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弱国无外交——蒋介石的外交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38:54
读史·史实 2010-06-22 00:03:04 阅读23 评论3 字号:大中小
谁说弱国无外交——蒋介石的外交策略
步青云 2010-06-17
成者王侯败者寇,这一直是大众看待历史人物的普遍态度。谈到民国外交恐怕也只是想到丧权辱国吧!尽管很多人说:“这些可以有!”但我仍只能遗憾地说:“这些真没有!”
人们常说弱国无外交,但是蒋介石在抗日战争那内交外困的环境却外交成果颇多,不仅在苏日德之间纵横捭阖,而且还拉住美英来趟抗日这趟浑水,更为神奇的是在蒋介石的努力下中国自1840年以来的不平等条约竟一朝废除,还为中国获得了联合国创始国的荣誉,以及常任理事国的宝席,而且蒋介石领导下的中华民国竟然还以并非强国的身份加入大国俱乐部,成为世界四强!历史就是历史,谎言永远掩盖不了历史的光辉!一个对历史都不敢正视的民族不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
如果说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对国联还心存幻想的话,那么蒋在抗战开始以后,就不再企求他国主持正义,解决中日争端!抗战开始后,蒋介石依据日、苏、英、美之间的利害、畏惧、强弱、期望之关系,采取相应之策略,进行谈判,以求达成有利中国之局面。而且颇为出乎我们意外的是蒋介石还颇有国际视野,为中国战后的国际地位国际环境着想,从地缘政治出发,积极培植国外势力,如培植韩国金九政府,支持印度独立……只是这些历史碍于意识形态而蒙尘,藏之深阁人未识罢了!
对日:以空间换时间
蒋在抗战开始以后,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应付日本。蒋介石知道,若当时凭中国一己之力,是不可能战胜日本的,毕竟意志代替不了现实,毕竟理想太丰满,无奈现实太骨感,所以最重要的就是等待世界大战爆发!
蒋介石主动进攻日军,发动淞沪会战。蒋介石之所以发动淞沪会战有着多种考量,首先挫败日本三月亡华之妄想,将日军从北方吸引至上海,防止日军自北向南侵略中国!(如果日军自北向南侵略中国,用闪电战方式,主力由平汉、津浦两路南下,另以一路出西北,实行战略上大迂回,占领兰州,一举切断中、苏的交通,并与沿陇海铁路西进的部队相呼应,夹攻陕西,占领西安,得陇望蜀,威胁成都,围困中国……如果战局走到这里那么日本真要三月亡华了)再次是引导英美俄参战。他在会战开始一个多月后明确说出他的想法:引敌深入黄河以南,使英俄着急,不得不参加战事。在会战结束时,他又说出只要我能持久,则倭必向外列强挑衅也。后来他告诉英美记者:日本形式上虽攻华,而实则攻击英美也。
虽然英美并未参与中日战争,他坚信英美与日本战争之不可避免。他在1940年12月分析道:敌国内矛盾日深,当不出二途:甲、避免国内革命,决向英美冒险求战,以期幸胜。乙、避免与英美挑战,保持海军实力,压制国内革命:余料其必向甲路冒险。宁使对外失败,不愿国内革命也。(1940年12月18日,括弧内为蒋介石日记时间,下同)1941年11月,他推断美参战不出半年之内(1941年11月4日)。虽然他未测出准确参战时日,究竟太平洋战争于年底爆发,中美英形成盟国,共同抗日,蒋四年以来的期望,终于实现。
蒋与日本征战有年,但也长期从事谈判。远在1930年代初期,他认为日本除了英美之外,有两个假想敌。一是苏联。另外一个当然是中国!中日苏三方两两为敌,当然都不希望另外两者联合起来对付自己!而蒋赞成共同防苏立场,并暗示一旦日苏发生战争,愿守中立。但日本必须尊重中国在东三省之主权,并撤除其华北特殊势力;蒋拒绝与日本签订任何条约。(1936年3月2日、10月6日)但日本不愿接受蒋之条件,反而要求中国承认满洲国及华北特殊化!自此蒋与日本彻底决裂!
