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神话_回归平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59:56
 老子天生不信命

引用 走出神话_回归平凡

引 用 2010-11-01 15:51:07 阅读20 评论0   字号: 订阅

毛泽东的外孙女孔东梅:走出神话--回归平凡

他们面容酷肖,人生选择却因时代而异。

作为外公的毛泽东,毕生献身革命,建国立业,喜欢畅游长江,吟咏诗 词,还有肆意挥洒狂草;作为外孙女的孔东梅,曾是留美名校生,爱好关键词 包括英美文学、PRADA、咖啡和猫。
  显赫的家庭背景,曾经是她的压力和逃避。现在,她却学会坦然面对。
  在娱乐潮流甚嚣尘上的时代,她试图还原家族故事,推广新“红色文化”,从 女性视角重读历史。

对外公毛泽东来说,孔东梅既是一个叛逆的存在,又是另一种传承——一样的 理想主义,一样的执着心。
                    现在主要在两种地方可以看到毛泽东的面容:一种在出租车的后视镜上,他的 小像和各类神佛一起摇摆着,一种是在798艺术区或其它和革命元素有关的文化 区域里。这说明两件事:一是毛泽东已被中国民间视为有保佑力的神佛;另一个则 说明,当我们面对西方时,毛泽东创造的世界,已成为我们唯一独创的文化。
           他是一个谜,有人说他是阴影,有人说他是救世主,他的画像曾让中、法、美 8943;8943;全球无数青春躁动的孩子找到皈依,甚至能让最疯狂的拳击 手泰森找到平静,以致将其头像绣于自己的臂上。

毛氏家族,是一个绝好的好莱坞式的题材,由于它的故事要比肯尼迪家族更悲 情,更曲折,存在更多的谜团,更重要的是,从它可以窥视现代中国人历经的世事 风云。
  还有谁比孔东梅更适合做这样故事的阐释者?
  

  “市面上写红色革命这类的书很多都太不真实了。用一种身临其境的方式绘声 绘色地描述,弄得似乎作者本人当时在场一样。”对此她不无抗拒。
  在写作这件事上,她无意摆出一张专家的脸,也不想呈现什么八卦秘事,而是 选择像外公长征一样,老老实实用脚丈量中国土地,像外婆贺子珍的枪法一样,笔 法正确直白。为了写书,拍摄纪录片,还原毛氏家族的本来面目,她习惯了以行走 的方式深入湖南、湖北、江西的城市和乡野,拉着那些在世的知情老人们问了又 问。
  

  书架上,孔东梅把自己最赞赏的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哈佛大学政治 学与国际事务教授,着名的毛泽东、中国政治和当代问题专家),和她的三本着作 放在一起:《翻开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 情——毛泽东与贺子珍》、《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
  站在二楼平台上俯览她的书店,“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即是没有灵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遗留下来的毛泽东语录于南墙上依然清楚可辨,与下方印 有各式红色年代元素的时尚T恤、吧台、咖啡机、电脑相映成趣。
  

  当我随口说起“好莱坞比我们擅长在主旋律制作、时尚和贸易之间找到完美平 衡”时, 孔东梅笑眯眯地应和说:“对啊!”
  而在确立这样的事业座标前,她首先花去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寻找名字背后的 自己。
  

  凭心而论,就算孔东梅没有做出这样的创业选择,如愿以偿去过“读海明威小 说、喝咖啡、养一只猫的小资生活”,也不会有人对她说三道四。由于种种复杂的 原因,她出生后甚至从未有机会与亲爱的外公见一次面,从小和姥姥贺子珍一起, 远远定居上海,后来才移居北京,与红墙内的权力中心、荣耀和喧哗一直保持着沉 默的间隔。
  曾经的上海湖南路262号,院子很大,种满橘树,到了秋天可以结几百斤果 子。言语不多的外婆,偶然身体好些的时候,会教孔东梅在院子里种花草。
  她记忆最深刻的事,是放学回家,到家门口时,由于个子矮,够不着门铃,天 天把小书包垫在脚底下按门铃的情景。
  在那里的几年,她真有些寂寞锁深宫的感觉,只要回了家,就很难出门,而且 也不能带小朋友回家玩。门口总有警卫员把守,她的最强叛逆记录也不过是偷偷跑 到对面马路买5分钱的冰棍。
  

  6岁那年,上海的童年结束,她被父母接回北京——然后是花去十年时间来适 应北京的生活。每到冬天,她就感冒发热,成了301医院的常客。从小在俄罗斯 长大,喜欢文学的妈妈李敏经常给病中的她买很多小说来读。妈妈总觉得女儿的身 体天生不好,实在是棉鞋搞的怪。那时在上海的亲戚们一到冬天就给她寄亲手做的 棉鞋,可上海棉鞋的鞋底是布的,碰到下雪天很轻易被浸湿(上海不下雪,不会考 虑到这种情况),穿着似乎光脚在雪地上走,天天她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鞋子脱 了放在暖气上烤鞋底。偏偏妈妈说要艰苦朴素,既然有源源不断的棉鞋从上海寄 来,就别买棉鞋了。
  

