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底气(6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8:53:55


    世人以为男人有钱底气才足,此见未免流于肤浅……
 

    1.男人底气源自“两个独立” 

    当今社会,世人皆以为男人有钱底气才足,其实此见未免流于肤浅。
    笔者之见,有钱当然可撑撑男人的腰杆,但最要紧的,这钱必为独立的经济来源,亦即“经济独立”。“啃老族”中不乏有钱的“少爷少奶”,还有毛遂自荐来到富婆门前报到的青年男人,他们得钱却不能“独立”,底气足得起来吗? 

    世间男人,如果以“骨头的软硬”来划分,则两大类就足够:软骨头与硬骨头。这“骨头的软硬”,并非病理上的划分,而是特指精神层面上意志的强弱。男人“骨头的软硬”小则决定个人命运,大则决定一个族群的命运.

    软骨头为什么软?硬骨头为什么能够硬?这骨头里的钙质来自何处?
    笔者一言以蔽之,曰:两个独立。即,从“经济独立”到“人格独立”。 

    俯瞰今朝,自立男人虽不鲜见,但“找个百万富婆,省去十年奋斗”般的寄生之风却也甚嚣尘上。此风在那些不思进取的青年男人中颇有市场。
    你不能否认这里有社会压力所至的变形,“现成的富贵”对男人同样具有诱惑力。然而这“现成的富贵”决不是唾手可得的,就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样,“现成富贵”甚至需要男人将“爱情”量化到比自己母亲还大的富婆身上,依附人身才能得到。
    无法独立的男人使用“低成本高产出”的取财之道,得到钱的同时,却会变得更加的消极和自卑,这种自卑会使其更加惧怕独立与竞争,不仅“底气”全无,甚至连最基本的那点生存能力也就此丧失殆尽。 
    “寄生男人”并非是不需要奉献的,购买男性青春身体的买主,在提供寄生生活的同时,得到“男虫”出卖的身体直至人格。靠寄生成为“有钱人”的男子,无一例外悉数“软骨头”。“软骨头”前途何在?恐怕他们自己也给不出什么答案。 

    经济不能独立的“软骨头”男人除了啃女人,还啃老。在过去,一说起年青人那就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令人欣赏。而现在有些青年人尤其是“软男”简直就成了寄生虫的代名词,他们大言不惭,夸自己是前卫,以傍富婆、啃老为能事,说起这些,他们一点也感觉不到脸红,还到处炫耀,沾沾自喜。那种所谓的潇洒,其实,充满着外表时尚内心腐朽的颓废。
    男儿一旦放弃独立,就等于不要了志气和骨气,就会温水煮青蛙一样美滋滋地走向精神死亡之道。经济不独立,人格不独立,则财运有望,前途无望。

    历史可鉴,男人要想当“硬骨头”,一般都离不开“两个独立”。
    不妨回顾一个伟大文学家的命运——
    世人皆知,“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可知鲁迅骨头里的钙质来自何处?如果离开了独立经济来源(稿酬),鲁迅骨头还能硬多久?
     经济独立助鲁迅人格独立前行。前期做公务员、教授时的鲁迅,稿酬就占了总收入的很大比重,后期在上海期间,基本上“卖文为生”,跟现在的“自由撰稿人”差不多。版税和稿酬成为鲁迅主要经济来源。
有人给自由撰稿人的鲁迅算过这样一笔帐,鲁迅九年收入相当于今人民币二百多万元,平均月收入相当于今人民币两万元以上。
    独立生存的他,完全依靠自己挣来足够的钱,超越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圈养羁绊、摆脱了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臣妾心态。
    独立的经济地位,是鲁迅“骨头最硬”的基础。独立的人格,是鲁迅精神的升华。离开“两个独立”中的任何一个的鲁迅,都不是完整的鲁迅。
    可见,“两个独立”对男人的“精神雄起”是何等重要!

   “两个独立”是男人的两根脊梁,独立的成功才能让男人在家庭中理直气壮、在社会中傲然前行。虽说迷恋寄生与依附的男人,他们是有市场的,但结局又往往害了他们。在终究要靠实力说话的社会里,他们早晚将成为——倒树的猢狲,竞争的弃儿。

    希望更多中国男人不要忘了这句话——    男儿独立方自强!      时下,打男读者主意的“文化产品”五花八门,可就是找不到一本像样的“男子汉”精神大餐——   

    2.男子汉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大餐”? 

