 

3.台湾在国防上的战略意义。

中国人几十年来想通过道义力量来收回自己的领土,谈判、声明、说服等等,用尽了一切和平的方式,甚至委曲求全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忍让建议,但都没能打动别人的心。由于中国实力不济,近年来菲律宾、日本等国更是肆无忌惮地用武力来回答中国的忍让,用军舰撞中国的渔船、抓我们的渔民、在岛上建筑军用设施,等等。

  如果我们不想永远放弃这些海洋领土,那么已经别无选择,只有用武力来收复失地。为了民族的生存空间,我们必须义无返顾地让我们的海军去和强盗们对话。

  21世纪初中期中国将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发展趋势的重大影响,与其他国家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将更加广泛。在此情况下,中国海上贸易航线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地位作用将十分突出。那时,中国与欧洲、非洲、西亚、南亚等国家、地区的贸易,对于欧洲、非洲经印度洋至太平洋的海上战略通道的依赖性将大大增加。同时,中国的部分战略资源如石油、铁矿石等将从国外进口,并通过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运达,利用全球资源的幅度也将大幅提高。这就要求中国海军拥有足够的威力覆盖经马六甲海峡通过印度洋南部的海上通道,确保战略资源不被截断。

  中国目前已经完成重大的军事战略转移,开始向追求海上强权方向发展,制海权和制空权为主的国防模式取代了以本土自卫为主的国防模式,“保卫领土领海”的消极防御已经让位于“保卫海洋权益”的积极防御。在外向性的安全视野中,这是中国试图成为一个海洋大国的命脉所系。

在我国周边的黄海、东海和南中国海有5000多个岛屿,中国与日本以及南部的海上邻国有着众多海权争议。日本占据着我国的钓鱼岛,企图分得我东海海底一半以上的资源;位于南中国海的我国南沙、中沙和西沙群岛的诸多岛屿,更是被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文莱等二三流国家瓜分,要不是在岛礁上筑起的高架屋中有海军战士的常年守备,南沙早就没了中国的寸土之地。

 

  南中国海周边国家是日本传统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基地,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开始时袭击美国珍珠港,真正的目的就是确保日军南下并占领该地区。

  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政治在逐步国际化,世界舞台则越来越小,这样南中国海的地位也就日益突出。这个世纪,中国和日本亚洲两大经济圈的竞争将进入白热化,南中国海无疑成为是中国和日本对外发展的制高点。过去一贯以对付前苏联潜艇为主要任务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已经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南海,一再提出所谓保护“一千海里”运输线的新目标。最近日本集中力量开发大隅级两栖攻击舰,并且提出制造航母的设想,都说明日本的战略目标在由北向南转变。以日本的经济技术实力,只要他们有这种意愿,实现这一目标只是很短的时间问题。很明显,精明的日本人明白,谁掌握了南中国海的制海权,谁就控制了整个东亚的经济命脉。

  由于台湾没有统一,中国的外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区全部被第一岛链遮蔽,没有可供军舰自由出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通道,海军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眼皮底下,更无法对日本、印度实施海上威慑。

  从海上军事装备上看,中日之间有著明显的差距,特别是水面舰艇力量。这种差距甚至比中日甲午战争时期还要明显。在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中国海军具有地理上的优势,如果中国能够尽快统一台湾,就能够先日本控制南中国海,从而处于十分有力的战略地位。因为与南海舰队争锋的日本海军不得不穿越北海舰队、东海舰队的防区进入南中国海,势必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反之,如果台湾独立,南中国海就会被日本海军控制,也就意味著中国的三大舰队被牢牢地封锁在了第一岛链之内,成为十足的“黄水”舰队。一个只有“黄水”海军的国家,又怎能赢得别国对其海权的尊重,又有何资格侈谈成为世界强国或实施亚太战略甚至全球战略呢?

南中国海从全球战略上看还是太平洋通往印度洋的通道,美国第七舰队拥有了关岛和塞班岛之后,从而掌握了整个太平洋。中国南海就成了太平洋边上硕果仅存的一个战略要地。掌握南海,向西中国给不断在印度洋扩张的印度海军划下了休止符,向东也拥有对试图穿越大洋的第七舰队要“买路钱”的资格。一句话,增加了中国在国际军事舞台上说话的份量。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军事实力必然同步增长,海军力量要北上南下,必须有一个各个条件都较好的军港,而台湾作为中国海疆上的一个关键要塞,是中国海上防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一环,是中国海军走出近海,迈向远洋的上上之地。从韩国到日本再到菲律宾群岛几千海里的大弧线,中国大陆一直是被亲美国家包围。前任美国驻华大使李洁明就曾说过,台湾是“中国瓶子的瓶塞”,中国一旦拔掉这个“瓶塞”,就会结束美国对中国周围海域的长期封锁。台湾何去何从,在战略上将产生重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如若出现国家分裂,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不幸,而且会出现极为不利的海洋战略环境,就连中国沿海区域都会被台湾海峡所阻断。反之,不论和平或战争达成统一,都将会在海洋方向出现前所未有的有利海洋战略态势。台湾海峡将不再是两岸对峙前线,而将会成为中国人的海上“运河”;中国将冲出太平洋第一岛链的束缚,直面太平洋。这对于巩固中国海防,伸张中国海权,担负起维护国家安全和西太平洋地区和平与安全的重任,其意义将是极其深远的。

