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非洲·神秘埃及(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7:47:24
',1)">
神秘莫测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静静伫立在尼罗河畔,印证着“尼罗河即埃及”这句谚语;
海拔5895米的乞力马扎罗山顶峰终年积雪,“赤道边上的白雪公主”由此声名远播;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奔腾着无数鲜活的生命,神秘的马赛族人在这里与他们共享一片蓝天和绿草;
在这块人类的发祥之地,热情的舞蹈,欢快的鼓点,承载着远古的辉煌,明日的希望。
—多彩非洲。
(标题)千塔之城--开罗
解说:埃及首都开罗是埃及和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城市。因毗邻狮身人面像和吉萨省的三座金字塔,所以与古埃及密切相关。
古埃及人称开罗为“城市之母”,阿拉伯人把开罗叫做“卡海勒”,意为征服者或胜利者。开罗的形成可追溯到公元前约三千年的古王国时期,作为首都,亦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它的西南约30公里处,便是古都孟菲斯遗址。由孟菲斯遗址西行约20公里,即是埃及古帝王的石砌陵墓--金字塔。
在开罗,随处可见的建筑物是宣礼塔。在阿拉伯语中,宣礼塔称之为“弥沾恩”,是指宣礼员站着呼喊人们祈祷的地方。遍布全城的清真寺宣礼塔使开罗享有“千塔之城”的美誉。市内的苏丹·哈桑清真寺、爱资哈尔清真寺和萨拉丁城堡等都是古代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瑰宝。
登上尼罗河中一个岛上的开罗塔,开罗全城景色尽收眼底:大大小小清真寺的拱顶,鳞次栉比的高大建筑,纵横交错的高架高速公路,还有那白帆点点、飘若玉带的大河荡漾入海,不舍昼夜。
(标题)苏丹·哈桑清真寺
(苏丹·哈桑清真寺里阿訇唱经声)
解说:苏丹·哈桑清真寺里的唱经声从这座清真寺诞生以来,600多年间从未改变,无数的王宫贵胄和平民百姓都曾沐着同样的唱经声,沉醉在他们虔诚的信仰里。
清真寺是开罗城内最具特色的代表性建筑,它们历史悠久、闻名世界。苏丹·哈桑清真寺始建于14世纪的马穆鲁克时代,整个工程历时33年。这组占地7906平方米的宏大建筑群包括大清真寺、经学院、苏丹.哈桑衣冠冢及宣礼塔等主要建筑。大清真寺的大门高37.7米,以青铜铸成,用大马士革的金属工艺品镶边。大门的装饰风格受到中国的花卉纹饰的影响,说明了14世纪的埃及已经与世界各地保持着广泛的贸易关系。
寺内的枝形灯架上刻有阿拉伯风格的华丽图案。朝向麦加的米海拉布(祈祷用的壁龛)旁有用宝石作钉子的金质《古兰经》匣和体现精湛镶嵌艺术的木制讲台及读经台。寺内灯笼和彩色窗户都是用最精美的彩色玻璃制成,绘有花草图案和阿拉伯铭文,墙壁则用最精美的花瓷砖做装饰,给人富丽堂皇、美轮美奂的感觉。
据史书记载,马穆鲁克时代是充满血雨腥风的时代,由于没有一个世袭的体系,只有最强大的人才能继承王位。所以,每一位苏丹都是靠武力消灭其他对手登上王位,几乎每一位苏丹都死于暗杀,没有哪位苏丹能活到老。
苏丹·哈桑清真寺的缔造者苏丹·哈桑也是一位28岁便死于暗杀的苏丹。他没有看到这座马穆鲁克时代经典的建筑物完工。苏丹·哈桑清真寺建成后,多次充当了马穆鲁克人进攻王宫的碉堡,见证了那个年代的血雨腥风。
19世纪拿破仑远征埃及,为了镇压当地民众的反抗,多次把炮口对准多灾多难的苏丹·哈桑清真寺,至今,仍能在清真寺的墙上,看到当时炮击留下的斑驳伤痕。
走过历史的长河,今日的苏丹·哈桑清真寺仍然在优美的唱经声中屹立不倒。如今的它不仅是开罗著名的旅游景点,还是伊斯兰世界著名的经学院。在游人和礼拜者的眼中,它所经历的那个颠沛流离的时代早已经结束,如今,它见证的是埃及的和平与富足。
(标题)法老文化--埃及国家博物馆
解说:在开罗市区的解放广场坐落着世界上最著名、规模最大的收藏古埃及文物的博物馆--埃及国家博物馆。这里珍藏着自古埃及法老时代到公元五至六世纪罗马统治时代的历史文物共10万多件。有人说,它是埃及的一部史书,也有人说它是埃及的“石头记”。
博物馆建于1858年,1902年迁至现在这座古老而豪华的双层石建筑内。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大多是石头:石人、石棺、石碑、石柱,名目繁多,数不胜数。这些石棺、石碑、石像承载着古埃及绚丽的文化,蕴含着一段段神秘的历史。当你被这些巨大的花岗石、石灰石雕刻的数量和重量压得透不过气来的时候,博物馆二层的图坦卡蒙法老陵墓宝藏将会进一步让你目瞪口呆。图坦卡蒙法老的黄金死亡面罩和装载着他的木乃伊的黄金人形棺,让你在  惊叹它们的奢华与精美的同时,深深体味它们所传到的那种对永生的渴望。
图坦卡蒙是古埃及著名法老,生活在约公元前1361年-1352年,约9岁登基,19岁时神秘去世。他的陵墓1922年才被发现,墓中一切物品保存完好。关于图坦卡蒙的死因一直是个谜,有人认为他可能死于谋杀,而最新的DNA及CT测试结果则表明他极有可能死于疟疾。图坦卡蒙的身世也是一个未解之谜,多数学者认为他是阿蒙霍特普三世或其子阿肯纳顿之子,但至今尚无确凿证据。
不管最终的谜底如何,这些记录着古埃及人生活足迹的宝藏,都折射出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文明和生活面貌,而这些,已经让世人享用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