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照片相册-奋起篇【组图1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9:16:58
5.12地震照片相册-奋起篇【组图17】2008年06月12日 11:13:10  来源:新华网/中国新闻网

6月11日,在北川县中学内,一束菊花摆放在废墟前。四川大地震令该校1300多名学生和40名老师遇难。中新社发 刘新 摄

7500面五星红旗青川飘扬 赈灾士气备受鼓舞[图]
在四川青川县板桥乡,救灾部队帮助乡里搭建了帐篷学校,学校周围插满了五星红旗(6月2日摄)。
青川是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地震发生后,青川县专门购置了7500多面国旗,下发到每个安置点和每家每户。到处飘扬的五星红旗极大鼓舞了人们抗震救灾的士气。 新华社记者 杨金志 摄

6月11日,四川大地震震中北川县中学内,一张学生用的课桌上摆满了家长祭奠遇难学生的食品。中新社发 刘新 摄

心手相牵 挥泪向前[组图]
5月19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群众在默哀后齐声高呼“中国加油!”“汶川加油!”。 新华社记者 汪永基摄

这一刻, 全国同哀悼[组图]
5月19日14时28分,救援人员在四川省汉旺镇一片废墟前默哀。 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 摄

坚持,信念!震不跨的英雄气[组图]
5月16日,子弟兵将一名幸存者运离北川县城。
每当灾难降临,我们都能欣慰地看到那不倒的英雄之气,洪水、冰冻都不能打倒坚韧的我们,因为我们总在为民族的凝聚一心而感动,为能一起共渡难关而倍感温暖。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废墟前的哀悼——为了凋零的196朵“鲜花”
5月21日,一名武警战士胸前插着菊花在东汽集团英语实验学校废墟前静默致哀。
当日是汶川大地震“全国哀悼日”第三天,正在四川安县执行搜救任务的广东边防七支队派代表来到绵竹市汉旺镇东方汽轮机集团英语实验学校,为196名遇难学生静默致哀。该支队曾于5月13日至16日在这里救出46名学生。 新华社记者 周文杰 摄

废墟上坚强的人们乐观面对生活[组图]
5月24日清晨,在四川地震重灾区什邡市红白镇一个受灾群众安置点,人们清洗衣物。 新华社记者 才扬摄

5月21日,一名武警战士肩上插着菊花在东汽集团英语实验学校废墟前静默致哀。新华社记者 周文杰 摄

志愿者在灾区,奉献并快乐着[组图]
5月16日,一名志愿者在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帮助运送社会捐赠物资。新华社记者 赵颖全 摄

都江堰聚源中学哀悼遇难师生[组图]
5月19日,一名日本友人(右)向聚源中学遇难学生家属表示哀悼。 5月19日是全国哀悼日第一天,都江堰市聚源中学举行哀悼仪式,向地震中遇难的师生表示哀悼。 新华社发

把眼泪擦干 我们重新开始[组图]
5月16日,一名四川省北川县男子在北川曲山小学因失去孩子而流泪。 新华社记者 高学余摄

5月21日,武警战士将菊花放在废墟前的学生课本上以表达对死难学生的哀思。新华社记者 周文杰 摄

5月18日,汶川大地震灾区都江堰的一处废墟,一个时钟永远将时间定格在14时28分。 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

5月13日,宁夏肢体残疾人协会的残疾人为地震灾区募捐。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5月13日,救援人员继续在四川都江堰市聚源镇聚源中学冒雨进行救援工作。这是一名等待孩子消息的家长看到遇难学生的遗体被抬出后,拼命向前冲。 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 摄

5月13日,救灾官兵在北川县冒着遭遇塌方和余震的风险,克服重重困难抢救受伤百姓,形成一道闪光生命抢救线。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5月14日,张关蓉在擦拭丈夫谭千秋的遗体。受汶川地震影响,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该校教导主任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 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摄

5月16日,汶川地震震中区映秀镇数百名受伤灾民乘军用直升机撤离,前往成都大医院接受救治。这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奋力奔跑往直升机上送两名受伤儿童。 新华社记者 陈树根 摄
 

