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例题解析:文言文阅读(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17:07
(二十一)(2004•恩施)
陈太丘与友期
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初中语文第五册第29课)
1.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
答:
2.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下述一些内容。
答: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结局:
3.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于下:
对:①

错:
4.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答:
(二十二)(2004•呼和浩特)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B.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公与之乘
C.所欲有甚于生者 D.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3.在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答:
4.古今中外有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试举出两位,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
答:
(二十三)(2004•新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三十四)(2004•济宁)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担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③则不能励精,险躁④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行:行为,操行。 ②澹泊:也写作“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 ③淫慢:过渡怠惰。淫,过度,慢,怠惰,不勤勉。 ④险躁:过分急躁。 ⑤治性:约束自己的性情。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
答:
2.仔细阅读《诫子书》一文,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治经: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刮目相待:
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俭以养德: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精: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答: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答:
5.仔细阅读《孙权劝学》一文,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答:
6.读了以上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答:
(三十五)(2004•温州)
荀巨伯探病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④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⑤?”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⑥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一:整个。⑤独止:一个人留下。⑥无义:不懂道义。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友人语巨伯曰( ) ②子可去( )
③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 ④遂班军而还( )
2.下列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败义以求生。
译文:毁坏情义而求得保全性命。
B.岂荀巨伯所行耶?
译文:难道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吗?
C.贼既至,谓巨伯曰……
译文:不久,胡人闯进家来,(友人)对荀巨伯说……
D.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译文: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
3.读了《荀巨伯探病友》一文之后,你有何感想,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回答。
答:
(三十六)(2004•上虞)
献曲求诗
北宋[苏轼]
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酒酣,笛声起于江上。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南曲目《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委袖出嘉纸一幅曰:“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从之。
[注释] 嘉纸:很好的纸张。嘉:美好的。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酣( ) (2)腰( )
(3)既( ) (4)袖( )
2.翻译
(1)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
(2)坐客皆引满醉倒
3.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件事。
成语:
(三十七)(2004•武汉)
终不知车
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④。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①越:越国。②“辐(fú)”与下文的“輗(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③诸:相当于“之于”。④相属:—个接着一个。⑤绐:dài,欺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辐腐而轮败 败:
②以为车固若是 固:
③效而为之者相属 效:
④越人以为绐己,不顾 顾: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②及寇兵侵其境
3.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答:
(三十八)(2004•湛江)
商汤见伊尹
昔者汤(商朝建国君主)将往见伊尹(商朝初年的贤相),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彭氏之子御 御:驾车 B.伊尹,天下之贱人也 贱人:出身低贱的人
C.彼受赐矣 赐:恩惠,恩德 D.因下彭氏之子 下:下令
2,请将“君将何之?”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中,作为君主的商汤有什么特点?试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十九)(2004•陕西)
昔有大长者①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②洄流矶③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已,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④。至洄洑漩流之中,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注释:①[长者]显贵有德的老人。②[漩洑(fú)]漩涡。③[矶]露出水面的大石头。④[处(chǔ)]处置,即驾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语众人言 语:
②不能前进至于宝所 所:
③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举:
2.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答:
3.读了这则故事,联系实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
(四十)(2004•陕西)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zǐ指责)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因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 ,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选自钱大昕《潜研堂文集》)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试易地以外,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答: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答:
3.请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填写下面。
4.你怎样看待“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的行为?
答:
(四十一)(2004•昆明)
小港渡者
庚寅①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州城,命小奚②以木简③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④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⑤。”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扑⑥,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⑦。
予爽然⑧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募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
[注]①庚寅:1650年。②小奚:小书童。③木简:这里指木板。④熟视:仔细看。⑤阖:关闭。⑥扑:跌倒。⑦牡下:上锁。⑧爽然:若有所失的样子。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束断书崩 B.人不知而不愠 C.以木简束书从 D.予愠为戏
2.渡者说:“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他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答:
3.用自己的话或借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答:
(四十二)(2004•黄石)
曲突徒薪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徒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论功而请赏,‘曲突徒薪’无恩泽,焦面烂额为上客耳耶”主人乃寤而请之。(选自《汉书》)
1.解释句中带点的词。
A.曲突徙薪( )B.客谓主人更为曲突( )
2.下列句中的“而”字与“出淤泥而不染”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论功而请赏 B.而不录言曲突者 C.执策而临之 D.溪深而鱼肥
3.在横线上写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A.余各以功次坐 B.终亡火患
C.主人乃寤而请之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4.翻译句子: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答:
5.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答: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请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舍: ②患: ③蹴: ④已:
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得之则生 B.蹴尔而与之
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子。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译文:
4.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你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
答:赞扬了 的人;批评了 的人。
看法: 。
(二十四)(2004•青岛)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文选自《初中语文第六册》)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______)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题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五)(2004•湟中)
出师表(节选)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利用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任选两小题)
(1)躬耕于南阳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由是感激 (4)遂许先帝以驱驰
2.用“/”给第①段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愿 陛 下 亲 之 信 之 则 汉 室 之 隆 可 计 日 而 待 也
3.第①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两汉的历史教训?并在选文中用波浪线划出相应的句子。
4.第③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四字短语回答。
5.诸葛亮受命以来怀着怎样的心情并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来报答先帝的?(用原文回答)。
心情:
行动:
6.请你用白话文写出第②段划线句子的意思。
原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诸葛亮的建议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重要意义?
