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的制胜法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51:16
“好妈妈”的制胜法宝
日期:2010-11-18 作者:王柏玲 来源:文汇报



王柏玲
看到孩子作业字迹潦草,你会采取什么态度?是置之不理还是一怒之下撕下罚他重写?有一种方法你一定想都想不到——取消孩子做作业的权利。“作业不认真,以后不许你再写作业!”听到这话,保管你的孩子抢着从你手里要回本子,乖乖地坐到书桌旁。
孩子沉迷电脑游戏,休息天一玩就是四五个小时,你会不会担心孩子染上网瘾,无心学习?你有没有失去耐心,粗暴地拔掉网线、关掉电脑?如此痛恨网络游戏,但有的家长却常常把它作为“奖品”送给孩子——“这次考得不错,奖励你玩一个小时电脑”,结果孩子对游戏的兴趣被刺激得更浓了。那事情是不是可以反过来做——如果孩子特别喜欢玩游戏,家长在每次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就罚他上网,告诉他必须连续玩够十小时,不够就再罚玩十小时。这样,上网还会是一种乐趣吗?
近来一种“好妈妈”式家教图书在育儿圈里广泛流传,被挑剔的妈妈们奉为“神奇宝典”,其中一些“出格”的家教技巧很是夺人眼球。
“这是一本奇书!”育儿网上一位家长兴奋地谈论自己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之后的感受,“这本书对孩子的一些常见问题提供了很多独创的想法和做法,我试着做了,还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太神奇了!”
圆圆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的主人公,也是作者尹建莉的女儿。圆圆上小学时,有一段时间对作业表现出厌烦,抱怨说“一个生字为什么一定要写三行呀,而且这一课的生字前天写过一遍,昨天又写,今天还要再写……”尹建莉经过观察,发觉有些内容确实不需要写那么多。比如生字,老师布置作业总是以“行”为单位,动不动就是2行、3行,甚至5行。她相信一个孩子如果愿意记住一个字的话,是用不着写这么多遍的。于是她想出了“替女儿写作业”的办法:“如果这些生字你都能默出,每个只要写一遍,剩下的妈妈替你写。”
不少家长对学校布置的反复抄写作业很有意见,但也很无奈,尹建莉的做法让他们感觉新鲜。“替孩子写作业,表面上看是无奈之举,其实更主要的是一种教育意识,一种思维方式。即在孩子的学习上,家长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帮助他们克服一些困难。”尹建莉并不觉得这种“越俎代庖”有何不妥,“这是在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不能让作业为难孩子。”
新学期开学,时常有老师为如何安排座位烦恼,因为总有一些家长会出于这样或那样的考虑向老师打招呼,要求给自己的孩子特殊照顾。“2010年全国家庭教育激励计划优秀个人”刘文英在她的《阳光男孩是这样成长的》一书中也有类似记载,但她的处理方式却非常巧妙。
儿子读初一时,嫌新同桌“又胖,又爱讲话,学习也没自己好”,希望妈妈能跟老师说说。学校的副校长是刘文英的小学同学,班主任程老师就住在他们家楼上,要给儿子换个同桌,轻而易举,但刘文英并没有动用自己的关系,而是给儿子一周时间,要求他找出同桌的5个缺点和5个优点。结果儿子按时完成任务,再没有提换座位的要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赞叹刘文英是一位“有智慧的家长”,他认为家长最重要的价值是教孩子学会选择,学会成长。
“如果按照教育学理论来衡量,这些书或许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孙云晓说,“但家庭教育是私人教育,而私人教育就如同私房菜一样独特而丰富,品尝起来更有滋味。”家教类图书市场一直不乏畅销黑马,2000年《哈佛女孩刘亦婷》就曾创下百万销量的奇迹,并引出一波“哈佛系”图书出版旋风。最近的这一波“好妈妈”热潮,也独有其制胜法宝——“妈妈的经历”加上“专业的视角”。
如果我们稍微留意一下这些图书作者的经历,就能很好地理解其作品畅销的秘诀。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和咨询。女儿圆圆品学兼优,曾两次跳级,16岁参加高考,取得超过当年清华大学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
