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照片相册-景区篇【组图2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49:22
2008年06月18日 11:10:07  来源:四川在线

银厂沟遭受地震重创。 雷远东 摄(来源:四川在线)

地震后引起山体滑坡,通往银厂沟的旅游公路被封堵。(来源:四川在线)
“银厂沟景区要休生养息,目前的重点是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经济,龙门山风景区一带花两至三年时间能够重新迎接客人。”彭州市发展改革局曾副局长告诉记者,彭州将在震后对全市的产业结构重新布局。昨(17)日上午,彭州市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国土方面的专家对龙门山进行现场调研,为今后彭州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制定更加明确的思路。
谈到对银厂沟景区的恢复建设,彭州市发展改革局曾副局长用“休生养息”几个字来形容。他说,龙门山风景区在这次地震中受到了严重伤害,政府部门决定在龙门山镇团村、九峰村规划建设地震遗址公园,封山育林、恢复植被。这个区域是成都市的重要生态屏障,作为全域成都的生态涵养地,要花2至3年时间对这一地带实行封山育林,不做任何开发。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要启动银厂沟景区新规划,重新开发新景点,增加新的旅游项目,聘请专家对现有景观、景点进行评估,高起点打造4A级景区。

资料图:震前美丽的银厂沟。

资料图:震前美丽的银厂沟。

资料图:震前美丽的银厂沟。

道人蒋忠兴在被地震摧毁的金霞洞道观前观望(6月12日摄)。
金霞洞道观位于绵阳安县城北,紧临重灾区北川县。“5·12”汶川大地震致使道观内3人遇难,道观主体建筑和殿内神像均被毁坏。 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 摄

道人蒋忠兴望着被地震摧毁的金霞洞道观三清大殿,心情难以平复(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 摄

这是被地震摧毁的金霞洞道观(6月12日摄)。
金霞洞道观位于绵阳安县城北,紧临重灾区北川县。“5·12”汶川大地震致使道观内3人遇难,道观主体建筑和殿内神像均被毁坏。 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 摄

道人蒋忠兴望着被地震摧毁的金霞洞道观三清大殿,心情难以平复(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 摄

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西南约3公里处,“5·12”大地震引发地裂缝和大面积山体滑坡等多种地质灾害,造成的地貌破坏极其严重(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汪永基摄

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西南约3公里处,“5·12”大地震引发地裂缝和大面积山体滑坡等多种地质灾害,造成的地貌破坏极其严重(6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燕辉摄

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西南约3公里处,“5·12”大地震引发地裂缝和大面积山体滑坡等多种地质灾害,造成的地貌破坏极其严重(6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燕辉摄

6月13日,一队战士经过山体滑坡地带。 新华社记者 汪永基摄

6月11日,位于汉阴县的三沈博物馆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情况。
陕西地震重灾区的一些县(区)文物古迹受损严重,特别是略阳、宁强两县,多处文物古迹遭到破坏。略阳县境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岩寺有“小碑林”之称,珍藏历代摩崖石刻达130余通,部分碑刻被震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神庙,是长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氐羌族文化遗址,震后墙体出现裂缝。据统计,此次地震中,略阳县的4个文物保护单位遭受经济损失达193万元。 新华社记者陈昌奇摄

6月12日,工作人员在受损的略阳县江神庙外拉上警戒线,禁止游客进入。新华社记者陈昌奇摄

略阳县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岩寺贴出“因地震受损,行人严禁入内”的告示(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昌奇摄

陕西省文物局昨日(27日)发布了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在汶川大地震中的受灾情况,全省56处文物保护单位发生灾情,41件珍贵文物受损,其中秦俑博物馆七件兵马俑因震轻微受损。
在可移动文物受损情况中,主要表现为移位、脱胶、裂缝、断裂等,陶瓷类较多,其中秦俑博物馆一号坑两件陶俑俑头偏斜;二号坑展柜中的中级军吏俑向右倾斜约5度;三号坑一件陶俑脚踏板、一件陶俑右披膊、一匹马头部及下额部有轻度裂缝,一匹马右前腿从原修复处开裂。
另外,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由于震后文物收藏架倾倒,造成200件馆藏文物受损,其中大多数为新石器陶器和汉代陶器。该馆阎馆长告诉记者,藏馆已成危楼,文物打碎后还未清理确认,但这些文物中应该有二三十件是珍贵文物。     陕西历史博物馆一件汉代绿釉陶灯摔碎,一件魏晋时期陶俑腿摔断,两件唐代陶俑脖子断开,三件陶俑不同程度受损。目前七件受损文物已修复三件。西安碑林博物馆一件碑石地基东侧下陷3度,碑身整体向东倾斜3度、向南倾斜1度。