(二十六)(2004•昆明)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史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节选自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1.结合句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故愿得观贤人之光濯( ) B.闻一言以自壮( )
C.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 D.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
2.请从文中摘出表明作者见解的一句: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答:
4.读完这段文字,请联系全文说说,苏辙的这番慷慨陈词能否打动太尉,为什么?
答:
(二十七)(2004•重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于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 B.公问其故
立有间 并驱如故
C.肉食者鄙 D.何以战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4.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
答:
(二十八)(2004•佛山)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与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执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蕴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媵人持汤沃灌( )
⑵同舍生皆被绮绣( )
⑶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
3.找出表现作者幼时守信用的句子。
答: 。
4.作者将自己求学时的“勤且艰”告诉马生,用意是什么?
答: 。
(二十九)(2004•兰州)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苑、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用“/”给下面语句标出正确的停顿。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2.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 )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3.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①曹操:
②诸戎、夷越:
(三十)(2004•郫县)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之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朗读下面的文言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2.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世之妻私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D.时时而间进
辍耕之垄上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皆以美于徐公 以: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
③期年之后期 年:
④皆朝于齐 朝: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答: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答:
5.文中说“王曰:‘善。’”这里的“善”表明了齐威王什么态度?
答:
6.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
(三十一)(2004•上虞)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然得而腊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苛政猛于虎也( )
2.能统领第一段内容的一个词语是 。第二段作者引用孔子“苛政猛于虎也”的目的是要说明 。
3.下列各句中“去”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⑴去死肌,杀三虫 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
⑶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⑷挈妻子而去之走
A ⑵⑶ B ⑴⑵ C ⑶⑷ D ⑵⑷
4.翻译句子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答:
(三十二)(2004•大连)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1.“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 (只写序号)。
2.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句:
4.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回答。
①“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答:
②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
(三十三)(2004•宾州)
(甲)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也?
(乙)孙莘老识文忠公,尝乘间从,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①,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苕溪渔隐②曰:旧说梅圣俞③日课④一诗,寒暑未尝易也,圣俞诗名满世,盖身试此说之效⑤耳。
注释:①术:方法。 ② 苕溪渔隐:即胡仔,宋代作家。 ③梅圣俞:即梅尧臣,宋代著名诗人。 ④ 课:这里指按照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 ⑤效:应验。
1.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尝极东方 极:
②寒暑未尝易也 易:
2.下面各组中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以文字问之
B.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羲之之书晚乃善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以临于溪,曰新城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3.请用自己的话说明墨池的位置和形态。
答: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文言句子。
①岂其学不如彼也?
答:
②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答:
5.(甲)(乙)两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怎样的观点?要想学有所成,除此之外,你认为还需要哪些条件?
