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谱概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06:20
第一章 基本概念
第一节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说明什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拼音中所谓韵母。所谓的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是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春眠不觉晓, (xiǎo)
处处闻啼鸟。 (niǎo)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shǎo)
从例中可看出晓、鸟、少字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ǎo”,而第二句中“声”字没有押韵。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第一句则可押可不押。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
古人的诗都是依照韵书来写的。但由于岁月久远,今古语音变化较大,再按古人的韵书来写诗,就变得不再合适了,而且弄不好,会造成别扭的感觉。所以我们今天写诗只要按照普通话的韵脚来使用就可以了。
第二节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
声调,这是汉语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 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 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 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渐、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仍保存着入声。北方的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大多数已变为去声字,也有的变为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已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生动形象地把四声的高低形状描述出来。
第三节 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为什么要划分平仄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平仄在诗词中的运用,可以用两句话概括: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诗的平仄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由上可看出,这句诗是仄起式首句不入韵。全诗平仄交替,并且对句平仄对立,完全符合平仄规则。
平仄规则是容易理解的,但至于怎样辩别平仄,则有点麻烦。因为年代久远的问题,再加上各地方言的不同。有的地方入声已经消失,有的古代读入声的字,今天可能读阴平和阳平,这就给辩别平仄带来困难。依我个人之见,今天我们写诗只要按普通话的四声来区分平仄就行了。因为实在没必要拘泥于形式,而阻碍写诗。
第四节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对偶又是什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李商隐的《锦瑟》诗中的三四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生对望帝,晓梦对春心,迷对托,还有蝴蝶对杜鹃。不但平仄相对,词性也要相对。庄生、望帝是名词,托、迷是动词。晓梦和春心是名词。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习惯上把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是有规则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对联是从律诗中的对仗中演化而来的,所以也要符合上述两个标准。
第二章 诗律
第一节 诗的种类
诗一般分为古体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体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
一、古体诗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诗的总称。古体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所束缚的,也就是说不受平仄的限制。我们可以说,凡是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诗,都是古体诗。