  回想这一切的孔东梅,语气淡淡的,像瓷器,细腻柔滑,温度却是凉凉的。身 为红色后代,她从小就被教育朴素是一种高贵——绝不能透露自己的出身,更不要 为此趾高气扬。“那时候的我经常和同学一起挤公车。”景山后街的童年时光仿佛 从她的眼前一闪而过。或许那时候,透过公交车的车窗,她学会了平视自己和这个 世界。
  “作为第三代,回想外婆和妈妈两代女人,都是无怨无悔默默承受的女性。像 我外婆17岁就参加革命,走过枪林弹雨,去世时身上还有残余的弹片,生过六个 孩子却失去五个,后来又失去了外公的爱情,但她从没有怨过谁。很多老红军、老 妈妈都活到九十多岁、一百岁,生命力特别顽强,他们对生活的要求也是非常非常 的低,一日三餐而已。”
  我眼前坐着的她,在诉说上辈人的故事时,完全沉醉在过往的岁月中。
  

  我问孔东梅,毛家的基因在她身上有何应验?她低头想了想说,“可能是执着 吧。还有就是冒险精神。”外公湖南人,外婆江西人的烈性基因果然给了她勇气。 小学三年级她就学会了骑车,刚学会第一天便带人上路,结果两个女孩结结实实撞 上南墙,只好拖着蹭破皮的膝盖回到家,吓了妈妈一大跳。
  但无论如何,少女时代孔东梅的世界很小,以至于第一次碰到马路求爱者,就 马上告诉了父亲。父亲连续几天偷偷跟梢,看是哪些个胆大包天的小子,居然敢打 自己女儿的主意。不幸的是,那几天那小子居然都没露面。
  直到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美文学系毕业,进入泰康人寿公司,孔东梅才真正 进入社会。

  “之前的生活像蚕蛹一样被包裹起来,固然有一些反叛,听听邓丽君、看看琼 瑶,跟爸爸吵几架,但对这个社会,还是完全不了解。”
  她去的时候泰康人寿刚刚开始创建,几乎天天都得忙到晚上八九点钟才能回 家,而且在办公室做行政,要考虑的事情很多,得平衡各部分关系,上下左右还要 兼顾。
  她别无选择,要做就得做到拔尖,假如不够好,也许就会成为别人的谈资。
  这种朝九晚五的枯燥格子间生活渐渐让孔东梅感到乏力,她决心去探探海明威 的国度,在那里,绝不会有人对她过多关注。
  

  在美国读书,她学到的第一课就是关于节奏。那里的生活不分昼夜,她每周要 看至少六七百页的各种资料,并且要应付滔滔不绝的课上辩论。第二课就是漂浮的 状态。在美国,她可以摆脱那种如影随形的身份的光环。
  那时她才真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文化差异,这东西就像是空气,只有到了另一 个世界,你才特鲜明地知道它的存在。那是一种彻底的寂静,整个城市没有你熟悉 的人,对文化的理解、思维和生活的方式和他人皆格格不入。
  提起那段日子,孔东梅不禁想起她住过的学校边上的小旅馆,那种基督教青年 之家类型的旅舍,房租便宜,旅舍所在地靠近轨道,一到晚上,躺在床上静静听着 轨道车叮叮当当的声音,一种莫名其妙的凄凉仿佛从窗外渗透内心。
  

  上完大学,她就绝不犹豫地回国了,在当时很多留学生看来这是一个不智的选 择,但她已经等不及要回国创业了,而在她1999年出国前,就已经注册了一个 叫做“东润菊香书屋”的公司。
  孔东梅一直试图找到属于自己的、和家族无关的路,但那条红色的细线,还是 将她牵回出发的地方,在寻找家族根源的过程中,确立自己的根,与外公给自己的 名字和谐相处。
  “以前我觉得有这样的家世好有压力,后来发现,逃避反而不如面对自然、舒 服。既然自己有这样的便利,为什么不去做些有意义的事。”也许由于在异邦,她 学会了远间隔地看清楚自己的家族。

  很多年轻人,比如70后80后,和解放后的部分历史是隔膜的。一部分原因 是它多少还是禁忌,另一部分原因是人们对那段历史有很多杜撰和误解。对此,东 梅觉得自己有责任找到一种既客观又易被接受的角度去“延续”这段历史。“历史 并非沉寂的,它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
  她以为自己用调查和写作的方式,致力于梳理、还原一些逝去的历史事实,是 件很IN的事。她觉得,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完全不应该是社会的弃物,应当把它 和当下的生活缝合起来,这样人们才能从中获取必要的聪明。
  “人应该活得更高一些,有时候我们之所以活得矮,是由于我们从来不会站在 历史的肩膀上思考。”
  

  最近孔东梅又出版了《毛泽东箴言》,试图从毛主席语录中搜索到适用于当下 的词句,嵌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书的封面隽永地题写着毛泽东的“观世哲学、正 己哲学、待人哲学、处事哲学”。孔东梅以为,简明扼要的箴言能够便捷地实现前 人与后人的精神交流。
  

  说到这里,你应该看到一个非常“中和”状态的女人,她既非宅女,也非“蒲 女”;她希望用时尚的方式演绎红色经典,既有工作狂的倾向,又似乎很懂得生 活;她有北京女人的知性品位,也有上海女人的小资状态;她滴水不漏地回答你的 所有问题,让你觉得和她相谈甚欢,结果最后发现,实在她躲过了一个个话题“圈 套”,得体而有间隔感。
  

  实在,她和我们没有什么两样,各种复杂的因素都被缝合到她体内。也 许,她和我们最大的不一样就在于,当她出生那一刻,她的轨迹已大致清楚。 我相信,她一定挣扎过是否要按既定的剧本生活下去,但现在她选择了拾取那 根红色的细线,以笔为针,缝合我们的记忆,让历史真正地终结,并为此而解 脱。
  

 

 

 

0人  |  分享到:          阅读(20)| 评论(0)| 引用(1) |举报  老子天生不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