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课】终极问题的现实意义 梅小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19:58:36
耶鲁大学的 教授 Shelly Kagan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到了如此深邃沉重的终极问题上来,但却是以一副轻松闲谈的姿态向我们娓娓道来:死亡是什么?我们(人类)是什么?“我”是什么?
某个偶然机会,我登入到了某位耶鲁学生的facebook的个人主页上面,浏览到了这位同学对哲学课的枯燥和乏味和无聊和难以应试过关等等诸如此类的抱怨。同时我还浏览了这位同学的其它日志,很快,我发现她和大陆许许多多的中国大学生一样,关心的是男(女)朋友相貌、人品、家境的问题,关心的是毕业以后工作和就业的问题,关心以后先买房还是先买车还是先旅游的问题,总之,关心自己以后的生活,这样一类现实的问题。
这就无怪乎她会在哲学课上恹恹欲睡地做着不情愿的课堂笔记。
事实上,这不是一个个例。很多人对哲学不感兴趣,对涉及到人生终极命题的问题少有重视,原因很简单:思考这些问题对我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不去想太多这些无聊的问题我照样可以找工作找婚配找售楼部电话。
首先,我不会反对这种态度。我们的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现实的社会,一个拜金的社会,造就一大批这样的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我想就自己的理解表达一下自己对哲学对终极命题的看法。
1,哲学最大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从内塑造你的精神,完善你的人格。促使你寻找各种途径,以自己的方式去接近世界的本质,接近自我的本质,帮助你以更多的角度去切入一个问题,提出更多的可能性。
2,探究终极命题是一种瑰丽而奇特的心灵旅程。它会占据你大部分时间,使你无暇他顾。当你的朋友你的同事在酒吧KTV等娱乐场所挥霍无度喧嚣震天时,你却一个人找到一块静谧的角落,坐下,冥想。不知不觉间,你渐渐具备了一种内敛的气质。相比其他人,你不容易失眠,不容易烦恼,不容易被他人伤害,不容易大喜大悲和惊慌失措。
3,汝欲得之,必先知之。长时间的沉静和冥想,注意力集中在自我,集中在内心世界,你对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愈发地清晰和明朗起来,因为你正在不断地接近世界的本质,逐渐领悟到万事万物是从何缘起,又如何缘灭。你考虑事情不再只是把一件事放在十米的范围内考虑,不再只是把一件事放在几天的概念内考虑,而是把它放在了世界范围内,放在了十年乃至一百年为一个单位的范围内考虑。你正在做上帝很久很久以前曾经做过的事情,因为在狭义上,你就是一位上帝。
以上,我得声明这些都是很个人的东西。我知道社会的物质财富之所以可以如此丰裕,各种商品、食品、音像制品,各种雕塑、建筑、游乐设施,各种香车、美女、名牌服饰等等,所有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东西都是由一个极度现实的人类社会所生产所构想出来。而抱持现实和拜金主义态度的工人、白领、服务业者这类大量的存在,是丰裕社会这个庞然巨物的基本细胞。因为这样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而这样的人反过来促成了这样的社会。这是一个庞杂到迷乱的循环。
事实上,这个社会不太喜欢那些经常躲在角落里冥想的“仙人”。因为这类“大仙”不社交,不应酬,不溜须拍马,不唯利是图,掌握巨额财富和钞票的社会上流人物没办法以金钱来奴役这类“大仙”。
我得声明我不是什么“大仙”,虽然有些可耻有些世俗,但我还是得和大仙们划清界限。
我喜欢探究哲学,思考终极命题,探索内心世界,完全出于个人的喜好,同时我也喜欢社交(某种程度上的),喜欢赞美他人(实质上是溜须拍马的和谐版本),我也喜欢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譬如各种名牌车名牌服饰和高尖端科技产品等等。
但如果要我去富士康领两万块一个月的薪水然后工作半个月就从十楼纵身跳下,或者退一步讲让我去华为领5000块一个月的薪水,却没两年被检查出亚健康脊椎病风湿病腰间盘突出等等。这些我都不干。我宁愿找座中小城市干一份或许没那么高工资但是相对比较悠闲和健康的工作。
总之简单一句话:
我追求这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包括哲学领域的发现之旅,也包括物质世界的种种财富,但我会尽力不受它们的制约和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