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学网-- 简析《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23:02
简析《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荀子,名况,字卿。他与孟子都是孔子学说的正宗传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 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孟、荀各执一端以立论。孟子专就内 在之仁,主张性善,荀子就外在之礼,主张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 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荀子》对 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有所批评,在批评各家的同时,又吸取百家学术的精华,融汇 贯通,自成一家。荀子的学说范围很广,包括政治、哲学、经济、文学等各方面, 而且这些学说,都是和他所处的社会息息相关的。可以说,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 集大成的思想家。《荀子》现存32篇,是其学说的集中体现。这32篇绝大多 数是说理散文。荀子另有一篇《成相》辞和一篇《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 响。
荀子认为“君子必辩”(《非相》),特别强调论辩的重要性。因此,与先 秦其他诸子一样,荀子的说理文擅长论辩。但荀文以其说理的清晰,论辩的透辟, 逻辑的周密,在先秦诸子说理文中别具一格。思想的深邃丰富,理论的系统严整, 使其不仅单篇行文缜密,而且全书各章相互照应,论证严谨周详。《性恶》篇开 首即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提出了“性”和“伪”两个概念。人的天 性在耳目之欲,声色之好,因而出现争夺、残贼、淫乱等现象,要改变这种现实, 必须用礼义进行教化,使人从善,并明确界定“性”是“天之就也”,即先天自 然本性。“伪”即人为,“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即后天通过礼义的学 习而形成的道德观念。区分了“性”和“伪”之后,再进一步论证“人之性恶明 矣,其善者伪矣”。提出“圣人化性而起伪”,“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异于 众者,性也。所以异而众者,伪也。”“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性恶论 是荀子礼乐法术论的理论基础,故而不仅此篇论述周密,而且与荀子的整个理论 系统相一致。由于性恶,故须教育,教育当以礼义为本;也由于性恶,故须施行 赏罚,于是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的主张,就相互贯通,相辅相成。《荀子》在文辞 上,也相互呼应,如《礼论》云:“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认为性是一种原始材料,如《性恶》篇中认为性是一种天然之情一致,而像《劝 学》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等观点,也和“圣人化性起伪” 的观点息息相通。总之,荀子之文思理严整,论证全面。为说明观点,层层论述, 反复推详,一篇中首尾一贯,一气呵成,整体理论系统严密,各篇之间颇有照应, 故而绵密严谨,恢宏博大,风格浑厚。
《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 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如《劝学》篇,几乎 都是引类譬喻重叠构成,并且譬喻的运用变化多端,或正反为喻,或并列为喻, 辞采缤纷。《荀子》还喜欢用大量排比句法,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 调谐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韩非(约前280-前233)不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也是战国 末期集诸子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他师承荀子,继承了荀子的哲学和政治学说, 进一步发展成为刑名法术之学。他推崇老子,借鉴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舍弃了老 子的柔弱无为,对“道”赋予法术的内涵,主张刚强有为。他还继承了前期法家 的法、术、势,并将三者冶为一炉,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韩非著作收集 在《韩非子》中,其文多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发,对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有冷峻的 观察,主张君主以法术威势制人,严刑峻法治国,其文峻峭犀利,锋芒毕露,咄 咄逼人,所向披靡。如《说难》论述对人君谏说之难,顺之以招祸,逆之而致祸, 稍不留神便命丧身亡,列举谏说的种种困难,提出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种种不同 的进言方法,对社会和人君心理进行条分缕析,鞭辟入里,缜密透彻,犀利刻削, 入木三分。韩文中的长篇大论,如《显学》、《五蠹》、《孤愤》等,都写得波 澜壮阔,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短篇往往则就一个问题深入论述,辞旨简洁爽利。 如《难一》、《难二》、《难三》、《难四》中的28个短篇,借评论史实批驳 不同的意见,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驳论辩难,仍是其冷峻文风的体现。《韩非 子》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说理散文,最具文学意味的还是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的寓言故事。 寓言在《战国策》、《孟子》中还只是偶一用之,在《庄子》中虽连篇累牍,但 都为阐明一个中心思想,寓言仍只是议论说理文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文学体裁。 韩非才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分门别类,辑为各种形式的寓 言故事集。像《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都是 寓言专集。《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 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和《庄子》中奇幻玄 虚、怪庭神奇的寓言故事,风格截然不同。韩非寓言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 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他也像庄子一样,取材于历史,让历史人物说话, 改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使之反映自己的思想观点。比如孔子,在《庄子》和 《韩非子》中都一反其儒者面目。《庄子·人间世》和《大宗师》中论心斋和坐 忘的孔子,是一个醉心于道学的形象;《韩非子·内储说上》主张释赏行罚的孔 子,则是冷峻的法家形象。而取材于现实社会和民间故事的寓言,更是韩非对社 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的,如“郑人买履”、“郢书燕说”(《外储说左 上》)等具有的讽刺力量,“矛与盾”(《难一·难势》)等表现出的哲学智慧, 都是韩非寓言思想深度的反映。
题材的平实,使韩非寓言不像庄子寓言那样恢诡谲怪,但韩非寓言在艺术上 并不平淡,而是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 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如《外储说左上》“棘刺母猴”:
燕王征巧术人。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 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 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 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 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 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曰:“以削。” 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
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三个人物各侧重其性格的一端,燕王的昏庸, 卫人的狡猾,冶者的聪明,都表现得单纯鲜明,生动逼真。《韩非子》中的许多 寓言,千百年流传不衰。“守株待兔”(《五蠹》)、“矛与盾”(《难一》)、 “滥竽充数”(《内储说上》),以及“郑人买履”、“画鬼最易”、“买椟还 珠”(《外储说上》)等等,都以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 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