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言惑众之八,我读三顾茅庐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58:18
 

诸葛亮和刘备三顾茅庐的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也是很多人解释这对君臣际遇的理由。但历史的真相是这样吗?是刘备去找诸葛亮呢,还是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呢?这个问题实际历史上是有不同记载的。

        《三国志》记载是刘备去找诸葛亮,但也仅仅是用了五个字来记载而已“凡三往乃见”。但是《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去找刘备。按照《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是在建安12年(公元207年),当时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部中过。下一个要消灭的目标就是荆州。于是诸葛亮就北上去找当时住兵樊城的刘备。《魏略》的记载是“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有以起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做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也就是说诸葛亮见到刘备以后,刘备不认识他,也不知道他,又因为当时看诸葛亮很年轻。就把他当做一般的读书人来接待一下。当时估计也接待了很多这样的读书人。大家一起吃了个饭以后就散了。但是诸葛亮没走,刘备也不问他有什么事。这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

        这个记载就和《三国志》的记载相互矛盾。《三国志》的根据就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得到左证。我们现在习惯上说诸葛亮有两份《出师表》,一份叫《前出师表》,一份叫《后出师表》。《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的作品是有争议的。历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伪作。但是《前出师表》是没有疑问的。在《前出师表》里诸葛亮说的很清楚:“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另外裴松之编完诸葛亮的集子以后有一个《上诸葛亮集表》里面也是这么记载的。所以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的时候把《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注解在注文里面。同时发了个议论。历史上由于历史学家文件的不同是会有不同的记载,这很正常,但是这个事情如此的冲突和矛盾太奇怪了。

        其实这个我觉得也不能说是很奇怪。而且诸葛亮登门自荐的说法虽然是非主流意见,也还是有一批历史学家支持这种说发。刘啸先生就曾经也过一篇文章叫《“三顾茅庐”质疑》,就认为“三顾”的说法靠不住。刘啸先生认为就刘备和诸葛亮双方而言刘备固然需要诸葛亮。诸葛亮更需要刘备。因此提出三点意见。

        第一点就是诸葛亮这个人是一定要出山的。《三国志》里说的很清楚。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就是要出将入相,建功立业。而刘备对与他来说是一个最好的人选。他岂肯在隆中坐等刘备三顾呢?这等于诸葛亮在那下了个决心,你刘备不出来请我三次我就在这个地方做一辈子农民。他这样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他呆在隆中干什么呢?我想不会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吧。

        第二点刘备是需要人才,但是刘备需要的是一群人才,而不是一个人才。诸葛亮需要老板,他需要的不是一批老板,而是一个老板。那么大家可以想一下。是需要一群人的迫切呢,还是需要一个人的迫切呢?

        第三点刘啸先生认为以诸葛亮的智慧和当时他的社会地位他发现刘备因该比刘备发现他要早。刘备在当时未必知道有一个诸葛亮。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是诸葛亮去找刘备。何况当时形势已经非常的紧急。已经到了燃眉之急的程度,诸葛亮怎么可能还坐在隆中去等这个不一定有把握的三顾茅庐呢。

        综上所述刘啸先生的出一个结论:三顾茅庐在逻辑上无法让人接受。

        应该说刘先生的分析还是有他的道理。这样一来我们就要否定《三国志》,否定《出师表》。而这个是不可以否定的。《三国志》你可以否定。《出师表》否定不了。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出师表》是伪作。《出师表》里说的很清楚“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由是,遂许这两词把因果关系说的很清楚。

        那么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既不否定《出师表》。也不否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我来猜想一下吧。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所记述的这个事情也是真的。诸葛亮去找了刘备。有那一番谈话。刘备也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还是没有把他当做一等一的人才,于是诸葛亮有回去了。等诸葛亮回去以后刘备因为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恍然大悟。这个人才是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我必须把他请回来。那么就去了三次把他请回来。于是先有了登门自荐,后有了三顾茅庐。当然这个纯粹是个人猜想,没有任何其他的佐证。

        就是刘备三顾茅庐,他是去了三次,只见了一次呢。还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很多人读《三国志》从仅仅记载的五个字“凡三往乃见”读出的信息是去了三次才见到。但是我们读诸葛亮的《出师表》读陈寿的《上诸葛亮集表》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再读杜甫的《蜀相》“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也没有说去三次只见到一次。而且周汝昌先生解释“频繁”二字就是多次。因此有可能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而且还有可能是去了不止三次。这个“三”是多次的意思。因为在古书里面“三”它可以表示多的意思。

        如果我们确定这样一些结论呢。那么《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那就是地地道道的演义了。而且即便是刘备去了三次才见到一次,它也是演义。因为《三国志》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

        但是《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写的非常精彩。第一次去先看见一批农民。在一边种地一边唱歌。走过去问这个歌是谁创作的。孔明先生。孔明先生住在哪里呢?农民说就住在那个山后面。一看这个山,哎呀,气象非凡。然后兴致冲冲的去了以后碰上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在那看门。刘备说我来拜见先生。先生早上出去了。那先生到哪去了?不知道,行踪不定。那先生什么时候回来呢?不知道,来去不定。碰了钉子,然后只好很惆怅地看了看风景。然后碰上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当时刘备大喜过望,对面来以为先生。道貌岸然。这个道貌岸然是褒义词。就像贾宝玉见了林黛玉一样。贾宝玉见到林黛玉第一句话:天上掉下了个神仙似的妹妹。当时刘备看了对面走过来一个神仙似的哥哥。佩服的不得了。一谈,还是一个朋友。他就被打动了。

        到了第二回来的以后,先是见到他两个朋友。一个石韬,石广元。白面长须。另一个朋友孟见,孟公威。清奇古貌。坐在酒店里面唱歌。刘备上去交谈。谈完了以后再到庄上去,见到一个少年抱膝拥炉而歌。好像都在搞超级男声似的。上去行礼一问是诸葛亮的弟弟。然后再出来一老头。也是风度翩翩,世外高人的感觉。一问是他岳父。这么折腾的两回以后刘备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了。这个诸葛亮住在这个地方把那农民弄的跟大学生似的。他的朋友,他的弟弟,他的岳父一个个都不得了的高人。那他还得了吗。

        所以到了第三次刘备再去的时候。首先是择吉斋戒。沐浴更衣。态度就变了。然后走到卧龙冈的时候下马步行。再走到草堂跟前拱立阶下。知道诸葛亮在误会说不要打扰,我就在这等。一等再等。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不像一个上门招聘的大老板了。想一个上门求婚的痴情人。刘备的痴情和《西厢记》里的张生有的一比。张生和崔莺莺一见钟情,想通过红娘来传递一些信息。见到红娘说:“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并不曾婚娶。”红娘说什么:谁问你这么多。刘备见到诸葛亮看门的那小小孩子怎么说的呢?“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把他所有头衔都说出来。那小孩子怎么说呢?“我记不住这么多”。这两个情节真是好有一比。

        如果说戏剧中的崔莺莺是待字闺中。那么小说中的诸葛亮就是就是待价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