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医学 - 国学复兴文化论坛 国学文化、文化复兴、古籍下载、学术论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2:53:54
国学复兴文化论坛 »中华医学 » 点穴开十二门法
网页搜索 站内搜索 搜索
返回列表回复发帖
发新话题发布投票发布悬赏发布辩论发布活动发布视频发布商品

大学士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東華道醫 (東華道醫)当前离线
辽东郡公东阁大学士
UID 181  帖子 1510  精华 16  积分 60598  名望 7243 点  银子 11534 两  功勋 2604 点  阅读权限 150  性别 男  在线时间 16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  最后登录 2010-3-24


大学士

帖子 1510  精华 16  积分 60598  功勋 2604 点  性别 男  在线时间 164 小时

1#打印 字体大小: tT
发表于 2009-2-2 16:11 |只看该作者
[针灸推按] 点穴开十二门法
相关搜索:点穴,门法
對於氣血閉塞一類的疾病,醫者必須在影響人體整體機能的部位,首先開其門,打開壅塞之門戶,以使其氣血暢通,疾病消失。它不僅具有開通的作用,常用在一般點穴、按摩治病之前。與推拿手法先輕後重,繼而輕的原理相同,只是「先輕」的第一階段在點穴術語稱之「開門」。
氣功點穴的最大特點,就是治病要先(開門),認為打開了門,醫者的內氣才能從病人身體關竅的通道上發放進去,起到治病的作用。氣功點穴一法,是在熟知人體經絡、經穴的基礎上,醫者根據不同的病變,採用點穴手法,運用醫者的兩手去點開有關部位的門戶,然後以強烈的意念將自己的內丹之氣提起,直達雙手掌指,再對準病竈,經一定的時間,就可以達到治病的奇效。
此法可以疏通氣血、通經活絡、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調整營衛氣血循環,平衡陰陽、扶正袪邪,動員機體的潛在能量,促使人體氣血的正常運轉。對防治疾病、增強體質、延年益壽。具有良好的作用。
點穴開門術一般分為八法:
開天門:
天門是指頭部因為1.人的頭部最接近天。2.頭部要像天一樣清明。3.頭為諸陽之會,天屬陽。4.頭為人神靈之所在,與天相同。所以開天門簡單的說即是先按摩頭部,如點擊與推摩兩眉之間的印堂穴,神庭穴,上星穴,囟門穴,百會穴,風池穴,天柱穴。其作用可提神醒腦、暢通頭部氣血循環,凡有頭痛、頭暈、眼花等症狀,宜先開天門。
開地門:
一般人體從橫膈膜以上稱上焦;從橫膈膜以下盆腔稱中焦;盆腔以下稱下焦。另外一種分法是以頭部稱天門;胸部稱氣門;腹部稱地門;盆腔以下稱血門。所以開地門就是按摩腹部,其法為如下:點擊肚臍處,以及左右肓俞穴、氣海穴、左右天樞穴,然後雙手緊貼於神闕穴周圍,按逆時針方向運轉多次;然後置於肚臍上數分鐘,使病者肚臍部位發熱。
此法是通過揉動點擊達到氣通為度。其作用是加強大小腸的蠕動,以促進臟腑氣流通暢,可改善便閉、腹痛、腹瀉、腹脹、腸黏連、腸胃不適、腹腔、盆腔等疾病。
開氣門:
氣門是指胸部,因為是肺主宰呼吸與氣體往來,按摩穴位與肺及肺經有關者為主。
醫者以手指點擊華蓋穴,肺俞穴,天突穴,膻中穴,期門穴,之後再以手指從天突穴經華蓋穴、膻中穴、期門穴、至章門穴為止,連續推拿;另從背後肺俞穴推至章門穴,並點太淵穴、列缺穴。此法作用是打開氣道,使氣流通行無阻礙。
重傷者在直推時需要病者配合呼吸進行,以排出濁氣。
開血門:
人體裏的血液,晝夜不停的流動著,循環無端。當人體的那個部份因受到了損傷,氣血被阻礙不能流通,則使身體機能受到限制,人體就有疾病症狀出現。若能開其門戶,使氣血流通,則經脈自疏,筋骨活絡,其病自消。
在臟腑中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任脈主一身之陰,血主陰,衝脈主一身之氣血,醫者點按陰都穴,石關穴,下脘穴,大赫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陰簾穴,血海穴,足三里,湧泉穴,之後輕拍各穴,使經脈震蕩,將阻塞之氣血緩緩舒解,以達到氣血暢通。
開風門:
太陽膀胱經、督脈、肺經是抵禦風寒外感的第一道防線,開風門就是要強化這些經脈氣血的運行,達到治療傷風感冒、畏風怕冷等症狀。先點按督脈身柱穴、靈臺穴、脊中穴、命門穴,之後由天柱穴直推到命門穴,再點按太陽膀胱經的風門穴、肺俞穴、督俞穴、肝俞穴、腎俞穴、氣海穴、小腸俞穴及薦椎諸穴之後再直推數次。
開火門:
開火門可以為體質虛弱,元氣不足者,強化體質,補充能量。人體中命門穴是先天生命之火,五臟六腑之源,十二經脈之根,而關元穴是後天氣血聚集處,此二穴是開火門的重點穴。
先以指點按腎俞穴、命門穴、關元穴、中極穴之後以手掌揉按致發熱,有調和先天,補益後天的功效。
開筋門︰
人體有四處肌筋最重要︰
1. 手筋︰由腕後到肘窩部,開法為指撥腕後筋,再提拿曲池穴與小海穴的肌筋。
2. 肩膀筋:即肩膀上大筋,先提拿數次,再敲打肩井穴數次,即是開門法。