《阳光男孩是这样成长的》作者刘文英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从事教育工作30年,做过教师,做过校长,儿子就读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入学第二年即成功竞选成为学校中国留学生部首位本科生学生会主席,在2007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竞选演讲上,他与奥巴马热情拥抱,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
《边过日子边教育》作者吴斌荣曾做过8年教师,获得过“上海市园丁奖”。当11岁的女儿对她说:“妈妈,我觉得每一天都值得期待。”她认为这是对教育最大的肯定,是教育成功的一种标志。
……
“妈妈的经历”加上“专业的视角”,使她们的文字在讲述孩子成长经历的同时,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其中传授的技巧、方法,不仅实用,更富有科学性。
“它们与先前红极一时的‘刘亦婷’、‘卡尔·威特’不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指导研究中心郁琴芳老师认为,“好妈妈”们是在讲述自己孩子成长的故事,而不是炫耀孩子的成功。他们的孩子虽然也聪明乖巧、学业优异,但作者并不以此作为“卖点”。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好妈妈”们关注孩子成长的诸多细节、问题,呈现作为家长的焦躁、不安、无奈,也呈现作为教育专业人士的谋略、用心和智慧,给读者方法和技巧,更给读者面对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当前,各种教育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让父母无所适从。”《边过日子边教育》作者吴斌荣的观点是,教育不应该是高深莫测和生涩难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要让父母听得懂、做得来。在她的书里,没有面面俱到、指手画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她作为一个母亲教育孩子的踏实和用心。
如今家长文化水平明显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的关注程度和学习热情也节节攀升。郁琴芳甚至在一些育儿论坛上看到家长们在议论《儿童的秘密》,这是一本讲述儿童隐私和自我认识的专业图书,在她这类专业研究人员看来,都感觉有些艰深,但一些家长的理解却非常深刻。“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们缺的不是信息和知识,而是面对问题的情绪心态和解决技巧。因此,这类‘妈妈+老师’式的平实记录最能满足年轻父母们的现实需要。”
人人都说孩子是一张白纸,但是你可曾想过纸和纸之间也是有差别的。一成不变复制“好妈妈”们的做法,显然是不可行的。要知道,别人的故事,不是你的生活。
圆圆上小学时,电视剧《还珠格格》火爆一时,圆圆也对“小燕子”着了迷。电视剧每晚放三集,从七点半到十点,正是圆圆写作业、练二胡、读小说的时间。尹建莉没有简单地把电视一关了事,而是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孩子边看电视边做作业。在大多数家长眼里,这简直就是“昏招”,一心二用,不分心才怪呢。但尹建莉认为,小学生的作业多半是体力活,并不需要多少脑力,而看电视本身又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两件事都比较简单,应该可以同时进行。
事实上,在电视剧播放过程中,圆圆总因为看得太投入忘了写作业,但只要一插播广告或片头片尾曲,她就会赶紧抓紧时间写一些,作业速度明显加快。同时她更懂得利用各种零散时间见缝插针做功课。这“铤而走险”的一招还挺管用。
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这样的“怪招”并不鲜见,如“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100分”等。类似有别于常规的做法,在其他同类图书中也时有所见。郁琴芳提醒家长在具体借鉴时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调整。“作者让孩子边看电视边做作业,有发展孩子兴趣、尊重孩子选择的想法在内。但每个孩子的专注力不同,自控力不一样,这种做法未必人人适用,家长如果过于推崇模仿,可能会陷入家教误区。”