    时下男人读物委实不少,从惊艳的《男人装》到柔软的《男友》,打男读者主意的“时尚杂志”五花八门,可就是找不到一本培养“男子汉”的读物。“男子汉”应该看点什么?看来我们的出版界一时间还比较迷茫。

    信手拈来一本《男友》杂志中,编者已经把“美文”与“男人精神大餐”连在一起,并不惜连篇累牍。
    试看“抓住擦肩而过的运气、简单生活、不做空马车、只想拥有一双合脚的鞋子、光明日记和快乐例会”等等条目,不是告诉你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给你带来了巨大财富、瞬间改变了命运,就是诱导你如何学会精神胜利法(美其名曰“禅道”)、做个当代阿Q……这些“精品”看似美得让人心醉,实则存在着巨大的文品缺陷,可谓当代文坛媚态丛生的精神软化剂。
    凡是有过现实生活体验的男读者,首先就该有个清醒的判断:所谓“美文”是靠不住的。因为它讲述的“美事”不是真实的生活,而大多为杜撰。这杜撰的东西,就是再美妙,也与众生的现实生活间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且看那些“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带来巨大财富”的传说,它们的真实性不单经不起推敲,且还存在着 “六合彩”式的博弈心理的推广。事实是,不管你的“善举”是有意还是无意,不管你作过的次数是一次还是万次,都并不大可能与“巨大的财富”搭上关系,你若相信照“美文”办理的如此这般,事后恐怕只能是无限的孩童般的失意。
    至于“美文”所体现的参禅悟道,大多不是告诉男人安于现状、怀抱大树也要没事偷着乐的“麻醉哲理”,就是如上述“财富故事”所渲染的博弈侥幸心理,这些“禅道”的“教义”,本身就存在着连杜撰者自己也未必相信的虚幻的画饼充饥。
    常言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诱导男人向张大民学习、屋内长树也要找乐,那么你是否也愿意尝试一下到那样的房子里定居?至此,“美文”之“蒙汗药”功力可见一斑。它在为杜撰者腰包鼓起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的同时,正在以它特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消磨男人直面现实的勇气与精神。
    “美文”对男读者的最大戕害,就是软化他们的精神。使小资情调的读者更加小资,使讲究“时尚”的男人越发围在他们的精神栅栏里打转,使我们离真正的赋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男子汉愈加遥远。
    想做男子汉的中国男人,还是离那些不着边际、软化精神的“蒙汗药”远点。如果国内的出版界实在产不出像样的男子汉文化产品,那么我们也不妨从海外引进的舶来品暂时寻补一下男子汉精神大餐的空白。
   
    说到舶来的男子汉精神大餐,不禁想到经常陪儿子看的一些“少儿版”美国大片——比如《精灵鼠小弟》、《蜘蛛侠》系列。还有最近一部惊心动魄的《灵魂战车》。
    《精灵鼠小弟》系列,始终为观众揭示一个亲情荡羡的家庭为成长的小男孩带来了健康的精神!不管你是否很小,只要你智慧、自立,一样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只要你怀有一颗挚诚之心,终会赢得真挚的友谊;只要你敢于独立,就一定会赢得自由……这些精灵鼠并未讲出的话,已经在他展示的历程中淋漓尽致地表达给了小观众——在品尝这份“精神大餐”的时候,你不能不惊叹这样的儿童剧背后拥有一群思想鲜明的出色创作人员!他们为“小男子汉”的培养做出了潜移默化的贡献。
    《蜘蛛侠》系列已延续三集。笔者感到比影片高科技制作带来的震撼更加触动心灵的、是剧中鲜明的主题。“蜘蛛侠”的伯父那临终前还不停教诲的谆谆之语是: “力量越大,责任越大”——这岂不正是对强人向善的生动宣讲与以身作则吗?这席话对成长中的男孩来说,应该是恰到好处、有的放矢的。越强越担负起更大责任、只要力量在手就是重任在肩……这“责任”与“力量”的启发不失为中国小男孩送上了一份非常营养的“精神大餐”。长期受到这种“寓情于理”熏染的小男孩,心中应该激荡出怎样一种男子汉的“人格魅力”呢?
    惊心动魄的《灵魂战车》,通过一个“出卖灵魂”的男车手与恶魔的抗争,告诉观众:恶魔可以控制一个男人的灵魂,却控制不了这个男人的意志。意志坚强的男人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