答:(甲)(乙)两文的观点:
还需要的条件: (写出两点即可)
文言文阅读
(一)1.D  2.不足为外人道也。  3.(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二)1.(1)苦于  (2)顽固  2.意思表达符合原意,能准确表达言者的语气即可。3.嘲讽、怀疑     语言、动作  4.示例: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等  5.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认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三)1.B、E  2.①(他)去喝酒,总是把酒喝完,希望一醉方休。(造:到……去;期:期望、希望。)②不因贫贱而忧愁,不为追求富贵到处奔走钻营。(戚戚:愁苦的样子;汲汲:急切追求的样子。)  3.民风淳朴,人人生活安乐,恬淡自足。(意思对即可) 4.结合自己读书习惯;赞成或不赞成且言之成理。参考答案:赞成:爱好读书,重在领悟文章精神实质。不赞成:根据文章内容精读与粗读结合。
(四)1.C  2.C  3.译文: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4.(1)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2)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或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同异各答出一方面即可)
(五)1.号求救于人/甚哀  2.①相互间隔一里左右 ②头胀痛得厉害,走路都不知道走到哪里了。  3.越巫心理变化过程:先是强作镇静,再就是心慌意乱,最后是丧魂落魄(或六神无主)。  越巫是一个既无真才实学,又胆小如鼠的江湖骗子。
(六)1.(1)易:改变。(2)仕:做官。 2.(1)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2)③ 3.B 4.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  5.①借乐毅的经历宽慰董邵南,说明政治上失意的人古已有之,对于“不得志”不要太在意。②借乐毅在赵受封一事暗示董邵南:有才能的人终会有用武之地的。
(七)1.①适逢,恰巧遇到。②揣度,推测,估计。③带领,率领。④爱。2.C  3.①天下百姓被秦王朝统治,受苦受难已经很大长时间了。(天下百姓长期受秦王朝统治,痛苦不堪。)②如今果真把我们的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军队,向天下发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4.有卓越的领导才干和超人的才略胆识
(八)1.有时(或许)  喂养(或通“饲”)  等同(或“—样”)    2.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意思接近即可。
(九)1.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2.①这②同“饲”,喂养  ③鞭打(驱使) ④有时  3.C  4.能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  5.略。
(十)1.①“仓”同“苍”,青色。②道歉。  2.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①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②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4.首先,唐睢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睢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睢“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5.示例:①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②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③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十一)1.①凭依(或:凭借、依仗)②美丽  2.A  3.句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翻译: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或: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4.空一:从容出游,怡然自得(或:舒畅自如,游兴极浓等) 空二:千丈见底  空三:幽静(或:寂静、静等)  空四:鄙弃名利(或:淡泊功名、淡泊人生等)  空五:皆生寒树
(十二)1.消散干净  争着,竞争  伸向更远的地方  看,看到  2.C  3.清澈  湍急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寒  远上寒山石经斜或寒蝉凄切  6.D
(十三)1.(1)希望;(2)同“悦”,高兴;(3)明智,聪明;(4)引见  2.D  两次(A中两个“为”一是“替”.一是“造”;B中两个“以”一是介词“用来”,一是动词“认为”;C中两个“之”一是指“这件事”,一指“他”)  3.(1)先生有什么见教?  (2)我已经对大王说过这事了。或:我已经向大王禀报过这件事了。  4.(1)智、仁、忠、强、义。  (2)反对不义战争、能吃苦耐劳(不畏艰辛)、坚守正义、善于说理(能言善辩)、机智等。
(十四)1.永州八记  2.①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②穷尽。  3.空隙时,就漫步而行,漫漫而行……  4.故意言过其实。既表明对贬谪流放的愤慨,又引起下文的“出游”。
(十五)1.①感到奇怪。 ②从前。 2.是:这。示例:是亦不可以已乎?/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启发或感悟可从以下角度回答:①只有志存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有所作为。  ②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甚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③只有躬身实践,善于探索发现,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十六)1.时:季节 陈:陈列,摆开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3.朝暮四时游玩之乐   4.美丽的山间景色 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
(十七)1.欧阳修  2.C  3.云归而岩穴暝  风霜高洁4.①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展翅欲飞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②(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寓在酒上。5.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十八)1.①B  ②C  ③B  ④A  2.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影犹如一块璧,静静地沉浸在水底。3.壮阔、浩渺  4.阴晦萧索  晴朗明丽  悲凉低沉  喜悦昂扬  5.答案示例:①范仲淹为天下先忧后乐。②欧阳修与吏民同醉同乐。
(十九)1.①却、可是②这③护城河④放弃  2.①震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器装备的精良。(或“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②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属朋友都背叛他。(把“亲戚”译成“内亲外戚”亦可)  3.D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十)1.①所以  ②这种人  2.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3.略(所举事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4.略(不论考生就一点来谈或两点结合起来谈,不论考生持什么观点,只要所言有积极意义,符合情理即可)
(二十一)1.陈元方、友人;陈元方:不卑不亢、倔强任性;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改。  2.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发展:友人日中不至乃去;高潮:元方据理驳斥友人;结局:友人惭而致歉。  3.对:①耐心说明;②据理反驳;错:入门不顾。  4.略
