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 从小抓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45:11
习惯养成  从小抓起
小(四)班 韩逸家长
题记: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个良好的习惯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黑格尔把激扬人自觉行动的内在要求,用一个古希腊语παθοζ来表达,在黑格尔的语境中可能是“情志”的意思,就是来自人本身合理的情绪,包含了理性与自由意志两个方面内容的综合。这种情绪的力量并非来自基因,而是来源于人通过学习、教育、人际交往、社会风气等外在的因素的熏陶,变成内心深处的一种自觉行为机制。也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形成了这种稳定化的机制,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背离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后,就会自动地马上纠正过来,使之显得合理、自洽。这个自动化了的行为机制,就是习惯。
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也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例如,儿童养成在饭前、便后或游戏后一定要洗手的习惯后,完成这种动作已经成为他们的需要。习惯形成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
可见,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行为,是后天“养成”的。
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是人在成年以前,尤其是年幼时侯。这个时期,由于人的身心发展还未定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帮助孩子培养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以便为孩子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是一件省力、高效而重要的事情。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带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是在幼儿园。”
提问者愣住了,又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获奖者耐心地回答。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也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起的,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
可见,习惯是要从小养成的。
养成习惯大体要经过四个阶段。
以老师要求“一个习惯被家人抱着走或背着走的3岁小孩”,自己走为例。
一开始,因为小孩对为什么要“自己走”还没有认识,所以,在幼儿园里,老师提醒,他就自己走;离开幼儿园,没有老师提醒,他就还是要家人抱或背着。这就是:被动阶段。
后来,通过老师的教育,小孩对“自己走”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需要一定的情境提醒和外部监督。比如,父母送他上学时他还要家长抱,但到了幼儿园,看到老师时,就很快下来自己走了。这就达到:自发阶段。
再经过一段时间,小孩不需要老师和父母的监督,基本上能做到自我控制,即使偶尔有反复,也能靠自己的意志客服,但还没达到自动的行为。这是:自觉阶段。
最后,小孩既不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都愿意自己走。自己走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自动的行动,即形成了习惯。这就达到:自动阶段。
可见,良好的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孩子的长期努力,更需要老师和家长的不断督促和引导。
就让我们家校一起努力,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帮助孩子养成受益一生的好习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