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典赤治理盘龙江水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55:53
盘龙江发源于嵩明县梁王山西麓,由冷水河和牧羊河在小河乡境内汇合形成主流,穿越崇山峻岭后从金马山下的松华谷口流入昆明坝子,再由北向南蜿蜒穿过昆明城区后,从滇池东岸的六甲乡洪家村注入滇池,全长120多公里,是滇池最大的入水河。像玉带一样穿城而过的盘龙江,滋润着昆明坝子的良田沃土,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昆明人,被誉为昆明的“母亲河”。

位于昆明五里多的赛典赤衣冠墓。
铸金牛以镇水患
可是,历史上的盘龙江可不像现在这般温柔妩媚,它既灌溉万亩良田造福昆明,也会狂放不羁祸害昆明。特别是在元代以前,每到雨季江水泛滥,淹没农田村舍,使昆明坝子成为一片汪洋。据史书记载,就连昆明城墙都曾一度被洪水漫过,可见水势之汹猛。大水退后,良田村舍尽毁,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南诏和大理国时期都曾经设立专门机构,征用民夫治理水患,但收效甚微。特别是大理国后期,统治者对云南东南部基本失去控制力,昆明的政治经济地位下降,盘龙江水患无人问津,河道年久失修,淤积壅堵,致使水患频频,连年成灾,百姓苦不堪言。当时,士绅集资铸铜犴(俗称铜牛)于盘龙江边,用以镇水。因为古人认为,犴是二十八宿南方七宿中井宿的化身,井宿司水事,五行属木,故又称井木宿,可镇水患。铜犴,牛形,独角,呈俯卧昂首状,腹空,背腹有圆孔,孔下有水井直通盘龙江。若洪水将至,江水上涨,涌入井内,激荡空气,通过犴孔发出轰鸣之声,人便可闻警逃避。故当时有民谚曰:“金牛吼三声,水淹大东门”。铜犴几度毁建,现今卧于南太桥北侧的铜犴,为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所铸。直到元代初年,赛典赤主政云南,殚精竭虑,精心治水,才使盘龙江水患基本得到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