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大西线南水北调及其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55:15

『关天茶舍』 [人文]大西线南水北调及其意义

点击:101  回复:9 作者:塞外清风  发表日期:2010-11-21 8:30:00         大西线南水北调及其意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清] 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
  
   中国是世界水资源大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100亿立方米,占全球径流资源的6%左右,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第四位。按联合国规定的指标,凡人均水资源不足1700立方米/年者,谓之“水资源紧张”;人均不足1000立方米/年者,谓之“水资源匮乏”。我国人均水资源,1995 年为2322.2立方米左右,按国际标准,非但落不到地狱底层,甚至相对宽裕。现实状况却是水资源调配捉襟见肘,许多地方赤地千里,黄沙漫天,这缘于分布不均,而且大量流出国境或入大海所致。
   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处欧亚大陆的半干旱和干旱区,气候干燥多风,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有些地区已丧失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新疆由于严重干旱缺水,造成环塔里木沙漠化日益扩大、沙尘暴时时来袭,而工农业生产困难,严重危害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缓解干旱问题迫在眉睫。残酷的事实是,整个西北地区可供开发和利用的水资源远远不敷所需,近年来植被减少,风沙渐多,环境污染加剧,自然灾害频繁,已经踏上干旱加剧──植被破坏──生态恶化的不归路。
   喜马拉雅山脉至横断山区,处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气流交汇处,西南季风带来的大量水汽撞击“世界屋脊”的高寒,形成充沛的降水降雪。新雪压旧雪,造就巨量冰川冻土,丰富降水相叠,充盈大小河流,俨然一座天然饱和水体,以至当地人说:一脚踹出一个泉子,流成一条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察隅河、独龙江等年出国境水量5800多亿立方米,淡水不仅白白流走,每到汛期山洪暴发,还经常给下游一些国家造成水灾。长江上游三条支流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年总水量2074亿立方米,江水千年任意流,中下游常常水患绵绵。
   沙漠无限扩张,河水白白外流,呈现相互背反的发展态势。偌大的中华大地,世界上最大的干旱区守望着世界上最高的“大水库”。二十多年来,在大西线[①]南水北调研究规划过程中,有关方面提出了七、八种不同方案[②],试图把“水源”变“水塔”。引青藏水浇西北地,泽及万代,核心处就是如何摆脱中国北方干旱危机,怎样解决中华民族缺水这个心腹之患。多江连水的大西线系列方案意在利用西藏高原上源源不断的淡水,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西北两面严重缺水和水质污染的状况。
   无论各家基于何种动机和立场,设计大西线南水北调方案,都充分考虑和兼顾几个方面难题:是否有丰沛的水源水量,而从根本上解决北方地区的干旱问题;是否有理想的行水路线,降低运河沿岸搬迁数量;是否有丰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以满足地区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否符合国际惯例,能兼顾有关邻邦的利益,避免国际纠纷。
  诸多引水方案各有短长,激赏质疑声音亦无止歇,现以宽容心态予以梳理,简述于后。大西线调水核心工程是从极地天河的雅鲁藏布江筑坝调水,凿通隧道,沿峡谷,旧河道到黄河,这一段也叫雅黄工程,直线距离760公里,流程1800公里。主干线走向是在雅鲁藏布江上游朔玛滩筑坝,抬高水位至3588米,引水到波密松宗,过分水岭(3506米)到八美河,入怒江。在夏里筑坝拦怒江,使水位达3486米,回水过嘉玉桥,在马利打隧洞穿越分水岭至恩达入色曲—澜沧江。在昌都筑坝拦江使水沿麦曲—勇曲过分水岭(3448米)到贡觉入金沙江。在金沙江然中顿巴筑坝抬高水位至3416米,回水入四川省白玉县赠曲,溯源至打错,过分水岭到甘孜入雅砻江。在雅砻江新龙县河段筑坝,使水位达3397米,回水过分水岭入鲜水河。在炉霍筑坝拦鲜水河,抬高水位至3396米,形成大水库,回水溯尼柯河过分水岭(3390米)到翁达、入大渡河支流色曲—杜柯河。在两河口筑坝成库使水位达3388米、溯源杜柯河过壤塘到南木达、入麻尔柯河。在斜尔朵筑坝,使水位达3385米形成大水库回水到阿坝查理寺,过分水岭(若尔盖草地低山3383米)进贾曲,向北流入黄河(3366米)。