5月12日地震后,大雁塔已经停止游客登塔,开始维修。 记者 赵彬 摄
5月12日的汶川地震,陕西震感明显,我省(陕西省)一些古建筑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就读者普遍关注的大雁塔安全情况,记者昨日登塔实地查看,并经文物部门确认,地震未对大雁塔造成破坏性影响,大雁塔整体是安全的。
塔体本身未出现裂缝
此前,有传言说大雁塔在本次地震中严重裂缝,出现变形,有关部门已对大雁塔实行封闭维修。记者昨日获准随文物部门登塔进行了实地查看。
记者看到,塔内木梯完好。除塔内上层有几处粉刷层的墙皮脱落之外,尚未发现大的隐患。工人们正在为维修做着准备。
西安市大雁塔保管所所长解守涛对记者讲,大雁塔毕竟有60多米高,由于目前还处于余震期,出于对游客的安全负责,文物部门采取预防措施,暂时停止了登塔参观。
省文物局相关负责同志昨向记者证实,经文物专家现场查看,大雁塔目前只是粉刷层局部出现了裂缝,塔体本身并未发现裂缝,大雁塔目前是安全的。文物部门正在积极制定维修方案,内部维修将很快开始。
塔顶较震前倾斜0.62毫米
25日,省测绘局在内部网站公布了对大雁塔的精密测量结果,题目为《地震对大雁塔未造成大的损害》。本次监测的内容主要为塔身震后总体倾斜监测(即塔顶相对于塔基中心的偏移量)和塔身弯曲度监测。结果表明,塔顶的倾斜量较震前变化了0.62毫米。
如何理解地震对大雁塔倾斜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看待这0.62毫米呢?
据了解,由于历史上人为与自然的损坏,大雁塔倾斜问题由来已久。1996年的监测表明,大雁塔的倾斜已达1010.5毫米。导致倾斜的主要原因一是大雁塔自身因素;二是人为对大雁塔周围环境的破坏,如过分开采地下水等。
大雁塔保管所的同志讲,由于近年来西安市遏制城区因超采地下水而引起的地面沉降,大雁塔最近几年已开始向相反方向复位,目前倾斜已控制在998毫米左右。此次地震虽然造成了0.62毫米的倾斜,但还处于安全范围之内。
测绘部门监测结果分析,地震对大雁塔没有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基本稳定,大雁塔目前这种“形变”也属正常现象。
国家级文保单位20多处受损
据了解,地震发生后,省文物局派出了三批专家前往各地查看评估灾情,省内5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严重影响,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达20余处。
汉中市旅游局局长刘衬义介绍,汉中文物古迹中受损最严重的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张良庙,170余间古建筑中,有50多间出现了墙皮脱落、裂纹等状况;武侯祠围墙坍塌;青木川建于明代的文物保护单位魏氏大院墙皮脱落比较严重。这些文物古迹受到了影响,但没有出现完全坍塌的情形,都可以修复。
另外,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小雁塔、钟鼓楼、城墙以及扶风法门寺等文物遗址安然无恙。(记者 秦子 陈旭 张那 崔莎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汶川地震前美景回顾:三江生态区、卧龙、都江堰
汶川雁门乡萝卜寨     汶川旅游资源有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景点。生态旅游主要有:三江生态旅游区、卧龙自然保护区、草坡风景名胜区、七盘沟森林公园、龙溪阿尔沟生态旅游区。人文景点有:罗卜寨旅游景点、威州布瓦山黄泥碉、姜维城、石纽山垮儿坪。     三江生态旅游区距成都110公里,东邻青城后山,西与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接壤。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与卧龙共享世界动植物宝库的 美誉,其中最为宝贵的资源是万亩植物活化石珙桐林。景区内春呈碧绿如洗,夏披繁花似锦,金秋红叶彩林烂漫,冬季银妆素裹洁白,杜鹃花、珙桐林、雪花纷呈迭至。四季景色美不胜收。目前三江景区有骑马、漂流、篝火晚会、观候、溜索、森林小火车等娱乐节目,可同时容纳1000人左右的 食宿,成为成都周边地区最为火爆的旅游景点之一。         萝卜寨位于汶川雁门乡境内,岷江南岸高半山台梁上,为汶川最大最古老的 羌寨。距汶川15公里。海拔1970米,高出岷江河床600米。萝卜寨为冰水堆积阶坡,地形平缓,台地纵横各约700—1000米不等。全为黄土堆积,并已开垦耕种,无树木。全寨有214户近千人居住。民房均为高土房,二至三层。户户相连,层层叠叠,井然有序。有北东南西向主巷和众多支巷。巷宽处约7尺,窄处仅容2人擦身而过。曲折通幽,环环相扣,整个寨子宛如一座有无数街巷的 微缩的小城,是黄泥羌寨的 大型群体。其山歌、羌舞、刺绣很有特色。羌寨民居及特有的 民风民俗已吸引了不少国内外专家和游客。  
汶川县城西南部草坡自然保护区     草坡自然保护区位于横断山脉东北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位于汶川县城西南部草坡河流域,距成都117公里。境内最高海拔4852米,最低海拔1190米,藏族风情浓郁,景内分布众多,原始森林面积广阔,动物种类繁多。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适温针叶林等植被;有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牛羚、小熊猫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有水质好的热水温泉,高山体能训练基地等旅游项目。草坡景区的总体规划还未最后通过专家评审。2003年草坡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西羌第一村     西羌第一村,位于绵池南2公里,岷江西岸,族头沟旁羌锋村。是由成都南来进入羌族区所见到的第一座羌寨,故称西羌第一村。寨内有60多户人家聚居,垒石筑室,白石神供奉于门上或屋顶。寨中一座石砌羌碉,高11层,约25米,突兀挺拔,历经地震与风雨考验而坚不可催。羌锋环境优美,有成片带状柳树林和一族族黑桃树,苹果园、花椒树、樱桃林。整个寨子绿树掩映,青水长流。羌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羌绣色彩鲜艳,羌族锅庄热情奔放,羌族祭山会,春天的烧天烛等都是很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     石纽山垮儿坪位于汶川县城威州南20余公里的石纽山半山腰一块缓坡台地。垮意为刮开,为禹母剖腹生禹之地,故名。古时庙宇遍布,禹王庙,圣母祠虽毁,然遗迹斑斑,残垣断壁,庙宇遗址,禹迹石纹犹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不辞辛劳跋涉,前来寻觅遗踪。唐代名相李德裕,民国元老于佑任等,都曾留下不少吟咏诗文。     威州布瓦寨位于岷江与杂谷脑河汇合之处的高半山坡台地上。“布瓦”即黄泥土峰之意。故布瓦寨建筑就地取材,房屋均为黄土筑成。寨内东西200米,南北120米,寨中有五座黄土碉楼。碉楼为四方形,底部边长4.5米,墙厚0.74米,高18-23米不等。顶部木质结构拱石式建筑。底部有门,门高2.1米,宽1.6米。这五座碉楼挺立于高高的山梁上,挺拔壮观,数公里外清晰可见。布瓦寨有人户105户,大多黄土房围绕在土碉周围,组成一个完整的大型黄土建筑群体。是黄土羌寨的典型代表。是全国仅存二处的黄泥碉建筑之一,且数量多,已吸引不少建筑学家前来考察。
姜维城     姜维城在威州南沟侧半山台地上,高出县城120玉米。台阶上缓下陡,长约1公里,其中较平缓者宽200米,长约350米,面积百余亩。蜀汉刘禅时。“大将姜维,马忠讨汶山”,延熙十年(公元247年)前后,为防御蜀西“叛羌”在此筑城。即今所称姜维城。距今已1750年,高9米,底宽3米,面宽1-1.5米,西段残墙长55米,成"U"状,拐角处突出地面,高10.2米,厚5米。墙体为泥土夯筑,中横小圆木加固。点将台为黄土夯土墩,高6米,长10米,宽8米,传为姜维指挥练兵之将台。姜维城中部一陡坎断面露出6厘米厚,4米长的火灰层,出土彩陶、灰陶、石斧、坎砸器、灰色素面粗细蝇纹陶片等文物,为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     威州明城墙。距《保县志》记载,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南包玉垒,古城二山,北抵江。高二丈五尺,周二里。”成化年间江溢城环。明宏治中(1488-1505年)在原城残缺旧址上维修补建。民国22年海子决口,又毁东,北二门的部分城墙。现依山盘曲,残存4段城墙,总长840米,墙高3.5米,厚2.25米。尚有雉堞840垛。由远处观望,宛如万里长城的一段缩影,故人称威州明“长城”。      七盘沟森林公园,距县城威州7公里,地处国道213线140公里处,七盘沟雪花坪森林风景区,属峡谷森林景观,集“幽、雄、秀、险”于一体,整个景区瀑布成群,古木参天,森林茂密,溪流纵横,怪石嶙峋,深潭如镜,秋赏红叶,冬观雪,景区气候温和,空气湿润,相对海拔1500-4200米,全长25公里,交通便利,可容性强,加之整个景区属无人区,受人类破坏极小,是一处最理想的旅游、登山、避暑胜地。     原始森林-阿尔沟,羌语“阿扎窟”,意为秀丽神秘,景区四周高山环抱,翠绿覆盖,云雾缠绕,汇奇、雄、幽、秀为一体,以茂密的森林,珍禽稀兽,奇花异草,涧水纵横,怪崖笋石,高山湖泊为主体风光,该地立体植物带谱明显,从海拔2200-4600米,每一高度都有无数景观,进入原始森林的出发地-阿尔村可以了解和欣赏羌族传统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以及生活生产情况。
    汶川三江漂流是三江生态旅游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河谷风光旖旎,流泉飞瀑如银河挂天,罕见的蓝色清澈河水如玉带舒展。沿途植被葱笼,山花馨香四溢,猴群嬉戏,黄羊獐鹿出没,岩燕飞翔,鱼翔浅底,西川古栈道遗迹偶在悬崖处闪过,构成了一派古朴,自然,野趣的和谐画卷。如在梦中,如在幻中,这是真正梦幻漂流。     虽说三江仅距成都95公里,可即使在路途中也是浪漫无比,幸福十八弯,拐一次弯感受一次幸福,越弯越喜欢,其中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进了景区,鸳鸯瀑布含情脉脉,乘坐森林小火车缓缓前进,在珙桐树下倾听爱情鸟的故事;骑着骏马,漫步于山间小径,在氧离子的包围中看杜鹃花满山烂漫;站在屹立千年的碉楼之下,感受古羌文化的神秘后,再体验一下高空溜索带来乐趣;最有趣的当属在纯净的矿泉水中的来一次梦幻般漂流,让浪花轻轻吻过你的面颊;夜幕降临,喝着新酿的咂酒,吃着特色的烤羊,看藏羌儿女在熊熊篝火中且歌且舞,更是风情万千。










