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文化--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58:00
关于全球化的背景。我要说明一个观点,一个命题,即全球化与现代化是一致的,现代化的结果必然导致全球化。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任何事物都挡不住它的发展,这个道理很浅显,却经得住考验,是颠扑不破的。尽管对全球化有那么多的批评、质疑、抗议,但是谁也挡不住。全球化给中国这样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引起了文化的焦虑。

  如果不吸收现代技术,我们无法设想有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的、而且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祖国

  讲到全球化与现代化的一致性,我们能看到,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很容易被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吸收。比如说,飞机,相对来说是最迅捷也是相当安全的交通工具,可以被各个国家所吸收。一种技术,比如说电力、电脑,尤其是信息技术,会被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用不同的编码吸收,你挡不住。我们中华民族有非常辉煌的历史、辉煌的文化,但有今天的生活,从全世界吸收了多少现代的科学技术?比如说,电灯是现代技术,电脑投影、幻灯片是现代技术,我的眼镜也是现代技术等等。如果不吸收现代技术,我们就无法设想有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的、而且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祖国。

  条形码、集装箱等都是全世界一致用的东西,它使我们的产品、商品、科技成果能够交流,能够共享。如果没有全世界一致的标准,你造的电灯泡和我造的电灯泡之间互不相干,这个技术就不能够共享。数码化、电脑的发明使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速了,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已经实现了。数码化逼着你学英语,这是一件非常无奈的事情,但也提供了很大机遇。如果你想使用电脑,不管中文软件做得多么好,仍然摆脱不了以英语形式出现的说明、菜单、可供选择的选项。这说明一个问题,目前,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不论一个国家多有志气、有多伟大,你都不能脱离开这个进程。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发展机遇,中国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势头。在我们沿海经济开发区可以看到众多的出口加工工厂、大量的出口商品。

  全球化引起文化的焦虑,是指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感到有一种被融化、被改变的危险。首先你会失掉自己的身份

  全球化引起文化的焦虑,是指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感到有一种被融化、被改变的危险。首先你会失掉自己的身份。所谓认同危机,就是学来学去都是英美的东西,主要是美国的,可是你学完了,又不是美国人。这种危机在许多国家,包括法国、中国等都存在。法国采取很多措施,限制英语的运用。我们在幻灯片上,在机场高速路牌上写上英语;电视标志“CCTV”也是英语。我们还开办英语频道,有大量英语教学节目。我无意批评这个东西,这个是必须的,甚至是很好的。中国要开放,有越来越多的各国游客来参观,虽然中文是非常伟大的文字,而且是被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应用着,但是它的国际性并不是很好。现在国际上客观上使用的就是英语———这在理论上无法讲清楚,是不是英语就最好,就科学,那不见得———但是你讲英语就能讲得通,你参加国际讨论会、生意谈判,做外交辞令,用英语能让很多人听得好。温家宝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他的翻译就是译英文,不可能用日文、俄文都翻译一遍。按道理说,世界上各国语言文字都是平等的,但是英语有这么一个优势的地位。

  但确实存在另一面,就是我们中文的水准,给人的感觉是现在有所降低,讲究不够。比如说,很受欢迎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喜欢用一个成语“守株待兔”:敌人来了,我们不能守株待兔,要进攻。它认为守株待兔,就是守,就是采取防御性的战略。电视剧老是这么讲,说得我也糊涂了,今天借这个机会请教大家,这“守株待兔”是防御的意思吗?不对呀,应该是企图、侥幸的意思,是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意思。

  春节联欢晚会,其中对联的用意非常好,可是我觉得推敲不够。举一个例子:重庆出“朝天门”(长江的码头),天津对“天津港”。“朝天门”对“天津港”,过去只要私塾上过一年的,就知道对错了,两边都有“天”不行;“朝天”和“天津”这四个字都是平声,也不行。其他的我就不一一讲了。

  再譬如说生活方式。一个圣诞节,一个情人节,市场上都有热度,相反呢,对元宵节、中秋节,开掘得就不够。在基本温饱没有解决的时候,春节吃饺子是一件大事,还有就是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现在我们很幸运,温饱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子女根本就不知道饥饿是什么,让他吃饺子,在生活中不算是太好的东西。有人还嘲笑月饼太硬,主要是送礼。要知道这是咱们很美好的节日啊。