二、乐府诗
乐府产生于汉代,本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仿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
三、律诗
律诗出于在乐府诗后,起初也是用来配音乐,后来才从音乐中独立出来。律诗对于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才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2、只能押平声韵。
3、每句平仄都有规定。
4、每篇三、四、五、六句必须对仗。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这种长律除尾联(或除首尾两联)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称排律。
四、绝句
绝句共四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律绝不但只能押平韵,而且也要依照平仄规则。
第二节 律诗的平仄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
1、仄起式(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2、仄起式(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3、平起式(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4、平起式(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的平仄
七律可以看作五言句式的增长。在五言律句前加与首节平仄相反的二字即成七律句了。
三、粘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对,就是平对平,仄对仄。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就是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就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格式了。
第三节 律诗的对仗
一、对仗的种类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九类:
1、名词 2、形容词 3、数词 4、颜色词 5、方位词 6、动词 7、副词 8、虚词 9、代词
同类的词相为对仗。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又分为名词连绵字、形容词连绵词、动词连绵词。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是不能相对的。
二、对仗的常规—中两联对仗
古人一般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颔联,第五、六两句叫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尾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现试举例如下: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第四节 绝句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入韵为常见。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第三章 诗词的章法
章法就是指篇章结构的方法。前人总结的经验很多,但归结起来一般不出“起”、“承”、“转”、“合”四字。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起)
贾生才调更无伦。 (承)
可怜夜半虚前席, (转)
不问苍生问鬼神。 (合)
《贾生》这首诗,首句交代事情的端由—汉文帝寻求贬逐在外的贤人,这是“起”;次句说,贾谊的才华是无与伦比的,因而被征召入京,这是“承”;接下去,诗篇却是“可怜”,文帝空自热心求贤求教,这是“转”;最后一句,说文帝问的不是治国安民的而鬼神之事,贾谊仍是空有才华,壮志难酬,这是“结”。
诗词格律,供参考~~
点击此处进入:http://linhp.myetang.com/gelu/gelu.htm
白香词谱 >> 白香词谱 清·舒梦兰
--------------------------------------------------------------------------------
白香词谱 清·舒梦兰
《白香词谱》是清朝嘉庆年间靖安人舒梦兰编选。词谱选
录了由唐朝到清朝的词作品共一百篇,凡一百调。这些调
式都是较为通用的,小令、中调、长调均有。为便于初学
者,每调还详细列注平仄韵读,成为真正的词谱。
《白香词谱》同时又是一本简明词选。所选的词都是比较
著名的或者艺术性较高的,好些是历久传诵不衰的名作。