“很多家长急于借鉴成功经验,要求立竿见影。”郁琴芳建议,对家教类书籍的阅读,家长要做到“深入浅出”,要学会从书中走出来。“要学作者的问题解决技巧,也要学作者面临问题时的情绪调节和控制;看作者叙述的故事,也可以从故事中获取其他的信息。如《阳光男孩是这样成长的》提到儿子学写美术日记,把画画和写作巧妙结合,这种方法很有创意,值得借鉴,但并不是作者叙述的重点,需要家长去领会捕捉。”
【好妈妈案例链接】记“功”还是记“过”
妈妈做法:
女儿圆圆四岁起,我给她做了个小本,专门记录孩子做的好事。本子不大,每页只记一件事,所记事情也很简单,大多只有几个字,例如“收好玩具”、“倒垃圾”、“晚上独自去厨房开灯拿牙签”、“学会认钟表”等。每页我都会用红笔画一朵小红花,这就是给孩子的奖励了。我们把小本叫作“记功簿”。
这个方法对孩子成长很有好处。一是孩子受到表扬,很有荣耀感;二是小本中记的事对她有提醒作用,让她以后不要忘了再做这些好事;三是凡写在小本上的字,圆圆都能记住,因此也认了不少字。
妈妈想法:
“记功簿”效果很好。我们从没用钱奖励过孩子,这一朵朵小红花无法用金钱计算价值,却无比珍贵,协助我们培养了孩子许多好品德。
对于今天并没有物质短缺体验的孩子,物质奖励可能带来一时的满足,但效果不会持久;只有精神上的愉悦和成就感,才可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和动力。
家长如果没有时间在实物上设一个记录本,至少要在心里设一个这样的“记功簿”。心里有没有这样一个本子,你的目光和语言会流露出来,孩子完全能感受到。你给孩子记录的“功绩”越多,你就给了他越多的快乐和自信,这会让他日趋完美。
一些家长经常批评教育孩子,是因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假设,即如果自己不说、不提醒,孩子就不会改正缺点。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上进是他的天性,只要不被扭曲,就一定会正常生长。而反复的批评就如同贴在墙上的“记过簿”,会把孩子的缺点固化下来,反而使孩子难以和那个缺点剥离开来。
——摘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妈妈尹建莉
暴力作业要不要做
妈妈做法:
圆圆上四年级时,有一天数学老师突然在课堂上搞小测验,让学生默写一条前两天讲过的定理。那条定理大约二三十个字,老师并没有提前布置背诵,却要求一字不差。只要有一字与原文不符,就罚当晚把定理抄写十遍。
晚上回家,圆圆对“抄写定理十遍”很发愁。我看了她在测验中写的内容,只有几个字与原文不符,感觉圆圆是理解这条定理的。我问她现在背没背会,她说会了。我让她在作业本上默写一遍,果然已经一字不差。我笑笑对圆圆说:“你已经会了,写一遍就行了,这个作业算完成了。”圆圆一听很高兴,但马上又发起愁来,担心老师那里通不过。
在圆圆的意识中,她已不由自主地把这个作业当作是为老师而写的,这是很糟糕的事情。我说:“没事,你写一遍就已经一字不差了,就没必要写十遍。学习是为了学会,既然已达到目的,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呢?”我这样把圆圆“为老师”写作业拉回到“为学会”写作业,希望她能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学习。
妈妈想法:
在让孩子痛苦地把作业写完和被老师批评这两个选择中,我宁愿选择后者。现实中我见过许多家长,他们明明知道有些老师布置暴力作业,却只是一边抱怨老师,一边又不停地督促孩子赶快写作业,担心孩子写不完会挨老师批评。这样其实是搞乱了孩子的价值观,把“不要被老师批评”当作首选,把孩子个人体验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当作次选。
儿童当然也能适应暴力作业,但暴力作业中含有的奴役、敌意、压抑,会破坏儿童人格与意志的完整和健康。拒做暴力作业,我想让孩子知道,作业是不可以用来惩罚的。对学龄儿童家长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但凡和学习有关联的任何不痛快的事都要尽量规避。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已带有“惩治”味道,就不能让孩子去写,不能让这事在孩子心中种下对作业的厌恶。