既然与日和谈的希望彻底破灭,那就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守土抗战,报必死之决心了!
对苏:防止两面受敌
蒋自1923年访苏之后,经过1926年的中山舰事件、1927年宁汉分裂及清党事件以及1929年中苏断交事件,认为苏联是贪婪、阴险、侵略成性的强敌。但是他为着应付另一强敌日本,不得不与苏联打交道。
蒋深切知道,苏联最担心的是德国,而同时东战日本西战德国更是其最大之忧虑。他在1937年7月31日决定联苏制日以后,迅即采取行动。8月21日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9月25日俄机到甘(肃)(1937年9月25日)。随后苏联军火及经济援助源源而来。
苏联老谋深算,当中日战争在1930年代末期陷于胶着,日本无力攻苏之时,便逐渐减少对华援助,同时展开自己的多国谈判,在1939年8月与1941年4月,分别与德国及日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样,苏联与中、德、日都签订了这一类条约,似乎避免了欧亚间的战争。可是,国际风云诡谲多端。德国在1939年攻陷波兰,瞬即在1940年横扫西欧,对苏联造成威胁。在1940年底,蒋接到一份重要情报,得悉日本在一次御前会议中,决定实行南进政策,也就是要发动太平洋战争,因此打算与中国谈判,以便减轻中国战场之压力。(1940年11月16日)同时日苏边界发生冲突,苏联感觉需要加强中苏关系,遂决定重新援华。蒋对这些有利中国的发展,作了以下分析:俄通知继续援华。推论其与德倭关系无进展。倭知我与俄之关系因中共不佳。因此德倭不畏俄,俄不得不在倭对我力谋妥协之时,而允接济也。(1941年11月24日)
中苏关系持续变化不定。德国在1941年6月突然闪电攻苏,长驱直入,苏联几有倾国之虞。但经过几年苦战后,苏军逐步反攻,在1945年初已是兵临德境。是年2月美英苏在雅尔塔集会,签订密约。苏联承诺在德战结束之后,进攻日本,但以恢复帝俄时代在中国东北之特权以及外蒙独立为条件。美英为了减少海上进攻日本本土的重大伤亡,接受苏联条件,并决定向蒋施加压力,承认密约。
蒋在3月闻知密约,6月始见全文,闻之悲愤不知所止。(1945年6月15日)8月苏军攻入东三省,并在新疆及华北寻衅生事(1945年7月28日,8月1、31日)又加美英连续施压,蒋便在这一外交阵仗上,败于多年疑忌有加的苏联,恢复其东北之特权,同意外蒙独立。
对英:挟印制英
蒋一向希望英国为维护其在华经济权益而阻止日本侵华。可是在1930年代中期,纳粹德国崛起,危及英国安全。其首相张伯伦采妥协政策,在1938年签订慕尼黑协定,以求自存,已是无力顾及在华权益,阻日侵略。在这种情势下,蒋无法劝说英国援华抗日。到了1940年代初期,他终于找到机会,与英国展开一连串的谈判,达成共同抗日之局面。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攻陷缅甸,威胁英属印度的安全。借用英国首相丘吉尔一句话,印度可说是英国的软肚子(softbelly)。当时印度自治运动情绪高涨,反对英国统治。日本又用亚洲属于亚洲人的口号,助长英印争执。印度便成为英国在亚洲防日阵线中的一个弱点(丘吉尔曾形容南欧是纳粹德国防御阵线中的弱点,是有利盟军反攻之地区)。