5月13日,在河北省血液中心设在石家庄火车站的献血屋内,刚举行完婚礼的新郎薛旭、新娘卜硕斐携手为四川地震灾区献血,奉献爱心。 新华社发(尉战魁 摄)

5月16日凌晨,在汶川县映秀镇抢险救灾的解放军战士在马路上“酣睡”,迎接他们的将又是战斗的一天。 新华社记者 陈凯 摄
 

5月13日,四川绵竹市汉旺镇一所在地震中倒塌的中学废墟中,一位母亲在呼唤尽快救出埋在废墟中的儿子。 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 摄

5月15日,在四川省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小学废墟旁,搜救人员将找到的孩子们的书包整齐排放,等待家长认领。 新华社发(张晓理 摄)
 

5月15日,解放军官兵在岷江汶川县映秀镇至都江堰段使用大型水上运输装备转运群众。 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5月13日,在四川省北川县地震灾区,一名北川中学学生在为压在瓦砾堆中的同学输液,这名同学最终获救。 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
 

5月16日,在四川省广元市通往汶川地震重灾区青川县的途中,马鹿乡沙石村不少孩子们手举感谢标语,在路边向前来救援的人们致谢。简单一句话,震撼万人心。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南充震感明显,南充一家医院将新生儿转移到空旷地带避险。 新华社发(成潮生 摄)
 

5月15日,在四川安县,三位男人困在大山里三天,翻山越岭,艰难跋涉三十多公里终于走出大山后,情不自禁地抱头痛哭。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摄

5月20日,邓黎华(中)在炊事班里为战士盛饭。自汶川地震以来,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武装部的抗震救灾棚里就活跃着一位组织派来的志愿者--四川天一学院07级国际贸易一班的邓黎华,白天她在战士的抗震棚里打扫卫生进行防疫;中午、晚上帮助战士做饭、洗碗,并打好洗脸水等着救灾战士们回来,她的工作感动着每一个战士,称她为“阵(震)中一支英雄的小花”。 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 摄
灾难让众多从废墟中站起来的灾区的孩子学会了分担大人的忧伤、学会了把痛苦和悲伤丢到脑后,把不幸和忧愁踩在脚下,人们为这些将在抗震救灾中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孩子们送来深深的祝福:绽放纯真的笑容,孩子们,节日快乐!

5月29日,在北川县香泉镇黄江村安置点,一名小女孩跟着母亲排队领取饮用水。  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在北川县擂鼓镇安置点,一名小男孩在泥泞的道路上搬运砖头去铺路(5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在江油市九岭镇中河村安置点,13岁的兰林祥帮助母亲做饭(5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在北川县香泉镇黄江村安置点,一名小女孩提着玩具从帐篷附近走过(5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在北川县香泉乡黄江村安置点,两名女孩来领取食品(5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在北川县香泉乡黄江村安置点,两名年幼的孩子在搭建的帐篷附近玩耍(5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5月29日,一名儿童和大人一起搬运砖头。因持续降雨,四川北川县擂鼓镇一个受灾群众安置点帐篷周围泥泞不堪,安置点内的30多名孩子纷纷行动起来,与大人们一起使用倒塌房屋的砖块修建简易通道,方便人们通行。 新华社记者岳月伟摄

5月29日,孩子们和大人一起传递砖头。 因持续降雨,四川北川县擂鼓镇一个受灾群众安置点帐篷周围泥泞不堪,安置点内的30多名孩子纷纷行动起来,与大人们一起使用倒塌房屋的砖块修建简易通道,方便人们通行。 新华社记者岳月伟摄
 

5月24日,10岁的王永霞在北川县地震灾区临时安置点内生火做饭。王永霞的学校在地震中被毁了,无法继续上课,住在临时安置点的她就帮着大人干点力所能及的活,成了父母的好帮手。 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摄

