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招考: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心理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3:05:49
第二篇 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如言语、表情、行为等)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主动地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某些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3.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搜集被试者的各种有关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调查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谈话法
(2)问卷法
(3)作品分析法
4.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被试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经典真题回顾
1.教师通过记录课外活动中学生的攻击行为来研究攻击和性别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是( )。
A. 个案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 观察法
【解析】 该题考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各种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个案法”应是针对某一个体的研究方法,显然从题干中无法得出教师是针对某一学生的行为而进行的研究;“实验法”需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实验条件,题干中也无法体现出来;“调查法”主要包括谈话法、问卷法和作品分析法,题干中所体现的方法不属于任何一种调查法;“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如言语、表情、行为等)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教师正是通过自然条件下学生的攻击行为进行研究的,符合“观察法”的定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有研究者通过分析某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史、档案、日记、书信等来了解其心理特征,这种研究方法是( )。
A. 个案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 观察法
【解析】 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同上题,题干中强调了该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某学生”,是为了了解“某学生”的心理特征,显然属于个案法。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3.心理学关于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探讨人的内在心理规律
B. 人的行为受内隐心理活动支配
C. 心理学只研究人的外显特征
D. 同样的心理活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于“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的关系”这一知识点的把握。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因此A和B正确;由于每个人的气质类型不同,同样的心理活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因此D正确;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C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C。
4有关大脑两半球功能单侧化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的言语活动中枢在( )。
A. 杏仁核 B. 边缘系统 C. 大脑左半球 D. 大脑右半球
【解析】 本题考查“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这一知识点,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5.下列不属于右脑优势的是( )。
A. 计算 B. 想象 C. 音乐 D. 情感
【解析】 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为“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分工”,右脑的优势有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而数学运算是定位在大脑的左半球的,可见本题正确答案为A。
第二章 认知发展
一、知觉的分类
一切物体都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形式存在着、运动着,人们对物体时间特性、空间特性和运动特性的感知,便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和远近等特性的知觉。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二、注意的种类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1.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而且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叫作无意注意。无意注意往往是在周围环境变化时产生的,在某些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下,人就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并且试图认识这些事物。
2.有意注意
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叫作有意注意,或称作积极注意、意志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主动服从于一定的活动任务的注意,它受人的知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
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心理活动对于个人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也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划分
(1)形象记忆
(2)逻辑记忆
(3)情绪记忆
(4)运动记忆
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划分
(1)瞬时记忆
(2)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
四、想象的定义
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能感知到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者追忆起曾经感知过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事物的新形象,人脑的这种机能就是想象。想象就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五、想象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想象进行不同的分类。
(一)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又叫不随意想象,是无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
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又叫随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努力地进行想象。
(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者加上一定图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再造出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根据创造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3.幻想
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它所创造的是人类所期望的未来的事物形象。
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认识客观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认识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品德所不可缺少的心理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具备丰富的知识,二是要具有善于思维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依靠后天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考虑到学校教育的整个计划、教材的内容、教学的形式和方法等各方面的配合。