3. 背筋:先提拿大板筋,再拿太陽膀胱經數次,之後再直推數次即可。
4. 足筋:先提拿跟腱,再點按太溪穴、昆崙穴,之後從委中穴推拿到足跟。
開筋門可以防治肌肉酸痛、痙攣等筋骨疾病,在八會穴中筋會陽陵泉,因此加按亦有助開門的功效。
開骨門:
八會穴中骨會大杼穴,而督脈的大椎穴是諸陽之會,且上載頭部之活動。故凡骨節酸痛的疾病,須先點按大杼穴與大椎穴,之後再叩擊脊椎每一個關節,使之震動,以調和骨節間氣血。
依照不同的疾病,選擇開不同的門,之後再以點穴手法或推拿手法或氣功療法加以治療,依輕重輕的原則治療後,再用安撫性的手法舒暢氣穴,調整陰陽結束療程。
開天門、開血門、開氣門、開風門則是所謂的開四門,開門法除了可以做為推拿的前置階段手法,也可以做為自我按摩或練習氣功前的準備動作。
现在腹部按摩法中有“开四门法”,是指幽门、梁门、关门、滑肉门四穴的指按法,如点三脘开四门,与以上所述之法不同,应当注意 。
内功针刺点穴疗法
中日友好医院针灸科 胥荣东
历史上,卓有成就的针灸医家多重视内功术的修炼,如华佗、孙思邈、马丹阳及杨继洲等, 近代则有承淡安、郑毓琳等人。通过内功修炼,可以更好地掌握针刺手法,因而取得理想的疗效。
实际上,先人多称拳术为拳道,称医术为医道。拳道乃拳拳服膺之谓也,而医道也包含了医生的个人修养在内。《黄帝内经》中多称针灸之术为针道,对医生的要求是: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如《灵枢·外揣篇第四十五》:“黄帝曰:余闻九针九篇,余亲授其调,颇得其意。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穷,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可乎?岐伯曰:明乎哉问也!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黄帝曰:余愿闻针道,非国事也。岐伯曰: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浅深,杂合而为一乎?”,这里将针道与治国之道并提,可见对针灸医师要求之高。笔者认为:除一般的个人修养之外,为针者还应修炼武术内功。早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就十分强调针刺过程中的治神与守神问题:“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并认为“粗守形,上守神”。守形是指守刺法,守神则是指重视施术者的精神状态,进而体察病人的血气运行情况,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要求施术者进入气功状态,如是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黄帝内经》反复申论治神与内功修炼的重要性:“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这里所说的养身即指养生,包括内功修炼等内容。同时还明确指出:“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之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说明施术者不能满足于虚者实之,满者泄之的一般水平,应追求更高的治神与守神。古人并不一定相信鬼神的存在,但认为如果掌握了高超的技术,则可收到神奇的效果,犹如神助一般。 据西晋史学家陈寿所撰《三国志》记载:“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其后又述吴普、樊阿从其学五禽戏的情况,而“普依准佗治,多所全济”。据王芗斋先生论述,五禽戏不仅是养生之术,而且搏击性亦颇强,实为武术的一种功法。
华佗针术高超,被誉为针神,这与其修炼五禽戏是密不可分的。孙思邈为修炼内功的大家,并有许多论述,足见其内功之深。马丹阳本人即为道教人物,其练功自不待言,马丹阳十二穴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李时珍则更明确提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说明练功后可体察经络的存在。杨继洲则以修炼周天功法为主,并在《针灸大成》中有所记载。这些伟人都为针灸事业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针灸名家郑毓琳先生手法,历来为针灸界所推崇,除其手法独到外,究其根本,则亦与内功修炼有关。郑老先生认为针刺与内功相结合,不仅进针无痛,而且易于体察针下气感,易于得气和气至病所,疗效高于单纯针刺,并告诫学生:许多身怀绝技的针灸家都是有很深气功造诣的。
近代著名针家黄石屏先生即提倡布气针刺,他说:“吾始习少林运气有年,萃全力于指,然后审证辨穴,金针乃可得而度也。”《金针秘传》记载黄氏为袁世凯治愈头痛之经过时说:“其病系前后脑痛,第一日针百会,第二日针风池、风府……,第一针刺入,袁即头脑中发有大声,冲墙倒壁而出,再针如服巴豆、大黄,直抉肠胃而下。”相信若非黄氏能“运针贯于气功”(见《霍元甲与神针黄》),是难以出现如此针刺反应的。
