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在安阳隆重举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0:41:58

大会会场

中共安阳市委宣传部部长宋凤仙出席开幕式

安阳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宋凤仙宣布开幕

安阳市人大副主任杨六生为大会开锣

安阳市政府副市长王晓然致欢迎词

澳大利亚艾灵吾教授致开幕词

安阳市政协副主席刘惠生致闭幕词

美国学者Matthem Beaufort发言

挪威学者帕米拉夫妇发言

安阳市政府秘书长宋东生主持大会

祭拜周文王
为进一步弘扬周易文化,扩大周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加强周易文化的国际交流,进一步探讨周易文化促科技创新的重大课题,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我市于第十九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暨第二届传统文化促科技创新国际论坛于5月19日至 5 月21日在安阳市中原宾馆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河南省旅游局,安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由安阳市旅游局、安阳周易研究会、安阳市周易研究中心承办,由传统文化促科技创新国际联合会等世界各地 15 个易学研究机构协办。来自美国、澳大利亚、韩国、加拿大、挪威、新加坡以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易学专家、学者200余人出席大会。
5 月19 日 上午8 点 30 分举行开幕式,安阳市领导宋凤仙、杨六生、王晓然、刘晓廷、刘惠生等出席开幕式。安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宋凤仙宣布大会开幕,安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六生为大会开锣,副市长王晓然致欢迎辞。
王晓然首先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向与会的专家和学者表示欢迎,并向与会的来宾简要介绍了安阳的整体概况。他说,安阳是周易的故乡,数千年来易学名人辈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安阳市成功举办了18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不仅在世界易坛树立了安阳的良好形象,也为推动易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目前,安阳市实施的周易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进展顺利,各方面的力量已经调动起来,我们衷心希望与会的专家继续给予安阳大力支持。
《周易》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是中华文明之源,被史学家和典籍专家誉为群经之首、中华第一经、宇宙代数学,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阳是《周易》的发祥地,周易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易都”、“易学圣地”、“易学研究中心”。本次研讨会以“弘扬周易文化,构建和谐世界”为主题,通过周易与现代化、周易与自然科学、周易与管理学、周易与中医学、周易与环境科学、周易与生命科学、周易与艺术等方面对周易进行研究和学术交流,促使传统易学转变为现代易学,术数易转变为科学易、人文易,促进周易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程。大会分别以全体大会和小会分组的形式交叉进行,使学者们有比较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提交本届大会的一些论文显示了较高的学术水平,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学术深度和广度,推动了国内外的易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由于5月12日发生了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数万名同胞遇难。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5月19日下午14时28分大会各分会场都举行了默哀3分钟的仪式。同时取消了原定的19日晚上的文艺晚会和21日祭拜周文王活动。
