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正建邦立国的道理不是靠武力、不是靠霸权、霸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00:56

【原文】季氏1将伐颛臾2。冉有、季路见於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於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3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4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 周任5有言曰:‘陈6789,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10矣?且尔言过矣!虎兕11出於柙12,龟玉毁於椟13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今不取,後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14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於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15之内也!”

【译文】季氏准备兴兵讨伐颛臾这个地方,冉有、季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求呀,这难道没有你的过错吗?那颛臾,从前的周天子曾经封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仪式,而且它是在鲁国的境内呀。再说他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他呢?”

冉有说:“这是季孙氏想攻打他,我们两个臣子都是不愿意的。”孔子说:“冉求呀,从前周任说过,‘陈列出自己的才能而担任职位,不能做到的人就不应该担任。’见到有危险而不去助持一下,见到有人要跌倒而不去搀扶一下,那么还要辅佐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说得过分了,猛虎和犀牛跑出了关押它们的笼子,龟甲宝玉毁坏在木匣中,是谁的错误呢?”

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坚固而又靠近季氏的采邑费城,现在要是不夺取它,定会成为后代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呀,君子憎恶那些说舍去而又想要而另找借口的言辞。我孔丘也听说有的国家,有的家庭里,不害怕财富少而害怕分配不平均;不害怕贫穷而害怕不安定。如果平均了也就无所谓贫穷了,大家和同了也就不会少了,国与家安定了也就没有倾危了。如果能够象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则就要修励文明的规律招他们来;既然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生活安定。现在你们两个人,辅佐季氏夫子,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且也不来,邦国分崩离析而你们不能很好地守住,竟然思谋大动干戈于自己的邦国内,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我们邦国内部呀。”

【说明】本篇为什么一开头就说季氏伐颛臾的事?其实季氏伐颛臾只是一个历史背景,重点在于孔子师生间的对话。这段对话有几个重点:

季氏为什么要想伐颛臾?冉有的借口是颛臾坚固而又靠近季氏的采邑费城,恐怕会对季氏造成威胁。换句话说,就是看到邻居逐渐富强而害怕别人超过自己。这与“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一样,自己没本事却害怕别人有本事,因此,臧文仲之排斥柳下惠,也就是一个“好色”而不“好德”的人,季氏伐颛臾也就是“好色”而不“好德”的。当然,季氏伐颛臾还是想夺取其土地和财富,靠掠夺来使自己强大。这就是“霸道”!以“霸道”来建邦立国行不行呢?孔子肯定反对,但孔子不是空洞地反对,而是说明了建邦立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以这样的方法来建邦立国,则邦国可立而又可安。也就是说,象颛臾这样的小邦国,根本就用不着兴师动众,只要修励文明的规律招他们来臣服,也就行了。

而颛臾这个小邦国,是五百年前周天子分封建立的一个国家,亦是和齐鲁赵晋楚等一样同是周国的社稷之臣国,等于大家都是同僚。依照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同僚之间怎么能相互打架呢?而颛臾无罪且无错,怎么可以出兵去讨伐他呢?如果他确实有错或是有罪,理应是周天子派兵讨伐他,怎么着也轮不到季氏操心。本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变而为“自大夫出”,这乃是僭权、越权的行为,所以季氏是严重地违背了社会行为规范的。

冉有作为季氏的家臣,学了那么多学问,在辅佐自己的主人时,就应该使主人走正道,用王道的思想使自己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在见到有危难的邦国时就应该扶持,扶危济困;就象看见一个东西要颠倒了就应该伸出手去扶一把一样。而冉有却“危而不持,颠而不扶,”不仅不劝阻季氏,反而还帮他说话。这就违背了做臣子的责任,还违背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冉有没有尽到自己做臣子的责任,让季氏伐颛臾的思想得以发展,就等于是让猛虎和犀牛跑出了关押它们的笼子,是要伤害人的;而凡是出兵征讨,扩充武备,弄得自己国家里经济崩溃,民不聊生,也就象龟甲宝玉毁坏在木匣中一样,这是谁的错误呢?当然是冉有和子路的错误,他们应该有能力制止季氏的野心,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也就应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不要再担任那个职位的责任了。这就如同现在的“引咎辞职”一样,不能担当责任,就下台。

现在冉有和子路两个人,辅佐季氏夫子,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且也不来,邦国分崩离析而不能辅佐主人很好地守住,竟然思谋大动干戈于自己的邦国内,孔子自然要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邦国内部了。因为武备一举,人人都想争功夺利,鲁国必然要起内乱,而鲁国内乱一起,别的邦国就可以乘乱而入,鲁国也就将不复存在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确实如此。战国末年,楚受秦进逼而东迁,对鲁国的攻伐随之加剧,楚考烈王十四年(前249)终于吞灭鲁国,鲁顷公被废黜,鲁国就此而亡。