   引水入黄流量11366秒立方米,相当黄河流量的5倍,黄河不能承受,故需在拉加峡建大水库,分流1/4的水顺黄河下泄,利用黄河4600公里河道输水华北入海;3/4的水再由黄河主线分流,从拉加峡水库到青海湖大渠输入青海湖,该支线简称“拉青工程段”。经青海湖(3200米)调蓄,向西经支线输水柴达木、塔里木、准噶尔三大盆地,向东由河西走廊以及阿拉善分流,小量在祁连山北麓利用疏勒河由东向西的天然河道,自流塔里木盆地东缘的罗布泊。绝大部分则通过青岱输水工程,将1/2水引入岱海(1221米),经“岱勃工程段”,由岱海调蓄可输水整个华北(京津晋冀蒙辽) 入渤海。引水路线遥远,地形复杂,但全部自流,造价偏低。
  副线也叫第二梯引水线,它是从西藏墨脱、察隅附近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东侧朔格藏布(2218米)筑坝引水,串金珠藏布—丹巴曲—察隅河—吉太曲—入云南独龙江—怒江—澜沧江—元江—珠江上游南盘江,联通抚仙湖,昆明的滇池,以及洱海,引水到石鼓(1881米)入金沙江,进四川境内,顺流而下过虎跳峡,在三江口筑坝,抬高水位钻隧洞过分水岭通雅砻江—大渡河。在石棉筑坝、建大渡河水库,抬高水位到1766米,回水过泸定桥,打隧洞穿越二廊山导水至雅安—天全—串青衣江—岷江—涪江—沱江—白水江—西汉水—白龙江—嘉陵江。至此,水分两路:一路到甘肃天水定西由祖历河入黄河大柳树水库;一路过秦岭,经陕西省凤县(968米)下泄宝鸡(565米)入渭河,经西安到潼关入黄河。过黄河,入山西省,溯汾河到太原,经忻州入滹沱河东转到河北省会石家庄,沿京广铁路到北京—天津。副线施工条件好、引水不少,每年流入黄河总量1880亿立方米,但地形复杂,流程长5600公里,工程量大,造价较高。
   中国整个地形地貌是西南向东北微倾,大西线调水路线的整个地形走势是多水的西南地势高,缺水的西北地势逐级降低,形成从南向北倾斜的有利于区域间调水大环境。全线的水位由高海拔层层递减特点,从而决定了从西南诸河调水到西北、华北地区在战略上的可行性。大西线调水工程取水和经过的各条大江大河之间的分水岭均有平坦的垭口相通,从而使各流域联成一气,为大西线南水北调铺垫了最基本的可能性。青藏高原(平均海拔5000米)和横断山脉(平均海拔4500~5000米)的结合部,为一片长800公里、宽150公里、海拔3600米~3400米的低凹地带,在这条项凹带上,上述各条分水岭都有溪谷山口即垭口,使相邻的水系得以沟通。横断山脉虽高,峡谷虽深,但在岩岸嵯峨、峡谷幽深的河道两岸采用定向爆破的成熟技术,炸山堵江,壅高水位,利用原有各水系的干支河道,辅之以在各分水岭地段建造渠道、开凿隧洞,因势利导,可全线自流引水。简而言之,依赖自然地理环境,顺势而为兼后天改造,让喜马拉雅山前的暖流惠及西北大漠,成本自然相对低廉。
   大西线诸多引水方案基本内容是劫富济贫,即从水源富足的横断山系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和长江水系雅砻江、金沙江、大渡河,向西北极度干旱的辽阔区域调水(所调水的绝大部分为出境水和入海水),以解决我国西北两面大漠无边的燃眉之急。正副两线引水工程堪称浩大,可它基本上保证整个北方(西北、华北)用水富足,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十分巨大。山势地形南高而北低,完全与引水要求大方向一致,线路地理条件好,诸江溢流,平直顺畅,绝大部分有天然河道可以利用,必须开凿的工程很少。南高北低的地理条件及现有河道,使修建运河这样的基础设施尽量避免提水方式,而走水路线都是人烟稀少的山区或荒漠区,淹没极少,移民不多,而且水质优良,足可泽被万世。
   千百年来,辽阔西北曾经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人们吟诵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③]”的优美诗句,直至现代仍高唱着“麦穗金黄稻花香[④]”的优美歌曲。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人们的活动及其家园的兴建,首先是傍河而生,没有水就没有发展。正缘于此,文明史上不少繁华富庶城镇,随着江河断流而衰败,有些成了人迹罕至的穷乡僻壤。历史上,由于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森林和植被遭到破坏,西北大片国土早已被沙漠埋藏。青藏高原的日趋抬升阻隔了海洋气流,造成极度干旱气候,而干旱和沙漠化使以丝绸之路闻名的西域绿洲归于消亡,曾驰骋欧亚的北方游牧部族也因大漠荒凉而风光不再,水已经严重制约西北两地生产发展,甚至强烈影响人们日常生活。
   宝贵的水资源是广袤大西北的生命线,为西北和华北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最根本的前提条件。依据专家估计,该区域有荒漠20亿亩以上,相当于目前全国可用耕地之总和。它从东到西分布着科尔沁、浑善达克、库布齐、毛乌素、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库鲁克、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十大沙漠。有了水大部分可改造利用,发展农林牧业,其前提就是解决水资源问题,而且需从外部跨流域调水。就环塔里木而论,它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燥,蒸发强烈,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区,因为水资源紧缺,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大部分土地为生产力很低甚至为零的荒漠。新疆的水资源主要来自高山积雪融水,天山以北主要通过在河道上游修建水库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但同时导致了下游河道的干枯。天山以南,短期大量使用地下水、推广农业节水技术也确实可行,但长期来看仍然不可持续。反过来说,西北丰盈水资源一旦解决,农业畜牧业首先得到发展,比如每年给新疆六百亿立方米水,可增加六亿亩土地,相当于全国现有耕地三分之一强。