印度是大英帝国最大之属地,其重要性远远超过英国在华权益,英国势须加以保护。但因欧战正烈,力不从心,只有少数英军在缅阻日前进。蒋深思熟虑之后,派遣远征军入缅,共同抗日。这是一举两得之事。其一是制敌机先,减少日军进攻云南之可能性;其二是保护印度,加强中英合作抗日之关系。远征军入缅之后,在1942年首战失利,一部分与英军共同退守印度,一部分退守云南。
蒋在远征军入缅同时,展开对英国及印度外交活动。他于1942年2月访问印度,一方面与英国驻印当局商谈合作抗日事宜;一方面与印度自治领袖甘地、尼赫鲁会谈,在共同抗日前提之下,支持其自治运动。蒋同情印度自治的立场,引起英国不满。丘吉尔甚至威胁说,不再与中国合作抗日。蒋不为所动,仍然维持既定立场。1942年11月,丘吉尔进一步表示,要支持印度在战后独立。见《蒋介石日记》,1942年11月9日。因为他认为,没有远征军,英军可能保不住印度。
在1942-1945年之间,蒋与英国军政当局,在世界各地包括华盛顿、伦敦、重庆、开罗、卡萨布兰卡(西非)及印度的加尔加答展开了直接或间接的曲折谈判。他运用出兵保印及支印自治的两面手法,增强他的外交声势,获得了五项成就:一是在第一次缅战失败之后,克服英国拖延反攻缅甸之举后由中英美于1943年反攻缅甸,至1945年驱除日军,获得胜利;二是英国在开罗会议时,支持中国收复东三省及台湾澎湖之主张;三是英国承认中国为四强之一的地位;四是英国联合美国自1943年起,废除不平等条约及领事裁判权;五是英国默认西藏为中国之一部分,支持建立经西藏的中印通道。
对美:寄希望于未来
蒋在1942年11月9日的日记中曾列出对美谈判目标:争取建立中美同盟;美国支持中国收复东北、台湾、琉球等失地,以及归还外蒙予以自治之主张。事后看来,蒋追求的目标是理所当然之事,但在当时却不容易。他与英国谈判时,尚有印度为筹码,与美国谈判时,他依赖美国正殷,并不具备有利条件。
可是蒋发现,他所领导的中国,正是一个微妙的谈判筹码。贫弱而地广人众的中国可通过资源丰富的美国而变成其强大的友邦,在战时可以合作击败日本,在战后可以协助维护其在太平洋一国独大地位。这是一个锐利而深远的想法。而蒋希望凭藉罗斯福总统对中国的憧憬。获得美国对开罗会议中对中国的支持。的确,会议中,中国恢复失土的要求很快获得英美同意,东三省及台澎归还中国。琉球则由国际托管。至于赔偿问题,曾作为会议议题,但无决定。
于此,开罗会议可说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最高峰。
接下来再说说蒋介石如何清除列强在中国的势力的!
在七七事变时,蒋直接管辖的区域,占中国面积三分之一,是以南京为中心的东部地带。其他占中国面积三分之二,形成一个大弧形的边远地带,为军阀所控制,或为列强势力范围。这个边远地带可分为三个区域:一是边境地区,包括东北、新疆、西藏及云南;二是中间地区,在边境区域与中原之间,包括青海、宁夏及西康;三是西南地区,包括四川、广西及贵州。
抗战开始以后,蒋交互利用战争及外交演变,在这一地带驱除军阀,排斥列强。他首先利用国民党军队西退之势,进入西南地区,建立抗战基地,巩固统治势力。至于边境地区,他在珍珠港事件之后,立即思索如何乘世战之机,解决新疆与西藏问题。(1944年12月29日)可是他第一个深入的边境地区,不是新疆或西藏,而是云南。
云南与越南及缅甸接壤,自1927年以来在龙云控制之下。龙表面听命南京,实则拒国军入境。1941年日本在越南集结重兵,作西攻之势,云南受到威胁。蒋即派中央军入滇,保卫疆土,龙无以拒绝。蒋记述道:中央大军开入(云南首府)昆明。此举为安内攘外最要之一着。等尽数年之久,至今始得实现。此乃耐心与待机之效果也。(1941年11月30日)
