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理论导读(三)——杜威的教育思想(下)——综合论文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5:28:00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三)——杜威的教育思想(下)正文:
目的,将道德目的贯穿于全部教学,杜威实际上消解了人们所热衷于讨论的道德教育问题,如学生不守纪律、破坏校园秩序等,因为即使学生诚实、遵守纪律,也并不能保证学生就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良好公民。因而,在杜威的教育视野中,并没有孤立的德育问题,而只有教育的道德性问题,即学校教育能否恪尽自身的社会责任,培养良好公民。良好公民应该有发达的社会智慧、社会情感和社会行动能力,学校教育是否很好地促进了三者的发展,是杜威探讨教学、管理等学校事务的根本出发点。教学、管理是否培养学生的社会智慧、社会情感和社会能力,是杜威教学论、管理论的根本问题。
(五)通过“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
要使学校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培养社会智慧、社会情感和社会能力充分发展的良好公民,学校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造,“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变革的目标,是以合理的教育培养民主社会所需要的“有用的好人”,使一切教育活动能够发展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知识、品格。能够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人,杜威称之为“有用的好人”,是对传统意义上“好人”的超越;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能力、知识、品格,杜威视之为道德的要素;发展个体道德知识、能力、品格的教育活动,杜威称之为“道德的”。因而,杜威的道德教育思路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
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道德原理指示了学校变革的基本路向,而这种变革就是学校教育的道德化改造。改造的结果,是学校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这个小社会能够用服务的精神熏陶儿童,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同时也就为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提供最强大的并且最好的保证。这种教育,将服务社会的人生观与知识、技能融合为一,将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学校生活融合为一,是民主时代真正合理的教育,也是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
(六)做中学与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做中学使学校成为一种真正的社会生活。杜威指出,主动的作业在教育上所以重要,在于它们可以代表社会的情境,充满了具有社会性质的事实和原理。之所以要求通过继续不断的建造活动进行教育,所根据的事实,就是这种活动能提供社会的气氛,使学校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群体,实现学生的生长和互相的交往、合作。
做中学能够发展学生的社会精神。对儿童的活动能力、对他在建造、制作、创造方面的能力有吸引力的每一种教学法的采用,都标志着把伦理的重心从自私的吸收转移到社会性的服务上来的机会。这些新型的教学法就是游戏、作业、演戏等,而最核心的是主动作业。在木工、烹调、缝纫等作业中,学生们积极地从事着有意义的活动,并且在作业过程中互相合作、交流、帮助,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生机勃勃的过程。
做中学实现了学科的社会价值。课程编制者认识到学科的社会价值是学科社会价值发挥的必要前提,而学科社会价值的真正实现,有赖于具体的教学方法。杜威指出,当一个学科是按照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去教的时候,它就具有积极的伦理上的意义,而按照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去教,就是在认识这些科目的社会意义的条件下掌握知识,主动作业的情境显然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如杜威所分析的那样,学生在缝纫的过程中可以理解历史以及经济学等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可以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自己能够理解并应用的知识,转化为直接的行动能力。“做中学”是一种主动活动,“学习和生长是现在共同参与的活动的副产品”,这种活动调动了个体的判断力和行动能力;同时,作业过程增进了儿童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和关心,提供了学生之间、教师之间丰富的交往机会,有助于人际理解和同情的生成。
总之,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在杜威德育思路中处于中心地位,就其实质来说,教育的道德原理就是从经验中学习这一教学方式的道德原理。在杜威的理论中,没有一个单一的德育过程,也没有一个单一的教学过程,他只有一个过程,即生活的过程,它是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的高度的、完全的统一。这两者的完全吻合,是杜威区别于前人的一个重要特色。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在杜威的思路中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完全统一的。
【案例4】体味“义务值日”