著名针灸家承淡安先生,亦十分强调内功修炼的重要性,曾论述道:“以前的针灸家在修习针术时,最主要的就是练气和练指力,这几乎要占去三分之二的学习时间。练气称为修内功。”“先父在日谆谆以练气为嘱,由于先父不能说明为什么要练气,因而不能引起我的信心,在临床治验上,我总不及先父的针效;久后相信先父所教注意练气,针效果然大增,所以在1935年从日本归来办针灸讲习所时,在课程中加入了练气练针一课。”“神针黄石屏衣钵弟子与我神交多年……承叶君告以魏君每天练拳术与气功,及以针钻捻泥壁,历久不断,修练相当艰苦,成效也很巨大。”“以前有点穴术,完全凭他平素练习的指力,能在不知不觉间,在别人要穴上轻轻地按上一按,即能使人受伤,甚至死亡。”
承淡安先生为使学生重视内功修炼,曾托名紫云上人,以强调内功修炼在针刺中的重要性:“运针不痛,端赖养气,养气不足,其功不著,养气之道,寅时起身,端坐蒲团,两足盘起,手按膝上,腰直胸挺,口闭目垂,一如入定,无思无虑,一心数息,自一至百,反复无间,行之卯时,振衣始已,积日累月,不息不间,气足神旺,百邪不侵”。学生修炼内功之后,疗程明显提高。
针灸大家贺普仁老先生,年轻时起即练习八卦掌,今年逾七旬,仍每日练功不辍,一个下午诊治八十余人,连续工作五个多小时,仍精力充沛。当笔者请教练功对针刺疗效的影响时,贺老说:练功后首先是指力增强,这对针刺手法练习来说是必要的基础,进一步则可培养自身之气,通过针体及手法,可驱赶病人体内邪气,从而显著地提高疗效。遵先辈之指示,笔者早在80年代即开始练习各种气功及武术,最后发觉大成拳实包含了武术与气功之精华,遂于83年正式拜在王选杰先生门下,一直潜心修大成拳内功,并移力于将其与针刺手法相结合,终于悟出了“神光内莹,意在针先,以意领气,气至病所”的针刺要领。
大成拳内功基础功法主要是桩功,初学者可练浑元桩一式:身体自然站立,一如太极拳之预备式,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可呈外八字,双手指至胸前,曲肘环抱,两手各似抱一气球,全身则如浴水中,体会舒适自在之感觉,久之则物我皆忘,似与天地熔为一体。笔者一九八九年在日本关西气功协会总部授功时,参加者中即有不少针灸师及针灸学家。久练此桩则指力渐增,临床运用有不可思议之妙,无论是进针无痛,还是体会针感乃至于使气至病所,都会有长足之进步。
强调内功修炼在针刺中的作用,并不是忽视手法的重要性,而是要求针刺手法更熟练。实际上,内功修炼对针刺手法的掌握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内功术与针刺相结合的特点是:神意气力的有机统一,使施术者能更好地体察针下感觉,驾驭经气,以达到“上守神”的高深境界。 在针刺之剌,施术者要首先进入练功状态:“心无外慕,如待贵人,不知日暮”,“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运气于指,然后再行针剌。“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行补法之时,除用向下向内的指力之外,意会将正气注入病人体内,取虚者补之之意也;行泻法之时,除用向上向外的指力外,意念以自身的功力将病人的邪气从其体内驱除,取“实者泻之”之意也。实际上,具体意念的运用是比较复杂的,而且与施术者所练功法有关。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一般针灸医师的指力离内功针剌的要求相差甚远,故易造成疼痛,尤其是欧美,较东方人更为敏感,也较为娇气,若无良好的指力,则较难取得理想疗效,但若能做到无痛进针,则容易取得病人的配合,笔者在欧洲从事针灸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对此的体会是很深刻的。故除了内功修炼之外,指力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人体的手足及面部的痛觉较为敏感,尤其是在某些疾病,如三叉神经痛及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等,往往会出现痛觉过敏的现象。部分病人因惧怕疼痛而中断治疗,有的病人开始即因惧针而拒绝针刺,使得一些针刺适应证失去了治疗机会,殊为可惜,所以无痛进针法有其特有的临床应用价值。
