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寻亲女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55:03

长乐寻亲女孩悲歌里的亲情

1980年生的小苏,是一对双胞胎中的妹妹,刚出生就被抱养到了莆田。14岁起,小苏用打工的积蓄踏上寻找亲生父母的路,“我也有自己的孩子,能理解当年父母的苦衷。若亲生父母不愿意认我,让我看一眼就行,了却遗憾。”

在1971-1990年间,福建长乐约有1万名女孩被抱养到外地。时过境迁,这批被亲生父母“送”出家门的孩子都已成人妻、人母。如今他们又重新踏上长乐这片土地,来寻找自己遗失在这里的DNA。

这是一个沉重却又不能回避的话题,本期话题在“长乐热线”参与下,共同献给那些走在寻亲路上的女孩们。

女孩被送养,在当年的长乐已是公开的秘密

“蝌蚪找妈妈,奔走询问忙。只缘执一体,再三认错娘……”当年矛盾在看漫画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时,惊呆了、感动了,提笔写下了这段话。

这个故事也教育了70、80后的几代人,时至当下亲身感受着同龄人执着而坚持地走在寻亲路上时,我们才发现身处这个年代,视线常常被物质化的话题所打乱,而忽视了亲情的可贵。此时的我们迫切需要去反思。

都是“重男轻女”惹的祸

再多言语来痛斥国人“重男轻女”,不妨看一眼网友算的账:生个女孩子长大要出嫁,说白了家里养了十多年,养大了却如泼出去的水很不划算,但是养儿子能干活,而且养活大了还能领回来一个,不光有了劳力,养老也不愁……是不是颇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精髓。

当然了,这只是一个方面。在更多人看来,“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不孝有三,无后(男丁)为大”、“母凭子贵”的传统思想已经深入骨髓,成“真理”了。尤其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县市和农村,这一风气更是猖獗,如果家里没有男丁,做父亲的则会感觉面上无光、抬不起头。若真家中香火无人承继,那就是家族的耻辱。…[详细]

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掺杂其中

节育措施空白和性别歧视双重作用。节育措施的普及显然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是严重滞后的,也间接导致不少农村家庭的生育密度大。如果一些家庭女儿生了二、三胎,为了减轻负担卯足力气生儿子要怎么办?父母只能选择将女儿遗弃或送人。这是性别歧视的一种畸形心理。

客观一点来看,福建农村因种种原因阻碍机械化普及,而耕田、种地等农活又需要家中劳力承担,所以能挑起家庭重担的儿子们就成了每个家庭最强大的依靠和支柱。

换个角度说,怎么就认为女孩不好呢?

每个女孩都是一个天使,只是并不是每个天使都是幸运的。生女孩怎么就认为不好呢,社会再进步,家务恐怕大多还是由女人操持。不少地方尤其落后农村,男人做家务是很丢人的一件事,传出去只会让人笑话。逢年过节回老家,在厨房忙碌的永远是女人,男的呢,聊大天、玩游戏、打纸牌,怡然自得。然而,洗洗涮涮并不是轻松活,烟熏火燎、洗切煮炸的当口,谁不愿有个帮手?而这个帮手自然落到了女儿莫身上…[详细]

此等沉重的话题咱们就不提了,再说都是眼泪!

被抱养的女孩子都去了哪里

  我们很想知道下,被父母送走的大量长乐女孩都去了哪里,他们的生活还好吗?据不完全统计,在1971-1990年间,长乐约有1万名女孩被抱养到莆田、泉港一带,当时闽侯、福清也有此情况发生。有些长得漂亮的女婴,竟被几经转手,这个过程中“媒婆”捞了不少好处。

不少女孩成了童养媳,还被称做“长乐子”

莆田市东海镇坪洋村,1990年之前盛行抱养女孩子。仅1987年和1988年这两年,全村就抱养“童养媳”600多名,这些“童养媳”现在都已长到20多岁了。在这里,这些来自长乐被抱养的女孩被村民称为“长乐子”,又称“阿乐”。这些童养媳大都来自福建本省的许多小乡村,那些地方生三胎或四胎的人家,把女婴送给“媒婆”,由“媒婆”以极低的甚至是象征性的价钱送养到当地村民家中...[详细]

纠缠原因已是徒劳,不如多关注女孩们的寻亲路

数量庞大,寻亲路难上加难!

据了解,被抱养女孩回家寻亲者越来越多,难度也是普遍存在的,“莆田女孩寻亲爱心帮助小组”在今年10月6日举办的寻亲活动的配对成功率也只有1%左右。

纵然如此,女孩们的寻亲之举也没有停止,这是对亲情离散与团聚的行动阐述,也是他们对亲情回归的渴望。

做父母的能否体会无根飘萍的苦楚?

81年出生的小肖(化名)在寻亲留言中写着:“岁月流逝,已为人母的我更加深刻体会到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虽然生身父母"抛弃"了我,我不埋怨他们。但我仍有一个心结,每当触及时,隐隐作痛,那就是何时能找到我的生身父母,想知道我的父母过得好不好,想知道我的兄弟姐妹过得好不好。我好想我的亲人!”

要说的是,做女儿的没有错,而做父母的是否能体会无根飘萍的苦楚?

结语:

本期话题之后,我们将继续追踪长乐寻亲女孩的寻亲经历,并设法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寻根心愿。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