    卧龙熊猫基地——熊猫的故乡,位于四姑娘山东麓的皮条沟两岸。皮条沟又名卧龙沟,沟内河流称皮条河,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汇入绵江后经岷江流入长江。河流两岸,峡峰对峙。河中岩石高达三四米,矗立江心,经倾泻的河水撞击激起朵朵浪花,犹如碎玉飞琼,景色十分雄伟壮观。   和一般动物园里的熊猫不同的是这的熊猫是室外放养     卧龙熊猫基地始建于1963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保护区之一,1980年被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同年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建立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功攻克了圈养大熊猫人工繁育工作中的“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幼仔成活难”的三大难关,人工繁殖大熊猫48胎、72仔、成活59仔,幼仔存活率已经连续5年达到100%。圈养大熊猫总数达到80余只,占世界圈养种群的60%。          景点概述     卧龙熊猫基地是以保护高山生态系统及大熊猫、金丝猴、珙桐等珍稀物种为主的综合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20万公顷。温暖湿润的自然环境为众多生物的栖息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据统计:区内有脊椎动物450种,其中兽类103种;鸟类281 种;爬行类21种;两栖类14种;鱼类11种。已采集到的昆虫标本约1700种。高等植物4000多种,隶属于217科814属。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有: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白唇鹿、绿尾虹雉、珙桐、水青、连香、红豆杉等。区内分布的100余只野生大熊猫占全国总数的10%因而使卧龙以“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响誉中外。     卧龙熊猫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奇妙的自然景观、变化多样的森林植被、幽深的环境以及形形色色的稀有动植物汇集成一种难于抗拒的诱人魅力,吸引着更多的中外游客和科学工作者前来观赏、探索、揭开它深遂的奥秘。     大熊猫馆40元,小熊猫馆5元,英雄沟25元。 位置:位于四姑娘山东麓的皮条沟两岸。 面积:约70万公顷         风景简介     卧龙熊猫基地处于邛崃山脉东麓,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高山峡谷区,5000米以上的高山就有101座,最高峰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沟内最低海拔1150米,相对高差5100米。这里峰峦重叠、云雾缭绕,原始森林、次生灌木林、箭竹林郁郁葱葱。保护区内有各种植物三、四千种,有四川红杉,金钱槭等珍贵植物;有各种兽类50多种,鸟类300多种,属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就达29种。 卧龙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生存和繁衍后代理想的地区。这里地势较高而湿润,十分适宜大熊猫的主要食物——箭竹和桦桔竹的生长。卧龙自然保护区已列为联合国国际生物圈保护区,设有大熊猫研究中心和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 目前卧龙自然保护区开发的旅游点主要有:动植物标本馆,馆藏本地植物标本2170号、鸟类标本225号、兽类56号、昆虫700号、鱼类6号,两栖爬行类17号;核桃坪大熊猫饲养繁殖场和全世界唯一的大熊猫研究中心,拥有6个实验室,是观赏、了解大熊猫的好地方。此外,还有英雄沟、银厂沟等游览点,景色秀丽,偶尔还可见到野生大熊猫。         交通信息     可在成都西门车站乘坐前往小金县的长途客车(晨6:40发车),中途在卧龙下车。都江堰也有汽车前往卧龙。 在卧龙是可以抱抱熊猫的,大的熊猫100元,小的熊猫200元,可以抱着熊猫与之合影,会有饲养员在旁指导。