后来,日军进攻缅甸,如前所述,蒋派远征军入缅保印,以云南为集结及补充之基地,云南成为蒋统治区域。龙云则于1945年被蒋任命为有名无权的军事参议院院长。
蒋随即关注新疆局势。自1933年以来,盛世才为新疆军政首长。与龙云一样,他也是表面听命国府,实际上依靠苏联,巩固其统治地位,接受苏援及顾问,甚至有传闻说盛于193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1年6月德军进攻苏联,长驱直入。苏联在危亡之际,无力过问新疆之事,盛见风转舵,驱除苏联顾问,输诚重庆。蒋利用时机,一方面将中央军胡宗南部调至比邻新疆的甘肃河西走廊,以挟制盛世才,另一方面陆续派遣包括宋美龄在内的军政要员赴新,与盛进行谈判,逐渐架空其势力,于1944年免除盛新疆主席之职务,调赴重庆。蒋对此事表示极端欣喜:盛世才决于八日来渝。(此为)近月来最佳消息。上帝佑我,新疆归我。(1944年8月2日)
至于如何在第三个边境地区西藏推展其势力,蒋则煞费周章。当日军在1942年攻占缅甸威胁印度时,也间接影响到西藏安全。蒋当即思虑如何加强与西藏关系。如前所述,他希望修建一条经西藏的中印通道,运送美国卸载于印度的援华物资。可是西藏地方当局因不拟介入中日战争,表示反对,甚至设立外交机构,故作独立姿态。
面逢西藏不友善之举动,蒋采外交军事双管齐下的行动,以求加强声势。他与英国进行谈判,藉其在藏之影响力,说服西藏地方当局,同意筑路。最终筑成一条骡马小道。
另外,蒋调动在青海宁夏的马家军以及西康之刘文辉部队,作攻击西藏之势,引起西藏及英国之震惊。丘吉尔放言西藏为独立之国,责备蒋出兵之不当。丘吉尔的话引起英国与蒋关于西藏地位的严重争执。蒋坚持中国对西藏具有主权。英国反对蒋之意见。后来几经谈判,再加上罗斯福确认西藏为中国之一部分,此一争议得以消除。英国此后不再持西藏为独立国家之说。其后蒋调动部队,集结藏境的举动,并不是真正要进攻西藏,而是要表达中国为主权国的立场,同时希望借马家军及刘文辉部队向西藏推进时,由中央军填补在青海、宁夏及西康兵力空缺之地,进而统治这一中间地带。蒋的这一计划并未实现,但是他利用机会,在这一地区设立党政机构,并向马刘各军供应武器军需,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影响力。
蒋因应战争及国际演变,在中国的三个边远地区,扩展其统治范围。这其中,他借出兵保印之举轻获云南、乘德苏战争之际进取新疆为最突出之表现!至此蒋介石开始从名义上统一中国走向实际统一中国了!
蒋收复东北与台澎之举,阻遏了自清中叶以来中国多次割地赔款之颓势,此后再无丧失国土情事发生。这是中国现代史中的决定性转折点。而不平等条约与领事裁判权之废除,更是湔雪百年来两大国耻,实现了海内外华人共同愿望。而跻身四强之列,也是20世纪中国的最大创获。
扶植越南韩国等政权,着眼战后中国
虽然在抗日战争中蒋介石政府内交外困,但是从着眼于战后中国考虑,蒋介石还一直扶植韩国越南等独立组织,为战后构建大中华圈而伏笔!
中国援助越南可以追溯到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孙中山就曾与越南革命先驱潘佩珠两次会晤,探讨越南独立问题!其后越南独立运动一直深受国民党影响!1940年法国战败,蒋介石开始公开的支持越南独立运动,由张发奎具体负责!
