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社论:邓小平留给中国人最大的精神遗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01:23
文章提交者:摩尔人的叹息 加帖在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南方都市报社论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3日,邓小平南下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那时候,政经改革停滞,社会气氛低迷,人们心中充满怀疑和犹豫。各种问题闷在沉默之下,中国渴望一个答案。邓小平以最直接的方式击中了最迫切的追问――发展才是硬道理;以最智慧的方式放下了暂时还不迫切的纠缠――不要争论。于是,思想解放重新受到鼓励,社会共识再次达成,改革开放一往无前,经济发展车轮飞转。
15年前,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了这篇讲话开启时代的非凡意义。15年后,我们仍然要承认,今天中国社会的成绩和问题,无不与那一席简短朴素的谈话相关。以后见之明,我们还要承认,那一个决定,那一次开启,对中国的前途命运至关重要,却并不可能为中国的前路全程准备好所有的答案。事实上,也没有一位高超全能的设计师,可以画好一张安排所有步骤、直抵完善之径的路线图。只是,作为改革总设计师的邓小平,以其承认现实、尊重常识、开放视野、无惧改变的姿态与能力,示范给后人超越具体问题、也超越时空的智慧与勇气。
我们在15年之后重温南方谈话的精髓,缅怀10年前离世的邓小平,是在感怀一位政治领袖人物的判断力与决断力,也是在一再体会改革命题之下中国之路的内在逻辑。在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趟过深水难关之后,中国的转型大业还将如何应对其他领域的改革难关?在伟人时代与伟人政治终结之后,中国改革的方向、动力与节奏又系于何者?
一方面,在市场机制之下打开了自由经济的大门,市场经济就从此开始不断拷问整个旧体制的弊端,不断要求着与之相匹配的整体新规则。于是,中国的变化必定要溢出经济的边界,而衍生出民主政治、法治社会、有限政府、自治权利等改革主题。但问题是,自经济破局之后的中国转型之路,是要成为被自己开局所不断推着走的被动者,还是应该成为始终具有自主价值的主动者?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15年来持续高歌猛进,实现了社会经济面貌的日新月异,但也难免因经济的繁荣而遮蔽其他改革要求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温饱危机的缓解与消失,财富机会的开放与增加,是让改革获得了更多时不我待的乐观,还是替改革抽去了沸腾升华的薪火?2006年热热闹闹的第三次改革大争论,在一片喧哗中弥散了焦点,也未能像前两次争论一样最终能够赢得可观的共识。这对于改革而言是堪喜还是堪忧?
是的,不争论不等于没有问题,大争论也不必然能够解决问题。中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获得了百余年来最长久的休养生息,也誓言要在此中获得翻天覆地脱胎换骨的巨变。邓小平留给中国人最大的精神遗产,并非他强调的“硬道理”,也不是他发明的“不争论”,而是他能从现状中看出方向并引出方向的主动与果敢。
如今世间已无邓小平,而中国的转型之局未终,变革之路未止。
(中国这15年的变化可比寻常一个世纪,已是梳理的时刻。本报特邀学界专家,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详述中国十五年间的变化,描摹此时此刻的复杂。本报无意于速写历史,只求竭尽所能看清现在,力所能及摸索未来。系列专论文章将自明日起陆续在本版推出,敬请垂注。)(南方都市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6 0:05:4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