在我执教的28年中,既有成功又有失败,既有欢欣又有失落,很多事如过眼烟云般逝去了,然而有些往事却历历在目。
“通过义务值日,同学们更加团结了,自觉性、主动性也提高了。”“班是我们自己的班,我们是这个班的主人,从小事做起,这培养了我们的集体意识。我们合起来就是龙,就是虎,就没有什么不可战胜的困难。”“想想高一这一年27班获得了不少荣誉,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每一项都是靠团结得到的。广播操、接力赛中的出色表现,每次宿舍检查的优秀,两次期末考试全校前十名27班就有7人和6人。我想这里面都有义务值日的功劳。”……
这是我们班同学对班级实行的义务值日的总结。看着同学们一篇篇发自肺腑的感言,我会心的笑了……
我担任班主任的桓台一中2003级27班是学校的实验班,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好。刚入学时,师生想的是:实验班只要抓好学习,别的都是次要的。结果一个月下来,有的宿舍卫生检查一周3次都是不合格,课间操质量差效率低,学生集体意识淡漠。不仅班级工作开展的不好,学生学习成绩也很不理想。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思考,我认识到扭转局面的关键就是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于是我采取了做班主任多年坚持的办法——义务值日。
我重新调整了值日安排,每周只排五天值日,设立了“星期六、星期日义务值日”。“这义务值日真正是纯义务的,参加不表扬,不参加也不批评,不作为思想品德评定的依据,更不作为评选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的条件,全凭你们自觉。”我的话音刚落,班里一下子就炸了锅,同学们讥讥喳喳议论起来,感到很新鲜,但更多的是怀疑这一制度能否实行下去,他们心里只犯嘀咕:“要是没有点强制措施,谁还会心甘情愿的干值日呢?”义务值日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在前几届学生实行义务值日时,每次我都早早地来到教室,坚持参加义务值日,在老师的影响、带动下每次参加义务值日的人还真不少。但这往往不是学生的真实表现,当老师有几次不参加义务值日时,学生参加的人数便会减少。我曾经找过几个同学了解他们对“义务值日”的认识,他们谈的较多的是看到老师每次都来,学生们能不来吗?我敏锐的感到,这样的义务值日肯定不会起到预想的效果。
这次我决定不再每次都参加义务值日。开始学生参加的很少,只是班干部出于责任参加,有的学生和班干部还怀疑这项活动能否开展下去。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参加义务值日就是热爱集体,不参加就是不热爱集体吗?”这样的疑问。我没说什么,只是默默等待我所期待的那一天,期待着这个班集体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渐渐地我发现参加义务值日的同学多了起来。而且大家绝不是为了应付我而做表面文章。他们是发自内心体会到了“义务值日”带给他们的欣喜。到最后为了能参加义务值日,同学们不自觉地把值日时间提了又提,这一天竟成为卫生最好的一天!若有人再提出上面的问题,现在准会遭到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质问:“难道不参加义务值日就证明你热爱集体吗?”。
团支书在总结中见证了“义务值日”的成功过程: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同学们对这种劳动态度的转变。刚开始那段时间,有时候就自己一个人干,想想似乎很吃亏,别人都在那里坐着,无动于衷,你自己忙个什么劲呢?可再想想,就知道自己其实不吃亏。作为一个团支书,本身就有义务为班级做一些贡献,自己都不起带头作用,怎么能团结同学们,让这个班更有向心力呢?我相信27班的同学都不会无动于衷,都不会坐视不管,渐渐地,人就多了起来,有的同学甚至放弃睡懒觉的时间来干值日,我很受感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亚楠同学,不管是宿舍、餐厅还是教室都尽职尽责,义务值日几乎每次都参加,并且打扫得十分干净,可从没有半句怨言,一如既往。我注意她已经很久了,有时我会故意早起去教室,她已经干起来了。义务值日中,同学们由置之不理到热心参加的态度转变,很让我高兴,如果累能换来这样的成果,那就是再苦再累也值得!
卫生委员于成龙体会到了义务值日带来的快乐:义务值日和平常干值日比起来,轻松了许多。这种轻松不是指劳动量的大小,而是在心情上,每次参加义务值日我都觉得好像为集体作了一件好事,就象小时候帮不在家的妈妈作了一顿饭,有一种愉悦感和成就感。正因为如此,尽管每次干义务值日任务不轻,可心情总比平时好得多,就连这天的学习也感到特别带劲。
张洋同学也谈到了义务值日的深层次感受:义务值日对我们忙忙碌碌的学习生活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放松时间。早晨出来干义务值日,沐浴着朝霞,呼吸着新鲜空气,有一种兴奋的感觉。我觉得这是一种心境的提升,是一种精神的陶冶,仿佛自己正在做天地间最光荣的事情,我很高兴,很自豪。在此期间,我的精神、身心都得到了一次极好的放松。我非常喜欢这种滋味,喜欢这放松的机会。
参加义务值日最多的王亚楠同学,理解了我不批评也不表扬的做法:我希望义务值日能长久的实行下去,我也希望过去没有,现在、将来也不要表扬做义务值日的人,如果真表扬了,对同学们和义务值日也不一定有帮助。有了名利的诱惑,那么这件事就没有意义了。
也有个只参加过一两次的同学在总结中写道:“‘义务值日’老师采取了不记名、不表扬、不批评的方法,我想这样就给了同学们足够的面子,是将一份信任完整地交给了大家。对于自己这一年的表现,我感到羞愧,我没有将这份信任的答卷答好……”我相信,这个同学今后肯定是个好样的。
回想起来,我并没有每次都参加义务值日,也没有对参加义务值日的学生进行统计、表扬,而是全凭他们的相互影响,从而激发了他们潜意识中对班集体纯真的热爱,唤起了他们对无私奉献的美好体验,可以说一年来的义务值日是成功的。
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管理办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正象《管子》中提到的“百年大计,莫如树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给学生施肥浇水让他们饱满,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播撒温暖的阳光去滋润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茁壮成长!