1941年,越南划归中国战区,作为中国战区的蒋介石利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地位,积极扶植亲中国的越南革命同盟会,提供经费支持,派遣指导员,并且制定入越工作计划大纲,一直到二战顺利蒋介石的越南计划都未停止,蒋介石希望自己在越南播下越南国民党这颗种子,日后能结出亲中的越南政权的这朵鲜花!
如果知道韩国政府的行政结构的话,应该发现韩国与民国的政治结构竟然如此的相似,连名字也是那么的相似!对,所谓的大韩民国就是蒋介石一手扶植上台的!抗战时,蒋介石积极帮助组建韩国流亡政府,出钱出力!战后立即要求罗斯福丘吉尔等承认韩国政府!蒋介石还派一架飞机将在中国大后方的韩国临时政府成员送到上海,再由美军飞机将他们护送回国;同时,蒋介石又批复吴铁城,拨款国币5000万元、美金20万元作为韩国临时政府的启动经费。
在上文中也看出蒋介石也曾积极支持印度的独立运动。蒋介石访问印度时曾经会晤甘地,发表《告印度国民书》。战后,蒋介石也是一直支持着印度的独立运动!只是随着蒋介石在大陆失败,这段历史消失于历史之中!
再来看个一九四六年中国政府颁发的一道政府令,任命一位名叫伯达马宁尔的人为陆军上将。此令中关于此事的具体内容是这样的:“伯达马宁尔特授予陆军上将衔。此令。”相对于当时其他的陆军上将,这位伯达马宁尔先生显得十分神秘。他在这道政府令中出现了一次后,就再也不见身影,好像从中国历史中消失了一样。一般的历史爱好者对于他,如坠云里雾里,弄不清他究竟是何方神圣。那么这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伯达马宁尔先生,究竟是什么人?那位伯达马宁尔先生就是尼泊尔总理,至于上将是国民政府在他就职周年纪念时授予他的军衔。发现没,蒋介石的还将势力范围伸进了尼泊尔!
还有那个国旗与中华民国国旗如此相似的缅甸也是蒋介石的杰作!
从上面的一连续政治动作,我们发现蒋介石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蒋介石是在建立中国势力范围,积极建立大中华圈!什么是大中华圈?就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以历史联系,文化联系为纽带的亲中国的政治势力!可惜的是蒋介石兵败大陆,这段历史也随之远去了!从此重振国威,构造万国来朝的设想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
活跃世界政治舞台成为大国领袖
下面介绍下蒋介石在国际外交上的表现,特别是创建联合国上的表现!
如果说在中国周边建立势力范围,扶植亲中国政权只是争做亚洲领袖的话,那么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参与联合国的创建则是中国跃上世界政治舞台,成为大国领袖的积极表现!1943年11月,开罗会议上,中国领导人蒋介石第一次以平等身份同西方大国领导人坐在一起谋划世界格局,奠定了战后中国的大国地位!会议期间,蒋介石就建立战后强有力的国际和平机构问题分别与罗斯福、丘吉尔交换了意见,表达了希望“四国宣言”早日具体化的愿望,他表示,“中国将欣然参加四强的一切机构和参与制订决定。”
1944年,各国代表齐聚美国,经过两个月的充分讨论,制定出《联合国宪章》,50国(开会间又增加4国)代表团正式通过了这一国际法典。26日,各国代表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是第一个签名的国家。自此中华民国为联合国创始国与常任理事国的地位正式确立!蒋介石的外交成果也终于修成正果!
