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本研修方式(经验 )(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3:46:06
—如何提高教研组活动的“含金量”
新课改以来,教研组作为校本教研的基本组织,利用团队的力量对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所产生的困惑进行研讨,对新的教学理论予以解读,成为学校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笔者所在地区的学校在规范教研组建设和促进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涌现出了不少研讨氛围浓厚、师资力量强大的教研组。然而,在日常调研中笔者发现,农村学校在教研组活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扫描
有计划  无规划  一般来说,每所学校都能在学期初制订各学科教研组计划。但是仔细查看,发现有的教研组基本上是照抄上级教研部门的工作计划,只是将参加对象从市级缩小为校级;有些将学校的工作计划套上学科的帽子分月安排;有些教研组成员轮流坐庄,每次由一位教师开设教研课,其余听评课等。由于缺少针对本校实际和各成员特点的长远规划,计划的“近视”现象使得整个教研组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重数量  轻质量  相当一部分学校存在教研活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比如,大家坐在一起听一位教师读一篇理论文章算一次教研组学习,就某个教学内容你一言我一语谈自己的设想算一次集体备课,听某位教师的课算一次教学研讨,隔一周后再聚在一起评课也算一次活动。教研活动内容随意、形式简单、主体单一,由于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指导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有研课  无磨课  一些在专业上迫切要求发展的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的重要性,主动要求上教研课,并在课后向听课教师征求意见。但是对于一节课的研究也仅仅停留于此,有所收获的只是个别教师,充其量只能称之为“研课”。像这种形式的“研课”在一些农村学校开展得比较广泛,而像“磨课”过程中,尽管每次上课的是同一位教师,但反复听课、讨论和修改教案,能促使每位参与者自觉反思,从而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仅仅是“研课”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互助。
有主题  无课题   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制订教研计划时会首先考虑围绕教研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活动,但是在主题的选择上,缺乏从教师日常教学中发现的“由下而上”的“草根化”问题,更缺少将问题视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意识。对于一个主题的研讨往往是“听过、说过、做过”就结果,然后再开始另一主题的轮回。
在深入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要重新认识教研组的功能,使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还应该是教学创新的孵化器。为有效提高校本教研的含金量,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改革教研模式、创新教研制度。
改进建议
以制度为保障,规范教研活动   一个优秀团队的形成,取决于良好制度的建立以及制度的正确导向。要使教研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首先制订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对教研的计划、时间、地点、人员、内容、效果、评价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另外,为使教师全身心地参与活动,还可以制订“半天教研制”,即每个教研组安排半天时间开展活动。在这半天时间里组内所有成员都必须没有课,这样教师的精力相对集中,活动时间也较为宽裕,效果才能得到保证。当然,仅有制度是不够的,良好的制度只有落到实处才有成效。根据校长是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的原则,学校领导班子中要有专人负责指导、跟踪、检查各教研组的活动。同时,学校要逐步树立教研组长的威信,帮助其提高号召力。一个有凝聚力的教研组长能有效地调动教师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一个团结奋进的教研团队。
以活动为载体,拓展教研资源   教研组活动可以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切人点,结合不同层次的教师培养目标,努力激发教师的参与意识,安排一系列既有特色又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如主题式教研、对比式教研、评比式教研、案例分析式教研、跨校教研、网络教研等。开展任何形式的教研活动,其实质是教师之间的对话、合作和互动,为教师的同伴互助搭建平台,从而营造良好的研讨氛围,形成群教、群研的新格局。
以课题为抓手,提升教研品位  以科研引领教研是推进课改的有力手段。教研和科研的紧密结合,可以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促使教研组向研究型、学习型转化,促进教师业务和教科研水平能力及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使教研组既保留原有的格局,又具有研究、学习的灵活性。其操作程序为:首先从学校或教师实际需要出发选择课题,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螺旋式的渐进过程不断思考。然后,组内成员分工协作,围绕课题搜集、选择、整理材料,共同开展研究、破解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师研究与专家指导相结合。待所研究的问题相对成熟,可以申请结题,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或论文,并进一步反思不足,以便今后深入探讨。
以和谐为追求,发展教研文化   有效的教研活动需要深度研讨,也需要和谐、民主的教研氛围。教研组建设必须重视构建和谐的教研文化。这就需要教研组组长安排活动时尽量做到各施所长、各显其功、团结协作、互帮互学、尊重差异、共同发展。由于年龄及经历的不同,教师之间难免存在教学水平上的差异,教研组要根据实际,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并使人人都能通过努力达成目标。如规定每学期组内所有教师围绕研究课题至少开设一节公开课,教龄15年以上的教师上示范课,教龄5年以上的上汇报课。无论任何人上课,都要组织全体成员或同年级段教师从研读教材、安排课堂结构、探讨教学方法、检查教学效果等方面逐一评议、互相交流,使执教和听课的教师每次都有所收获,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氛围。
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摈弃陈旧的教研模式,不断改进和创新教研制度和方式,使农村学校的教师通过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将着眼点落在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上,逐渐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让农村孩子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