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题解 老龄人口激增催生养老服务业 老问题变新生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44:35
● 陈迎竹
70多岁的上海老人茹碧霞几年前因病失去自理能力,已经成家的子女碍于工作和必须照顾各自家庭,被迫送她进住家附近的养老院。这所养老院每月收费1200元(人民币,下同),几个子女每月分担一点,总算能给她一个令大家安心的环境。由于病情原因,她在一年后转住医院。
茹碧霞只是上海一个老人的案例,而这样的案例不只在上海,在中国其他地方也相当普遍。
人口老化问题在全世界越来越受关注,中国则是发展中国家情况最严重的一个。联合国预测,本世纪上半叶,中国将一直是世界上老人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五分之一。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不久前发布的《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今后五年,80岁以上老人将每年以百万之数递增,城乡老年无子女陪伴的“空巢家庭”将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更将达到70%。
中国10年前就已进入老年型社会,2000年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10.2%,去年是12.5%,今年估计超过1亿7000万人。
专家推算,如果目前中国一胎化生育政策不变,出生率也持续低下,五年后老龄化将突然加剧。根据有关部门所做本世纪“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显示,到2050年,以60岁为标准的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4000万,约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一,之后这一比例将长期维持下去。
未富先老 硬体设施不足
研究人员关注的不只是老龄化问题,更担忧的是问题出现得太快,“未富先老”的中国,经济与社会体制目前还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无论设施、专业人员或老人收入,都与实际的需求相去甚远。
中国现有公营与民营养老机构不到4万家,共266万多张床位,扣除空置率,共照护210万名老人,仅占老人总量的1.6%,远远不如发达国家的5%至7%。据说民政部争取在明年开始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间,将比例提高到3%。
与先进国家相比,不仅硬体设施不足,中国老人在经济上也相对无法做出更多选择,大多只能仰赖政府的帮助。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对本报表示,中国养老服务体系主要分三方面:居家、社区、机构,政府希望三者能结合在一起发挥最大作用。
大多数老人是依靠家人亲戚照护,但独生子女使得家庭越来越小,也越来越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为此,政府希望通过社区养老设施,协助解决居家养老的问题。
社区养老除了兴建更多兼顾生理与精神需要的“亲老人”设施,也包括提供更多培训良好的护理人员,提供上门服务。
上海市最大养老院明年启用
许多老龄化较严重的地方近年都积极兴建养老设施,以上海市为例,全市户籍总人口约1400万,其中60岁以上者约占22.5%。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五年老年人口的增加将更快,到“十二五”末(2015年),总量将突破400万,比重接近30%。
除了持续提高养老金和改善社区服务,配备更好的老人医疗设施与养老机构也不断增加,其中全市最大的养老院明年将正式启用,这家称为长宁区第三福利院的养老机构将提供1000张床位,是全市规模最大的养老院。
这家养老院配备以中档为主、高低档为辅的单人房、双人房、多人房,集养老、娱乐、休闲、理疗、康复等功能为一体,其中主要特色是“智能护理”,院内食堂、阅览室等公共区域都将设置微型探测装置,方便院方、甚至国外的家属实时了解老人情况。老人也可通过可视系统随时“见”到家属。
阎青春表示:“老人群体是多阶层构成的,需求也肯定是多样化。要满足多层次的需求,自然要发展多样化的服务。养老问题必须‘几条腿走路’。”
对政府来说,能居家养老自然是最理想,但对于实际因高龄、无依或疾病无法通过家人和社区服务照护的老人,政府除了兴建更多养老机构,也鼓励民间投资养老公寓之类的设施,照顾不同的需求。
阎青春指出,国际养老的趋势是“去机构化”,不单纯追求养老机构,甚至解散大机构,向社区回归,即把养老与社区相融合,使得老年人既能享有机构般的专业化服务,也能产生家庭与社区的感觉。
上海浦东的老人社区“亲和源”正是这样的例子。创办人奚志勇打造的是高端老年社区,结合家庭房产使用权与老人服务的概念,独树一格。
不过,阎青春表示,“亲和源”只是养老模式之一,它迎合了养老发展的趋势,社会却不能有过高期待,因为它毕竟是高端产品,不是中国绝大多数老年人可以负担的。
他说:“当然政府不能强求企业家承担政府的职能,中国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调动社会慈善力量给中低收入老年人提供所需的服务,包括来自企业家的投入。”
公寓化房产抢攻养老市场
人口老化除了衍生身心照护与疗养等方面的社会课题,其实也随着社会的富裕造就另一种商机。这在日本等早已进入老年化的发达社会有许多前例。
看准这一未来数十年的市场需要,上海两年前就出现了结合养老、房地产投资和酒店服务等多种概念的高端另类老人社区。
创办人奚志勇(51岁)过去是公务员,经常出差,每每在旅途中接到家里老人不适的电话,苦于自己无法随时照顾,却也开始意识到老人照护的庞大市场。
他离开公职投入养老服务业的时候,就决定以“设想我的父母要什么,我将来住进去要什么”为出发点,创办了“亲和源”老人社区。
“亲和源”结合了房地产、养老与会籍销售等概念。现有建好的12栋七层楼公寓共834套房,建筑面积从60到120平方米,以销售会员卡的形式出售使用权。2008年开始时卖50万元人民币一张卡(不分大小的一套房),今年是69万元,明年将涨到75万元。
相对于浦东市区,“亲和源”的位置偏远,奚志勇表示定价是根据周边房价的七成计算。卡的使用权可以转让或者转卖,公司的收入除了卖卡,主要是入住者的年费。
目前的年费按大中小三种户型,分别是6万9800元、3万9800元和2万9800元。入住者必须年满55岁(女性)和60岁(男性)。目前卖出的260多套房中,不是所有人都住进去,有些人当做金融产品来投资。奚志勇强调,卡的使用权不会随老人终老而消失,而是可以由子女继承的财产。
设施亲老人
社区环境的规划优雅舒适,除了公寓内外设施都有“亲老人”设计之外,还有配备泳池、健身、阅览与其他老人兴趣的会所。
奚志勇表示,这个社区的兴建是以“家”为单位,不是一般老人院以“床”为单位的概念。他认为以床为单位的老人院“很可怕”,“亲和源”的公寓则兼顾老人的精神自由与隐私和支配权。
公司研发了方便老人挂在脖子上的一张卡,它兼具门钥匙、消费、报警、红外线侦测老人位置等功能。
公司的研究中心秘书长王波表示,现有入住的老人中,90%是上海人,而且绝大多数是教授级或领导干部。因此,为了不使退休老人与在职时感觉差别太大,公司给每栋楼配置三个负责不同功能的秘书,为老人提供不同服务。
奚志勇说:“对这些老人来说不缺钱,住在这里一方面是很多人子女在国外,另一方面他们要的是一个知识水平和想法差不多的社交平台。”
王波表示,类似概念的养老社区在中国不算第一家,但“亲和源”应该算比较成功的模式。不过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产品,至今投资买入者不多,王波认为,许多人首先还是认定它是养老产品,“养老概念与投资概念还没有画上等号”。
但是“亲和源”已经看中这个市场并且积极布局,除了输出经营理念到其他城市,目前也联合了全中国其他地区约30家规划中的企业组成中国养老产业联盟,除了高端市场,这些企业也将开发中低端市场。联盟计划搭建平台,未来在资本、项目互动和推动政策等方面进行合作。
亲和源
提供
●平时早晚班车去地铁站●每周一次前往大卖场与医院的班车服务●公共场所与家中设备的维修●两周清洗一次床单●每月一次健康访谈●每半年一次大扫除●每年一次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