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政府29条意见”对百姓意味着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10:52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29条意见,这是在时隔6年之后,配合《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出台的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的具体意见。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行政法专家马怀德教授。

政府立法要听取公众意见

摘要:政府立法要充分反映人民意愿。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制度和机制,保证人民群众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体现。

事例:10月18日,北京市政府法制办向社会公开征集2011年度政府立法项目建议。这是北京市首次向社会公开征集政府立法项目(限于政府规章),从立法源头上收集公众意见和建议。

据了解,征集采取定向和非定向相结合的方式,包括以书面形式向本市的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社团组织等机构定向征集项目建议;通过媒体发布公告,向社会公众征集项目建议;社会公众可通过信件、传真和电子邮件等形式,提交立法项目建议。

马怀德:在立法过程中,向社会公开征集建议的做法,日益成为法律法规出台前的常规做法。不过,这只在中央和省一级政府部门中做得更好一些。此次国务院出台的意见,重在“建立健全”,可以看做是国务院在法规和规章出台前提出的特定要求。

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倾向是政府立法的顽疾之一。此次出台的意见为克服这两个弊病,提出了制度保障措施,一是公众参与,二是强化政府法制机构在政府立法中的主导和协调作用。

以往,地方法规、部门规章的出台,往往从自身出发,自行决定,法规、规章之间“打架”的情况屡见不鲜。意见要求,涉及重大意见分歧、达不成一致意见的,政府法制机构要及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尽管之前我们也有这样的做法,但制度化不够,此次的明确规定有望缓解或者减少政府立法中部门利益的影响和地方保护倾向。

广州地铁免票政策“朝令夕改”不应重演

摘要: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规则,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

事例:11月6日,广州宣布要取消亚运期间公交地铁免费政策,改为发放交通补贴。此次变化,是为修正公共交通免费政策的缺陷。据统计,广州公共交通免费一周,公交地铁的日客流量高达1754万人次,其中地铁日客流量接近800万人次,大大超出地铁运输能力。地铁一直超负荷运行,一周以来,启动三级客流控制高达144次,严重影响了地铁正常安检和亚运安保工作,也给市民上下班及正常出行造成极大不便。

马怀德:意见规定的“五大程序”是行政决策前连贯的、必经的程序,既是保障公众知情权的需要,也是对行政决策进行科学把关的需要。

目前政府重大事项决策的程序和机制,比较多的是各级政府参照《国务院工作规则》来制定内部规范,对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提出基本原则和大致框架。自2005年以来,不少地方政府还出台了专门的立法。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行政程序法,因此,“五大程序”就如何提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提出了非常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要求。我们调研发现,很多失误的决策都会产生后续问题和矛盾,这严重降低了政府公信力。通过制度规范决策行为,防止决策的随意性、主观性、盲目性,是政府依法行政、科学施政的重要前提。

用依法行政杜绝“宜黄事件”

摘要:强化行政首长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行政首长要对本地区、本部门依法行政工作负总责,切实承担起领导责任,将依法行政任务与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

事例: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发生后,一篇题为“透视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的文章出现在媒体上。该文提出:“地方政府为实施地方发展战略,强拆在所难免,或者说不得已为之,否则,一切发展免谈。”

有评论指出,此次事件中,当地政府明显违法行政。不少地方政府官员在急功近利的城市化冲动和扭曲的政绩观双重作用下,打着“公共利益”的幌子,行牺牲农民等弱势群体利益、换取GDP、进而换取“官帽”之实。

马怀德:此项规定解决了以往官员依法行政动力不足的问题,也是意见的亮点之一。

以往,依法行政不是考核内容,与干部提拔晋升无关,因此,在一些官员眼中,面对矛盾和问题,是否依法处理,无足轻重。在现阶段,一把手个人有法律意识往往有利于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意见把依法行政列入考核范畴,无疑为讲法治注入了动力。

同时,意见要求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拟任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领导职务的干部,任职前要考察其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和依法行政情况。依法行政成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干部的依据之一,这将大大改变官员既有的政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