1944年5月,罗斯福向英、苏、中三国发出邀请,近期在华盛顿共商建立国际和平机构的有关事宜。蒋介石当即致电罗斯福,表示中国向来主张早日成立战后国际和平机构,如果可能,望在战争结束以前成立。电文并表达了中国要求参加筹备会议的强烈愿望:“阁下和赫尔国务卿深切注意,中国必须参加此次会议,余更为欣慰。盖东方人民如无代表,则此次会议将对于世界之一半人类失去意义”。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于9月29日召开,美、英、中三国代表出席,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是顾维钧等人。
中国政府为这次会议先后准备了5个方案,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对新国际组织的基本态度和对重要国际问题的主张。中国代表团本着“全力促成会议成功”的精神,对国际组织宪章提出了积极的建议。10月9日,四国共同达成了建立国际和平组织的计划,并同时发表了计划的全文。这个计划包括7个部分:(一) 全体大会;(二) 安全理事会;(三) 国际法院;(四) 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五) 秘书处;(六) 军事参谋委员会;(七) 其他必要机构。
1945年2月4日至11日,美英苏三国在雅尔塔召开会议,讨论了“世界安全组织”的问题,将“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的内容具体化,并制定了联合国会议的章程及具体办法。
国民政府自对日宣战时,即大力提倡战后成立国际组织,并把这一组织看成是中国成为强国的标志。2月1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同意任联合国的邀请国。3月5日,美英苏中四国(法国临时政府表示,因其未参加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仅作为联合国的参加国而不当邀请国)向44国发出邀请。
46国代表团于4月25日到达旧金山。当天,中国代表团的6位成员发表重要讲话。
4月25日下午4时30分,在布满46国国旗的歌剧场,有史以来空前的国际盛会——联合国大会隆重开幕。中国代表团团长宋子文庄严地坐在大会主席台上。
当至于东北丧权、外蒙独立之事,是蒋在苏美英协同压力之下,作出让步,是无可奈何之事。况且蒋从未直接统治过东北外蒙两地。他所得者,前所未有;他所失者,既成史实。得多于失为明显事实。蒋的外交成功,当然也是亿万国人共同牺牲奋斗之结果。但是蒋的个人贡献不可忽略。
蒋以军人身份从事外交,却比专业人员更有突出的表现。蒋介石颇为重视顾维钧与宋子文的才干,但这两人主要分负英美方面之责,无统筹应对所有列强之力。蒋则综观全局,交互运用国际战和演变,机先采取行动,达成有利中国之局。
蒋为弱国领袖,却有应对头等强国之能。他了解日苏之互惧、苏联两面作战之虑、英国保印之需及美国期望中国之殷,行合纵连横之策,用远交近攻之法,先后联盟苏英美,首先使中国立于不败之地,再进而取得胜利。蒋的外交作为,实现了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原则,也反驳了弱国无外交的传统观念。
附:
杨天石演讲稿部分摘录
也许大家不知道,蒋介石不但要“抗战到底”,而且主张要“解放亚洲”!(全场哗然,接着鼓掌)
大家不相信了吧?我以事实来证明。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当时印度有两个民族主义的领导人,一个叫甘地,一个叫尼赫鲁,他们非常仇恨英国。反对英国统治,反对参加战争,要求印度独立。这时是谁向印度伸手呢?轴心国-德国、日本!就引诱甘地及尼赫鲁,如果站过来,站轴心国这边,那我们德国日本会支持印度独立。这就很危险了!如果印度站到轴心国那边,与英国为敌,那么反法西斯同盟,不就要崩溃了吗?所以在这关头,蒋介石生平第一次出国(指的是当了国家领袖后的第一次出国),带着宋美龄前往印度调解。