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照片相册-帐篷篇【组图1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40:51
四川彭州:帐篷里的生活

这是从空中俯瞰汶川地震重灾区――映秀镇搭起的一座座救灾帐篷(5月21日摄)。 新华社特约记者 赵建伟 摄

5月25日,济南军区某部战士在受灾群众安置点挖掘排水通道。
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受灾群众安置点目前有90多顶帐篷,容纳了800多名受灾群众。这里的解放军官兵、民兵和志愿者竭尽所能,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帐篷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灾区人民仍然乐观地面对每一天。 新华社记者 任勇 摄

5月25日,在宝山村安置点,受灾群众在准备晚饭。  新华社记者 任勇 摄

5月25日,在宝山村安置点,受灾群众排队领取晚饭。
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受灾群众安置点目前有90多顶帐篷,容纳了800多名受灾群众。这里的解放军官兵、民兵和志愿者竭尽所能,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帐篷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灾区人民仍然乐观地面对每一天。 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5月25日,在宝山村安置点,厨师为受灾群众准备晚饭。 新华社记者 任勇 摄

5月25日,宝山村安置点的受灾群众在帐篷中。
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受灾群众安置点目前有90多顶帐篷,容纳了800多名受灾群众。这里的解放军官兵、民兵和志愿者竭尽所能,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帐篷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灾区人民仍然乐观地面对每一天。 新华社记者 任勇 摄

5月25日,在宝山村安置点,受灾群众在帐篷外吃晚饭。 新华社记者 任勇 摄

5月25日,在宝山村安置点,一名妇女在晾晒衣物。
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受灾群众安置点目前有90多顶帐篷,容纳了800多名受灾群众。这里的解放军官兵、民兵和志愿者竭尽所能,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帐篷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灾区人民仍然乐观地面对每一天。 新华社记者 任勇 摄

5月25日,在宝山村安置点,一位小朋友在用手机与亲人联系。 新华社记者 任勇 摄

5月25日,一对夫妇在帐篷内阅读抗震安全常识的宣传材料。
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受灾群众安置点目前有90多顶帐篷,容纳了800多名受灾群众。这里的解放军官兵、民兵和志愿者竭尽所能,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帐篷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灾区人民仍然乐观地面对每一天。 新华社记者 任勇 摄

5月25日,孩子们在宝山村安置点的帐篷中。  新华社记者 任勇 摄

5月25日,在宝山村安置点,65岁的廖明达老人通过手机与亲友联络。
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受灾群众安置点目前有90多顶帐篷,容纳了800多名受灾群众。这里的解放军官兵、民兵和志愿者竭尽所能,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帐篷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灾区人民仍然乐观地面对每一天。 新华社记者 任勇 摄

5月25日,在宝山村安置点,一位父亲抱着自己的孩子。地震发生时,他的孩子出生不到20天。 新华社记者 任勇 摄

5月25日,在宝山村安置点,受灾群众在一起。 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受灾群众安置点目前有90多顶帐篷,容纳了800多名受灾群众。这里的解放军官兵、民兵和志愿者竭尽所能,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帐篷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灾区人民仍然乐观地面对每一天。 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帐篷家园:温馨的生活 动人的故事
家园碎,山河落泪。此刻,对于受灾群众,小小帐篷不光是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更是爱的化身,庇护着受过伤的心。
截至5月22日,地震灾区共提出需要帐篷、活动板房、简易棚332.55万顶(间),而至26日12时,向灾区调运的救灾帐篷不足50万顶,两相比较,缺口尚大。为了灾区群众,我们的企业正在和时间赛跑,加班加点生产帐篷,国际社会的援助也未曾停息。一顶帐篷就是一个温馨的“家”,“小小帐篷”正在上演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这是5月24日,在地震灾区什邡市红白镇受灾群众安置点的帐篷外,一位小朋友和参加抗震救灾的两位解放军战士“互动”。 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这是5月23日,在地震重灾区什邡市蓥华镇,受灾群众学习新技术“搭建帐篷”。     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这是5月25日,在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受灾群众安置点,7岁的邱艳波向帐篷外张望。这个安置点已经搭建了96顶帐篷,使800多名受灾群众得以躲避连日降雨。 新华社记者 任勇摄

左图:5月24日,在地震灾区平武县城郊一处安置点,两名受灾儿童住进整洁的救灾帐篷。 右图:5月21日,来自浙江的卫生防疫人员在地震灾区平武县南坝镇石坎村为废弃的窝棚消毒。地震发生后,当地受灾群众一度住在这样的窝棚里。 新华社记者 黄深钢摄