都江堰史迹都江堰史迹都江堰史迹都江堰史迹都江堰史迹都江堰史迹都江堰都江堰广场都江堰鱼嘴     都江堰是秦国雄心勃勃地为征服六国完成统一大业而在其后方兴建的水利工程。地处黄河支流渭河流域的秦国为了夺取中原,制订了首先吞并相邻的小国“蜀”,再利用岷江、长江的便利征服占据长江中游的楚国,然后北征黄河中下游北方各国的战略。公元前308年,秦灭蜀之蜀郡,开始了其对粮食、兵员供给后方的经营。52年后,即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岷江上游成都的西北。这里是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起点,在地形上具有自流引水的良好条件。要实现引岷江水进入成都,首先需开凿引水口,宝瓶口是利用岷山山脉余端凿开的永久性进水口,是都江堰最早兴建的关键性工程。宝瓶口开凿成功为都江堰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前景。都江堰经历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至迟在唐代渠首即具备了现在的规模,形成了由分水工程——鱼嘴、导流工程——百丈堤和人字堤、调节工程——飞沙堰、进水口——宝瓶口组成的枢纽工程。鱼嘴建在岷江江心洲的顶端,江水在此一分为二,左侧水流称内江,水流经百丈堤、人字堤、飞沙堰、宝瓶口的综合调节,余水通过飞沙堰汇入岷江。渠首各工程组成有机的整体。科学的布置和合理的高程控制使都江堰排放相宜,运行至今,效益不减。