所谓无痛进针,是相对而言的,绝对的进针无痛是不现实的。故我们所说的无痛进针是指相对无痛,病人在接受针刺时虽感到针体刺入,但并不感到痛苦,同时加以心理暗示或转移其注意力,甚至使其不知针已刺入,因而消除了对针刺的恐惧。面部等处虽然痛觉敏感,但因其皮肤较它处易于进针,也为无痛进针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才能做到无痛进针呢?首先要求基本的针治手法纯熟,指力深透。具体进针方法是:运力指端,凝神定意,利用手腕的抖动,使针迅速剌入皮肤,在剌入的瞬间,使其呈螺旋状进入,术者应周身松和,不可有丝毫僵紧处,使动作完成协调自然而迅捷,随心所欲地控制剌入的力量大小、针剌的深浅,准确无误地刺入选定的腧穴。此种针法使用的针具宜稍短,一般以一寸以下为宜,为便操作时得心应手。如何才能达到以上要求呢?基础练习是首先在各种不同的材料上练针。初学者可用纸团,进而选用较薄较软的橡皮,再选用较硬较厚的橡皮练习进针,同时选用废胶片,软木塞及各种皮革练习,以模似不同的人体组织,逐渐增强自己的指力。 以上的练习到一定时间后,则指力、腕力会有很大的提高,但距无痛进针尚有较大的距离,若要进一步提高进针水平,则应进行内功修炼。主要是中国武术内家拳法的练习,如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及大成拳等。通过武术中的桩功、试力以及推手、发力等修炼,使术者真气充盈,并可随时运气指端,所谓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在用意不用力的情况下,内劲透达指端,并通过针尖作用于人体。可以想象,通过控制运用武术内功所产生的爆发力,以针尖作用于人体,刺入过程自然快而无痛。武术内家拳法讲究螺旋力,其特点是力量深透和方向稳定,这与子弹的运动轨迹有类似之处,所以在进针的瞬间是呈螺旋状刺入的。在针刺之时,要求术者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周身放松,沉肩坠肘,气贯周身,运力指端。以武术的轻微的发力动作,轻松自然地将针刺入人体,病人多无痛感。若属轻刺激,则可如此留针,亦可在此基础上再施以各种手法。 如是则可更准确地取穴及运用各种手法,“知为针者信其左”,即指左手取穴要体会按压穴位的反应,“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这样再进针则易得气,进而做到气至病所。
临床实践证明,针刺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基础,而气至病所则可显著地提高疗效。诚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气至病所针感的产生,一方面与病人对针刺的敏感程度有关,更主要的则是由施术者决定的,如手法熟练、取穴准确等。若有内功修炼基础,如修炼大成拳内功,则可促进感传的产生,因而取得满意的疗效。所以,若要做到气至病所,首先要针刺手法熟练,做到无痛进针,所谓“如蚊虻止”。以免因进针疼痛造成病人紧张,影响感传的产生。只有手法熟练,才能运用各种手法,促进得气的产生,进而做到气至病所。
在手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则要求做到治神、守神及以意和之。治神主要是指施术者要控制病人的“神”,亦即精神状态,使之朝着有利于疾病康复的方向转化,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守神则是指施术者在针刺之时要精神内守,如是才能体会到针下之虚实,气血之有余与不足,进而控制针刺的感传,以调节气血,达到补虚泻实,平衡阴阳(以意和之)的目的。而大成拳“重精神、重意感”的修炼,与以上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推手对人的控制与针感的控制亦有相通之处。实际上,真正做到气至病所及治神与守神,并非易事,非有多年的临床实践,确实不易做到。而内功修炼则可大大地缩短这一过程。
关于气至病所的分类,大体上可分为三种:一是局部取穴,二是邻近取穴,三是远道取穴。局部取穴:如太阳穴痛取太阳,耳疾取翳风、听宫,胃痛取下脘等。此种情况较易操作,得气后稍加刺激,便可使气至病所,故许多病种都首选局部腧穴。邻近取穴,如目疾取风池,痛经取次 等,其针感分别要求抵达眼球及小腹,较单纯局部取穴效果要好。远道取穴,如胃痛取足三里,牙痛取合谷,腰痛取太溪等,由于路线较长,跨越关节较多,针感传导遇关节处易阻滞,但若以大成拳内功为基础,则较容易做到气至病所。
近年来,笔者运用内功针刺术治愈了许多疑难病,尤其是在治疗支气管哮喘等病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使许多患有喘疾之人停用了激素等药物,重新开始了新的人生。其它如颈椎病、糖尿病、牛皮癣及小儿多动症等病症,运用内功针刺法治疗,也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疗效。
按摩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在《周礼注疏》中,记载有战国时代名医扁鹊的事迹:“治虢太子暴疾尸厥之病,使子明炊汤,子仪脉神,子术按摩”。据史书记载:而扁鹊是可看见墙对侧之人的,相当于现在所谓的透视功能,这也说明其是内功修炼者。《黄帝内经》中,记载按摩的内容很多,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肝传之脾,病名脾风,发瘅(疽),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素问·离合真邪论》有“推而按之”的记载。《素问·调经论》:“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素问·至真要大论》:“摩之浴之”。《灵枢·九针十二原》:“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说的是针刺与按摩并用之法。最早的按摩专著有《黄帝岐伯按摩经》十卷(见《汉书·艺文志》),惜其书早佚,而在后世的医书中,多有按摩的记载,如《诸病源候论》、《圣济总录》、《针灸大成》及《医宗金鉴》等。