5月24日,在四川地震重灾区北川县曲山镇的一处受灾居民临时安置点,一名儿童带着水桶去打水。新华社记者 才扬摄
 

5月24日,在四川北川县曲山镇一处受灾居民临时安置点,孩子把手中的面包递给母亲。 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5月28日,四川省汶川县漩口镇一名小男孩骑着自行车将一些日用品送到亲戚家。 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 摄
 

5月28日,四川理县甘堡乡的藏族小朋友杨刚(中)与小伙伴一起搬救灾物资。  新华社记者 李健 摄

5月28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姜维城受灾群众安置点,一名小男孩准备去送水点打水。  新华社记者曾毅摄

5月20日,躺在广元市中心医院病床上的何翠青露出笑容。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四川省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一13岁的女生何翠青本已走出宿舍,当她意识到发生了地震,不是迅速逃生,而是跑进宿舍,将十多名还在午休的同学从床铺上摇醒逃生,自己却失去最佳逃生时间,被压在废墟下。50个小时后,她凭着巨大的求生欲望和惊人毅力,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获救。
何翠青是木鱼中学最后一个被救学生,由于重物长时间挤压肌肉组织坏死而永远失去了右腿。记者问这位坚强的女孩“你后悔吗?”她摇着头哽咽地说:“不后悔,后悔的是我没有能救出更多的同学”。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5月20日,段志秀在用笔与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医疗队的医生交流。
段志秀是解放军某部官兵从北川中学的废墟中救出的有危重伤情的女孩,经过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医疗队5天的抢救和精心照料,目前她已神志清醒,各项生理指标正在好转。
清醒后的段志秀得知自己左腿被截肢后,意志非常坚强,没有流一滴眼泪,该医疗队的医护人员都叫她坚强女孩。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绵阳灾区九洲帐篷学校开课

5月20日,来自北川的一年级小朋友王佳雯正在听课。
当日,四川绵阳灾区九洲帐篷学校在绵阳地区最大的灾民安置点――九洲体育馆内正式开课。学校目前吸收了北川及安县等地的小学至初中年级学生共计2485名,澳门企业为学校捐赠了价值70万元的教学帐篷,绵阳外国语学校和绵阳中学300多位老师将担任帐篷学校的临时教师。 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5月20日,学生们在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展示的抗灾照片。当日,四川绵阳灾区九洲帐篷学校在绵阳地区最大的灾民安置点――九洲体育馆内正式开课。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5月20日,学生们在课堂上踊跃举手发言。当日,四川绵阳灾区九洲帐篷学校在绵阳地区最大的灾民安置点――九洲体育馆内正式开课。 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帐篷小学”正式开课

5月20日,灾区孩子在“帐篷小学”上课。当日,由济南军区某红军师官兵创建的“帐篷小学”正式开课,这所简易学校名为“铁军抗震学校”,40多名学生都来自灾区都江堰市青山镇泰安村。在此次地震中,孩子们的学校倒塌了,官兵们将孩子们集中起来一起上课,让孩子的家长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抗灾自救。 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北川中学高三学生复课

5月19日9时30分,在汶川大地震中受灾严重的北川中学高三学生在位于四川绵阳市的长虹培训中心举行复课仪式。
5月12日下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北川中学主教学楼塌陷,上千名师生遇难,所幸高三年级学生508人获救,并被转移到绵阳。据悉,复课师生使用的教具和教材已齐备,教室临时设在长虹集团培训中心。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5月19日,北川中学高三年级学生进入教学点上课。新华社记者 赵颖全 摄

5月19日9时30分,在汶川大地震中受灾严重的北川中学高三学生在位于四川绵阳市的长虹培训中心举行复课仪式。 新华社记者刘书云摄
 
映秀镇中学生在成都复课

5月19日,映秀镇漩口中学初三年级的王霞(左一)正与同学在成都医学院的临时宿舍内聊天。
5月16日,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的近300名师生及其家属徒步撤出灾区。目前,漩口中学初中部的111名学生住进成都医学院准备的临时宿舍内,老师和同学都领取了医学院为他们准备的衣服鞋袜以及各种生活用品,生活得到妥善安置。据了解,映秀镇的这些学生被分成10个班,每班还配备了两名志愿者进行心理辅导。     新华社记者 陈凯 摄