评析:本案例中的“义务值日”,是笔者做班主任多年来坚持的星期六、星期日义务值日的一次新的尝试。
在这之前,每一级实行的“义务值日”我几乎每次都参加,并且把参加义务值日的同学加以统计与表扬,促使学生每次都积极参与“义务值日”。虽然这种参与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教育效果只是表面上的东西。这种参与并非出于学生道德层面上的觉醒,一方面是因为老师参与,另一方面是因为活动以外目标(表扬,统计,考核)的吸引。学生参与活动并不是意识到义务值日的“义务性”,更谈不上道德品质的提升。
这个案例虽发生在五年前,但至今在我脑海中的印象是深刻的。以前也说不好它深刻在什么地方。今天读了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才真正理解了这个案例中深层次的东西,“教育过程除了它本身外没有别的目的,过程本身就是目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对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有了新的理解。不知读者是否有同感?
思考题:
1.结合你的教育、教学实际,谈一下怎样理解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2.杜威的“德育教育论”对我国的德育教育改革有什么启发?

 

【附录1】杜威名篇欣赏
民主主义与教育
《民本主义与教育》写于1916年。全书共二十六章。从第一至九章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第十二至二十一章,论述了实用主义的教学论。第二十六章“道德沦”中,杜威论述了他的德育原理。《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他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长达三十多年的理论总结,因而该书是杜威教育理论的集大成。他说明了改革传统教育、建立新教育的必要性,批判了传统教育脱离现实生活的弊端,为当时开展“新教育运动”指明了方向。总结了教育实验的经验,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说明了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新工业的发展,要求教学不仅要传授真理,而且要让儿童研究新事实,发现新真理;教学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手段,要把培养儿童品性的任务贯穿到教材和教法中去。该书对于破除旧的教育传统,建立“新教育”有积极的意义。在教学理论、教育哲学方面开拓了教育研究的新领域,对于西方教育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教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被西方教育家视为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有同等地位的重要教育著作。
教育即生长
生长的条件
社会在指导青少年活动的过程中决定青少年的未来,也因而决定社会自己的未来。由于特定时代的青少年在今后某一时间将组成那个时代的社会,所以,那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基本上将取决于前一时代给予儿童活动的指导。这个朝着后来结果的行动的积累运动,就是生长的涵义。
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我们说一个人只能在它未发展的某一点发展,这似乎是自明之理。但是,未成熟状态这个词的前缀“未”却有某种积极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无所有或缺乏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能量”和“潜力”,这两个名词都有双重意义,一个意义是消极的,另一个是积极的。能量可以仅指接纳性,如一夸脱的容量。我们可以把潜力仅仅理解为蛰伏或休眠的状态——在外部影响下变成某种不同的东西的能力。但是,我们也可以把能量理解为一种能力;把潜力理解为势力。我们说未成熟状态就是有生长的可能性。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指现在没有能力,到了后来才会有;我们表示现在就有一种确实存在的势力——即发展的能力。
我们往往把未成熟状态只是当作缺乏,把生长当作填补未成熟的人和成熟的人之间的空缺的东西,这种倾向是由于用比较的观点看待儿童期,而不是用内在的观点看待儿童期。我们所以仅仅把儿童期当作匮乏,是因为我们用成年期作为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儿童期。这样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儿童现在所没有的、他成人以前所不会有的东西上。这种比较的观点,要是为了某种目的也是够合法的,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种观点看作不可变更的道理,那就产生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是否傲慢武断。如果儿童能清晰地和忠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所说的话将与此不同;我们有非常可靠的成人凭据,使我们相信,在某种道德的和理智的方面,成人必须变成幼小儿童才对。
当我们考虑到提出一个静止的目的作为理想和标准时,这个关于未成熟状态的可能性的消极性质的假设,其严重性是明显的。他们把不断的成长理解为已完成的生长,就是说停止生长,即不再继续生长。这个假设毫无价值,从这样的事实可以明白,每一个成人,如果有人诋毁他没有进一步生长的可能性,他就会怨恨;只要他发现自己没有进一步生长的可能性,他就会悲痛,把这件事视为丧失的证据,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