这是20世纪初绘制的都江堰灌区图。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组成,它们的选址,巧妙地利用了河道地形、河流的水力学特点。岷江通过“鱼嘴”分为内江、外江,经过“飞沙堰”(侧向溢流堰)进入“宝瓶口”,岷江水由此进入成都平原。都江堰是兼具灌溉、防洪、航运以及城市水环境多种功能的水利工程。从创建至今,都江堰多次毁于洪水,但是每一次修复都又继承了原来的工程枢纽布置型式,反映出2000多年前都江堰完美的工程规划。
都江堰的建筑材料全部就地取材。岷江中的卵石、山区的竹木都是都江堰运用2000多年的主要建筑材料。都江堰所有的工程都由这三种材料修筑:用竹子编成竹笼,或绑扎成杩杈。以卵石充填而成的竹笼堤,以杩杈为骨架的土石堤,可以修筑各类水工设施。中国传统的水工构件、施工工艺几乎都可以在都江堰找到影子。都江堰依靠完善的管理得以维系,工程岁修从公元前3 世纪就成为定例,每年都要投入数千人甚至上万人疏浚河渠,修筑堤堰。人们又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的疏浚河渠的技术准则。秦代主管水利的官员在都江堰设置石人,规定宝瓶口水位最高不超过石人肩,最低不超过石人足,这是中国最早设置的水位站,即通过水位控制引水量的水利工程。几千年的灌溉滋养,使得当地人们形成了以其创建者李冰为偶像的水的宗教崇拜,官方的祭祀则成为灌区干渠的官方管理与田间小渠的民间管理之间沟通和协调的纽带。