  比较起来,我们说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这个“食”是中国的强项,大部分人的口味,还是喜欢吃中国饭。可很多小孩子,比如说三岁以下的,爱吃麦当劳,爱吃肯德基,那都是外国的垃圾食品啊!现在“衣”已经不是我们的强项,“行”也不是了,哪里还有坐中式轿子的啊?很少。“住”,也很难盖那种大屋顶式的房子了。我们是否该思考一下,怎样才能有自己的一些生活方式?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个新的忧虑,就是文化越来越大众化、批量化。由此便产生一个问题,就是那种有一点小众的,毛主席讲的“小众”、“阳春白雪”,一些高雅的东西,感觉有被冲击的危险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个新的忧虑,就是文化越来越大众化、批量化。这种大众化、批量化有很大的好处,是一种文化的民主,有利于实现文化的共享、文化的平等———你看得懂,他也看得懂。比如,电视里赵本山出来了,你学问高的人可以看,文盲也可以看。大众化,批量化,可以大量地生产,CD、VCD、DVD,最近还有什么新的叫做EVD,可以批量地生产。由此便产生一个问题,文化中高精尖的东西,并不是人人都有条件去生产、去创造、去制作的,甚至于不是人人都能看得懂、看得明白的。就是那种有一点小众的,毛主席讲的“小众”、“阳春白雪”,一些高雅的东西,感觉有被冲击的危险。

  我有时候也自己跟自己闹别扭。春节联欢晚会,电视小品已经在担纲了,因为它的效果非常好,让人笑,香港叫做“搞笑”。这样的节目,我也喜欢看,但有时候会想,除了这种通俗的娱乐节目之外,我们是否还需要一些能提高文化品位、文化素质,满足智慧要求的作品。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当然中国的国情不一样———比如说维也纳金色大厅,它迎接新年的施特劳斯音乐会,也很大众化,里面也没有用特别深奥、特别难接受的曲调。施特劳斯主要是圆舞曲,是舞曲,是华尔兹,但他的格调显得就高一点。

  写作也是一样。中国人过去对写字是非常敬仰的,写起字来,有一种精神贵族的感觉。他要明窗净几,沐浴焚香,书童研墨,红袖添香,然后拿着毛笔,舔过来,舔过去。因为字本身就非常优美,写的时候,吟哦再三:“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写起来,又是对仗又是成语,又有出处。这有它不好的一点:大众读不懂,说你“戆”。本来明白的话,让你一写,人家不太明白了。但是也有好处,它非常优雅,有一种风度,有一种格调,有一种品位。相反,如果都是大白话,都用群众语言,在获得了大量的受众的同时,有没有影响它的智慧含量、文化含量的危险,影响它的深度和格调?

  可是没有办法,影响、威胁这种高精尖的东西,不仅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比如说大片,要的就是先声夺人,先把你刺激够再说。你先爱看,看完之后就忘,他认为这最成功。为什么?你看完记住干什么,多累得慌,而且治失眠。

  这种全球化的进程,从另一方面来说,使得精英文化越来越边缘化。这种全球化带来的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它都会来

  这种全球化的进程,从另一方面来说,使得精英文化越来越边缘化。不论是中国,还是像法国、德国这样一些欧洲古老的国家,我们与他们交谈当中,常常对美国的文化抱一种不屑的态度。记得有一年我在慕尼黑的歌德学院(歌德学院实际上是文化中心的意思),一位领导请我吃饭,谈起慕尼黑街上出现了麦当劳快餐店,他气得简直是浑身发抖。他说饮食是一种文化,而美国的快餐基本上就是饲养性的,是反文化的。后来我去美国,将此事传达给纽约图书馆的一个人,他也很自信,说德国的这位老师就让他骂吧,他每骂一次,我们在慕尼黑快餐店的顾客就会增加一成,我们的顾客会不断地增加,它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这种全球化带来的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它都会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也使很多传统的道德和精神生活遇到了新的挑战、新的问题。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的国家。我有时候看《春秋战国》、《东周列国志》,最感动我的是那时候人们的道德观念,重义轻生。荆轲刺秦王,找到逃到燕国的秦人樊于期说:“我现在要刺秦王,秦王不信任我。”樊于期一听就明白了,说“你要提着我的头去见秦王,秦王就会接见你。”当时一剑把自己的脑袋割下来了。你们看,这就是古人为了完成他们认为正义的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又比如说“春秋笔”的故事:晋国有一个人篡位,于是史官写“某年某月,谁谁弒其君”,王一听非常生气,就把他杀了。史官的弟弟来了,他还是写“谁谁弒其君”,又被杀了。然后又一个弟弟来了,还是写“某年某月,谁谁弒其君”。这种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一看很惊人。你再看春秋战国的师旷,他搞音乐,为了献身事业,他用锥子把自己的两个眼珠子捅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的时候,相当一段时期,道德观念是一种信仰,是形而上的,就是“义”、“忠”,这比一切都重要。