这是5月25日,在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受灾群众安置点,四户受灾群众在一起吃晚饭。这个安置点已经搭建了96顶帐篷,使800多名受灾群众得以躲避连日降雨。 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摄

这是5月20日,自愿自费到地震灾区参加抗震救灾的唐山农民宋志永在安县晓坝镇受灾群众安置点的帐篷边挖掘排水沟。 新华社记者张米扬摄

这是5月21日在地震重灾区映秀镇上空拍摄的帐篷家园。 新华社特约记者 赵建伟摄

这是5月26日,扬州市阿珂姆野营用品有限公司的员工在紧张生产帐篷,支援抗震救灾。 新华社记者 陈琪 摄

这是5月22日,空军某部向地震灾区松潘县尕尼台、敬元乡等8个地区空投食品、帐篷、棉被等救灾物资。 新华社发
“爱心帐篷学校”开学 近700名学生重返课堂

5月22日,“爱心帐篷学校”的学生们在上课。
当日,设在四川绵阳市南河体育馆灾民临时安置点的“爱心帐篷学校”正式开学,近700名灾区学生在这里重返课堂。 新华社记者 侯大伟 摄

5月22日,“爱心帐篷学校”的学生们下课放学。 新华社记者 侯大伟 摄

5月22日,一名灾区学生在“爱心帐篷学校”内上课。
当日,设在四川绵阳市南河体育馆灾民临时安置点的“爱心帐篷学校”正式开学,近700名灾区学生在这里重返课堂。 新华社记者 侯大伟 摄

5月22日,“爱心帐篷学校”的学生们在上课。
当日,设在四川绵阳市南河体育馆灾民临时安置点的“爱心帐篷学校”正式开学,近700名灾区学生在这里重返课堂。 新华社记者 侯大伟 摄

5月22日,“爱心帐篷学校”的一位学生在签到本上签名。
当日,设在四川绵阳市南河体育馆灾民临时安置点的“爱心帐篷学校”正式开学,近700名灾区学生在这里重返课堂。 新华社记者 侯大伟 摄
帐篷学校托起明天的太阳

5月19日,在汶川大地震中受灾的北川县的孩子们在帐篷学校里坚持上课学习。 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5月19日,一位老师在“绵阳灾区九洲帐篷学校”给中学生上课。
当日,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北川灾民安置点“绵阳灾区九洲帐篷学校”正式开学。据了解,共有来自北川的受灾群众子女及孤儿2000多名学生在这里继续自己的学业。 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5月19日,在汶川大地震中受灾的北川县的孩子们在帐篷学校里坚持上课学习。 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绵阳:受灾群众乐观面对生活

5月22日,在安县永安镇安置点的帐篷里,14岁的马启林正在看书。
目前,绵阳受灾群众的生活得到了较好的安置,一些孩子开始在安置点读书,大家正以一种乐观的心态,重拾生活的信心。 新华社记者 叶锋摄

5月22日,在集中安置灾区群众的南河体育中心内,几个孩子围着书摊阅读。   新华社记者 叶锋摄
她,在帐篷学校演绎最动人课堂

两个箱子是讲台,一个矿泉水纸盒是凳子,最简单的教学设备,却演绎出最动人的课堂。

孩子们的读书声从帐篷里传出来,这个时候,简陋的帐篷学校可以慰藉孩子受伤的心灵。

星蕊帐篷学校的大眼睛孩子。
也许你曾经见过她的身影,在央视“我们在一起”六一儿童节节目中,她曾经与全国观众见面。
她仅仅是一个十五岁的女孩,一个初二学生,但在绵竹最大的灾民安置区,她的身份是帐篷学校的老师,她的笑容感染了很多人。
她叫刘星蕊。
其实星蕊的内心也必定有许多苦痛,她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在这次地震中遇难,星蕊成为孤儿。可是,她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面对苦痛,每天在帐篷区,我都可以见到她忙碌的身影,在那间狭窄的帐篷里,我们可以听到孩子的歌声和朗朗读书声,星蕊用她稚嫩的声音感染着我们,也感染着灾难中的孩子们。
后来,深圳义工和北京一家慈善机构相继在帐篷区建立了帐篷学校,小星蕊的帐篷学校没有再办下去了,但她依旧为我们忙碌着,为灾区的孩子们忙碌着,她的脸上依旧挂着笑容。一位志愿者说,星蕊有一颗水晶般的心。
在绵竹的十四日,我们从她那里学到很多东西。
祝福你,星蕊,也祝福所有的孩子们.我们相信,灾难终究会过去,阳光依旧会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