而季氏、冉有、子路等人都没有用仁民爱物的思想来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也没有遵守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僭越权限,滥用权力,也没有用最佳的行为方式使远人来服,也没有尽到自己做臣子的责任,妄图依靠武力、依靠霸道来使自己富强,这怎么能行呢?这怎么可能成功呢?即使获得了暂时的成功——即从形式上消灭了颛臾,而最终的结果也是导致自己的灭亡。因为真正建邦立国的道理不是靠武力、不是靠霸权、霸道。

——————————————————

【注释】1.季氏:即季孙氏,此指季康子,鲁国大夫,此时把持鲁国的国政,代鲁国国君主持祭祀。

2.颛(zhuan专)臾(yu鱼):附庸于鲁国的一个小国,相传是伏羲之后,风姓。故址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

3.东蒙:即蒙山,在今山东省蒙阴县南四十里。

4.社稷:《书·太甲上》:“社稷宗庙,罔不祗肃。”《诗·小雅·甫田》:“以社以方。”《老子·七十八章》:“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论语·八佾》:“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国语·鲁语上》:“故祀以为社。”《孟子·离娄上》:“诸侯不仁,不保社稷。”《荀子·君道》:“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礼记·月令·仲春》:“命民社。”《史记·陈涉世家》:“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这里用为土地神神主之意。土神和谷神是古时君主都祭祀的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5.周任:古代有名的一个史官。

6.陈:《书·洪范》:“我闻在昔,鲧洪水,汩陈其五行。”《书·梓材》:“既勤敷菑,惟其陈修。”《诗·大雅·常武》:“左右陈行,戒我师旅。”《周礼·肆师》:“展器陈告备。”《史记·李将军列传》:“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广雅》:“陈,列也。”《玉篇》:“陈,布也。”这里用为陈列之意。

7.力:《史记·淮阴侯列传》:“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资治通鉴》:“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这里用为能力、才能之意。

8.就:《诗·周颂·访落》:“将予就之,继犹判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日旦就业,夕而自省。”这里用为担任之意。

9.列:《管子·法禁》:“家富于其列,其禄甚寡而资财甚多者。”《左传·僖公十五年》:“入而未定列。”《国语·周语》:“翟无列于王室。”《荀子·议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史记·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这里用为职位之意。

10.相:(xiāng乡)《书·汤誓》:“伊尹相汤伐桀。”《书·大诰》:“周公相成王。”《诗·大雅·生民》:“有相之道。”《诗·周颂·雍》:“相维群公,天子穆穆。”《易·泰·象》:“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论语·卫灵公》:“然,固相师之道也。”《孟子·万章上》:“舜相尧二十有八载。”《荀子·荣辱》:“仁义之统,以相群居,以相持养。”《荀子·成相》:“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广韵·漾韵》:“相,扶也。”《集韵·漾韵》:“相,助也。”这里用为辅佐、扶助之意。

11.兕:(si四)动物名。《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诗·小雅·吉日》:“殪此大兕。”《诗·小雅·何草不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老子·五十章》:“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国语·晋语》:“唐叔射兕于徒林。”《考工记·函人》:“兕甲寿二百年。”《说文》:“兕,如野牛而青,象形。”这里指独角的犀牛。

12.柙:(xia匣)《管子·小匡》:“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韩非子·守道》:“服虎而不以柙,禁奸而不以法,塞伪而不以符。”《说文》:“柙,槛也,以藏虎兕。”这里指关押野兽的笼子。

13.椟:《论语·子罕》:“有美玉於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礼记·少仪》:“剑则启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说文·木部》:“椟,匮也。”这里用为木柜、木匣之意。

14.疾:《易·明夷·九三》:“得其大首,不可疾贞。”《书·康诰》:“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论语·述而》:“子之所慎:齐,战,疾。”《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荀子·大略》:“生而有疾恶焉。”《诗·桧风·隰有苌楚序》:“隰有苌楚,疾恣也,国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无情欲者也。”《字汇·疒部》:“疾,恶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疒部》:“疾,又为疾恶之义。”这里用为憎恶之意。

15.萧墙:《韩非子·用人》:“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于远境。”《后汉书·傅蘷传》:“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者也。”面对国君宫门的小墙。一名“塞门”,又称“屏”。臣至此屏,便会肃然起敬。萧通“肃”。比喻内部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