(一)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的情境
(二)丰富学生必要的感性知识经验
(三)引导或指导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要引导他们对所授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综合,进行比较、抽象和概括,以形成科学的概念和判断;就是引导他们对所发现的问题树立各种假设,并逐个去检查这些假设,以求得正确的结论。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自己独立地解决思维的课题,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七、中学生书面言语的培养和训练
1.对词汇和语法掌握的训练
2.阅读能力的训练
(1)阅读形式方面
①朗读。中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有意识的培养。
②默读。默读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反映了教育与培养的重要性。
(2)阅读内容方面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内容方面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又是非常艰巨的。
3.写作能力的训练
在初中二、三年级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和家长的主要任务是:一方面选择范文或名篇,供学生熟读、借鉴和模拟;另一方面则要不断地引导他们从模仿中跳出来,把学到的东西“内化”,即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中所获得的材料,灵活运用范文的手法来构思自己的作文,逐步变成自己的写作技巧。
经典真题回顾
1.“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的是知觉的( )。
A. 选择性 B. 整体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解析】 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为“知觉的基本特征”。“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说的是有相关知识经验的人在知觉当前事物时会以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可见体现的是知觉特征当中的理解性。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2.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 )方面的特性。
A. 广度 B. 强度 C. 时间 D. 空间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注意的稳定性”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注意的稳定性,就是指在一定的事物或活动上注意持续的时间,可见,注意的稳定性即为注意的时间方面的特性。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3.考试题型中选择题主要要求学生具备记忆中的( )。
A. 识记能力 B. 再认能力 C. 复述能力 D. 回忆能力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再认和再现”这一知识点的应用能力。考生首先应分清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即“再认”是以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为前提条件,而“再现”则是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考试题型中的选择题一般给出四个备选项,要求考生从中选出题干要求的选项,即考前复习过的知识重新出现时,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它,可见选择题要求学生具备记忆中的再认能力,而填空题和简答题这些题目则是要求学生具备记忆中的再现能力,即识记回忆能力。可见,本题正确答案为B。
4小张阅读《西游记》时,根据文字描述在头脑中呈现出孙悟空形象,这是( )。
A. 创造想象 B. 再造想象 C. 无意想象 D. 幻想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想象的种类”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创造想象是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小张头脑中呈现的孙悟空形象并不是独立创造的,排除A;无意想象强调的是无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题干并没有体现出这些,排除C;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排除D;再造想象是在语言文字描述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造出的事物形象,小张正是在《西游记》文字的基础上,自己再造出的孙悟空形象,可见本题正确答案选B。
第三章 情绪和意志
一、中小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一)小学生的情感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进入学校以后,接触的人更多了,生活内容更丰富了,社会需要也更复杂了,因此,情感的倾向性、内容、深度、稳定性和自我调节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小学生的情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
2. 情感的性质不断深刻
(1)由事物的外部特点所引起的情感转变为由事物内部特点和本质所引起的情感。
(2)由对个别具体事物产生情感转化为对社会集体产生情感。
3.情感的稳定性不断增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制力增强,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也逐渐发展起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小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目前的一些愿望,克服困难,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并且能牺牲自己的一些利益,去维护集体的利益。
(2)小学生逐渐不会因情境的改变而很快改变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的稳定性是因为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
4.高级的社会情感逐步发展起来
(1)道德感的发展
(2)理智感的发展
(3)美感的发展
二、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人的意志是以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依据的,并服从于客观的规律。人的意志行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但人并不能随意确定任何一种目的或采取任何一种行动,而必须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作为依据。
三、意志的行动
意志行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和意志行动的执行阶段。
1.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
意志行动的准备,就是在头脑中计划行动的阶段,包括动机的斗争、行动目的的确立、行动方法的选择和行动计划的制定。这是在头脑中思考、抉择和克服内心障碍的过程。
(1)动机的斗争
(2)行动目的的确定
(3)行动方法的选择和行动计划的制定
2.意志行动的执行阶段
意志行动的执行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实现阶段。人的意志的力量,主要在执行决定的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因此,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关键。
3.冲突与矛盾分析
在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两个阶段都可能产生冲突和矛盾心理。冲突与矛盾心理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经典真题回顾
1.“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下列哪种情绪状态?( )
A. 心境 B. 激情 C. 应激 D. 热情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四类情绪状态”的理解掌握。俗语说,“人逢喜事精神爽”。由喜事所引起的愉快心情按其强度来说并不强烈,但这种情绪状态并不在事过之后立即消失,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当国际奥委会主席宣布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时,此时全场的人都非常兴奋,大家都鼓掌以示高兴,这种情绪属于( )。
A. 应激 B. 激情 C.心境 D. 情操
