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改革难在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18:40
南方周末    2006-03-09 16:14:04
■每周财经评论
□汪三贵
中国农村金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形成多层次的、高效率的、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相互补充的金融体系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度强调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在国有银行改革向深水区推进之际,农村金融改革也日益成为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已经进行多年的农村金融改革,下一步要瞄准什么样的方向?它急需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
要弄清楚农村金融改革要往哪里走,有必要了解中国农村金融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它也恰恰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难点所在。
一是在农村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从名义上讲,在农村地区从事金融活动的正规金融机构有四家,即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但是,随着商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农业银行已经大踏步地从农村地区撤退,战略重心向大城市和高端客户转移。农业发展银行只从事粮棉油政策性收购业务,与绝大多数农户没有业务联系。邮政储蓄只在农村地区吸收存款,并不对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因此,目前在农村实际上形成了农信社“一家独大”的局面,没有形成针对不同客户、不同需求,提供差异性金融服务的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
二是金融机构本身缺乏活力,在产权、治理结构、激励机制和监管等方面存在缺陷。2003年开始的农信社改革试点试图在改善治理结构方面有所突破,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像结息转贷和高息揽股等短期经营行为到处可见,而监管的不力更强化了这种倾向。
三是正规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农村发展和农户的需求,而非正规金融又受到国家法律和金融法规方面的限制。最近的多项调查都显示农户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机会不是在扩大,而是在缩小。农户和农村的中小企业在此种情况下,只能转向非正规金融。但除了部分私人间借贷外,农户和中小企业从非正规金融获得服务的成本一般都很高,相当一部分的农户和中小企业因支付不起过高的利息而被进一步排除在非正规金融市场之外。
四是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农村金融环境。一方面是农村金融的政策环境不宽松,像市场准入和退出、利率自由化等对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金融政策仍然偏紧,不利于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开展灵活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农村的信用环境较差,赖账的行为还比较普遍。而不讲信用之所以盛行,又与金融机构的一些经营方式对不讲信用进行鼓励有关(如结息转贷),也与政府干预和不完善的农村司法体系相关联。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要取得突破,需要针对上面的问题进行一系列配套的改革,任何单方面的改革都不太可能获得成功。
首先,需要从限制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转变为鼓励各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这样才有可能打破农村金融由信用社一家垄断的局面,逐步形成组织方式多样并为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差异性金融服务的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只有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放才能对农村信用社形成强大的改革压力,这也是我国企业改革的经验。
其次,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是农村金融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都表明,农村地区有大量的中低端客户需要各种形式的金融服务,但是对这些小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包括储蓄和借贷)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大客户,这就需要一个更加灵活的利率政策,允许农村金融机构根据服务成本来制定合理的利率,从而保证机构和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金融机构本身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机构的组织结构和金融产品不断进行创新,以便能够尽可能降低服务成本,有效地满足不同层次和不断变化的金融需求。197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地出现并蓬勃发展起来的农村小额信贷在制度、管理和产品方面的创新值得我们认真地借鉴。让金融机构和服务尽可能接近客户,以便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似乎是各个小额信贷机构的制胜法宝,但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改革恰好在背道而行,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第四,改革农村金融的监管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分类监管。
第五,严格分离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业务,减少由于商业性金融机构经营政策性业务而出现的道德风险,让绝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按照商业性原则运作。同时将政策性金融严格控制在公共服务领域,降低政策性金融对农村金融市场带来的价格扭曲和负面影响。
最后,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保证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能够有序进行。这需要金融机构、地方政府部门和司法部门多方面的努力。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