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国家无外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38:17

帝制国家无外交

(2010-10-26 08:30:19) 

自西周创始封建制度以来,中原王朝规范华夷秩序,建构“大同”世界的“封建”思想成为历朝统治者的政治理想。秦汉以来为建构东亚和谐社会而推行的“册封体制”作为中华帝国封建思想的实践,在稳定着国内政治的同时也试图维持一个相对和谐的“封建社会”。周天子与诸侯之关系,秦汉以后成为天子与外族酋长(或称外臣、外诸侯)之关系。通过册封、朝贡、从征、奉正朔等事,中原王朝往往被赋予绝对的威望,皇帝在天下秩序内属于调解者、仲裁人的角色,有“协和万邦”的自负,因此也极力维护他和他的帝国的威望。

秦汉以后的专制帝王,其对内的封建有名无实,但他们却依然在努力维持这一对外的虚幻的封授关系——“册封体制”,其目的是要通过这种“形式”维持特定政治局势下的虚幻“形势”,即中原与四夷的道义均势,尤其是在中原王朝军事、政治势微的情况下,不断强调历史威望,从而维持历史的“现状”。这就是美国人汉斯•摩根索在《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一书中所谓的“威望政策”。这里的“威望政策”体现为把贵族式的社交作为外交的重要工具,强调外交的礼仪规则,“关于级别和优先地位的争吵”,“以及空洞的形式主义”等等。

当国家不够强盛,不处于“太平嘉运”的时候,维持朝贡体系就成为专制君主的负担了,尤其是对那些懦弱无能、无志无知的皇帝而言,维护一个政治大国、宗主国、国际争端的仲裁者的体面总让他们力不从心。一国的外交和内政总是相互联系的,对外封建也是为了对内也是展示其“外强”之势,所以中华帝王经常将朝贡物品“陈于外庭”,用以向内昭示自己国家的强大,或是通过大量的“赏赐”来奖励那些愿意“听话”的国家。

在帝王心目中,所谓东方和西方,在理论上都是天子的“王土”;华人和洋人,在理论上也都是天子的“王臣”。外国都是番邦,就是“蛮夷之邦”。它的性质属于“邦国”,地位低于“天朝”。这种不可一世却目光短浅的“强国心态”往往使王朝陷入极为尴尬的境地。比如在汉代,将军陈汤给汉元帝的一篇疏奏中便有一句彪悍的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且不说表功奏折经常夸大其词,从历史记载来看,其时陈汤正对匈奴的一个小部落发动突然袭击,杀1518人,擒1000余人,其中的水分是肯定有的,这数字在“强大”的汉朝看来,却已经算是天大的胜仗。而那时的汉朝,却并不是那么强大。比如汉高帝曾亲率30万大军发动对匈奴的偷袭,结果被冒顿的40万大军反偷袭,高帝差一点被俘虏。于是,所谓的“强汉”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媾和。媾和协议如下:1、定期献上美丽的公主。2、定期献上金银珠宝以及匈奴人急需的丝绸、酒、稻米。3、汉与匈奴是兄弟之国,地位平等。4、不得以长城为界擅自展开军事行动。

关起门来意淫的不止是汉朝,典型的还有清朝。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初四日(公元1793年9月8日),大英帝国使节马戛尔尼带领使团来访大清帝国,清政府非常重视,接待方案包括朝见、赏赐、宴请、看戏、游览等活动。但是,对待大英帝国的使节,清政府仍然是一副“主子”对“奴才”的姿态,要求使节必须行三跪九叩之礼。乾隆皇帝在给英国国王的文书中开口就是“咨尔国王,远在重洋”,以及“具见尔国恭顺之诚,深为嘉许”云云,正因为英帝国的“识相”,清王朝在回礼中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分别赏赐英王及使臣、随员一行丝绸绒、瓷器、玉器及各类珍贵工艺品三千多件。

透过历史事实,可以窥见到的是:在封建王朝体制内,是没有外交可言的,因为王朝潜意识里就认为自己是天下独尊,皇帝是天下统治之主人,其他的国家都只是王朝的属国,这样的夜郎自大和闭关锁国,并且为了面子,不惜“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无一例外地导致王朝的加速毁灭。在今时今日,对于中国仍然有不少值得警醒和借鉴之处。

 

历史上的今天(博文回顾)

古今中外的告密文化

链接地址:http://blog.163.com/xin_lijian/blog/static/467715702009926102222908/

被监督是一种幸福

链接地址:http://blog.163.com/xin_lijian/blog/static/46771570200992693059375/

高考改革须有超越利益集团的勇气

链接地址:http://blog.163.com/xin_lijian/blog/static/46771570200992692951417/

让清理无证办学走出“一律封杀”的管理思路

链接地址:http://blog.163.com/xin_lijian/blog/static/46771570200892632928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