(二十二)1.A  2.①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②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这种本性,(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舍生而取义;用“舍鱼而取熊掌”作比喻提出的。(答成用“鱼”和“熊掌”作比喻提出的也可)  4.参考: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二十三)1.①放弃  ②祸患、灾难  ③践踏或踩  ④停止  2.D  3.①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放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②吆喝(或:喝斥)着给他,过路的人都不会接受。  4.赞扬舍生取义;批评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二十四)1.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②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③“乡”通“向”,从前。  ④停止,放弃。  ⑤天性,天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③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④(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大意正确即可)  3.①道理 举例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②答案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要是孟子有哲理的名言均可)
(二十五)1.①亲自,自身  ②地位低下,身份低微;低微鄙陋或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③感动,感激 ④奔走效力(或奔走效劳)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正反论证  划线句子为“亲贤臣,远小人,……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5.心情:夙夜忧叹  行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6.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只要能表达出原句的大意,语句通顺即可。)  7.在当时对(用人等)内政建设方面有进步意义;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只要结合文段,言之成理即可。)
(二十六)1.A希望  B勉励  C景象  D从前  2.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3.译:太尉(您)如果认为我可以教育就请(您)屈尊教导我,那就太幸运了。  4.能。“书”中言辞恳切,感情真挚,表现出苏辙虽然年轻,但才华不凡,勇气超群,颇有见解。
(二十七)1.D  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学生结合课文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二十八)1.⑴热水   ⑵通“披”  ⑶因为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3.计日以还   不敢稍逾约  4.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意思对即可)
(二十九)1.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2.A  3.①此诚不可与争锋。②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三十)1.C  2.A  3.①认为  ②指责  ③满一年  ④朝见  4.①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②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5.表明了齐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或“赞同”)(或表明了齐王接受邹忌劝谏的态度)。  6.第一问原因是: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言。(意思相近即可)第二问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谈看法且言之有理。
(三十一)1.把肉晾干  等待,含有“希望”之意    比  2.异  赋敛之毒甚是蛇 3.D  4.略
(三十二)1.③  2.D  3.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尉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4.①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②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三十三)1.①极:穷尽;②易:改变。  2.D   3.临川城东,临着溪水有一个缓缓隆起的高坡,称做新城,新城之上有一个很深的长方形水池,就是荀伯子在《临川记》中所说的王羲之的墨池。  4.①莫非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②只要多读书多写作,自然会精湛的。 5.勤学苦练的观点。还需要的条件如:明确的学习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用心专一等。
(三十四)1.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的故事。(意对即可)2.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意对即可)  3.①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诗》《书》《礼》《春秋》。  ②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眼。 ③ 用简朴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④ 振奋精神。励,激励,振奋。  4.①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② 学习必须身心宁静,才智必须经过学习,不学习就不能使自己的才学广博起来,没有志向就不能使自己的学识有所成就。(意对即可)  5.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意对即可)  6.提示:本题可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十五)1.①告诉 ②离开 ③用 ④于是,就   2.C  3.例如:荀巨伯不忍丢下有病的朋友独自避难,而且愿“以我身代友人命”,这种把情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三十六)1.喝得痛快——腰间插着——已经——从袖子里   2.⑴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两个人,很懂音乐。  ⑵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  3.抛砖引玉或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十七)1.①坏、毁坏;②本来;③模仿、仿效;④理睬。2.①用船运回家并向别人夸耀。②等到敌人侵入他们的国境。3.①不要不懂装懂,胡乱吹嘘②不要轻信,不能盲目模仿③不能凭主观判断事物,应认识事物的本质 ④不要自以为是⑤要听从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
(三十八)1.D(“下”是“使……下车”之意)  2. 君王(大王、您)将要去哪里(到哪里去)?  3.贤明,敬重人才,嫉恶如仇。
(三十九)1.①告诉  ②地方或处所。  ③全。  2.一位富家子弟熟背驾船方法,夸夸其谈,却没有实践经验。一次采宝途中,船师猝死,由他驾船,结果船沉人亡。  3.①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或:既要重知识,也要重能力。  ②不盲从,不轻信。或听其言,观其行。
(四十)1.这样尝试着和别人换一下位置,平心静气地揣度它,我果真没有一点过失吗?或:如果设身处地,平心静气地揣度它,我难道没有一点过失吗?  2.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或:治学要严谨,不要自以为是。  3.指出现象→讲述道理→得出结论 或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4.示例:①这种行为不妥当。对古书没有认真分析研究,不要妄加评论和否定。②对这种行为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读古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这种行为有可取之处。“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敢于质疑,大胆质疑。
(四十一)1.B D  2.渡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仔细观察小书童(小书童人小书重,书捆得又不结实)后,作出了这样的应答。(如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也可,例如: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望城二里许;渡者熟视小奚等。)  3.做事应有条不紊,不急不躁,如盲目求快,则可能事与愿违或欲速则不达。
(四十二)1.A.转移  B.对……说。  2.B 3.A.“坐”同“座” B.“亡”同“无” C.“寤”同“悟”  D.“畔”同“叛”。  4.以前如果你能听取那个人的建议,就不需要演样摆酒席请客,也就不会发生火灾。  5.①人要善于听从别人的建议,知错就改。  ②做任何事都要有预见性,才能有备无患。