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治疗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57:40
灸治疗法(一)灸法是应用艾叶制成的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穴位上烧灼温熨,利用烤灸的热力透入肌肤,起到温和气血,扶正祛邪,调整内脏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可补针药之不足。清代吴亦鼎《神灸经论》载:“夫灸取于人,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说明用艾叶作灸料,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回阳救逆及防病养生保健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有温养细胞,促进细胞新陈代谢,旺盛循环,增加抗体,改变血液成分,调整组织器官的平衡功能。由于该疗法具有特殊的疗效,故近代应用极其广泛。【操作方法】(一)艾炷灸用艾绒捏成上尖底平的圆锥形小体,安放在穴位上,点燃其尖端以施灸,每燃烧1枚艾炷即为1壮。施灸的壮数多少,可根据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而定。艾炷灸又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1.直接灸又叫着肤灸、明灸。是将灸炷直接放置在皮肤穴位上施灸,按其对皮肤刺激程度的不同,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1)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是将艾绒制成麦粒大的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使局部皮肤灼伤后起泡化脓,成为灸疮,愈合留有瘢痕。体位的选择和点穴 因灸治要安放艾炷且时间较长,故要求体位舒适、平正,并正确点穴。艾炷的按放和点火按要求备置艾炷,艾绒中可加芳香性药末,如丁香、肉桂等,以利于热力的渗透。然后在施灸的穴位上涂敷少量的大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加对皮肤的粘附和刺激作用。艾炷安置后用线香点燃其尖端,当艾炷烧至皮肤有灼痛感,医生可在穴位周围用手拍打,以缓解疼痛。灸完一壮后,用棉球蘸水抹净艾灰,再依法续灸,一般灸7~9壮。敷贴药膏灸毕,于灸穴处敷贴药膏,加以封护。封护灸疮以免衣物摩擦,并促使溃烂化脓。每日1次,1~2星期,脓水多时每日2次。脓水渐少,最后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瘢痕。此法适用于哮喘、瘰疬、慢性胃肠病和体质虚弱等病症,对高血压患者有预防中风的作用。常人施以灸法,还有较好的防病健身作用。(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是用艾绒制成麦粒大小的艾炷,置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施灸,以患者稍感灼痛为度,施灸后皮肤不起泡或起泡后不致诱发成灸疮,灸后不遗留瘢痕。将艾绒制成麦粒大小艾炷。在施灸穴位上涂少量凡士林,使艾炷固定粘附于穴位上,点燃艾炷。当艾炷燃烧2/3时,患者稍觉有灼痛时,将艾炷取下,更换艾炷续灸。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可连续灸3。7壮,灸后不用膏药敷贴。此法适用于虚寒轻证、网球肘、阳痿、痛经和小儿发育不良等。2.间接灸施灸时在艾炷与穴位之间垫一隔物,将艾炷点燃施灸。施灸时既发挥艾灸的作用,又发挥药物的功能,因而具有特殊的疗效。可分多种灸法,兹介绍如下。(1)隔盐灸 是用食盐作隔垫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用于脐窝部。将纯净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上置大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温烫时,将大艾炷剩余部分去掉,换炷不换盐,以感到温热舒适为度,可灸3~9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适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中风脱证等。(2)隔姜灸是用姜片做隔垫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将鲜生姜切成厚约0.5厘米的薄片,在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以便热力传导。将姜片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温热,局部皮肤汗湿红晕时,可换艾炷再灸,不换姜片,灸3~7壮。