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个人竞争力的道德视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20:18:10
个人竞争力的道德视角班荣鼎

  [摘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重视对个人竞争力的研究。道德是个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道德是个人竞争力的价值和逻辑起点,个人竞争力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的道德性的概念,个人能力作用和实现过程离不开道德。道德是任何个人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主要标志。要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进而提高公民个人的竞争力,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个人 竞争力 道德

 

  一、个人竞争力的概念与道德的视角

  现在人们讨论竞争力,更多的是关注国家竞争力以及企业竞争力,很少提到个人竞争力。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个人由社会“计划”,个人的人生取向、个人的前途命运几乎完全不能由自己做主,事实上也就没有讨论和研究这个问题的必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由自己“计划”,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双向互动及选择已经成为可能,个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个人的选择和努力的结果。在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实践中,“个人的发展”这一命题已经非常客观地提出来了,每一个人自己考虑自己的前途命运,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人生理想,已经也为天经地义的价值观。因此,个人竞争力的概念理应进入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的视野,理应成为公民个人成长中的明晰的自我意识。推而广之,从一个更大更远的视角来考察,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企业团队,其竞争力的基本要素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引入并研究个人竞争力,对公民个体在社会关系中培育明确的自我意识,使其进一步明确个体存在的价值、个体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对于正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意义。

  个人的竞争力,是个人的社会适应和社会生存能力,以及个人的创造能力和发展能力,是个人能否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根本。就个人而言,通俗地说,就是这个人有什么发展的资本,如工作能力,以及由包括个人工作能力在内的各种综合要素组合形成的特定个体的特别概念被社会所认同的情况等等。虽然人生而平等是人类的一种共同价值理想,但由于生活的大环境、家庭出身等方面差异非常大,事实上是人生而不平等。所以,我们这里讨论的个人竞争力的各种构成要素,一般仅仅限于通过个人的努力以及个人的自我修养而形成的竞争能力,而不包括非个人因素而形成或具备的竞争力,如完全是由他人的原因而获得的机会,完全是由他人给自己所创造的条件,或是上一代留下来的财产等等。

  在市场经济社会,竞争力人人重视。但人们往往只是从知识、技能、技术等方面来看,很少与道德联系起来。所以道德建设,就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结果往往失效。“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成为了一些人的座右铭,没有多少人真正重视价值和意义层面的东西。在这个工具理性极度张扬的时代,我们从道德的“工具性”和“手段性”视角(以往我们一般只讲道德的“价值性”和“目的性”,道德在很多人的眼里变得可有可无)进行道德研究和道德建设,无疑是拯救那些唯利是图者、目光短浅者、缺乏理想者、自私自利者、道德虚无者的唯一希望。只有这样这些人才会真正认识到道德的根本价值,等到他们也知道道德对其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时候,这个社会也就不会再有那么多的缺德者,这个社会也就不断发展、文明和进步,人文之光辉更会普照世人的心灵。我们通过竞争力这一角度对道德进行研究并宣传推广,使人们普遍树立道德也是竞争力,也是一种特殊的资源的新的道德价值观念,对进一步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促进以德治国的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个人竞争力的道德要素

  个人竞争力是一个由多个要素有机构成的综合体,这些要素在作用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一般为了研究的需要才会分类进行要素分析,而且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办法。从本论题出发,我们把个人竞争力简单地分为两个基本的要素:一是能力;二是道德。能力要素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工作能力或者说是劳动能力,是一个人具备一定的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个人能力要素具有直观性和显性的特点,通常容易得到人们的重视。道德就一个个体而言,通常是指其对自身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内在价值评价系统,以及外化出来的行为表现。道德因素具有抽象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容易被人们忽视。个人竞争力的形成以及实现过程都是由能力和道德这两个因素共生的,道德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从表面上看,能力就是竞争力;从本质上说,只有蕴含道德的能力才具有竞争力。

  首先,道德是个人竞争力的价值和逻辑起点。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古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价值取向,此外还有“身不正则体不健,德不正则事不兴”、“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等等说法,都揭示了道德之于一个人为人为事、安身立命的根本价值,而且道德在各种要素中一直是摆在前面的。这种逻辑关系发展到当代社会依然没有变化,具体可以表述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能够自觉遵守各种社会道德规范的人,是诚实守信的,是被人尊敬的。在以一个个体为中心的整个社会关系系统中,人们首先是相信这个个体,认同这个个体,然后才认同和接受依附于这个个体身上的其他要素,如能力等等,这是人际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状态。如果一个个体缺乏作为人的基本道德素质,就算有多大的能力都无法在一个价值健康、体制完善的社会中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其能力也无法得以实现,就不可能形成个人竞争力。

  其次,个人竞争力是一个社会的道德性的概念。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一方面,个人竞争力是一个社会关系系统中的概念,是相对社会而言的,本身就包含了社会的评价。而社会的评价必须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标准,所以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道德的内涵。另一方面,任何的能力(或技能、劳动能力等)的载体都是人,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人的任何能力都具有社会性。能力可以由个体承载,却由社会定义。在这里,个人能力或者说是个人效力非常自然地进入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一范畴,而在这个范畴中考察个人之能力,实质就是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问题。这是个人竞争力之概念中,能力与道德共生的又一个层面。

