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孤独的殉道者 昨夜西风凋碧树 发布于:2009-08-28 08:4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49:23
作为共产主义思想的信仰者,切.格瓦拉在全世界所拥有的粉丝不亚于任何一位世界级的明星,甚至在视共产主义为洪水猛兽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切.格瓦拉也拥趸甚众,人们的这种追捧倒不是在于信仰切.格瓦拉所追求的共产主义,而更多地是对于其反叛和执着精神的尊崇和迷恋。
分为上下两集的《切.格瓦拉》几乎是以纪录片的手法,平实地记录了切.格瓦拉简短而传奇的革命路程,相比较而言下集《游击队》至少在戏剧张力上超出了上集《阿根廷》。我认为切.格瓦拉不是一个出色的革命者,倒更像一个虔诚的殉道者,他的结局充满了悲剧色彩,但也正因为这种壮志未酬的遗憾更增加了他的神秘色彩,使之在死后四十多年依然无法被人们忘怀,甚至于关于他的一切上升到了宗教范畴。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上集影片以彩色和黑白两种图像交叉推进,前者表现切.格瓦拉现实的活动,后者着重表现他的回忆、接受采访和参加国际会议这些纯政治性的活动,而他的全部魅力则体现在他与军事有关的活动中。影片没有讲述切.格瓦拉革命思想形成的过程,对于作为阿根廷人的他如何和卡斯特罗相识并成为战友,影片也没有详细交代,而只是通过切.格瓦拉的自述一笔带过——1956年他和卡斯特罗以及其他80个革命者,从墨西哥乘轮船在古巴登陆,在政府军围捕之下,只剩下12人,然而也正是这12人成为燎原的星星之火,3年后推翻了古巴巴蒂斯塔独裁政府,把卡斯特罗送上了权利的巅峰。
相对于务实的卡斯特罗,切.格瓦拉更趋于理想化,正是这种区别使得他命丧敌手而卡斯特罗至今健在,这是他失败的原因,也同时是他的魅力所在。正如在影片中,切.格拉瓦带领队伍向古巴首都哈瓦那进军时说的话:“这其中有疯狂的成份”,正是这种疯狂的成份使得古巴革命在美国眼皮之下获得了成功,也正是这种疯狂的成份使得切.格瓦拉过于相信自己的游击战理论,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切.格瓦拉不是搞政治的高手,他张扬的激情和宏伟的理想只有在战斗中才能得到宣泄。因此,在切.格瓦拉死后的许多年里,他的形象永远是戎装在身,英姿勃勃。
当革命队伍里有人开着一部从统治阶级手中“偷”来的车向哈瓦那进军时,被切.格瓦拉拦住,他指出不论车的主人是谁,都不能偷,更不能成为革命者的私人财产。这和切.格瓦拉后来在玻利维亚领导游击斗争时,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也不允许队员私自偷食集体的口粮或者从农民手里夺取粮食的情节遥相呼应,这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倡导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传统如出一辙,充分说明在共产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革命队伍的确有其先进的一面,这也正是在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共产主义革命势如燎原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在革命成功之后,这种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却不可避免的转向官僚和腐化,从一种集权政府手中夺取的本应发展成为更民主的政权,在走向真正的民主道路中却充满了曲折。
最艰难的事情不是得到,而是在得到之后选择放弃,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古往今来,在历史政治范围内,很少有人能够真正选择放弃经过斗争得到的权力。能够做到解甲归田,纵情山水,已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了,然而切.格瓦拉不但做到了放弃锦衣玉食的生活,放弃日益盛隆的赞誉,放弃如日中天的权力,并且他选择的是重新开始,开始新的革命。他要把他的革命理想在南美乃至全世界内实现,因此在古巴革命胜利之后,他抛妻舍子,开始了孤独的战斗历程。这是一条不归路,同时也是一条使他走向神坛的道路。这也正是在反马克思反共产主义的欧美国家许多青年把切.格瓦拉和其他革命者区别对待的一个重要原因,切.格瓦拉身上所具有的反叛权威和追求理想的精神已经超越了意识形态范围,使他身后生出耀眼的光环。
想要完整表现切.格瓦拉短暂而传奇的一生,上下两集电影显然篇幅也不够,因此电影省略了切.格瓦拉1965年到1966年在非洲刚果等国家进行的并不成功的革命试验,而把主要篇幅放在了他的殉难地——南美国家玻利维亚。在玻利维亚,切.格瓦拉所领导的游击战争与其说是一场血肉横飞的斗争,不如说是切.格瓦拉个人的殉道之旅。影片的下集,不再有黑白图像,矛盾冲突也比上集明显增多,但是在氛围上却更加压抑。政府军的围追堵截、革命团体内部阵线的不统一、作为游击战争最重要的基础之一的普通百姓的麻木不仁,这些都暗示着切.格瓦拉游击斗争的艰难和最终的功亏一篑。于是当身患哮喘病的切.格瓦拉步履蹒跚、气喘吁吁的画面反复出现时,我们看到的可能不是一个战士的形象,倒更像耶稣受难一样充满了磨难和苦楚。
对于切.格瓦拉这个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人物,持否定态度的也不少,一方面来自于他的敌人,即标榜民主的反共产主义阵营,认为切.格瓦拉在对待反对者的态度和手腕上有过于残酷之嫌,甚至于否认他所具有的医生资格,言外之意就是他具有欺骗性的一面。这一点从片中可以一窥端倪,当切.格瓦拉以医生的身份给穷苦老百姓看病时,并针对病人的病情给予语言安慰时,一个小孩说道:他对谁都这么说。我们无法知道本片导演斯蒂文.索德伯格对于切.格瓦拉的全部认识,但从这个细节上看出,至少他是想把切.格瓦拉所受到的怀疑以隐晦的手法表现出来。另外周恩来曾说切.格瓦拉的游击战主张属于“盲动主义”,从切.格瓦拉的失败来看,这种批评不无道理。相对于切.格瓦拉而言,作为同属一个理论指导下的革命者,周恩来、毛泽东等中国革命者更善于把理想和现实相结合,更加务实,因而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但是因为革命经历、思想认识乃至性格特征的区别,即使如周恩来一般睿智的人物也无法理解切.格瓦拉的殉道精神,这也使得切.格瓦拉的路程显得更加孤独也更加伟大。
时长达4个多小时的电影对于想一口气看完的观众来说是一种考验,并且由于影片拍摄手法上过于倾向于纪录片的叙事方法,毫无修饰的画面使得影片在人物矛盾冲突和观赏性上大打折扣,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有些闷,但是这都不影响切.格瓦拉这个人物的精神传达。个人觉得切.格瓦拉的一生其实都有某种程度的“沉闷”,他几乎始终都是一个人在战斗。影片最后在表现切.格瓦拉被枪杀一幕时,没有从传统的观众角度拍摄,而是富有创造性地从切.格瓦拉本人的角度进行描绘,枪声响起,画面倾斜,慢慢模糊,一个伟大的斗士合上了观看世界的双眼,他的死如他的生一样,充满了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