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3:11:29
——《中国书法》申遗片解说词
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是商代 (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把文字的书写记录功能逐渐发展为具有审美功能的书法艺术,是在汉末魏晋之间(大约公元2世纪后半期至4世纪)。伴随着字体的演变,中国书法形成了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产生了手札、手卷、条幅、中堂、对联、扇面等载体形式。除纸张之外,金属、石头、木板、织物等也是书法镌刻或书写的媒质。
书法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印刷术发明以前,以书面形式记录信息进行沟通交流的功能都由书法承担,如书信、公文、著作等;书法的展示空间从室内的家居、殿堂、商铺、寺庙延伸到大自然的名山大川;书法还出现在国家庆典、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平民的喜庆、丧葬、宗教等日常活动中并承担重要功能,如石碑石刻、青铜器铭文、春联、墓碑墓志、抄经和道符等。在中国传统社会,书法是知识分子必备的一种技能,书法的好坏几乎决定了他们能否被录用为管理国家的官员;同时,围绕书法展开的系列活动也成为他们摆脱世俗社会、追求心灵自由的一种方式。
书法表达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中庸中和”等中国哲学思想以及中国人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独特意识。人们常从自然中感受书法,把书法中的文字看作是有生命的形象。书法还因其思维方式与肢体运动相融相谐的特点,被中国人当作修身养性的一种活动。
书法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拥有完备的理论、技法体系以及不同时代独特的风格,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书法家及代表作品,如王羲之(公元303-361)及其作品《兰亭序》,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及其作品《祭侄稿》,苏轼 (公元1037-1101)及其作品《黄州寒食诗》等,传世不朽。
书法是最具中华民族特点并深受中国人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当代仍有很多的参与者,各地都有由书法家组成的协会和社团,不少高等院校也都设有书法专业,许多孩子也被家长送到专门的书法班学习,以此作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
在很早以前,书法就传播到了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书法。很多来中国的外国友人也通过学习书法进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当代艺术、建筑和设计也从书法中汲取有价值的元素。
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当代的书法也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保护书法文化,将不仅增强中国人的自信感与自豪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使得中国书法得以传承和发展,进而促进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弘扬中国汉字书法艺术,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由政府主导,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协力推进的局面。中国政府在不断加大书法的保护力度:成立于1981年的全国最大的书法专业性人民团体——中国书法家协会,至今已拥有会员8000余人;2004年又成立了国家级书法艺术研究与创作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同时在部分高校中设置了书法专业,并形成了梯次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专业报刊、电视及网络媒体也都成为了宣传和普及书法最有力的手段。书法的对外书法交流活动也在蓬勃开展,成为宣传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对书法的保护主要围绕书法文化、书法艺术、传承人三方面进行:多角度开展书法文化价值研究,形成并不断健全完善书法文化理论体系;通过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育、书法展览等形式,提升人们对书法的认识;利用现代化手段,对当代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料进行整理、建档,形成系统、完整、准确的资料体系,为后人提供宝贵的借鉴资料。此外,相关机构还制定了2004年至2025年《中国书法发展纲要》和2009年至2013年的中国书法保护五年计划,为中国书法走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传承创新道路奠定基础。
中国书法、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