在古代医事制度中按摩医生定有职称,如《隋书·百官志》有按摩博士二人,《旧唐书·百官志》:“太医令掌医疗之法,丞为之二,其属有四:曰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皆有博士教之”,《新唐书·百官志》:“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并以九品以下,掌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另据《唐六典》记载:唐太医署分为四科,即医科、针科、按摩科及咒禁科,并有按摩工五十六人,按摩生十五人。至宋代曾一度废除按摩科,使按摩仅流传于民间,但正骨及小儿推拿则有较大的发展。在明太医院的十三科中,仍专设按摩一科。
唐代为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在其他文化交流的同时,中国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也传播国外。约在一千年前,中国康富所著的按摩书籍传入法国,法文中称按摩为Massage,实源于汉代口语摩挲(按摩)。而其后的英德文等都沿用此名,日文则与按摩之名并用。曾有多名欧美及日本按摩师来访,在相互切磋技艺过程中,发觉其技艺与我国按摩亦有相同之处,或古今相互交流之故。然其因无内功修炼基础,故指力不深透,治内科病者亦少,多注重肌肉的放松。而其脊柱复位手法之轻巧,确有独到之处,令人叹服,盖与其精通解剖力学不无关系。
关于医者个性及练功对疗效的影响,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精辟的论述:“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解明其事。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黄帝曰:明目者可以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语徐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等,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痛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曰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其中,要求按摩者是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说明对手之劲力要求是非常高的,故无武功之人则很难做到。而内科病的点空按摩治疗则与针灸者的要求一致,这与练功放松入静修心的练习是相符的,故针灸按摩之术须以武术内功为基础。
针灸先辈赵缉庵先生,十分强调针刺与指针按摩术的结合应用,除针灸著作外,尚有文学、史学、兵书及武术螳螂拳著作,观其遗像,颇有威武之仪,并有以手运气之论。在《指针按摩术》中论述道:“指针,按摩术也,载在《内经》,而其法失传,故后世鲜有深的其用者。其实按摩诸术,与金针之迎随补泻无二理,人身三百六十五骨节,十二经络,以及奇经八脉,各有交会起落上下升降之路,人必深知经络脏腑气血往来顺逆之道,而后能以手运气,以针代针,闭者为之开,聚者为之散,有余者损之,不足者益之也,且按摩与金针并行不背,金针取效速而暂,按摩取效缓而时久。分言之曰金针,曰按摩 。合言之,则用金针者不能离按摩,行按摩者不能背金针。二者兼施并用,但视病情何如耳。未用金针前先施按摩,以活动其气,而针之行气愈灵。既用金针后再施按摩,以继行其气,而针之收效愈速。是按摩诸法,实未用金针前之先导,又为既用金针后之继援也。”
笔者每于诊察病人及循扪经穴之时,检查之中寓以点按之意,未行针刺而病人诉症状减轻,实则检查与治疗亦可同时而为也。且一旦手下有应,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则可按《难经》“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的理论,达到“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的高深境界。因为此段是论述“圣人之治病”的,若无内功基础则不易的把握其内在规律。
[ 本帖最后由 東華道醫 于 2009-2-2 16:3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