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扬州,文人梦中之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18:27

——做一名扬州人真是奢侈
来到扬州,是我20多年来的一个梦想,从我十几岁读诗词开始,就对扬州满怀憧憬。有人说我错过了来扬州的最好时节,我说我没有错过,因为人心中有些太美丽的约定是不敢太早兑现的,扬州是我生命里的一个约定。其实,10多年前,我就去过中国所有的省会城市,但是有些城市是屡屡不敢惊动的。从广陵到江都,从芜城到扬州,一路走来,会想起当年大运河在这里一片“锦帆应是到天涯”的气势,回想起这里的“三生杜牧,十里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下,箫声还在不在?二分明月下的一声箫一直涓涓流淌。今日二十四桥下那片红色的芍药是否还在绽放?所以心怀着那么多的向往。我想,世上有些地方,是要走过千山万水,就是等待这一瞬间,所以扬州是我需要从容来到的。不为了匆匆而过,只为了心中的向往。瘦西湖的水波一直在酝酿,酝酿那些历史风尘中的才情,会让你感受到一种欣然的陶醉。
此番来到扬州,经过了太多的憧憬。我今天站在这里,背后就是五亭桥,我会觉得我站在千古扬州之前,我们看到水波里荡漾着的“冷月无声”和那些才子们感叹杜牧三生断送于此的理由。所有的一切,让我感到,做一名扬州人真是奢侈。

穿越喧嚣,让自己永远保持一颗安宁的心,是于丹最渴望的。
傍晚,古城静了下来;傍晚,瘦西湖也格外温存。选择在这样的时候,游览这样一处名胜古迹,是暗合于丹心境的。
■亲吻花,细品月
(月观感受“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美妙意境)
岸边的柳树,正是生长旺盛的时节,竭力梳着自己的“长发”,湖的两边仿佛是两道低垂的“柳帘”。“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于丹仿佛穿梭在一座巧夺天工的美景长廊里。
色彩亮丽、造型古雅的画舫,在灵动的水面上推波行进。“这风太舒服了!”船上的于丹不禁感叹着。  徐园。一株广玉兰花开得正盛,好白好白。于丹满心欣喜,忍不住伸出手去,把它捧在掌心,仔细端详良久,还轻轻凑上去,闻一闻这洁净高雅的花的郁芳,目光里流露出的尽是爱怜,仿佛是与一位挚友久别重逢。
追求自然,秉持真性情。于丹爱的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那股纯净。石桥边,荷叶点缀方塘,她索性坐在石阶上,一只手轻抚石块,露出舒心的笑容。
“月观”面临开阔的湖面,此处为赏月最佳处。屋里筝曲悠悠,皎月尚未东升,“心急”的于丹立于花窗前,透过玻璃,静静地细品起来,感受着“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的美妙意境。迷人月夜醉了四方人,只憾夜来得晚。
只有一切都沉浸在静谧里的时候,人才是最自我的、最真实的。一阵相机的闪光,打破了宁静,惊扰了于丹的遐思。“让我静静地呆会。”于丹特别爱静。
■观烟波,伤心怀
(“扬州是一方不敢惊动的文人梦中之地。”)
五亭桥,白塔,是扬州瘦西湖的标志性建筑。一路行来,于丹和它们合了好多次影。
“好!我就喜欢这样的地方,隋代一条大运河,让这里歌吹沸天,但是,扬州也曾饱经磨难,沦落为芜城。废城乔木,满目疮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忆古思今,于丹感慨万千,悠悠的湖水,默默流淌,却带不走历史的沧桑和伤痕。“扬州是一方不敢惊动的文人梦中之地。”
历史已成往事尘封于昨日,于丹喜欢烟波朦胧的感觉。“朦胧好,没有了烟波,就没有了味道。刚刚好!”
■赏古筝,谢美女
“众人熙熙,如登春台”。画舫在熙春台湖边停靠。
步入古色古香的熙春台,登上二楼,推窗远眺,湖上远景尽收眼底。演奏古筝的姑娘们一眼认出了于丹,集体为她演奏了一曲《拔根芦柴花》。
一曲完了,端坐的于丹最先击掌赞赏,古筝之乡果然不同凡响。“弹得太好了!”临走时,她笑容灿烂地走到姑娘们面前。“谢谢,扬州美女。谢谢你们!”
犹记,2007年7月11日,于丹以“内涵之美”捧得了“2007中国最美50女人”的奖杯。
于丹说,美丽其实是每一个女人内心都希望的。“在年轻的时候,小的时候,从来也没有人夸我多么美、多么漂亮。中国古代有一句话,每一个女人都可以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就是说,女人前20年的容貌可能是爹妈给的,那叫漂亮;而后一辈子的美丽是自己修炼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美不美因人而异,自己不可替代的、独特的特质都可能成为女人的独到之美。”
静,是对历史的追想;静,是对自我的思索;静,也是思想的升华。于丹对签售、商业活动的拒绝,对新闻镜头的回避,正是她对“喧嚣”的作别。
让心更真实,让心更快乐——这是于丹的追求,也是这位心灵家园里的静的使者对人们的温暖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