——摘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妈妈尹建莉
性,怎样才能说出口
妈妈做法:
有一年暑假,我带女儿到桂林旅游,路过一家专门售卖避孕套的情趣商店。好奇的孩子被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驻足观看。眼看避之不及,我索性带她进去逛了一圈,神态自若得就像逛这条街上任何一家工艺品商店。出了店门,我就顺势和孩子聊起了健康、卫生、安全的性,话题涉及避孕和同性恋,涉及保持清洁的卫生习惯。这样的性教育进行得很顺利,彼此没有尴尬。
偶尔有机会和孩子一起洗澡,面对彼此的裸体,我会轻松调侃“你怎么有赘肉了呀”,“我好希望有翘臀啊”,引导孩子坦然接受我们与生俱来的身体的长处和短处。我还会顺便向孩子预告青春期身体将会发生的奇妙变化。
平时闲聊时我也会装作不经意地问孩子:“班里有男生喜欢你吗?你喜欢怎样的男孩?”孩子会认真想一想回答我:“有的,但还没有自己看得上的。”我告诉孩子,“异性相吸”、“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正常的,成熟和慎重的爱,热烈或深沉的爱,都是美好的。
妈妈想法:
当电视上出现男女接吻、拥抱和抚摸镜头时,很多父母会下意识地将孩子眼睛捂住,不许他们看,或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切换频道。父母这样的举动首先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这种东西是不好的。这样做,对孩子的性教育就很难有自然而然的氛围。
而当父母用平常的口气,自然地和孩子谈论生活中避不开、逃不掉的性话题时,传递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性的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一种积极的暗示:我的孩子,请尽管放松,你完全可以自由地和我交流这些事情,如同交流我们今天的心情。这样,今后孩子倘若遇到这些方面的问题,甚至是困境,就不会无人倾诉,或者感到不好意思、难以启齿,也不会认为性的事情神秘莫测而渴望去尝试危险的、无法预知后果的事情。我们的孩子会愿意向父母请教,和父母商量,以寻求支持。这才是性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摘自《边过日子边教育》,妈妈吴斌荣
我与儿子“抢”鸡腿
妈妈做法:
一次家里炖鸡,三个人,两个鸡腿,怎么分呢?我分给丈夫一只,儿子一只。吃饭的时候,我说:“儿子,你的鸡腿给妈妈咬一口,妈妈也想吃。”儿子乖乖地递给我鸡腿,我咬了一大块,边大口嚼着,边表扬他:“儿子真乖,好东西知道和妈妈分享。”
以后碰到家里吃鱼、吃虾,我也经常与儿子“抢”着吃。我想让他知道,好东西人人想吃,他需要,父母也需要。
坚持几次之后,儿子就明白了:有好东西先给妈妈和爸爸一人一份,并养成了习惯。如果家里做了四个鸡翅,他知道一人一个,剩下的那一个,大人不发话,他是不会吃的。实在想吃,他会问:“剩下的这个我能吃吗?”
妈妈想法:
现在的独生子女为家长出了难题,家里鲜有“孔融让梨”的教育环境。孩子的思维空间有局限性,不知道三人世界以外的东西,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我们做家长的,常常会不自觉地把好东西留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是大人不需要、不喜欢,自己独享是天经地义的事。与儿子“抢食”,我是想让他明白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基本道理,同时学会遇事能换位思考他人的感受。能为他人着想的孩子就讨人喜欢,朋友也多。朋友多了,孩子就会变得充实、开心、阳光。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所能给予他们的,应当是人生的设计和引领,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关爱、纠错和激励,这是心灵的成长。在独生子女的教育过程中,父母要扮演很多角色,是慈母,是老师,是医生,是警察,是朋友,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做个与孩子“抢食”的大小孩。
——摘自《阳光男孩是这样成长的》,妈妈刘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