    这些舶来的男子汉精神大餐,给中国男人的启示应该是:世界各国虽各有不同的男子汉类型,但男人的优秀品质是普适的——“力量越大,责任越大”,意志坚强的男人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我们不妨发挥一下“拿来主义”,引以为灯,视为男子汉读本的真谛。
    在廉价的“快男”、“超男”的娱乐泪水面前,让我们多一些男子汉读本,多一些意志坚强的非娱乐化好男儿吧,至少,每个茁壮成长的男儿都应该从心底激发这样的信念——男子汉不需要软化,需要的是直面现实的精神与勇气!


    不会说“不”的男人,无论古今,只能充当被动的弱者—— 

    3.中国男人要学会说“不”! 

    媒体经常报道,某某“好男人”、老实男人干了大坏事,或犯罪,甚至杀了亲朋,其实这并不奇怪。 

    之所以一些“老实”的男人会出现很多心理疾病甚至于犯罪的行为,就是因为这些“老实”的男人平常不会说“不”。

    他们一方面缺乏沟通,一方面缺乏正常的发泄,不知道拒绝,只知道忍耐,结果往往就成为了所有人的出气筒。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这倒应了“不会说不”男人的两种收场。“好男人”突然爆发的案件此起彼伏,那些血腥案表明:“好男人”压抑得太久了,就在“沉默中爆发”了,这种爆发往往是悲惨大结局。 

    在中国,“好男人”的标准似乎就是“听话” 这其实是以“乖孩子”的标准要求男人——对父母,他们说“是”,对老婆,他们说“是是”,对上司,他们说“是是是”……
    这样“发展下去”,后果其实很严重——
    男人只强调“听话”很容易培养奴性,使其毫无独立性,对所有问题缺少个人见解,对邪恶势力无力抗争,以致人格扭曲,成为“问题男人”。
   
    追溯开来,讲究“三纲五常”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不会说不”的“弱者文化”。不会说“不”的男人,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一般只能充当被动的弱者角色。

    他们在爱情中被动。中国经典神话里,大都是“仙女”主动上门,以身相许。“小生”不敢说不,战战兢兢地被动接受。传统黄梅戏《天仙配》就是很好例证。七仙女主动得已有“女流氓”之嫌了,董永却木呐得如同傻子一般。七仙女把董永截到路口不让过,要想从此过,得把我娶走。可怜而老实的“董郎”,不敢拒绝可怜兮兮“从了”。千古爱情就在男人的被动与无为中拉开帷幕。  
 
    他们在家庭中被动。不会说“不”的男人总是习惯依赖自己的长辈。不少人到了结婚以后,还得伸手向父母要钱,如果父母是有权力的,则更要视之为靠山。这更加深了后者对前者的依赖感。如何敢说个“不”字?
    他们长大了,还让父母不放心,处处需要父母“扶”一把。四十多岁的弱男人,在面对二十几岁的子女时,也会变成“乖孩子”、容忍儿女的训斥与数落,并且盼着子女“扶”上一把。

    他们在社会中被动。不会说“不”的男人,一般依赖心理都十分严重。他们堂而皇之地“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被弱化了的男人,往往会觉得自己是无助的,因此,就有依赖他人的需要。
    对于离家闯荡的男人来说,依赖心理是绝顶不利的。它加重了男人的自卑感,使他们越发不自信、不敢说不。只要给这种男人一份差事,一碗饭吃,让这样的男人“靠”——就可赢得他们的友情甚至驱使他们,对于老板的命令,哪怕是无理的要求,他们都会“没有任何借口”地“从命”。    
    一个受人雇佣或受到“照顾”就将全部身心随从别人的男人,只能是一个很弱的“个体”。可以说,这样的男人永远出不了头!
        鲁迅先生曾经提出过“拒庸愚”的思想。所谓“拒庸愚”就是敢于对平庸和愚蠢的东西说“不”。先生的思想仍具有现实作用。
    不会说“不”的男人总是倾向于使“群众”认同,视“敢于说不”的独立人为“另类”。其实,这恰恰证明了他们自己的平庸。

    不会说“不”的男人没有个性,他们既然力求“正常’,因此也就向平庸的事物认同,其生活的意向也是“不要脱离常规”,不要与众不同,反对的则是“标新立异”,尤其讨厌的是别人“出风头”。
    的确,不会说“不”男人的“美德”是与 “和合”、“不要出风头”、“不敢为天下先”连体的。他们的“美德”保障他们“碌碌一生”。 

    任何创造都是犯规(虽然并不是所有犯规都是创造),任何压抑都需要释放(必须走在法律的轨道内),所以,不想庸愚的男人,不想把自己憋疯的男人,必须早早学会说“不”!
 