如初灸l~2壮时,自觉灼痛,可将姜片略向上提起,然后放下,此种灼痛非真热,是药性刺激所致,故必须以小艾炷灸之,如灼痛不可忍耐,可移动姜片,然后再灸之。此法适用于一切虚寒病证、肠胃证候和虚弱证证,尤其对呕吐、泄泻、腹痛、遗精、早泄、痛经等有较好的疗效。能起到解表散坚,温中止呕,补肾治泄作用。(3)隔蒜灸是用蒜作隔垫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将新鲜的独头紫皮大蒜切成 0.1~0.3厘米厚的薄片,或将大蒜捣成泥状制成薄饼,置于穴位或患处的顶端,艾炷置蒜上灸。对痈、疽疮、疖等施灸的程度,不知痛者灸至知痛为止,知痛者灸至不知痛为度。每穴一次须灸足5~7壮,以灸处泛红即可.每日或隔日1次。此法多用于治疗慢性肿疡、疮、痈、肺痨、腹中积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起到清热解毒,消肿发散,活血化瘀,促进伤口愈合的功效。(4)隔葱灸 是用葱作隔垫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将葱白切成厚0.3~0.5厘米数片,或将葱白捣烂如泥,平敷于脐中及四周.或敷于患处,上置大艾炷数个施灸。灸5~ 10壮,以患者自觉温热不灼痛为度。此法适用于虚脱、腹痛、尿闭、疝气及乳痛等。(5)隔芹菜根灸 是用芹菜根作隔垫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取鲜芹菜根1枚,去须根,洗净,切成贰分硬币大小,厚约0.2厘米的薄片,上置中、小艾炷交替施灸,每穴每次灸3~5壮。此法适用于阴虚引起的手足烦热,肺痨引起的骨蒸劳热,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眩晕、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等。(6)隔药饼灸 是用药饼作隔垫物施灸的一种灸法。分有附子饼灸、豆豉饼灸、葶苈饼灸、巴豆饼灸、香附饼灸等,其中最常用的是附子饼灸和豆豉饼灸。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壮阳,祛腐生肌作用,故适宜治疗各种阳虚病症,如阳痿、早泄、遗精、痈疽初起、疮疡久溃不愈等。豆豉饼灸对痈疽发热、顽疮、恶疮肿硬不溃或溃后久不收敛、疮色暗者最为有效,有散泄毒邪的作用。(二)艾卷灸是用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把艾绒裹起来,卷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形,越紧越好,卷紧后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称为艾条灸。将艾条点燃一端后在施灸部位(穴位)重灸即可。1.艾条灸可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三种。(1)温和灸将艾条燃着的一端靠近穴位熏灼,距皮肤2~3厘米,以患者有温热舒适为度,可固定不移,每处灸5~10分钟,至皮肤稍有红晕。此法有温通经脉,散寒祛邪作用。适用于慢性病、风寒湿痹等病症。(2)回旋灸 又称熨热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的部位平行往复回旋移动,使皮肤有温热感,距皮肤2~3厘米,灸20~30分钟。适用于病变面积较大的风湿痛、神经性麻痹及皮肤病等。(3)雀啄灸将点燃的艾条于施灸部位上约3厘米高处,对着穴位,像小鸟雀啄米样,一起一落,忽近忽远地灸,每处灸5分钟。此法有温阳起陷作用。适用于灸治急性病、儿童疾患、胎位不正、无乳等病证。2.雷火针灸 又称“雷火神针”。是用药物加上艾绒制成的艾条点燃后按压熨于穴位。雷火针首见于《本草纲目》卷六、神针火灸。制法艾绒60克,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共研细末,和匀。取桑皮纸1张,宽约30厘米,摊平。先取艾绒24克平铺在纸上,取药末6克均匀掺在艾绒里,卷紧,用鸡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纸一层,两头余空约3厘米,捻紧即成,阴干勿令泄气。最好置备2支以便交替使用。用法点燃药条一端,在施灸的穴位上覆盖lO层棉纸或5~7层棉布,将艾火隔着纸或布紧按在穴位上,使温热之药气,透入穴位深部。如患者感觉过烫,可将艾条稍提起,待热减再灸,如此反复,每穴按灸10次,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此法以芳香走窜的药物作药引,有祛风散寒,利湿通络的作用。多用于风寒湿痹、痿证、腹痛、泄泻等病症。3.太乙针灸 又称“太乙神针”。是应用药物艾条施灸。在雷火针的基础上改变药物处方而成。制法艾绒90克,硫黄6克,麝香、乳香、没药、松香、桂枝、杜仲、枳壳、皂角刺、细辛、川芎、独活、穿山甲、雄黄、白芷、全蝎各3克。用法施灸方法与“雷火针灸”同。此法可消散瘀血,再生新血,祛除寒邪,缓解病痛。适应证广泛,尤其对风寒湿痹、顽麻、痿证及半身不遂等病症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