20日下午大会发言后举行闭幕式,安阳市政协副主席刘惠生致闭幕词。原安阳市人大副主任杨学法出席大会。
晚上在贵宾楼三楼会议室举行了“周易文化苑”专家座谈会。
“演易坊前齐瞻拜,抚今思昔慕圣贤”。5月21日上午,来自海内外的200余名易学专家、学者相聚易经的发源地——羑里城,共同祭拜中华文明的智慧先哲周文王。没有仪式、没有音乐、没有花圈,但整个羑里城里却弥漫着崇敬与虔诚。在古朴的文王庙前,祭祀者排成长队,一个接一个的叩首、跪拜,再叩首,再跪拜……暗香浮动的古松柏、相传已有3000年历史的传奇蓍草、乾隆亲笔所留的“御书牌”、幽深莫测的八卦阵……羑里城一草、一木、一石、一土所蕴藏着的深厚民族文化、承载着的厚重历史和文明,让每一位祭拜者都如痴如醉。大家对周易的关注正在从过去表象的热潮,转向更深层次的文化溯源,更深层次文化底蕴的挖掘。
离开羑里城后大家来到“大福隆茗茶店”品茶。
下午游览林州黄华神苑。因正在修路,我们的汽车在离黄华神苑大门约五华里的黄华村东停下来。因我们几人乘坐小车,省去了路途之苦。黄华神苑是这些年搞旅游开发新起的名字,过去称为“黄华寺”或“黄华山”、“黄华谷”。它位于林虑山主峰中段东侧。据清乾隆十七年( 1752 年)《林县志》载:“野老云,每岁晚秋黄花(多为野菊花,花与华音谐)满谷,故名。” 我过去多次来过这里,尤其是在1999还来这里处理过黄华寺与林州旅游局的一场纠纷。
我们走进山门牌楼,踏着碎石铺就的山路上行,不知不觉间,古刹觉仁院出现在路的右侧。觉仁院俗称黄华下寺,始建于隋代,兴盛于元朝。隋朝有记载的高僧昙迁任主持长老,元朝第三代主持长老为菊庵禅师。这座禅寺几经修葺,殿堂古朴典雅,金碧辉煌。山门前有巨型石碑一通。为明万历三十年(1602)春,林县知县胡栋主刻,上书“天开图画”四个楷体大字,笔力遒劲,十分醒目,确切的概括了黄华神苑天赋景貌,游人至此,无不欣赏。寺内有一棵珍贵的古银杏树,树围3.4米,高达20余米,枝繁叶茂,青翠欲滴,分外喜人。
寺院西侧一处佛徒墓葬塔林(俗称下塔林),首为者是元代天历二年(1329年)立的“第三代主持菊庵禅师墓塔”,加之王母祠北侧的王母塔林(俗称上塔林),均为石构喇嘛模式,数量居豫北之冠。菊庵禅师,俗称照公,雄州新城县中王村人氏,在觉仁院任主持时,法术超群,授徒众多,元至治二年(1322年),被少林寺请作方丈。他曾与东瀛日本佛教界邵元来往甚厚,为发展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死后分灵骨葬埋于觉仁院僧侣坟茔、林县墨皂寺、少林寺及其故乡。少林寺当山首座、日本国当山沙门邵元为菊庵禅师撰写书丹了“显教园通大禅师照公和尚塔铭并序”, 1973 年日本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画像石、碑刻拓片展览”中,这一塔铭拓片曾轰动日本。郭沫若为此题诗:“邵元撰写照公塔,仿佛唐僧留印年;花开花落沤起灭,何言哀痛着陈言?”
再往上就是位于争秀峰下的黄华中寺。该寺创建于民国12年(1923年)。佛堂和院落围墙、山门均于1988年至1990年重修。并修建了108 级步云台阶,直抵此院。倚峰面河,环境幽雅,翠柏、高杨参天笼罩,争奇斗艳。佛堂楹联写道:“滂水泗青霭白云笼碧玉,临风颜盼丹崖翠壁舞黄华。”
我们穿行在花草丛林内蜿蜒曲折的山径上,纯情的微风以超凡脱俗的灵气陪伴着我们走上了黄华水库小广场。黄华水库别称黄华碧湖,建于1956年,坝长40米,高 10米,总库容量为40.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6.2万立方米。碧波荡漾,清澈见底,山色倒映,犹如仙境。俯望山谷里绿树丛中黄色琉璃瓦顶的寺院逶迤点缀,回头看西侧的王母祠门外的香台上,香烟缭绕,袅袅升腾。仰望四周诸峰,雾霭漠漠,高山流云,青山、绿树、石屋、村宅、驴马时隐时现,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王母祠,这是一座雄伟壮观的道家祠院,依山傍水,绿荫环抱,风景如画,始建于宋代,今又扩建,为二进四合院。主要建筑有王母殿、广生殿、九仙阁、拜殿、山门、碑廊等。王母殿为重檐歇山式,雕龙画柱,金碧交辉。相传,隋代游方道人王津,自幼丧父,与母相依为命,云游至此,躬耕而食,清静无为,修道济贫。后母子得道成仙,仍不忘扶贫济世,深受人们尊敬,立祠奉祀。后人还在这里奉礼西天王母,香火缭绕,游人不绝。不知道什么时候在王母祠里还修建了观音、孔子、包公等神像,使这处道观成了佛、儒道三教合一的场所。
祠院内有一股山泉,都称为玉珠帘,再旱也不竭,善男信女,凡游至此,无不争饮此水,来润喉解渴去病。传说,古代羽客王津母亲葬于泉侧,为纪念她的仁慈与恩德而立祠。因为出了不少汗,也真的渴了,我拿起山泉旁边一只供游人品尝甘泉的大碗,也不管它卫生不卫生了,足足喝了两碗。不过,这泉水还真甜。
下午5时我们离开黄华寺返回中原宾馆,大会胜利结束,大家相约:明年再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