    中国男人十九世纪完败于世界,构成了中国最屈辱的近代史。从“男人文化”角度上讲,这也是对冰冻三尺的“男人示弱”文化的“报答”——   

    4.传统文化是如何“弱化男人”的? 

    中国男人在十九世纪近代化过程中,之所以表现得是那样的被动与无为,与传统文化对他们的“三大弱化”不无关系。 

    表现之一,是传统爱情文化。    中国历代“小生”都具“灰男人”情结。
    这只有从弱势男人的心理深层来分析,才能充分理解。
    中国经典神话里,大都是“仙女”主动上门,以身相许的。翻翻《聊斋》,里面到处都是“灰男人”情结——做梦都想一夜之间成为“承龙快婿”!
    传统爱情“示弱”文化导致中国男人的一个后果,那就是在爱情上的被动与无为,传统黄梅戏《天仙配》就是很好例证。七仙女主动得已有“女流氓”之嫌了,董永却木呐得如同傻子一般。七仙女把董永截到路口不让过,要想从此过,得把我娶走。可怜而老实的“董郎”,没有办法了才可怜兮兮开口。千古爱情就在男弱女强中拉开帷幕。     表现之二,传统家庭文化:    男人长不大,或动辄成“老人”。       儿子大了,父母还往往不放心,必须处处地“扶”他一把。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在面对二十几岁的子女时,也会变成“老人”必须由子女“扶”上一把。西方人却非如此。60多岁的老外背包囊旅行爬山,往往拒绝年青人帮忙,这是以强者的姿态证明:我不老。
    许多人都知道,尤其是北方的中国男人绝大多数都喜欢“居家生活”,喜欢 “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庸生活,不喜欢跌宕起伏的人生,他们觉得挑战人生是英雄才做的事。弱者的心态可见一斑。      表现之三,传统社会文化。    成年男子堂而皇之地“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一个被弱化了的男人,往往会觉得自己是无助的,因此,就有依赖他人的需要。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说法对强者来说,它是绝顶不利的。它加重了男人的依赖感,你只要让这样的男人“靠”——就可赢得他们的友情甚至驱使他们。
    一个受人“照顾”就随从别人的男人,说得不客气一点,就只能是一个很弱的“个体”。
    很多从国外跑回来的男生很不习惯自我奋斗。他们会认为:还是国内生活安定,无须像外界那般,由自己去苦心焦虑,为前途操劳。一些年轻男人总是依赖自己的长辈。不少人到了结婚以后,还得伸手向父母要钱,如果父母是有权力的,则更要视之为靠山。这更加深了后者对前者的依赖感。    这是“在家靠父母”这个传统的发扬光大!也是“男人示弱”文化的发扬光大。     ——它使得“柔软的年轻男人”永远出不了头。
    传统文化对男人的弱化至今间或影响着我们。    一个被弱化了的男人要雄起,就必须告别“灰男人”般的被动与无为,拾起独立的强者心态 ——改变国家民族命运也许是大英雄的伟业,而挑战人生是却每个男人都可以做到的事!


    敢作敢当的男人在现实中似乎越来越少见,很多男人不爱管“闲事”,只乐于当看客。甚至就连一些警察,也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5.中国男人的责任心哪去了? 

    笔者曾关注过一起婚姻导致的惨案发生,一个离异的家庭,前夫上门骚扰女主人,打斗直至绝望的杀戮! 

    但是在家庭的打斗中,女主人报过警。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化解爆裂升级的良机。然而,巡警只是旁观者的姿态同意他们自行解决“家务事”便漠然离去。这“与我无关”不负责任的态度,与之后的悲剧升级不能说没有必然的联系。
    什么是家务事?夫妻离异,法律关系已明确,而女人却被前夫长期骚扰,法律应不应该介入干预?休说离异夫妻发生暴力冲突,就是婚内夫妻大打出手,难道就不关警察的事吗?如果只是“出了人命”才管,那么“预防犯罪”的责任又从何说起呢?

