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方法(经验)简介之(二十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50:57
—让磨课真正成为教师的“练功场”
磨课,是某个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在教研组成员的协助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某课教学进行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有效的磨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使其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提高磨课的有效性,应深刻反思教学,并注意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从什么角度来反思教学
反思是磨课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应从哪些角度来反思教学才不会舍本逐末呢?
1、反思课堂教学对新课程理念的诠释与把握是否正确,是否存在误区。理念是课堂教学的支撑点,理念把握不准确,教学往往会出现偏差。例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可某位教师在第一次教学过程中步入误区:课堂上左一个交流,右一个讨论;教师为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任由学生随意发挥,漫无边际自说自话,缺少真正的思维交锋……针对这些问题,磨课小组提出,课堂教学要注重对话的有效性。对话要引领学生潜心研读文本,要从真正有价值的话题切人,对话的深人需要教师有效的点拨和引导。
2、反思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设计是否有趣味性、挑战性,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在上《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课时,一位老师用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爱因斯坦是怎样的人?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词句体会到的?磨课小组认为,这样的问题缺少趣味性与挑战性。教师应抓住文中父亲和小女孩对话中的矛盾设置问题:“父亲听后兴奋地说:‘孩子,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是爱因斯坦!’”“小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情绪高涨,积极探究,效果很好。
3、反思学生的课堂发言(课堂表现)或解题方法、解题结果的生成与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是否合理有效,特别是对突发问题的处理是否机智。
4、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得当,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是为了更好地“学”。在磨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反思自己是否以“学”为中心来设计教学。
5、反思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否有效,能否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磨《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解词是本课的难点之一。第一次上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查字典,然后组织交流。这种解词法简单化、程序化,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磨课小组建议,在检查学生初读情况时相机引导学生解词,如依草附木,用移序法,变成“依附草木”,并结合文本语境引用文中句子解词……这样,每个词语的理解都不离开它所在的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提炼、领悟解词的方法。
6、反思师生情感交流方式是否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精神。特别是教师的评价语言能否让学生在评价中形成自信,在评价中进行自我反思,在评价中做自我调整。
在修改教案时,磨课教师要批判性地对待他人的观点,不能在其中迷失自我。要根据自已实际寻求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案,在磨理念、磨目标、磨教材、磨教法、磨学法、磨环节、磨细节的过程中逐步深化。
通过多轮磨课,教师会产生很多的感悟和反思:如何进行有效的激励评价,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如何组织学生深入探究,如何更深人地研读教材,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要在总结中不断提升自已的实践智慧。另外,要对磨课的资料加以整理:整理一次次的教学预案,教研组老师的评议记录,自己的反思轨迹;整理精彩的课堂教学案例或片段,学生新颖多样的解题思路或典型的错误认识;选择典型的有启发性的案例或片段融进自己的反思;整理制作好的课堂教学课件,作为教学资源存档等。这样,可以不断形成系列研究成果。
磨课拒绝“大杂烩”、专业霸权与急功近利
对教师来说,磨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要使教师在磨课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追求卓越与尊重个性。磨课活动中普遍追求课堂的亮点与出彩,各种教法轮番呈现,各种教学手段齐上,课的设计看似完美,实际上却会让人感觉缺少灵魂,常常变成“大杂烩”。因此,理想的磨课应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应以施教者素质为依据,充分尊重施教者已有教学设计的合理成分,在与施教者进行充分对话与交流的基础上,引领施教者进行优化与提升,把施教者个人的智慧和其他参与者的智慧有机整合。
专业引领与平等对话。在磨课活动中,能力强者、职务高者往往成为最后关头的“定调者”,磨课活动最终成为他们个人思想的翻版。磨课需要专业引领,缺少专业引领就会囿于低水平重复,但更应集思广益。理想的磨课应形成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研究氛围,构建广阔的砥砺、淬炼教育智慧的平台,开展平等对话,力戒话语霸权。
长久实效与急功近利。磨课活动经常与“考核课、评优课、参赛课、公开课”相伴相生。有赛则磨,无赛不磨,急功近利。理想的磨课应成为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应成为学校的一项研究制度,成为广大教师提升教学素养的“练功场”。在一次次磨课的过程中,使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的研读更深入,对学情的了解更透彻,同时也使教师的点拨引导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教学实践不断丰富,教学智慧得以发展。在一一次次磨的过程中,磨出教师间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研组团队的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