它兼收并蓄,不主一家,既收婉约,也收豪放,是一本不
可多得的好选本,也是一本较佳的词学入门读物。
阿瑟
目 次
一 菩萨蛮 李白
二 忆秦娥 李白
三 调笑令 王建
四 长相思 白居易
五 更漏子 温庭筠
六 摊破浣溪沙 李【王景】(南唐中主)
七 忆江南 李煜 (南唐后主)
八 捣练子 李煜 (南唐后主)
九 相见欢 李煜 (南唐后主)
十 浪淘沙 李煜 (南唐后主)
十一 虞美人 李煜 (南唐后主)
十二 一斛珠 李煜 (南唐后主)
十三 谒金门 冯延巳
十四 踏莎行 寇准
十五 贺圣朝 叶清臣
十六 御街行 范仲淹
十七 渔家傲 范仲淹
十八 苏幕遮 范仲淹
十九 锦缠道 宋祈
二十 离亭燕 张升
二一 诉衷情 欧阳修
二二 阮郎归 欧阳修
二三 南歌子 欧阳修
二四 临江仙 欧阳修
二五 西江月 司马光
二六 桂枝香 王安石
二七 天仙子 张先
二八 昼夜乐 柳永
二九 雨淋铃 柳永
三十 卜算子 苏轼
三一 洞仙歌 苏轼
三二 蝶恋花 苏轼
三三 水调歌头 苏轼
三四 清平乐 黄庭坚
三五 画堂春 黄庭坚
三六 蓦山溪 黄庭坚
三七 忆王孙 秦观
三八 如梦令 秦观
三九 桃源忆故人 秦观
四十 鹊桥仙 秦观
四一 河传 秦观
四二 满庭芳 秦观
四三 清玉案 贺铸
四四 薄幸 贺铸
四五 惜分飞 毛滂
四六 河满子 孙洙
四七 烛影摇红 王诜
四八 减字木兰花 王安国
四九 千秋岁 谢逸
五十 琐窗寒 周邦彦
五一 解语花 周邦彦
五二 过秦楼 周邦彦
五三 昭君怨 万俟雅言
五四 感皇恩 赵企
五五 好事近 蒋子云
五六 贺新郎 李玉
五七 潇湘夜雨 赵长卿
五八 祝英台近 辛弃疾
五九 南浦 程垓
六十 齐天乐 姜夔
六一 沁园春 陆游
六二 醉太平 刘过
六三 喜迁莺 吴礼之
六四 双双燕 史达祖
六五 换巢鸾凤 史达祖
六六 瑞鹤仙 史达祖
六七 风入松 吴文英
六八 一翦梅 蒋捷
六九 永遇乐 蒋捷
七十 瑶台聚八仙 张炎
七一 水龙吟 张炎
七二 绮罗香 张炎
七三 疏影 张炎
七四 采桑子 朱藻
七五 荆州亭 吴城小龙女
七六 醉花阴 李清照
七七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七八 声声慢 李清照
七九 南乡子 孙道绚
八十 生查子 朱淑真
八一 鹧鸪天 聂胜琼
八二 人月圆 吴激
八三 望海潮 折元礼
八四 玉漏迟 元好问
八五 点绛唇 曾允元
八六 满江红 萨都拉
八七 念奴娇 萨都拉
八八 陌上花 张翥
八九 东风第一枝 张翥
九十 摸鱼儿 张翥
九一 多丽 张翥
九二 夺锦标 张【林下土】
九三 眼儿媚 刘基
九四 误佳期 汪懋麟
九五 柳梢青 朱彝尊
九六 解佩令 朱彝尊
九七 暗香 朱彝尊
九八 庆春泽 朱彝尊
九九 春风袅娜 朱彝尊
一百 翠楼吟 黄之隽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一、菩萨蛮·闺情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
⊙○⊙●○○▲
寒山一带伤心碧。
⊙○⊙●○○▲
暝色入高楼,
⊙●⊙○△
有人楼上愁。
⊙○○●△
玉阶空伫立,
⊙○○●▲
宿鸟归飞急。
⊙●⊙○▲
何处是归程,
⊙●●○△
长亭更短亭。
⊙○⊙●△
二、忆秦娥·思秋 李白
箫声咽,
○⊙▲
秦娥梦断秦楼月。
○○⊙●○○▲
秦楼月, (叠三字)
○○▲
年年柳色,
⊙○⊙●
灞陵伤别。
●○○▲
乐游原上清秋节,
⊙○⊙●○○▲
咸阳古道音尘绝。
⊙○⊙●○○▲
音尘绝, (叠三字)
○○▲
西风残照,
⊙○⊙●
汉家陵阙。
●○○▲
三、调笑令·宫词 王建
团扇,
○▲
团扇, (叠句)
○▲
美人并来遮面。
●⊙⊙○○▲
玉颜憔悴三年, (换平韵)
⊙○⊙●○△
谁复商量管弦。
⊙●○○●△
弦管, (上句末二字颠倒,换仄韵)
○▲
弦管, (叠句)
○▲
春草昭阳路断。
⊙●⊙○⊙▲
四、长相思·别情 白居易
汴水流,
●⊙△
泗水流,
●⊙△
流到瓜州古渡头,
⊙●○○⊙●△
吴山点点愁。
⊙○⊙●△
思悠悠,
●○△
恨悠悠,
●○△
恨到归时方始休,
⊙●○○⊙●△
月明人倚楼。
●○○●△
五、更漏子·本意 温庭筠
柳丝长,
●○○
春雨细,
○●▲
花外漏声迢递。
⊙●⊙○⊙▲
惊塞雁,
○●●
起城乌, (换平韵)
●○△
画屏金鹧鸪。
●○○●△
香雾薄, (换仄韵)
○⊙▲
透重幕,
⊙○▲
惆怅谢家池阁。
⊙●⊙○⊙▲
红烛背,
○●●
绣帘垂, (换平韵)
●○△
梦君君不知。
●○○●△
六、摊破浣溪沙·秋恨 李景 (南唐中主)
菡萏香销翠叶残,
⊙●○○●●△
西风愁起绿波间。
⊙○⊙●●○△
还与韶光共憔悴,
⊙●⊙○○●●
不堪看。
●○△
细雨梦回鸡塞远,
⊙●⊙○○●●
小楼吹彻玉笙寒。
⊙○⊙●●○△
多少泪珠何限恨,
⊙●⊙○○●●
倚阑干。
●○△
七、忆江南·怀旧 李煜 (南唐后主)
多少恨,
○⊙●
昨夜梦魂中。
⊙●●○△
还似旧时游上苑,
⊙●⊙○○●●
车如流水马如龙,
⊙○⊙●●○△
花月正春风。
⊙●●○△
八、捣练子·秋闺 李煜 (南唐后主)
深院静,
○●●
小庭空,
●○△
断续寒砧断续风。
⊙●○○⊙●△
无奈夜长人不寐,
⊙●⊙○○●●
数声和月到帘栊。
●○⊙●●○△
九、相见欢·秋闺 李煜 (南唐后主)
无言独上西楼,
⊙○⊙●○△
月如钩,
●○△
寂寞梧桐、
⊙●⊙○
深院锁清秋。
○●●○△
剪不断, (换仄韵)
●⊙▲
理还乱,
⊙○▲
是离愁。 (换前平韵)
●○△
别是一番、
⊙●⊙○
滋味在心头。
○●●○△
十、浪淘沙·怀旧 李煜 (南唐后主)