    试想,如果作为男人的巡警勇于承担一个警察的职责。在一方反应情况时及时处理,分流疏导,该警告的警告,该处罚的处罚,该保护的保护,那么还会不会产生后来犯案者的一意孤行,铤而走险?
文中的女主人为此找过学校校长,找过警察,最后在“没人负责”被迫之下,采取以暴制暴的极端手段,杀了前夫。一个绝望的女人,没有任何男人对她负责,不管是于公于私,全是逃避责任不作为,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大悲哀…… 

    很多中国男人不爱管“闲事”,只乐于当看客。就连一些警察,也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在澳大利亚,驾车市民赴宴一旦喝酒,回程时可以招呼警察为自己开车、把自己送回家;在日本,一个女孩深夜可以要求男同事、或者警察护送回家——他们一般并不会遭到拒绝。    然而在我们这里,邻里、夫妻大打出手,旁观男人甚至警察却往往视为“家务”,或冷漠地劝其“上法院”——这不是职责明确的“进步”,而是中国男人没有社会责任大概念的象征!     推卸责任最简单的方式,是把自己行为的后果推说是“不归我管”。这种推卸自身责任的倾向,有时还会在整个民族意识层出现——凡是事情办不好都找个借口用以开脱。    敢作敢当的男人在现实中似乎越来越少见,男人在责任面前的表现,不仅可以真正透出男人大无畏气概,更重要的是这个男人究竟是否“靠得住”。    是的,延伸开来,即便一个女人去单独观察一个男人是否“靠得住”,关键也要看他在出事时的表现。当推卸责任成为一种习惯的现象,就见不到男人的应有之风直至影响到社会之风了。     一个男人群怕“惹麻烦”的社会,我不知建成强民的希望在哪里。“不归我管”的习惯开脱,恐怕只有换成“匹夫有责”,才会成为一个民族的时代强音!


    中国男人必须要说出口的九句话

    6.__是男人就必须要说出口的九句话

    “我反对!”

    我们常常会在欧美影视里面看见西方男人拍案而起大喊“我反对!”
    可是真正落实到我们中国男人的头上来,却很少有人会说这句话,大家最多的可能也就是在家里埋怨一下,或是私下里发泄发泄。中国男人的“本事”就是“百忍成金”。男人只强调“听话”很容易培养奴性,使其毫无独立性,对所有问题缺少个人见解,对邪恶势力无力抗争,以致人格扭曲,成为“问题男人”。之所以一些“老实”的中国男人会出现很多心理疾病甚至于犯罪的行为,就是因为这些“老实”中国男人一方面缺乏沟通,一方面缺乏正常的发泄,不知道拒绝,只知道忍耐,结果往往就成为了所有人的出气筒。

    “我是对的!”

    这是所有中国男人都缺乏的一句话,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几乎是所有中国男人的通病。在小学的时候他们就必须明白家长、老师永远是对的,他们把好孩子标准错误地定为“乖孩子”。在家里,他们要求少、易满足;在幼儿园、小学校,他们听老师话、不闹事、不捣蛋、规规矩矩——这就是家长夸奖、老师欣赏的标准型的“好孩子”,但是往往这类孩子,性格柔弱。其实造就这种过于顺从的男孩子,是一种失败。盟军司令迈克·阿瑟曾言:奴才好用没有用,人才有用不好用。这种“乖孩子”长大后不一定成为真正意义的男人。
    这种柔弱性格可以说是葬送中国男人仅存一点阳刚之气的罪魁祸首。沉默是金,口服心不服……这些贯穿着消极思想的口号基本上被中国男人们奉为座右铭,这不能不造成中国男人的精神衰败。

    “我是独立的!”

    一些中国男人的人身依附思想根深蒂固,在他们有限的圈子里,很讲究“谁是谁的人”。他们认准了只有抱着谁的大腿,才可最大化地趋利避害,或者荣禄一身。
    但是,那些一门心思都扑在了人身依附事业上的中国男人,他们的命运不握己手,还有垫背的可能。由于树一倒,那猢狲总是要散的。所以一旦最壮的腿被掀倒,那么死死抱牢腿的跟班从众也定会七零八落。我想这些七零八落者对自己的命运可能是最感冤枉的。但是他们殊不知:既然自己放弃了做一个独立的人,那么早晚难逃这样的厄运。    要摆脱猢狲的命运,中国男人必须勇于独立!