  再次,能力的作用和实现过程离不开道德。我们这里首先明确,我们不讨论不具有社会意义的纯粹的个人能力。而任何稍有社会意义的个人能力都同时蕴含道德的内容。具体说来是:个人能力必须被认可才具有社会意义,而个人能力的认可就是道德问题,个人道德是个人能力得以认可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具备一定能力的情况下,他必须同时具备诚实、守信、敬业、乐群等等道德素质,才会得到认可和接纳,个人能力只有被社会所认可和接纳后,才得以发挥和实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到底社会是先从能力的角度认同一个个体的价值或是先从道德的角度认同一个个体的价值,不一定有绝对的先后之分,但社会最终还是以道德的标准来评价个体的价值,即道德最终起到决定的作用。更通俗地说,就是个人的能力必须是道德的,能力在实现并发挥作用的时候必须是与社会的需要相一致,才算是有道德的。反过来说,如果能力的作用与社会的需要不一致,就是不道德的。如化学家做冰毒,触犯法律(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社会最低限的道德),为社会所不容,最后就是走向毁灭。在现实社会中,没有人会雇佣有能力但缺乏诚实、信用、敬业、乐群等最基本道德品格的人作为自己的雇员,就算开始由能力要素而雇佣一个人,也是首先假设其道德是无暇的,一旦后来发现他有道德问题,也会终止这个雇佣关系;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也没有人愿意与不道德的人交往和进行各种经济往来。

  三、道德是任何个人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主要标志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人的发展无疑也是多向的。然而,任何个人的发展都是由社会定义的,即必须符合社会基本价值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历史一直都在证明:任何反道德、反人类、反历史潮流的所谓个人发展,最终都会走向毁灭。

  个人的发展通常可以从三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是立德,二是成才,三是成就。三者都是由道德一以贯之。首先,道德是个人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一个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的人,他自己的生活是充实的有意义的,他对社会是有价值的,他同时也会受到人们的尊重的。如此人生,是一种高质量的人生,本身就是个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其次,个人的成才是以一定的道德为基础的。宋朝司马光明确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说明道德与知识、智慧和才能是密不可分的。道德,是知识、智慧和才能的统帅、首脑,又是促使知识、智慧和才能形成、积累、增长的动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练就过硬的本领,掌握经纬天地的才能,必须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百折不挠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再次,个人的成就则是必须以道德为前提。成就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一定的发展,不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其过程。具体地说,如某某人发财了、某某人升官了、某某人在学术上取得了成果,等等。在一个正常的社会环境以及在人们正常的价值判断中,不论是升官的,还是发财的,都是以道德作为基本前提的。如为官者,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司马光的“德才”观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他在《资治通鉴》卷第一又提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这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为官者要德才兼备,而德始终是放在首位。又比如行商者,历史和现实也都是一再证明:诚实守信、童叟无欺者定旺,心术不正、坑蒙拐骗者必败。

  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这些年来社会上流传的“要发财靠胡来”、“不三不四发大财”等等类似的说法?问题恰恰就在这里: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剧烈的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巨大变化和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价值观的混乱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都有表现。我们所看到的表现在经济领域中的一些如潲水油、黑心棉、瘦肉精、有毒大米等等问题,其背后的实质就是人们的道德价值观的混乱。价值观的混乱使一些社会管理者浑浑噩噩不负责任,甚至腐化堕落以权谋私,同时正好也为一些缺德者胡来乱搞提供便利条件。随着人们道德水平和道德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管理水平的不断进步,这些缺德的行为不可能再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现在很多人都普遍认同“个人信用是第二身份证”、是“经济通行证”的说法,讲的也是道德。

  四、通过道德修养促进个人发展

  如前所述,道德是个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的因素,所以,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是提高个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办法。个人道德修养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是自我修养。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也叫自我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产生积极进取之心,主动接受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方法”。[2]道德自我修养的内容主要是培养诚实、信用、合群的品格,砥砺顽强的意志,铸造积极健康、努力进取的精神,等等。道德的自我修养靠个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个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则来自个体在道德对其自身的重要性的认识水平上。认为道德对自身发展越重要,个人的自我修养就越自觉和主动。自我修养的主要依据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原理。他人(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只是一种外因,永远不能代替个人自我认识、内化活动和实践、外化活动,只有自我修养、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能够使个人的道德水平真正得到提高。个人自我修养的方式一般有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批评等;具体做法有:自学理论、写心得、写日记、定计划、写思想总结等等。

  二是进一步优化社会道德教育环境。社会道德教育环境是指道德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一般来说,道德环境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微观环境是指学校、家庭、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对人们的道德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这是我们提出优化道德教育环境的根本依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道德环境也变得十分复杂,大环境不相协调,小环境参差不齐,有时候出现好的环境与差的环境互相抵消,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好的环境可使缺德者不再缺德,可使有德者更加崇德。所以,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公民个人道德成长的良好的环境,使每个公民都能够健康成长,成为有道德的人,成为一个被社会所认可的有价值的有竞争力的人,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班荣鼎 广东肇庆学院社科部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6页。

[2]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223页。

 

(文章仅供学术交流,文中包含立场、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所持,不代表人民网立场)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