劝英国人,你让一步,先允许印度自治,要英国人答应印度人的要求,容许印度自治,并在将来,同意印度独立。同时也劝甘地和尼赫鲁,说你们也让一步,你们现在先不要独立,现在先自治,而且不要和希特勒站一起,必须加入抗日战争。当印度正在高喊“英国人滚出印度”,正掀起着“不合作主义”,当时国民党宣传部长王世杰表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中国不能表态”,并起草着一篇社论,指出“不要独立,不要反对英国,也不要反对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对印度人,提出这些压力。但是当蒋介石看了以后勃然大怒,把王世杰召来,说“你这简直是拍英国人马屁!你为什么只要求印度人让步?而不先要求英国人?英国人要先容许印度人独立嘛!你不去要求英国人,这就是拍英国人马屁。”所以蒋介石是支持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而且蒋介石还在日记里写下这么一段话:“中国抗战到底的目标,除了是要收复中国全部的领土之外,还应该包括印度独立、朝鲜半岛独立与亚洲各邻国的独立”,所以蒋介石还把印度的独立,做为中国抗战到底的目标之一!这是印度的部分。
韩国,在1910年就正式并入日本,成为殖民地了。大批的韩国爱国者,流亡到中国来。而蒋介石支持韩国人,在中国成立“韩国临时政府”,领袖叫金九。而经费全是蒋介石给的,不但如此,蒋介石还支持韩国的爱国者,在中国的领土上,成立韩国的武装部队,称为与“韩国光复军”和“韩国义勇队”,蒋介石也是支持韩国的独立的。1942年的开罗会议,罗斯福和蒋介石讨论朝鲜半岛的战後问题,罗斯福就主张“韩国人因为被日本人统治了几十年,所以一下子给他们独立,恐怕会......不习惯”(全场哄笑),所以罗斯福的主张,就是在战争胜利之后,韩国交由四个国家来共管,由中美英苏来共管,来问蒋介石的意见。蒋介石不同意,“韩国一定要独立”,也就是说韩国的独立,是蒋介石在开罗会议坚持的结果,所以韩国人,对于蒋介石一直都是非常的感谢的。那么后来,苏军占领38度线以北,美军占领了38度线以南,那不是蒋的主意,他是坚持韩国要统一和独立的。
最有意思的是越南。越南是中国战区的一部分,当时中国战区的统帅是蒋介石,所以中国军队有两支打出国境,一支是打缅甸,另一支就是打越南。张发奎的部队就是打到越南去的。那么在开罗会议上,罗斯福也和蒋介石商量,在战后越南怎么办?越南本来是法国的殖民地,而罗斯福啊,对法国的印象实在是糟透了!为什么呢?这个法国人啊,是软骨头!希特勒的军队进攻法国,两个星期,法国政府就投降了。所以罗斯福对蒋介石讲:“战后,越南无论如何都不能交给法国”,而罗斯福就问蒋介石“那么越南给你们中国,怎么样啊?”(全场哄笑)我请诸位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你当时在蒋介石那个位子,你会怎么回答?(全场:‘要啊!’‘答应就好啦!’)你可能会说:‘好啊!谢谢你啊!’结果蒋介石的回答:“越南,从来不是中国的领土,越南我们不能要,越南必须独立。”
开罗会议之后,马上第二个会议在伊朗开的德黑兰会议,罗斯福、邱吉尔、斯大林。也讨论越南的战后问题,罗斯福就对斯大林说:“我想把越南交给中国,结果蒋介石不要”,斯大林很惊讶的说:“怎么会这样奇怪?会有这样的事啊?这蒋介石怎么不要越南呢?”(全场哄笑,并鼓掌)
还有一个国家,大家更想不到,是泰国,当时叫暹罗国。在二战当中,暹罗千不该万不该,他们站错了队伍,站到了日本那边去,和日本订了条约,就变成了我们的敌人对不对?但是,蒋介石他第一,容许泰国的“自由委员会”在中国活动,以反对泰国的亲日政权。第二,蒋介石主张,在二战胜利之后,泰国也要独立,保留泰国王室。
所以,蒋介石,他不仅仅主张中国抗战,要抗战到底,要收回东北、台湾、澎湖,他还主张,要解放亚洲被压迫民族。这不是我讲的啊!蒋介石在日记里写得很清楚,他写说:“我是为了解放亚洲民族而生,也要为解放亚洲民族而死!”(全场哗然,并热烈鼓掌)
蒋介石,他不仅领导中国抗战胜利,而且对于亚洲的反法西斯战争与独立自由,也有贡献!
这是我讲的第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