   青海西藏宁夏内蒙等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优越,水漫西北,作物产出会大幅度增长。新疆广阔而平坦的低海拔大平原在全国罕见,且阳光温度适宜,空气和水资源充足的较低海拔平原是人类社会适宜的生存环境。不过没有足够的水源,加大开发反容易对当地已经脆弱不堪的生态造成灾难性后果,水成了一切的症结!大西线南水北调系统从喜马拉雅山前开始,时而隐伏在崇山峻岭,时而漂浮在漫漫草原,时而游走于戈壁黄沙。它由大大小小数十条主要江河连接,中间点缀着数不清的湖泊,将荒山秃岭变成青山碧水,对西北两地的湿润作用将是气吞山河景象。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通过灌溉改良草场,治理荒漠,可以使主要风沙来源地的环境恶化得到有效控制。如果引水可以把万古戈壁荒原转变为郁郁葱葱的森林、草原和农田,届时人们怎么嘉奖也不为过。生态是千秋万代的大事,环境变好百业才有着落,大西线南水北调必然给中华大地带来社会架构的改天换地变化,这是良性循环的一个助推器。
   无水成沙漠,有水即绿洲,大西线南水北调浇灌荒漠,不仅会孕育大量耕地,而且依靠西北丰富的太阳能自然蒸发,作为湿润北方气候的水汽供应源增加降雨,从而达到治理沙尘风暴、沙漠荒滩,彻底改变西北、华北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此外,利用级级落差的天然引水大道,可催生近百个地形极好的水电站。西出阿尔金山祁漫塔格山口到若羌之间,有一条落差2400M的大陡坡,又从青海湖向南凿通祁连山直下黑河,可获得1800M落差。在这些地势落差相对较大的区域设立发电厂,可用极低的造价建起世界上最大的电站群,发出强大电流,不仅能照亮和开发整个大西北,也能照亮全国。调水与治污、防洪、发电结合起来,以水养生(态),借电回报,水电循环,滚动开发,就可以将西部变成生态农业区。
   西部地区广阔无垠的土地上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资源,具有无穷无尽的发展潜力,但开发利用的程度还很低,迅速地有效地克服水资源缺乏,能为制约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解套。运河修通以后,清水滋润干旱西北,不仅沿河的农业、工业、矿业、交通运输业获得极大开发,而且在周边更广阔地区的农业发展将大大推动资源的开发和工业的腾飞,工农业的发展又会使经济结构布局更为合理。大西线南水北调是一项改造自然,发展经济的系统工程和重大战略,起到了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开发西北的各种资源,调整产业结构,诞生新的城镇,协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创造就业岗位,从而全面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东南部人口稠密,局限于本地狭小范围内,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学技术的升级换代,还会陆续精简出大批富余人员,再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民工潮,问题只会严重下去。与此相反,广大西北地区人烟稀少,内蒙、甘肃、青海、西藏、新疆等省区,从这个居民点到那个居民点行车几百里不见人影。只要把水引过去,人就能居住,就可以生产和生活,乃至大量移民,建立新的家园,加速缩减东西部差距。八荒毕,四海一,大西线南水北调的基本建设,能从根本上综合解决防洪、发电、航运、灌溉、造林、水土保持、环境保护、旅游等一系列涉及国土整治的大难题。
   环塔里木资源得天独厚,一方面太阳能辐射总量大、日照时间长、对作物生长极为有利,另一方面矿藏种类齐全,尤其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充裕。自然风光恢宏神奇,开发前景广阔,显然有着为中华民族解决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巨大潜力,可以极大地促进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镇,建设发达的经贸区,不仅可以吸引疆内的人口走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而且还可以吸收东部地区过密的人口去西北。调水区域人烟稀少,经济落后,故负面影响极小,大西线南水北调则不断优化我国经济区域空间布局,副产品加工区、矿产资源加工区,各种养殖业及加工业将大大地发展起来。
