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世象之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6:50:05
我看世象之八作者:高人来源:作者赐稿来源日期:2009-10-28本站发布时间:2009-10-28 20:27:19阅读量:923次

  今次话说反腐教育,兼及官员道德。

  每见贪官痛哭流涕,忏悔自己辜负了党的培养教育,我都鄙夷不屑,我还幸灾乐祸——因为这两项权力实实在在属于自己所有,谁都“代表”不了也剥夺不了,所以总是找机会行使一番,但我更感到无聊和悲哀。

  因为,中国可谓是最重视反腐教育的国度了——庞大的组织机构和政工队伍,监察御使们的信誓旦旦,与时俱进的口号,英雄辈出的榜样,感人至深的英模报告,脱产学习办班轮训告诫谈话甚至组织在职官员带着老婆参观监狱……,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结果呢?却事倍功半,贪官越抓越多,赃款数额越来越大,“三公腐败”几近合法化,成了世界上官员最腐败、道德最败坏的国家之一。

  尤其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已成规律,逆向思维判定社会状况屡试不爽,换言之,每当一个新的“为民”口号提出,紧接着的一波学习教育活动,意味着“公仆”们又在这方面折腾出问题来了。对此,更令人不知是哭是笑才好——红头禁令频下,早就不是“十二道金牌”了,可是,连一个普通老百姓都不如,还要求他们“保先”“代表”“全心全意”,话固然不得不说,但反差也忒大了些,显得有些滑稽。

  这些或许与高估了教育作用,相对轻视了法治有关?

  相较于西方国家的“依法治国”——恕我反某些学人之道而行之,不拿比我们还腐败的国家作参照了——,我们则是“以德治国”为“特色”,只是“德育”的投入不菲,效果却不尽人意。

  美国是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等多种宗教的国家,摩西十诫之类的道德教育浸润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伴随美国人从洗礼到临终祈祷的生命全程。人在儿时就拎清了善恶与是非,树立起了做人的底线;成人后,法律的尊严与正义又令他们铭记了哪些事情千万不能做做不得。

  中国呢?则是儒学道统取代了宗教,道德教育不过是大量空洞的说教,统治臣民的政治手段,其“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为政”理念,更是忽悠——自古以来,用“政”与“刑”对付百姓没商量,只有官员才能享受到“刑不上大夫”的德政与礼治,“财产公示”制度竟因官员死皮赖脸的反对而出台无期,为陷民于罪却不惜“钓鱼”执法,不过是最新例证。

  其实,同金钱一样——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行的,但教育绝不是万能的。

  连林肯都承认,“道德原则的约束比不过金钱利益的约束”,所以,谁也甭道貌岸然假装清高,看着花花绿绿的钞票,谁不意马心猿?没有制度的约束,没有法律的威慑,有几个不想伸手?

  芸芸众生都是凡夫俗子,道德圣贤毕竟凤毛麟角——即使他们,也食人间烟火,也有儿女私情。可我们所树立的楷模,无一不是“高大全”,个个都被拔高到了须仰视而不尽人情进而不可高攀的地步。

  我不欣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行为,也绝不相信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之说,连孔子都讨厌类似行为说:“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人家来打点酱油醋,自家没有偏不说实话实说,非得跑到邻居要来给人,这不是装么?

  所以,依我说,对于官员,不必苛求他们道德多么高尚——他们也做不到崇高,只要具有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奉公守法这三条,就算是共产党的好干部;对他们的约束,说得太多没多大用,把制度订严实,让舆论去监督,给公众问责权,谁要是贪、渎、不作为,这不是找办么?

  这就又归结到老生常谈:宪政,民主,法治。

  因为,宪法以及法律的制定,完全是着眼于全体公民的根本利益,守法和护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最近,福山在接受《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采访时,谈到了许多观点,诸如政治现代化的三个关键因素,民主制易于解决腐败和管理混乱问题,问责为善政与持久保持繁荣和成功必不可少等等。

  他也谈到了中国。

  他说,在专制制度下,在一定时间里你当然能拥有有效的国家建设和一定程度的繁荣。这就是中国人正在做的事,但我相信,如果没有法治和问责的话,他们的繁荣不可能持久,中国公民对自己个人进步也不会感到安全,他们不能进入到三个因素组成的现代化阶段。腐败和让人质疑的合法性最终将消耗掉繁荣,如果不是引起全面动荡的话。

  关于道德,他说,归根结底,道德是远远不够的。你不能通过道德劝说来解决“糟糕皇帝”——这里所说的“皇帝”,我解释为“官员”——的问题。中国在过去一些世纪里已经出产了太多糟糕的皇帝。没有程序性的问责,你别指望建立真正的问责制。

  ——抛开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不谈,对他以上观点,见仁见智,或是或否,我持不无道理的态度,因此拿来作为我上述观点的注脚。

  为避免误解或曲解,最后申明的是,我并不反对反腐教育,我只是认为,教育并非万能,而缺乏法治的反腐教育,也使得道德约束苍白无力,根本不敌金钱的诱惑——大家不妨找来苏联老电影《教育诗篇》看看,教育家马卡连柯打的那个嘴巴,或许能够使我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