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拓展材料8: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制、达成与评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2:20:05
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制、达成与评价
江苏省泰兴市教委教科室 唐春良
教学目标是学科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结果和评价标准,是贯穿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而提出的具体要求。科学地确立、编制教学目标,并分解落实于课堂教学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直接、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目标编制
编制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是大纲、教材。通过对大纲和教材的分析,教师一般都能较为客观地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想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仅仅依靠对大纲教材的钻研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积极、真实、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学情的了解和分析,为编制课堂教学目标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使之更加符合教学需要,顺乎学情。为克服教学目标片面、笼统、抽象、模糊等弊端,我们认为编制教学目标时要做到“四化”:一是目标素质化。确立素质教育的教学观,根据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制定课时教学目标,力求做到课堂教学素质化。二是目标具体化。在把握学期、单元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立课时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分解到相关的、细化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上,从而建立起?一对应的关系。必须指出的是,具体化了的教学目标是认知、技能、情感等教学要求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完整的统一体,并非人为地将教学目标进行机械地割裂。三是目标序列化。按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将课时教学目标进行系统排列,体现课堂教学的阶段性、层次性和连贯性。四是目标练习化。教学目标不能仅停留于抽象的间接的语言描述,我们应尽可能将模糊的语言表述外显为清晰的、可在课堂教学中直接运用的练习行为,引导学生在习题训练的过程中不断“逼近”目标,这样“透明度”高,操作性强,易于教学目标的课堂实施和检测。
二、目标达成
1、教学目标的展示与转化。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目标只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其实不然,它同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就自然地存在着一个如何将教学目标适时展示给学生的问题,有一个如何将教师教学要求合理转化为学生学习目标的问题,有一个如何实现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协调统一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只有首先处理好目标展示、转化的问题,才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目标的展示与转化既要考虑到恰当的时机,也要考虑到适宜的形式。可在授课前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的任务和要求,可在授课过程中逐步渗透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在目标的调控下进行,还可在授课结束后再揭示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反思自已的课堂学习,找出和目标间的差距与不足,及时补救或矫正;可直接展示,也可间接展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视不同的学科内容和学生特点而灵活掌握和运用,不必拘泥、僵化于某一固定的格式与套路。
2、教学目标的全程化。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教学目标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一根“红线”,每一个教学要素和环节都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优化组合、协调运作,形成课堂教学特有的动态结构。
三、目标评价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师生不断达成目标的过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必须达到的预期结果,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客观标准。教学结束前可参照教学目标全面检查和评价教学效果,对于不能达标的部分内容,从教学双方进行归因与分析,通过补偿训练,提高目标达成的合格率;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适当提高学习要求,通过补充训练,提高目标达成的优秀率,这样促进不同类型的学生圆满、充分、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