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激励,远离网络游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43:29

情感激励,远离网络游戏

——班主任工作案例

我班有个男生叫李凡云,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昏昏欲睡,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最糟糕的是这个学期开学不久竟然有一天迟到两节课。究其原因是昨晚去了网吧,看别人玩游戏到深夜。据他母亲说,自从发现他迷上网络游戏后,家里就控制他的零花钱,使他无钱去上网,可他竟然看别人玩也可以通宵达旦。

我知道这个情况后,找他交谈,他表示要用心学习,以后不去网吧了。我相信他当时确实是发自内心的表态。一个星期六,我特意去他家家访。没想到家里根本没有他影子。于是我和李凡云的妈妈一起来到网吧,在那找到了他。他在看别人玩游戏,网吧老板说他看也看到好晚。我随手拿起相机把他看别人游戏的情景拍了下来,并对其进行了一番教育。可没想到第二天他又去了,并且换了个妈妈不知道的网吧,还彻夜不归。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沉迷于游戏的学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

我反复思考他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一是来自家庭的原因。他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开了一家棋牌室,无法顾及他。他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没有好的兴趣爱好,也没有找到他觉得更有意思的东西,他主观沉迷于某些吸引他的东西,是很正常。再加上学习枯燥,他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需要找一种方式排遣。我想如果我们能让他觉得生活中有比游戏更好玩的东西,有更有趣的活动吸引他,让他觉得生活中有那么多的有趣有意义的事情,就不会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了。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害处:我先让他自己照照镜子,看看疲惫的神态,他说主要是因为经常通宵看游戏玩游戏才这样的。然后我给他举了大量的事例说明沉迷网络的害处:一花季少年在连续上网36个小时后,分不清现实与虚拟世界,从24层高楼顶部跳楼身亡;衡阳市逸夫中学初中生颜某,因偷不着钱上网,竟将40岁的父亲颜和祥锤杀;眉山市8个迷恋网络的少年在虚拟世界里杀得天昏地暗还嫌不过瘾,他们把攻击目标转向了一个有血有肉、活蹦乱跳的年仅14岁的中学生,直致目标永远地倒下。告诉他,要做个受人喜欢的人。

我问“想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孩子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他说:“我今后要控制自己不再去网吧,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

为了帮助他戒掉网瘾,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找他父母交流,让父母平时带他跟亲戚多走动走动,不要总让他一个人。平时家里的事情多让他分担,譬如扫地洗碗……另外强制性很重要,他自己没有自制力,父母帮他有自制力。但是不要用暴力的强制法,要迂回的方式。比如约他强制参加家庭聚会,告诉他不去不好,所有亲戚都等他呢。或者限制零用钱,限制上网时间,答应给他礼物。

2、在学校,所有活动都叫他参加。让他和同学们接触,在集体中感受和大家交往的快乐,培养他的积极乐观的兴趣爱好。

3、平时叫同学们多和他说话、多和他一块读书做题目、多邀他打球……

4、我经常和他说话。让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喜欢。

最难熬的是双休日,我就带点强制意味的借书给他,并提出要求,这两天除了完成家庭作业,还得看十页书,星期一来了就讲给老师和同学听。他说,有时其实有事情做,可脑子里就是抹不开游戏的影子,一心就是想溜出去。我告诉他,你不要让自己闲下来,当你想去游戏时,你去干干家务活,用汗水让自己忘记游戏。最近他照我的方法去做了,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去网吧了,我真为他高兴。每周一我都会询问他双休日的情况,并及时和他父母联系,了解其真实性。每次了解到他这个双休日没有去网吧时,我都把两个大拇指竖起来夸赞他,并在全班表扬他,让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学习他改正错误戒掉网瘾的勇气和决心。渐渐的他脸上多了笑容,眼睛有了光彩。可这样还不是大功告成的时候,我还必须和他打一场持久战。

案例分析:

一、全面关心学生,体现“主观能动、结合实施”的原则。  

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关心,是情感激励的首要因素。班主任应当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对待学生的困难,尽力帮助,对待学生的忧思,热情化解,真切的关心他们体贴他们,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同时,在关心的过程中,应体现“主观能动,结合实施”原则,既关心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又要启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在关心、帮助学生的同时,引导他们看到自身在班级体中的地位和责任,在学习、活动中,自觉摆在主人翁的地位,积极、主动的参与思考,独立的、有主观的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二、充分理解学生,体现“拓宽渠道、双向沟通”的原则     

教育心理学表明,理解可以给人以友善,经人以安慰,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心理上的平衡。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对理解的需求显得极为强烈。因此,班主任必须拓宽教育渠道,提高心理沟通艺术,才能取得相互间的理解,做到:(1)相互信任,在坦诚相见中求理解,班主任要想真正理解学生,必须信任学生,以诚相待,虚心听取学生意见,收集学生反映,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用坦诚架设理解的桥梁;(2)主动接触,在细心观察中求理解,班主任处于主导地位,主动的、努力的创造与学生心理沟通的条件扩大与学生的接触面,既能增强相互间的联系,又能在细心观察中了解学生所想、从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增进双方理解;(3)充分尊重,在平等相待中求理解,教育者和学生相互尊重,互相平等,学生才能话好讲,有言敢发。因此,班主任必须放下架子,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缩小双方间的心理差距,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才能求得真诚的理解。

三,充分尊重学生,体现“因人制宜,有疏有教”的原则 

    充分尊重学生既可密切联系师生感情,又是可焕发学生创造热情,激发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心理。但是,现在的学生思想活,对人生、思想、前途、事业、社会等都有所思考,若是对他们的设计,不管理正确与否,都全盘接受;对他们作为,不管是否得体,都鼓掌喝彩,必然会导致学生错误思想的蔓延。真正的尊重,应当体现“ 因人制宜,有疏有教”的原则。首先,既不求全责备,也不一味认同,对学生进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错误、问题和不足,不能斤斤计较,但也不能因为要“尊重”学生,对缺点就放弃批评,无原则迁就,而应实事求是,予以恰当合理的评价,并提出正确意见,督其改正,其次,引导学生实事求是,正确地看待自我,始终保持谦虚态度,以此来博得人们的尊重,再次,既不压抑思考,又不放任自流,学生敢想敢为,勇于探索,班主任不应滥加压制,应当因人而宜,予以正确的诱导、教诲,使学生及时修正自己的“蓝图”,纠正自己的行为。

四、充分信任学生,体现“情理相济,造就提高”原则   

对学生的志趣、权利、个性予以充分的信任,可以使他们保持欢快的、进取的精神状态,产生高度负责的责任心理。但要注意对学生的信任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化的简单器重上,更应关注学生良好品德、意志的磨练,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因此,班主任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同时,还要做到:一要引导学生不失自信心理,正确评价自我。二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不断完善自我。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教育实践证明,激发学生良好的心理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热情,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情感激励。“关心、理解、尊重、信任“是增强师生之间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间心灵的桥梁,构筑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愿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能永携”关心、理解、尊重、信任“之手,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努力学习,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