帘外雨潺潺,
⊙●●○△
春意阑珊。
⊙●○△
罗衾不耐五更寒。
⊙○⊙●●○△
梦里不知身是客,
⊙●⊙○○●●
一晌贪欢。
⊙●○△
独自莫凭栏,
⊙●●○△
无限江山。
⊙●○△
别时容易见时难。
⊙○⊙●●○△
流水落花春去也,
⊙●⊙○○●●
天上人间。
⊙●○△
十一、虞美人·感旧 李煜 (南唐后主)
春花秋月何时了,
⊙○⊙●○○▲
往事知多少。
⊙●○○▲
小楼昨夜又东风, (换平韵)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 (换仄韵)
⊙○⊙●○○▲
只是朱颜改。
⊙●○○▲
问君能有几多愁? (换平韵)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十二、一斛珠·香口 李煜 (南唐后主)
晚妆初过,
⊙○⊙▲
沉檀轻注些儿个。
⊙○⊙●○○▲
向人微露丁香颗,
⊙○⊙●○○▲
一曲清歌,
⊙●○○
暂引樱桃破。
⊙●○○▲
罗袖□残殷色可,
⊙●⊙○○●▲
杯深旋被香醪□。
⊙○⊙●○○▲
绣床斜凭娇无那,
⊙○⊙●○○▲
烂嚼红绒,
⊙●○○
笑向檀郎唾。
⊙●○○▲
十三、谒金门·春闺 冯延巳
风乍起,
○⊙▲
吹皱一池春水。
⊙●⊙○○▲
闲引鸳鸯芳径里,
⊙●⊙○○●▲
手□红杏蕊。
⊙○○●▲
斗鸭阑干独倚,
⊙●⊙○⊙▲
碧玉搔头斜坠。
⊙●⊙○○▲
终日望君君不至,
⊙●⊙○○●▲
举头闻鹊喜。
⊙○○●▲
十四、踏莎行·春暮 寇准
春色将阑,
⊙●○○
莺声渐老,
⊙○●▲
红英落尽青梅小。
⊙○⊙●○○▲
画堂人静雨蒙蒙,
⊙○⊙●●○○
屏山半掩余香袅。
⊙○⊙●○○▲
密约沉沉,
⊙●○○
离情杳杳,
⊙○●▲
菱花尘满慵将照。
⊙○⊙●○○▲
倚楼无语欲销魂,
⊙○⊙●●○○
长空黯淡连芳草。
⊙○⊙●○○▲
十五、贺圣朝·留别 叶清臣
满斟绿醑留君住,
⊙○⊙●○○▲
莫匆匆归去。
●○○○▲
三分春色二分愁,
⊙○⊙●●○○
更一分风雨。
●⊙○○▲
花开花谢,
⊙○⊙●
都来几许。
⊙○⊙▲
且高歌休诉。
●○○○●
不知来岁牡丹时,
⊙○⊙●●○○
再相逢何处。
●⊙○○▲
十六、御街行·离怀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
⊙○⊙●○○▲
夜寂静、
●●●
寒声碎。
○○▲
真珠帘卷玉楼空,
⊙○⊙●●○○
天淡银河垂地。
⊙●⊙○○▲
年年今夜,
⊙○⊙●
月华如练,
⊙○⊙●
长是人千里。
⊙●○○▲
愁肠已断无由醉,
⊙○⊙●○○▲
酒未到、
●●●
先成泪。
○○▲
残灯明灭枕头欹,
⊙○⊙●●○○
谙尽孤眠滋味。
⊙●⊙○○▲
都来此事,
⊙○⊙●
眉间心上,
⊙○⊙●
无计相回避。
⊙●○○▲
十七、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
衡阳雁去无留意。
⊙○⊙●○○▲
四面边声连角起,
⊙●⊙○○●▲
千障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
●●⊙○○●▲
燕然未勒归无计。
⊙○⊙●○○▲
羌管悠悠霜满地,
⊙●⊙○○●▲
人不寐,
○⊙▲
将军白发征夫泪。
⊙○⊙●○○▲
十八、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
●○○
黄叶地,
○●▲
秋色连波、
⊙●○○
波上寒烟翠。
⊙●○○▲
山映斜阳天接水,
⊙●○○○●▲
芳草无情、
⊙●○○
更在斜阳外。
⊙●○○▲
黯乡魂,
●○○
追旅思,
○●▲
夜夜除非、
⊙●○○
好梦留人睡。
⊙●○○▲
明月楼高休独倚,
⊙●○○○●▲
酒入愁肠、
⊙●○○
化作相思泪。
⊙●○○▲
十九、锦缠道·春游 宋祈
燕子呢喃,
●●○○
景色乍长春昼。
⊙●●○○▲
睹园林、
●○○
万花如绣,
⊙○○▲
海棠经雨胭脂透。
⊙○⊙●○○▲
柳展宫眉,
⊙●○○
翠拂行人首。
⊙●○○▲
向郊原踏青,
●○○●○
恣歌携手。
⊙○○▲
醉醺醺、
●○○
尚寻芳酒。
⊙○○▲
问牧童、
●⊙○
遥指孤村道,
⊙●○○⊙
杏花深处,
●○○●
那里人家有。
⊙●○○▲
二十、离亭燕·怀古 张升
一带江山如画,
⊙●⊙○○▲
风物向秋潇洒。
⊙●⊙○○▲
水浸碧天何处断,
⊙●⊙○○●●
霁色冷光相射。
●●⊙○○▲
蓼屿荻花洲,
⊙●●○○
掩映竹篱茅舍。
⊙●⊙○○▲
云际客帆高挂,
⊙●⊙○○▲
烟外酒旗低亚。
⊙●⊙○○▲
多少六朝兴废事,
⊙●⊙○○●●
尽入渔樵闲话。
●●⊙○○▲
怅望倚层楼,
⊙●●○○
寒日无言西下。
⊙●⊙○○▲
二一、诉衷情·眉意 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
⊙○⊙●●○△
呵手试梅妆。
⊙●●○△
都缘自有离恨,
⊙○⊙●○⊙
故画作、
⊙●●
远山长。
●○△
思往事,
○●●
惜流光,
●○△
易成伤。
●○△
未歌先敛,
●○○●
欲笑还颦,
●●○○
最断人肠。
⊙●○△
二二、阮郎归·踏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
⊙○⊙●●○△
风和闻马嘶。
⊙○○●△
清梅如豆柳如眉,
⊙○⊙●●○△
日长蝴蝶飞。
●○○●△
花露重,
○●●
草烟低,
●○○
人家帘幕垂。
⊙○○●△
秋千慵困解罗衣,
⊙○⊙●●○△
画堂双燕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