    “我不糊涂!”

    “难得糊涂”这句话已经毒害了咱中国男人三百多年。中国男人相信凡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胡适先生已经批判了中国人的“差不多主义”,可是咱们就是不知道反省,盲目相信混沌思想,任何事情不求甚解,凭主观,凭意气,得过且过,导致有才华的人丧失了机会,而有机会的人又没有才华。
    中国男人要摆脱“怀才不遇”的命运,必须要大声敢说:“我不糊涂!”

    “我不老!”

    中国目前出现一个怪现象,四五十岁的男人常常叹自己老了。一些习惯于说自己老的中国男人,常常以“老了”为由,回避创新,对一切新鲜事物消极地溜之大吉。“老了”成为一些中国男人习惯平庸的托词。
    世界之“坛”上的任何竞争,都不会理解平庸。一个善于理解平庸的族群,只能盛产庸才辈出!中国男人不能未老先衰,更不能倚老卖老,一个充满活力的男人,任何时候都不会老迈,中国男人要走出平庸,必须永远保持“青年才俊”的心态与精神状态,大声喊出“我没老!”

    “我是爱你的!”

    似乎现在中国的爸爸们已经积极地开展和子女们对话,但是这些成年男人们还不善表达对孩子的爱。目前的中国不同于以前的中国,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已经趋于平等,已不是传统的父为子纲。那种在家里对孩子挥舞大棒出气的父亲大多在社会上是一个边缘的受挫人物,而和风细雨的向孩子表达“我是爱你的”的男人,不管是在家庭还是社会上,更接近成功。

    “好男跟女斗!”

    男人不能和女人打架是正确的,但女人现在在脑力劳动上的成就已经和男人旗鼓相当,如果说在原则上也对女人无限制忍让,甚至为了维护“面子”不愿意去揭露某些女性管理者的乖戾或是不通情理之处,往往就导致自己“窝囊”到家。
    绅士不是“忍者神龟”,男人在女人面前更要分清“大义”与小节,小节尽可不与女人计较,但一旦事关“大义”,决不可因为破坏者是女性的缘故而放弃男人守土有责的底线。

    “我就是要管不平事!”

    很多中国男人不爱管“闲事”,只乐于当看客。就连一些警察,也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媒体曾发出“不要事事都麻烦警察叔叔”的呼吁,真是匪夷所思。
    在日本,一个女孩深夜可以要求男同事、或者警察护送回家;在我们这里,邻里、夫妻大打出手,旁观男人甚至警察却往往视为“家务”,或冷漠地劝其“上法院”——这不是职责明确的“进步”,而是中国男人没有社会责任大概念的象征!看客心理的蔓延,使得那些男人毫无忏悔与自责。宁可坐视不管,也不“贸然出击”。稍有风险,能推即推。     一个男人群、警察怕“惹麻烦”的社会,我不知建成强民的希望在哪里。“不要事事都麻烦警察叔叔”的呼吁,恐怕只有换成“我就是要管不平事”,才会成为一个民族男人的强音。

    “我负责!”

    一些中国男人的责任感很成问题。很多中国男人做得最不费劲的一件事就是推卸责任,他们很少会从自身寻找原因,总喜欢从自身以外的环境来找原因,他们习惯于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而且觉得理所当然,振振有辞。为了替自己的错误辩护他们可以找出一万条理由。
    在任何正式场合,一旦出现了什么问题,中国男人多半不会主动去承担责任,而是一方面转移责任,一方面为自己狡辩。他们不想挽狂澜于既倒,却常常先想把自己的过失推得一干二净。警察、官员、商人、教授、医生、教师……各行各业,概莫能外。出了事故,但见“谁负责”的他责,鲜见“我负责”的勇气。磨难面前男人们往往成了缩头乌龟,要么哭哭啼啼,要么自私自利忘恩负义。    天下多半的责任还是要有男人的肩膀来承担。天赋阳刚的一群人不去顶天立地,无异于男人精神上的人妖化。    中国男人要崛起,必须要勇敢担当责任!     ——以上九言,必须以猛药辅之方有喊出之望。凡属大病,必须施以脱胎换骨之法。改弱从强,吐故纳新,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