5月19日,映秀镇漩口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正在成都医学院的临时宿舍内进行个人信息登记。新华社记者 海明威 摄

5月19日,映秀镇漩口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正在成都医学院的食堂内就餐。新华社记者 陈凯 摄
 
都江堰向峨乡海虹小学复课

5月19日,都江堰向峨乡海虹小学的两名小学生正在讨论问题。
都江堰向峨乡是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之一,有300多名中小学生在地震中死亡。海虹小学是该乡的一所新建学校,在地震中没有发生垮塌,学校上百名师生无一人伤亡。为了让学生不因灾荒废学业,该校17日开始在一个帐篷里复课。 新华社记者 侯大伟 摄

5月19日,都江堰向峨乡海虹小学的一名学生在写作业。新华社记者 侯大伟 摄
 
北川县107名学生异地复课

5月19日,语文老师在辅导二年级的小学生。
当日,从地震重灾区北川县徒步转移到绵阳市南山中学的107名小学生全部在帐篷学校里复课。 新华社记者 袁满 摄

5月19日,语文老师在给二年级学生上课。 新华社记者 袁满 摄

5月19日,南山中学高三年级的学生王道德(左)在帐篷学校里与同学研讨练习题。
当日,四川绵阳市南山中学组织部分无家可归的在校学生和接收的北川县转移而来的学生共计200余名,在学校操场临时搭起的帐篷里开始地震后的第一堂课。 新华社记者 袁满 摄

5月19日,南山中学老师在帐篷学校里辅导高三年级的学生。 新华社记者 袁满 摄

5月16日,陇南市一中的高三学生在帐篷中上课。
当日,受汶川地震严重影响的甘肃省陇南市的高三年级学生在帐篷中复课。与此同时,陇南市的中小学也在抓紧搭建简易帐篷,为全面复课做好准备。 新华社记者 连振祥摄

5月16日,受汶川地震严重影响的甘肃省陇南市的高三年级学生在帐篷中复课。新华社记者 连振祥摄

18日,在四川青川县,8岁的丁春华(左一)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前教小朋友识拼音。新华社发
“弟弟妹妹们,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一下散文《背影》,请问你们谁能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彭州致和镇小学的灾民安置点,在简易的防震棚里,一个满脸稚气的女孩子正在给十几个聚精会神听讲的初一学生上课。
这位讲课的“老师”是彭州中学高中二年级的高婵。灾难发生后,不能到校上课的高婵一心想为灾区人民做点事情。13日,她瞒着父母到位于蔬菜批发市场的灾民安置点当了一名志愿者。14日,高婵在致和小学灾民安置点看到,这里有许多低年级的娃娃,高婵于是与安置点的工作人员联系,表示愿意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给他们补习功课,使他们不会因地震而影响学习。在大家的帮助下,临时课堂的棚子搭起来了,课桌和板凳摆好了,高婵镇定的走上讲台,在一块只有一平方米的小黑板上认真板书,开始给“学生们”上课。
几天下来,学生们和他们的“小老师”高婵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学们课余时间拉着她一起做游戏。来自小鱼洞镇中坝村正在读初一的张静和太子村初一学生王庆告诉记者,高姐姐对她们非常好,问她问题不管多少次都很有耐心,反复讲解。
高婵的父母知道了女儿为灾区学生上课后十分支持,叮嘱高婵,早晨和晚上在家吃饭,不要吃救济灾民的食品,因为他们更需要这些东西。中午不能回家,高婵就在安置点吃几片自己带来的饼干面包,喝点水,就又为孩子们上课去了。     小鱼洞中坝村70岁的吕廷进老人看到高婵为孩子们上课的情景后,赋诗一首:“学生走进学校门,尊师勤学是根本。黄金时刻不可误,将来才是有用人。小小学子当老师,知识传给同龄人。晚辈更需争上游,学好本领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