  科学和技术的发达把很多东西解构了。许多伟大的事情,你用科学技术一衡量,并不是那么伟大。所以人的精神生活在受到挑战,人的道德观念、美德观念、侠义、崇高、诗情,都在受到挑战

  然而,科学和技术的发达把很多东西解构了(现在有两个词,一个叫解构,一个叫去魅,鬼魅的魅,把身上的神学色彩给去掉了)。所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所谓“上帝死了”的说法———就是原来对上帝的崇拜,对神的崇拜,一切行为都由神来要求,没有道理可讲,按照神的意志去办就行了,可是科学的发达,使你感觉到,在世界上找不出那样一个人格神来了,所以“上帝死了”。到了现代主义的时候,甚至出现了“人死了”。什么意思呢?就是人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并不是世界的中心。许多伟大的事情,你用科学技术一衡量,并不是那么伟大。譬如说月亮,月亮在多少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中,是一种幻想,一个永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可是美国人在20世纪60年代上去了,发现月亮是一个死寂的星球,既没有吴刚,没有嫦娥,没有兔儿爷,没有桂花树,人的这些幻想没有了。

  还有爱情,多少诗歌、多少文人歌颂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普希金的诗,莱蒙托夫的诗,雪莱的诗……可是自从有了弗洛伊德,什么他都做实验(检验),美国就有一种说法:“爱情属于精神病现象”。爱情中有幻视,幻听,“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不见得,比她美丽的有的是,所以你这是属于精神病。如果用纯医学的观点来看,甚至于你用兽医配种的观点来看,那么这个爱情就死了,没有爱情了。所以人的精神生活在受到挑战,人的道德观念、美德观念、侠义、崇高、诗情,都在受到挑战。现在的人天天跟科学仪器打交道。有一次我在301医院讲,陶潜可以写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觉得非常的幽美;可是一个外科大夫就不能说“手术明灯下,悠然见病变”。所以大量的科学和技术、透视的技术,把人解构了。不管多么美丽的人,你给她做一个CT扫描,把扫描图拿出来,你不会觉得有太多的美感,不管她是王嫱、西施,还是貂婵。

  经济技术发展引起的全球化也带来了所谓的文化冲突。尽管对这个文化冲突,亨廷顿提出来的观念,中国很多人不赞成,但是文化冲突是存在的,你不能不承认。比较起来,我们中国因为有儒教的传统,有比较入世的传统,相对来说能够接受全球化当中追求进步、追求富裕、追求高的生活质量的内容

  因为这些焦虑,全世界在蓬蓬勃勃展开一种反对全球化、反对科学化、反对技术主义、反对唯发展论的思潮,有的称之为“新左派思潮”。是不是仅限于“新左派”?不见得。譬如说法兰克福学派,一些这几年西方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像福柯、詹明信、马库赛,他们就揭露,这种全球化、技术的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化背后,都有一种资本的统治,都有一种超级大国的统治,它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看到智利的反全球化大游行,意大利开八国首脑会议的时候也游行,还死了人。我们中国也有这种思潮,但是还搞不到西方国家那样。有些知识分子(这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特别是一些留美、留学西欧的知识分子,他们学到了一些对美国和西欧进行严厉批判的思想武器。可是用中文批判起来,你觉得它和中国社会离得还比较远,比如说批判科学主义。中国批判什么科学主义,中国农村的迷信比科学多多了。

  另外,经济技术发展引起的全球化也带来了所谓的文化冲突。尽管对这个文化冲突,亨廷顿提出来的观念,中国很多人不赞成,但是文化冲突是存在的,你不能不承认。比较起来,我们中国因为有儒教的传统,有比较入世的传统,相对来说能够接受全球化当中追求进步、追求富裕、追求高的生活质量的内容,可是有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接受起来是有困难的,用强迫的方法是不行的。中国的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基本上发展传承下来、基本上没有脆性断裂过的基本价值取向,基本生活方式,基本思维方式,基本社会组织方式,与基本审美特色。从学理上——主要是伦理与政治学上看,是儒家与儒道互补,是四书。从思维上哲学上看,是汉语与汉字文化,是易经,是概念崇拜与直观判断。从地域与经济上看,是黄河文化为主并补充于楚文化,是农业文化。从社会组织方式上看是封建专政与民本思想的平衡补充。从民间文化上看是阴阳八卦,是宗法血缘,是中餐、中医、中药与多神混合崇拜,是戏曲里大肆宣扬的忠孝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