   广大西北两地区是我国少数族裔聚居地,加快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促进相关少数族裔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在丰富的资源和开发潜力基础上,先调水后移民,族群杂居发展,带来深远的文化融合,不仅改善了人口布局,而且增加了国防战略纵深,社会效益的显著莫过于此。顺便补充一下,《红楼梦》第八十二回,心高气傲的林黛玉说:“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此话可比拟国内民族问题,当边陲某些少数族裔独大,族群纷争便无休无止。事实上,神州大地少数族裔总数一旦过半,中国离永久分裂也就不远了。按照汉武帝推恩令分而治之的精神逻辑,内地大量移民边疆造成大杂居、小聚居,分化过于庞大的少数族裔,可以消弭民族问题于无形,受西方鼓噪的分离主义倾向即可在强大的国力面前迎刃而解。至此可以说,缩小中心与边缘的经济发展差距,改变我国人口的流向和布局,乃是加强族群和睦,推动边陲繁荣、维护国家统一的迫切需要。
   在边疆地区,没有族群杂居,国土就不稳定,西部纷扰不安一大魔怔就是人口组成问题。从促进国家政权的稳定,巩固西北边疆的观点出发,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的人口布局,加大国防意义上的战略纵深,是对疆独藏独的釜底抽薪。再造西北的乐观设想使人兴奋,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通车更促使大西线引水由可行性向现实性转化,但令人悲观的可能也时时存在,因为大西线调水是在一个特定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多水系、跨流域引水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进行,不可预测因素比比皆是。尽管如此,没有滚滚水源,生命难以安身立命,没有族群杂居,就不会有文化融合。水是生命之源,围绕水的生命狂欢,能使领土主权保持完整,在经济上和文化会给中南亚众多跨界族群带来巨大向心力,形成外交的厚实优势,这就能把解决局部与全局、现实与未来的种种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人们把原始社会以前的那些年代称为洪荒时代,可见洪与荒一直就伴随着人类发展的任何时期,克服洪与荒也是人类发展的永久主题。从历史的角度看,以调水为核心的大西部开发和全国资源的再配置,有如秦汉兴起,始于辟地西戎、经略巴蜀。大西线南水北调会解决中华子民水资源匮乏问题,为生态治理探索出新的途径,是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保障水资源有效平衡的重要方向。巨龙腾飞于天地山泽海洋之间,浇灌沙漠,化戈壁为良田,固疆沃土,早日重现千年西域的盛景,改造广阔无垠的不毛之地,改善亚洲腹地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极大地拓展了我国经济主体的战略纵深。在西部原野上开凿隧道,利用山坡、峡谷、沟渠修建水利设施,驾驭西部极为丰富的大水源,整治河道与调水、治沙、发电、造林方案结合实施,使交通干道、城镇绿化、农林牧副渔及旅游业全面协调发展自是题中之义。冲淤清塞开河道,涤污荡染造良田,待得江山重安派,黄沙万里变江南。古人说,宜未雨先绸缪,勿临渴而掘井,解决我国西北两地干旱沙漠化趋势,实现天蓝地绿的生态平衡,下定决心,盘活巨龙,开发水源,改变气候已经提到历史日程上。
  附图1
  
  附图2
  
  [①] “大西线”概念,1994年初首先出现在蒋本兴(水利部副部长)、郭开、于招英合写的《溯天运河大西线南水北调》一文中,它区别于原来南水北调中的西线方案。
  [②]郭开等人溯天运河方案(引雅鲁藏布江,串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经青海湖旁的淡水湖耳海调蓄,流入西北、华北诸地区)、中科院四江进两湖自流与提水相结合方案(由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引水,注入黄河上游的札陵湖和鄂陵湖)、长委会四江一河调水方案(串联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进入黄河上游支流黑河)、黄委西线工程后续调水方案(先从长江干支流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调水作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再扩展到从后续水源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调水)、中科院三江贯通调水分洪方案(沟通并行南下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引入长江、黄河)、四川南阳高新技术研究所张世禧青藏高原大隧道方案(引雅鲁藏布江之水穿越青藏高原,送到塔里木盆地)、钱伟长空中调水方案(改变利用印度洋、大西洋的暖湿气流)。
  [③] 出自[宋]郭茂清《乐府诗集·敕勒歌》。
  [④] 出自《我们新疆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