钓鱼岛不仅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军事战略价值。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来看,钓鱼列岛有着十分重要、但并不为人多知的军事价值。

  众所周知,在我大陆国土的海洋方向,形成一道大陆外缘天然的屏障。在这一串岛屿的中段,我东海方向的正面,正好是琉球群岛和台湾岛,它们加上日本九洲岛使我东海海区与太平洋分隔。琉球国曾与我国有200年的历史渊缘和500年的藩属关系。后者是广泛存在于中国与周边邻国关系史上的一种特殊的国家形态,在19世纪80年代之前,琉球国一直向中国中央政府呈进贡品。但在1879年,一直企图实现海上南下扩张政策的日本实现了它对琉球的觊觎已久的吞并野心。琉球一失,我台、澎等岛的安全即显危象:完全暴露于日本南下扩张征途的正面。终于,在甲午之战以后,台、澎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

  虽然二战之后日本将台湾归还给了中国,并且无法突破战争罪责给其带来的种种限制。但时至今日,日本国内的一些右翼势力仍然叫嚷“台湾归属未定”。如果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全面复活,日本再次成为世界军事大国,台湾和我国大陆的东部必将首先受到威胁。这样,处在台湾东北120海里,介于琉球群岛和我大陆及台湾省之间的小小钓鱼岛,其潜在的军事价值必定会令世人瞠目。

  从国土防卫的角度上讲,岛屿是大陆的前沿,在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琉球群岛距离我东部沿海一般仅300-500海里。二战后,美国已将它建成美军西太平洋军事“岛屿锁链”的中心环节之一,战后美海军一直在冲绳中城湾基地驻扎着包括5个分队的太平洋舰队第一两栖大队。美国一直视这里为战争期间进攻远东地区的“桥头堡”,已经对我东部沿海地区的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事实上,在今后钓鱼岛的军事价值将会日益突出。在战略意义上,该列岛可以为日本利用、作为日再次侵略台湾的桥梁或前哨基地;也可以成为我保卫国家东海方向安全、遏制日本扩张势力南下的前哨。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便图谋霸占我钓鱼岛,如果日本的侵略企图得逞,它就象从日本国长出一个尖长的犄角一样那么难看,它深深插入中国腹腔,并划走大片海域。果真如此,钓鱼岛海域就成了日本进入台湾海峡,南下东南亚、南太平洋必经的战略之路,也是日本赖以生存的中东石油能源补给线上,最西南段的一点。在美日安保体制下迅速发展的日本军事力量得以据此向西扩张,在可预见的将来,将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29]

  日本是一个地形狭窄的岛国,其内陆的任何一个地方距海岸都不超过120公里,这种不利的自然地形和相对短浅的防御纵深,使日本在战时极易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海上与空中袭击,故日本基本上属于一个无纵深可资防守的国家,这是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拼命向外扩张拓展生存空间的深层次原因(在二战后期有些日人甚至提议放弃本土,举国迁满洲)。

  如果日本控制了钓鱼岛,就可以将其防卫范围从东向西外推400余公里,以此日本军队可以对我国沿海地区和台湾省的军事防御实施舰、机的抵进侦察与监视、从而使我方的防御活动陷入被动。这将严重削弱台湾海峡军事功能的发挥,也将大大不利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安全,同时也会使我跨出第一岛链的未来海上发展受到更大的制约。另外,一些日本军事专家认为:钓鱼岛适合建立雷达阵地,也有条件建立导弹基地潜艇基地,而这毫无疑问是针对中国、并对我产生重大威胁的一种结局。可以说,日本方面正是认识到了上述军事价值,所以早在70年代就将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划入其警戒范围,并将钓鱼岛列入了日本的军事控制圈内。一旦日本在此建立军事基地或部署重型武器,则无异于在中国的家门口埋下了一颗威力巨大的不定时炸弹,绝对是中华民族的噩梦。

  日本对钓鱼岛的狂妄之言和无礼之举,正是出于对这不大的海上荒岛主权归属所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垂涎。说穿了,日本与我争夺钓鱼列岛的所有权,不是为了几座荒岛而发。日本的眼光紧盯著的是钓鱼岛潜在的巨大经济和军事价值。夺取钓鱼岛是日本企图对我国东海海域海洋资源进行争夺的重要而关键步骤。同时,这几座岛屿的归属也直接影响著日本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进、甚至恢复军事大国地位的战略步伐。

  一旦台湾和大陆完成统一,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会处于十分有利的位置。因为钓鱼岛距离台湾很近,日本人如果打算派兵强占,不但要长途奔袭,而且把侧后方暴露给东海舰队。腹背受敌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在钓鱼岛问题上难有很大作为。甚至可以大胆断言,如果海峡两岸完成统一,钓鱼岛则是指日可下。

可见,由于台湾的优越条件,使她具有攻防兼备的优点,其作用远不是数十、数百个珊瑚礁所能比拟的,也非“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所能概括的,而是发展“蓝色海洋文明”之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