杩杈是截流和导流建筑物,也可用于控制进入下游水道流量之用。目前仍在中国和日本等国使用。
古代都江堰灌区基本覆盖成都平原,灌溉面积达到2000 00顷,通航水道纵横平原东南西北,是成都平原行洪的主要通道。干渠进入成都后,渠系不断完善,并构成了成都的城市园林水系。灌溉和舟楫之利使成都自汉代以来便成为全国经济繁荣的重要商业都市之一,成都平原更是以“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而被称为“天府之国”(《华阳国志》)。     都江堰工程技术产生了长远而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南方甚至日本、韩国都能发现类似的无坝引水枢纽型式、渠系规划以及建筑型式,甚至连竹笼、杩杈这类水工或河工构件的名称也大同小异。

地震后的李白故居损毁严重
川蜀自古多名士,汶川就是传说中的大禹故里,李白、武则天、苏轼等皆出自四川。但在这场大地震中,川蜀大地上诸多沉积千年的人文历史古迹遭遇了一场大劫难,著名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青城山”、武侯祠、杜甫草堂、王建墓、三苏祠等名胜古迹全都伤痕累累……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日前专程赶赴四川展开调研,前天下午,他向媒体通报称,截至19日,四川全省1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65处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另有1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遭受损伤。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赵川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是建国后对文物造成损失最大的一次天灾。”


地震前的阿坝州。
阿坝文化魅力独具。全州具有类型多、分布广、蕴涵深、品位高、特色浓的优势文化资源。阿坝州历史文化丰富厚重,代表性有大禹文化、江源文化、黄河文化、营盘山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等。
阿坝州是宗教文化大观园,宗教形态丰富。为此,藏羌文化的独特性,红色文化的代表性,生态文化的综合性,大熊猫文化的国际性,历史文化的厚重性以及宗教文化的神秘性,都是阿坝州旅游文化个性的突出表现。


地震前的阿坝州。


地震前的阿坝州。

地震前的阿坝州。

地震前的阿坝州。


地震前的阿坝州。

震前的汶川

震前的汶川

震前的汶川

2006年05月14日四川北川县

2008年05月14日四川北川县
中国科学院遥感所所属北京国遥万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于14日接收到四川汶川地区最新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以及5米雷达数据。国遥万维根据NSPO及中国台湾“国立”师范大学NUTU积极为国内重大灾情及时提供的原始影像数据,截至5月15日凌晨,已经完成北川东部、安县北部真彩色卫星影像图的处理与分析,完成茂县、什邡、都江堰及成都雷达卫星影像采集与处理。以上是震前震后卫星遥感数据对比分析,从图中可清楚看到其中对比情况。中新社发国遥万维摄
国土资源部公布汶川县等航空遥感影像图

汶川县南航空遥感影像图

四川省北川县航空遥感影像图

汶川县航空遥感影像图

汶川县航空遥感影像图

茂县航空遥感影像图

四川省茂县航空遥感影像图

汶川地震区航空遥感测区分布图

这是5月14日航拍的地震后汶川县映秀镇。 新华社记者陈凯摄

这是5月14日航拍的地震后汶川县映秀镇。 新华社记者陈凯摄

这是5月14日航拍的地震后汶川县映秀镇。 新华社记者陈凯摄

这是5月14日航拍的地震后汶川县映秀镇。 新华社记者陈凯摄
 

这是5月14日航拍的地震后汶川县映秀镇。 新华社记者陈凯摄

这是5月14日航拍的地震后汶川县映秀镇。 新华社记者陈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