【解析】 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同上题。题干中强调的“此时”,随后大家都鼓掌以示高兴,都说明这种情绪是一种猛烈、迅速爆发的,持续的时间较短,过后就不会有“此时”那么激动的情绪状态了,符合激情的定义。可见,本题正确答案为B。
3.“进退维谷”是一种( )。
A. 双趋式冲突 B. 双避式冲突 C. 趋避式冲突 D. 多重趋避式冲突
【解析】 本题考查“意志行动中的冲突和矛盾分析”这一知识点。“进退维谷”的意思是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即进和退两个目标都是有威胁性而想躲避的,可见这是一种双避式的冲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第四章 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最高级形式,是人心理过程的调控系统。它不是单一的心理品质,而是认识、情感、意志的融合体,是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
二、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即直接推动个体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具有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指示学习方向的作用。
三、什么是智力
智力就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
四、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1916年,推孟修订的斯坦福—比纳量表第一次采用智力商数表示智力发展的相对水平,该量表包括一系列的分测验,每一个分测验适合一个特定的智力年龄。智商(简称IQ)是一个人的智力年龄(MA)与其实际年龄(CA)的比值,因而也称为比率智商。智商的计算公式如下:
智商(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五、人格测验
人格测验主要用于测量性格、气质、兴趣、态度、品德、情绪、动机、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亦即个性中除能力以外的部分。
(一)自陈量表
自陈量表是一种要求被试者自行报告,回答关于他们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或感受等问题的测量工具。
(二)投射测验
人格的投射测验主要是临床心理学家根据处理情绪困扰者的经验而发展出来的。所谓投射测验,就是向被试呈现模棱两可的刺激材料(如墨迹或不明确的人物图片),要求被试解释其知觉,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将其情感、态度、愿望、思想等投射出来。
六、什么是品德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品德在我国又称为品行、德性或操行等。
品德的心理结构,即品德构成的基本成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四种成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相影响、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经典真题回顾
1.学生渴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属于( )。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求知的需要 D.审美的需要
【解析】 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题干中所描述的完全与自我实现的需要相符,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2.下列属于内部动机的是( )。
A. 为了与外国人沟通学习英语 B. 喜欢听地道的英语
C. 为了通过考试学习英语 D. 为了将来有理想的工作学习英语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内部动机”这一概念的理解。内部动机是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其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A项中学习英语的动机是为了与外国人沟通,C项和D项学习英语的动机也分别是为了通过考试和将来有理想的工作,都是由外界诱因引起的,只有B项喜欢听地道的英语体现出的动机是不需要外界诱因的,属于内部动机。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3.学生小明的语文、化学、英语成绩一般,但几何成绩很好。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小明具备较高的( )。
A. 视觉-空间智力 B. 人际智力 C. 语言智力 D. 音乐智力
【解析】 该题考查考生对“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掌握。几何成绩的好坏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空间思维能力,小明的几何成绩很好,说明小明具备较高的视觉-空间智力,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创造力与智力高度相关 B. 高智力者,创造力也高
C. 低智力者,创造力高 D. 知识经验与创造力有正相关
【解析】 本题考查“智力和创造力的关系”,其关系可以概括如下:较高智商是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即高智力未必有高创造力,排除B;低智力者,创造力必然不高,排除C;知识经验和创造力是没有相关的,排除D;较高的智力是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即高创造力者智力水平也较高,A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5.下列人格测验属于投射测验的是( )。
A.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B. 艾森克人格问卷
C.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 D. 主题统觉测验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人格测验”的掌握,主要的人格测验量表属于哪种测验类型,是考生必须识记的。主要的投射测验包括罗夏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均属于自陈式人格测验。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第五章 社会心理
一、印象形成效应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
1.定势效应
所谓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问题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也叫思维定势或心向。
2.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对别人做评价的时候,常喜欢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出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或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有时也称为月晕效应或光环效应。
二、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在群体中,由于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单独评价,个人的努力会淹没在人群中,评价焦虑减弱使其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相应减少,从而导致努力程度下降。
三、从众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经典真题回顾
1.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的社会化是( )。
A. 预期社会化 B. 发展社会化 C. 反向社会化 D. 再社会化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几种社会化类型的理解掌握,考生须辨明这几个定义的区别。预期社会化是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发展社会化是对个体产生的新的期待和要求,要求他扮演的新角色;再社会化是重新学习社会所要求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只有反向社会化是指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下列归因因素中,属于内部而稳定因素的是( )。
A. 能力 B. 努力 C. 任务难度 D. 运气
【解析】 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为“韦纳的归因理论”,该理论将原因分为两个维度,即内外控和稳定性,一个人的能力是内部的,而且是不易改变的,即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能力,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3.学生由于觉得某个老师很有魅力,而喜欢该教师所教的课程,这是( )。
A. 近因效应 B. 首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定势效应
【解析】 该题考查考生对“印象形成效应”的理解。学生由于该教师一方面的优点,而对该教师另一方面给予了好评,这是典型的晕轮效应,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